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陈升学堂|第76期:普洱茶审评术语解读,你都知道吗

陈升学堂|第76期:普洱茶审评术语解读,你都知道吗

2019-03-18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普洱茶千山百味,又有生茶与熟茶之分,其间魅力所在,非真正爱茶人所不能体会。

 

  正因为普洱茶口感的千差万别,所以审评,是对口感的考核,更是对品质的鉴定。

 

  本期陈升学堂,就为大家简单解读一下普洱茶审评中的术语。

  01  外形常用术语

 

  端正:压制茶形态完整,无破损残缺,整齐。

 

  松紧适度:压制茶松紧适当。

 

  龟裂:压制茶表面有裂开现象。

 

  平滑:压制茶表面平整,无翘起、脱皮及茶梗刺出等现象,反之称为粗糙。

 

  缺口:压制茶表面或边有残缺现象。

 

  歪扭:沱茶碗口不端正。

 

  通洞:因压力过大,使沱茶、饼茶撒面正中心出现孔洞。

 

  脱面:压制茶盖面脱落。

 

  芽头:指未发育成茎、叶的嫩尖,质地柔软,茸毛多。

 

  单张片:单片叶子,有老嫩之分,一般指叶形较大,嫩度差的单叶。

 

  茎:未木质化嫩梗。

 

  梗:着生芽叶的已木质化嫩枝,一般指当年青梗。

 

  黑褐:褐中带黑。

 

  黑润:色黑而深,似涂上一层油而亮。

 

  棕褐:褐中带棕。

 

  褐红:红中带褐。

 

  乌黑:黑而无光泽。

 

  褐黑:乌中带褐,有光泽。

 

  泥鳅条:条索圆直较大。

 

  折叠条:条索折皱重叠。

 

  壮结:茶条肥壮结实。

 

  金毫:嫩芽带金黄色茸毫。

 

  显毫:茸毛含量较多。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重实: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轻飘:身骨轻,茶在手中分量很轻。

 

  松散:条索卷紧度较差。

 

  粗松: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陈升号“猪饼”(生茶、熟茶)

 

  02  滋味常用术语

 

  陈纯:汤味醇厚且留有陈香,无杂味。

 

  平和: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醇和:醇而平和,回味略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强。

 

  醇厚:入口爽适甘厚,余味长。

 

  浓厚:入口浓,刺激性强而持续,回甘。

 

  回甘:茶汤饮后在舌根和喉部有甜感,并有滋润的感觉。

 

  鲜爽:新鲜爽口。

 

  水味:茶汤浓度感不足,淡薄如水。

 

  平淡:入口稍有茶味,无回味。

 

  青涩:茶味淡而青草味重。

 

  苦底:入口即有苦味,后味更苦。

 

  03  汤色常用术语

 

  嫩黄:金黄中泛出嫩白色。

 

  绿黄:以黄为主,黄中带绿。

 

  黄绿:以绿为主,绿中带黄。

 

  浅黄:内含物不丰富,黄而浅。

 

  黄亮:色黄、有光泽、黄而明亮。

 

  橙黄:黄中微带红。

 

  橙红:红中带黄。

 

  深黄:黄色较深,无光泽。

 

  褐红:红中带褐。

 

  红褐:褐中带红。

 

  深红:红而深,缺乏明鲜光彩。

 

  清澈明亮:清净、透明有光泽,无沉淀物。

 

  浑浊:茶汤中有大量悬浮物,透明度差。

 

  昏暗:不明亮,但无悬浮物(暗,茶汤不透亮。叶适用于叶底,指叶色暗沉无光泽)

 

  红浊:汤色红、沉淀物多,浑浊不见底。

 

  红浓:汤色红而深浓。茶汤颜色红,且内含物丰富。

 

  栗红:红中带深棕色。也适用于普洱熟茶的叶底色泽。

  熟茶汤色

  生茶汤色

 

  陈升号“猪饼”

 

  04  香气常用术语

 

  馥郁:香气幽雅,芬芳持久。

 

  毫香:芽毫显露的茶品所具有的香气。

 

  浓烈:香气丰满持久,刺激性强烈。

 

  清香:香清爽鲜锐。

 

  清高:清香高而持久。

 

