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解读普洱熟茶水味和燥热感产生的原因

解读普洱熟茶水味和燥热感产生的原因

2019-03-18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对于普洱茶生茶的制作工艺,我想大家都是比较熟悉了,因为制作好原料(晒青毛茶)后,制作普洱茶生茶就相对简单了。而制作普洱茶熟茶却还有很多环节,也正是这些加工熟茶的环节,使普洱茶熟茶身上带了火味和水味。

 

  水味,也就是喝茶的时候茶水分离,在茶味中有水的味道。

 

  火味,也就是喝茶的时候身体感觉到燥感,分别是口腔和喉咙。在这里,火即燥。

  普洱茶熟茶水味的产生:

 

  第一是因为普洱茶熟茶必须要洒水发酵。而且发酵时间短则20多天,长则90天,发酵完成后初步制作成普洱茶散熟茶。

 

  第二是因为普洱茶散熟茶制作成紧压茶的时候需要再过一遍蒸气(消毒、回软)。然后紧压初步制作成普洱茶熟茶紧压茶(饼、砖、沱等形状)。

  普洱茶熟茶火(燥)味的产生:

 

  第一是普洱茶散熟茶制成时的干燥过程。

 

  第二是普洱茶紧压熟茶制成时的干燥过程。现在正规的普洱茶工厂,都有配套的干燥设施。随着现在的工业发展,普洱茶熟茶采用的干燥方式大多是烘干。

 

  而正常情况下,普洱熟茶的水味和火味就是以上这些情况造成的。但除这些情况外,也会有其他原因造成普洱茶熟茶产生水味和火味。

  1、储存的时候受潮了,再通过干燥技术干燥后,这种茶的火味会比较明显,不管放多少年,都很难去掉,尤其喉咙会非常不舒服。

 

  2、存储的普洱茶熟茶仓库湿度较大,长期储存后,滋味会变得寡淡,水细香气弱。这时候茶叶含水较重,也会出现水味。

 

  3、冲泡普洱茶熟茶到后面过于淡的时候,也会出现水味。

  4、新茶才生产出来的时候,也会出现水味和火味,但正常生产的熟茶,在后期存储干燥的情况下,水味和火味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甚至消失。

有用+10
分享

这个夏天,你见过、喝过这样搭配的普洱茶吗?

普洱茶,我们听得多了,可是你了解它吗?你知道它在夏天能玩出什么花样吗?你见过、喝过这样的普洱茶吗?赶紧来看看吧!

生茶消脂,下火

普洱生茶消暑去燥、清热止渴,然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的人不适合过多饮用。生茶未经人工渥堆发酵、充足的贮放陈化,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等基本成分尚未能充分转化,茶味浓酽,与绿茶相当,入口苦涩霸气,茶的刺激性也比较强。在夏季饮用,消暑去燥、清热止渴。不过专家也提醒说,生茶性苦微寒,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的人不适合过多饮用生茶,否则会加重不适的感觉。

这个夏天,你见过、喝过这样搭配的普洱茶吗?

熟茶暖胃、去腻

普洱熟茶口味醇香润滑,具有暖胃、降脂等功效,适宜胃寒体虚的人饮用,对老人和女性来说,在夏季里饮用也能起到很好的保健效果。不过身体实热、易上火的人最好把熟茶冲淡些再饮用。

这个夏天,你见过、喝过这样搭配的普洱茶吗?

夏日炎炎,普洱茶也有消暑的喝法,而且花样百搭哟!

冰镇普洱

普洱茶变冷后也风味十足,可将泡好的普洱茶冷却,置入冰箱冷藏,取出饮用时,口感清凉醇和,加上普洱茶本就具有的良好解渴、防暑、提神作用,冰镇后效果更为显著,在出门的时候您一定要带上一点哦!

这个夏天,你见过、喝过这样搭配的普洱茶吗?

菊花普洱

用普洱茶叶和贡菊,一起冲泡,口感清爽。菊花清热解毒,普洱茶性温和,两者同时饮用,性能调和功效倍增。值得一提的是:菊花普洱茶尤其适合热性体质的茶人朋友!

这个夏天,你见过、喝过这样搭配的普洱茶吗?

枸杞普洱

在普洱茶叶中投放枸杞若干粒,共同冲泡,口感清爽。枸杞明目,普洱有抗辐射的功效,两者同时饮用,效果更佳。枸杞普洱适合学生、白领以及长期面对电脑的朋友们。

这个夏天,你见过、喝过这样搭配的普洱茶吗?