  幽香:香气幽雅,似花香。

 

  甜纯:香气纯而不高,但有甜感。

 

  花果香:似新鲜花、成熟果香气。

 

  焦糖香:烘干充足或火功高致使香气带有糖香。

 

  05  叶底常用术语

 

  红褐:褐中带红,为普洱茶渥堆成熟的叶底色泽。渥堆成熟度接近猪肝色。

 

  褐红:红中带褐,为普洱茶渥堆正常的干茶色泽,渥堆成熟度略高于猪肝色。也适用于叶底色泽。

 

  绿黄:以黄为主,黄中泛绿,比黄绿差。此术语也适用于汤色。

 

  黄绿:以绿为主,绿中带黄。此术语也适用于汤色和叶底。

 

  花杂:叶色不一,形状不一或多梗、朴等茶类夹杂物。

 

  嫩匀:茶品嫩而柔软,匀齐一致。

 

  嫩软:芽叶嫩而柔软。

  熟茶叶

  生茶叶底

 

  陈升号“猪饼”

 

  茶很简单,是当今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可以消暑解渴;茶又很复杂,数千年的饮茶文化,让茶赋予了一种修身养性的特殊功能,崇高而又可敬。

 

  每一个喝茶的人,对于茶的见解不同,感悟不同。但大家殊途同归,喝茶,就是为了喝出健康、喝出快乐、喝出幸福。这也是陈升普洱一直以来的追求。

 

  可以说,每一位喝茶的人,都是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

 

  注:本文审评术语解读,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代表其他。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究竟需要几种仓储理论,才能搞懂?

普洱茶究竟需要几种仓储理论,才能搞懂?

市场一直在流传,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越陈越香,消费者说、专家说、媒体也在如此说,是不是真是这样呢?

往前倒推十余年,云南人并不喝普洱茶啊。既不知道有这个东西,也从来就没有人消费过,甚至直到今天,熟茶在云南的市场份额仍然极其小,老茶的消费,也仍然是极其小,大家都等不及几十年的“越陈越香”。

或许正因为“越陈越香”,炒茶才能玩,存茶才能玩,所以,包装了一个理论,还需要包装接下来的理论。

干仓、湿仓、北美仓、大马仓,这些所谓的理论就堂而皇之上台来。

至于科学不科学,基本的数据到底是什么,我看倒是从来无人去研究。

有些专家倒也一本正经的去研究市场概念,研究所谓干仓湿仓,发布所谓的干仓湿仓研究报告,然而,你通观其论文,却是连什么是干仓,什么是湿仓都没有交代清楚。

说白了,缺乏基本数据研究的论文,不过是胡说八道。

市场概念的形成往往很复杂,或者是官员背书的原因,或者是文化接受的原因,或者干脆就是市场的引导。

新茶到老茶,有一段长长的时间距离,这段距离的控制,往往在知晓其中秘诀的商人手中,或长,或短,都任由其把握,不过是相关配套的“理论”不同。

老茶供应量不够,就会有假,老茶得仓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仓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仓储理论去配套。

大部分概念,源自于邓时海先生的《普洱茶》一书,无论是市场还是历史文献,都已经证明这是一本大面积造假的书籍,是一个典型的市场推广手册。然而,出版社却是一版一版的出,那到底是出版社赚钱重要呢,还是文化的公义重要呢?

恐怕没有人回答我,也没有人敢回答我。

大多数文化人都振振有词在推广茶文化,一旦你问他怎么会不断出版这些已经被市场反复证伪的书籍,大多数的反应都是,书是书啊,茶是茶啊,错了是之前的认识不够啊。

问题就在这里了,知假买假,知假贩假,难道文化产品就可以是法外之地?之前你们可以说不懂,现在不是个个都要争当普洱茶大师吗?

文化的误导,带来的自然就是畸形的市场结构,结果就是卖新茶的,永远干不过卖“越陈越香”的。

消费者看到的是结果,喝到的是结果,至于是干仓也好,湿仓也好,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去研究概念。好比有人自称所谓的干仓之父,其实所有的88青(港仓)茶品不但有发酵的痕迹,而且还有仓味霉味,这样的仓储,怎么又能称为干仓呢?既然叫干仓,连干净都做不到,那不是骗人吗?

香港仓、东莞仓、昆明仓算是现在市场真实仓储的一个反应,一个代表传统的销区,一个代表新兴的存茶市场,一个代表产区。无论哪种区域的仓储,仓储干净卫生,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这才是基本的底线。

市场仓储概念说的复杂,其实简单,一种是成功的仓储,一种是失败的仓储。不发霉、无异味、有转化,就是成功的仓储。反之,就是存放失败。

至于转化的程度未必要去界定,或者三成熟,或者五成熟,或者十成熟,不一而足。云南喝生茶,红汤了还不要,广州人喝红汤茶,绿汤黄汤都认为不宜下口。这是区域的习惯,不必去更改,也不可能去更改。

用任何一种简单的理论去规划一个庞大的市场,试图统一某个刻板划一的口感,结果都是得不偿失。

茶叶知识: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一道茶网 茶学院】微生物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动物、植物都与它密不可分。普洱茶的品质形成,微生物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微生物就没有普洱茶。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复杂种别繁多,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青霉属、根霉属、灰绿曲霉、酵母属、细菌类。细菌数目极少,没有发现有致病细菌。台湾大学孙璐西教授做过实验证明在普洱茶中不含黄曲霉菌。

茶叶知识: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这些微生物直接影响普洱茶品质风味和保健功效的形成:

(1)黑曲霉的数量

在普洱茶发酵渥堆过程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它能产生20多种水解酶,水解产物大多为单糖、氨基酸、果糖等。使茶叶内含成分易于渗出、扩散,为增加茶汤滋味和形成普洱茶干滑、醇厚品质特色奠定了基础。

(2)青霉属能产生酶和有机酸

其中产生的黄青霉对杂菌和腐败菌有消除和抑制作用。所以,黄青霉对普洱茶醇和品质形成有辅助作用。

(3) 根霉的淀粉酶活性高

能产生有机酸和芳香的酯类物质,有利于普洱茶粘滑和醇厚品质形成。

(4)灰绿曲霉会使食品腐烂变质

该菌种只要控制好堆温,改善制茶环境卫生就能保证普洱茶纯正的口感。

酵母属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普洱茶甘甜、醇厚、陈香的品质特点直接与酵母菌息息相关。

普洱茶膏凸显了养生文化

普洱茶膏凸显了养生文化!中国的茶叶最早就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后来一点点演变成为饮品。虽然很多的医药经典中都涉及到了茶,但侧重点都由原来治病的功效向养生与保健的方向转化。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有关。因为中医药倡导的是“治未病”,主张预防为主,并提倡“药食同源”,这就使中医药对养生与保健格外的关注,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主流。中医理论里医术最高的人不是药到病除的人,而是能在病发前把病铲除的人!这与西方的医学有很大不同。

正是沿着这种思路,清代的著名药学家赵学敏将普洱茶及普洱茶膏纳入了他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之中。中国古代医学家将普洱茶膏纳入中药的经典书籍中,并不是单纯从治病的角度,更侧重在养生的范围。如《本草纲目拾遗》在评价普洱茶膏时,第一句话就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这句话是人们在探讨普洱茶膏功效中,经常引用且使用频率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很多人对普洱茶膏感受最深的一句话。“醒酒第一”不是治病,而是养生的需求。

自中国的清代起始,人们对普洱茶膏的饮用,不管是皇帝,还是那些能够得到它的达官贵人,基本上都是从养生的角度品饮的,保健的功能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普洱茶膏除了养生的功能外,也有对某种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如腹胀所产生的不适,饮用普洱茶膏就可很快解决;如口舌出现轻微的溃烂,可口含一小块茶膏,过夜即愈。这些也同属于中医药的范畴。

实际上,中国的古人不愿将其单纯归类为药物,就在于它还是茶,是浓缩了普洱茶的精华的茶珍品。既然是茶,其养生的概念就是第一位的。这与“药”的概念截然不同,因为没病的人可以不吃药。

我们也可以这样分析,在“普洱茶膏”这四字中,“茶”是第一位的,是老少皆宜,健康的人和有疾病的人都可品饮。而“膏”因为有“药”的概念,但却是第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