柠檬熟普

在冲泡好的普洱熟茶中滴入柠檬汁,然后加糖,口感酸甜可人,冷藏后味道更佳,柠檬与普洱茶一样,具有生津祛暑、健胃消食等功效,两者相配效果就更为显著了。您在饱餐之后、需要消食时饮上一杯柠檬熟普那是再适合不过了。

这个夏天,你见过、喝过这样搭配的普洱茶吗?

普洱花茶

在普洱茶叶中添加玫瑰花、茉莉、桂花、熏衣草等花茶,共同冲泡。效果是在普洱的陈香之上,弥散花草的芬芳,使得普洱花茶既醇厚又飘逸,在养生的同时,更增休闲温馨的气氛。注重养颜、喜好浪漫的您,不想来上一杯吗?

这个夏天,你见过、喝过这样搭配的普洱茶吗?

陈皮普洱

在普洱茶叶中加入陈皮或者干桔皮,共同冲泡而成,陈皮普洱口味略苦,但可以理气健脾,去燥化痰。陈皮普洱适合需要呼吸道保健的人士。

这个夏天,你见过、喝过这样搭配的普洱茶吗?

《一壶普洱》普洱茶书读后感

文/赵凯 来源:新浪博客


  书名:《一壶普洱》;作者:童云、张宗群。童云博客名可普,张宗群博客名倮倮茶仓。两位作者都是我在新浪博客上结识的朋友。童云和张宗群都是值得做朋友的人,因为她们都是有爱心的人,童云在我赴北京治疗时帮助过我,张宗群在博中了解到我的病情后,热心给予我治疗上的建议。我常常回想起与童云相见时她说过的一句话:“我从不反对网络交友,关键是你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由此,我想到:普洱也是有选择的:普洱选择了云南为家乡,四季长青地方,如南桔北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普洱选择了穿越茶马古道的千万风险,方与世界相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普洱选择了尊贵为上品,亦兼怀大气度,从帝王家贡茶,到不择平民家而居,上得庙堂,入得漏巷。普洱选择了童云和张宗群这样一双美才女来为之著述,这对彩云之南的家乡女儿,蘸亲情为普洱立文。

  《一壶普洱》的封面,一袭素白,如女子淡妆雅致。“爱茶入骨髓”的童云,于扉页赠言“品一壹普洱,尝百味人生”,并嘱我评几句。我本外行,不懂茶,但可说说阅读感受,说说对两位作者的印象:童云温厚,倮倮清秀。这两位出色的女子,仿如好茶汤的浓与澈。

  原本,因为茶的文化气息,我尊敬茶;因为东坡有言“从来佳茗似佳人” ,我心依恋茶。因为童云,我才与茶结缘。童云不仅馈赠所著《茶之趣》和《一壶普洱》,还曾经赠送我一套精美陶瓷茶具,每有贵客临门才舍得显摆出来。与爱茶懂茶的人做朋友真好,这情谊也清雅。书序的作者茶文化专家徐晓村老师说《一壶普洱》比之前的《茶之趣》好三倍,这是合作的升华,友情结出来的甜果。

  读《一壶普洱》的个人体验,如普洱茶汤洗心过程,精神醇净了。这书适于好心境时读,但心绪不佳时,倘拿起来,心情也会沉静一些,混浊变清爽,沉重变轻松了。“来,让我们先坐下来”,——看书。俗套一些说,这书很时尚,图文并茂,精美的文字与图片,展示出斗茶,风景,美人,风俗。

  茶、具、水、人——相比于书中讲茶之工、茶之艺,我最看重“茶之情”那一章中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写了童云和张宗群因茶相识、相知;写了美丽的女孩子学泡茶,只为回家给老爸喝,孝心感人;还有陕西姑娘为普洱远嫁云南小伙子,找到自己喜欢的茶,找到自己真爱的人,从喜欢到爱情,这爱情羡煞人;更有母亲为少女准备做嫁妆的女儿茶;在同事的婚礼上,童云精心准备一饼普洱茶,约好待金婚时再解开,品尝岁月的滋味。普洱的特点是陈香,如同婚姻家庭中夫妻饱浸岁月的爱情,这样成熟的情感,比婚前恋人的海誓山盟更值得珍惜。

  普洱有大爱心,喜欢愿意亲近她、尊敬她、爱她的人,也包容一些小写的人。对于那几种蹭茶的人——“以为我不记得他了”,这一定是倮倮的话,只是不忍心拆穿对方,依旧给泡茶喝,并请吃饭,以茶之心来宽容之、泛爱之,如茶解渴各色人等。“毕竟,在茶面前,人人平等,因为茶,有缘相见,人的生命跟茶树的生命比起来,显得多么渺小。”说得真好!茶树见得多了,阅人无数;茶叶看透了生活中的行色百态,才有“一饼一故事”之语吧。普洱挑中倮倮茶仓,是有眼光的,选对了人,能为自己增色添香。普洱一贯地葆有善良的心地、纯朴的本色,包装衣着不华美,如敢于素面朝天的好女子,自然亲切。普洱:茶之精灵,基础是她,高峰还是她。

  再看随书所赠光盘,欣赏童云和张宗群那优雅的茶艺演示,我强烈感觉到:因为茶,倮倮职业艺术化了,——“可以喝普洱了”的可普,因为茶,生活也艺术化了。自《茶之趣》而知童云爱茶,如今专心普洱茶,从乡土亲情到真挚热爱。听说张宗群本是媒体人,因为亲爱普洱茶,而放弃了原有的风尚职业,“嫁”给了茶神。童云斗茶、藏茶;茶仓以茶为生。童云欣赏茶,茶仓伺奉茶。当童云遇到了茶仓,对茶的喜爱就有了归宿,如恋爱多年终入一闱洞房花烛。亲情茶,姐妹水。普洱有生熟之分,感觉倮倮茶仓如生普洱,可普如熟普洱,俱是香、是美,是温情——这两个以茶为命的好女子,令人叹服!童云身心让茶饮得浸透了,张宗群置身茶仓中不愿出来了,整日让茶叶团团簇拥着,幸福啊。

  《一壶普洱》令内行看了门道,也让外行看到了热闹。读过了,不一定就从外行变成内行,但起码多懂了一点,就是收获。这好书捧在双手上,仿如一盏普洱茶捧于心口,又如拥抱着一位采茶女。一个人似一株茶树,众生是一片片叶子,情如水之润。感悟茶的精神,享受人的情感,生存,爱情,婚姻,过日子。试想:静静坐下来,手捧《一壶》、桌上放着一杯普洱,呷品慢读,咂味儿,看文字中解说得确切不?这书,爱茶的人应读,也适合不饮茶的人读一读。不饮茶的人,读了,会生一种新感觉:原本与我无关的普洱,现在与我有关了。当不饮者端起普洱来,想欲尝一尝,就是这书真正的续篇——书的结构是七章七碗茶:一碗茶,你可以喝普洱了;二碗茶,饮者必备的普洱茶知识;三碗茶,你该如何选择心仪的普洱茶;;四碗茶,普洱茶是这样制成的;五碗茶,你会这样冲泡普洱茶吗?六碗茶,你可以选择的几种体验模式;七碗茶,茶之情;——第八碗了。或者,手边无茶,但捧读此书,亦无茶胜有茶,心境中似永远有茶滤过,恰似清泉石上流。读过了书,让我这不懂茶的人也懂了普洱,喜欢上了她,爱上了她。因为人生境遇,我无法与茶过浓相亲,但梦里亦愿飞临彩云之南端,与普洱约会。

  在书之外,又看到了《一壶普洱》的新尾声:可普微博中说,闽浦珊山茶庄的王珊结婚了,新郎是帅哥顾凡;十一年的恋情,终于在这一天修成了正果。我评论道:相爱十一年才走进婚姻,这爱情够醇了。可普回复:所以她们挑选了《一壶普洱》作为给来宾的纪念品。好书和好茶,一起为爱情婚姻来做见证吧。收笔之际,忽一瞥办公桌上日日所用的水杯,印有:“茶道,百行之源,人无信而不立,诚信乃五常之本。”原来,生活中处处有茶。

初探普洱茶无味之味兼议普洱茶的消费

据我所知,现在普洱茶界专家很多,说法很多,莫衷一是。

其中越陈越好(香),云南大叶种,晒青,传统手工炒揉,石磨压制,干仓存放等等基本已为大家所认同,虽然只是思想上做好了准备,实际整个市场大部分还是在消费着各种不知道何处的茶箐,不知制程,不知存法的普洱茶。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与其要求所有茶人自觉不如喝茶,买茶,藏茶的人不断学习,自我提高来得实际一些。因为要求在暴利引诱之下要求无耻之徒讲良心无异于与虎谋皮。

其中有些人为了某些说不清的原因,即称普洱茶只有几种香气,如青香,荷香,樟香,兰香。而品味普洱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味之味,喝了没喝。因为普洱茶是茶中之茶。现在我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如您觉得不对请拍砖。谢谢!

首先,普洱茶的香气当然不止几种,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这与成品是用不同产地,不同海拔,不同生态,不同茶种,不同树龄,不同制程,不同拼配,不同级别茶箐制作;不同水温,不同冲泡方法和浸泡时间有关的。而且喝茶,就算是同一个茶,不同的人喝,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现代的科学仪器如香气鉴定仪无法代替审评人员评审茶叶等级的原因——茶叶终究是用来喝的,香和味也是每个人的自我综合体验和感受。想用几种香和味来概括茶。不说他们心太小了,也要说他们接触的太少了。不要说普洱茶是可以越陈越好(香)的茶,不同时段口感香气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就是六大茶类又怎会有绝对固定的香气呢?如乌龙茶至少有几十种,红茶叶不下此数,绿茶更不用说了:南安石亭绿,就会因为采制的季节不同而呈现杏仁香,绿豆香和兰花香。

其次,古人(吃)喝茶,最早估计应该是为了找寻食物果腹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也才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至后就是以茶入药,这可以从《神农本草经》和《桐君录》及《凡将》三本古书看出来。在此之后陆羽的《茶经》中才真正把茶做为品饮和陶冶性情的植物。而将它的功效放在次要的位置。
但无论历史怎样演变,人们饮茶,品茶最终都是为了好茶有色有香有味(或香甘重滑,或精清味洁,或或苦后回甘,或甘苦与共,或不苦而甘),有益处。并可由感官的享受而至形而上的精神愉悦和升华。以致中国有“茶为国饮”的说法同时有二三千年的茶文化流传下来。在来自自然的饮料之中,有什么是能够越喝越清醒的?

又如任何饮食,是以无味为最高境界,并用喝(吃)了没喝(吃)来做标准,那我们还不如白开水,还省钱省力何必花那么多功夫(工夫)。

谈到饮食文化的“味”。我们说喝茶,品茶也不是为了无味之味。中国自古以来也不谈无味之味,而是说酸,甜,苦,辣,咸,鲜,涩。倒是印度还有什么淡味及不了味。
即使谈虚论玄。中国的道家,佛教(特别是禅宗)乃至伊斯兰教喝茶主要还是以茶能清心提神乃至有充饥的功效而为之。道家的确有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只是无固定的形态也不是无呵!禅宗的“吃茶去”也自是叫您去饮茶。如果谁饮了却说没饮,做了却要否认。把一样好好的事情搞成口头禅,我看祖师爷大棒就要敲脑袋了。

那么,无味之味这种说法又是怎样来的呢?最初的来源如下:
据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王郁风先生《普洱茶与清皇朝》一文载:“........1963年10月23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北京茶厂见到这些陈年贡茶实物,......茶色褐黑,不霉不坏,保存完好。茶团表面有拧紧布纹的印痕,可见当时制茶是用布包着揉紧、干燥成型的。……60年代初,内销市场供应不足,这批故宫普洱团茶,打碎筛细,拼入散茶卖掉了........。”据称,这些普洱贡茶,曾有专家取了一些试泡,评语是:“汤有色,但茶叶陈化、淡薄”。
另据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制人头贡茶的茶叶,.......且都是一级的芽茶,采下的芽茶一般都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所以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

据《中华茶叶五千年》记载: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号沉没,...1984年,歌德堡号打捞出的茶叶(370公斤)为清乾隆时代出口的中国松萝茶和武夷茶。茶箱(每箱约90公斤,茶叶结成团块状)、罐装茶(瓷质或锡制罐封装的茶叶色泽灰黑无光泽,但尚成条形)。打开茶罐茶香扑鼻,取出少许茶品冲泡,甘醇依然。

1.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素心茶。1990年出土于福建漳浦蓝威墓,藏在椭圆形锡罐中。同时出土“鸣远仿古”壶。
2.明代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户工两部侍郎卢维桢墓,1987年出土于福建漳浦,盛在明“时大彬”壶中。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上1.2。专家喝后认为仍然可饮用


我们由此得到什么启示?

还有,无味之味的说法绝不是现代才有,也不是现在这些普洱茶专家口中的无味之味:

明人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说:"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大凡香重浓而不清,味重苦而不醇,色重深而不净的,都不能说是好茶。

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叫陈确,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记述了与朋友论及品茶的一件事——一次,一位朋友问他:"龙井茶没有什么味道,松萝茶香味甚浓,品茶的人为什么反倒松萝不如龙井?他说:"酒之至者,无酒气者也;茶之至者,无茶气者也。此龙井、松萝之所以上下也。"

清代钱塘人陆次云撰《湖儒杂记》,对龙井茶也有过品评。他说:"龙井茶,真者甘香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各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出。为益于人不浅,故其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清人张文复在《闻雁斋笔谈》中,把松萝茶与吤山茶作了比较,他说:"松萝茶有性而韵……初泼时,嗅之勃勃有香气耳,然茶之佳处,故不在香。故曰虎丘作豆气,天池作花气,岕山似金石气。又似无气。嗟乎,此岕山之所以为妙也

总之,在他们看来香味清淡而韵味悠长回味无穷的才是最好的茶,这也说明前人纵称无味之味,也不是喝了没喝。只不过他们认为茶至极处味和香皆应清雅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