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为什么要做成紧压茶?对于七子饼你了解多少?

普洱茶为什么要做成紧压茶?对于七子饼你了解多少?

2019-03-18 访问量: 34 茶礼仪网

  形态各异的紧压茶,也是普洱茶让人着迷的原因之一,有一种紧压茶甚至成为普洱茶外观的主要标志,它就是:一提到普洱茶脑海里立马就闪现出的第一形象——七子饼。

 

  最早的七子概念

 

  陆羽的《茶经》读了无数遍,一直以为茶圣对云南茶的描述只提了一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想来陆羽当年为唐与南诏之间的战争所累,没能亲自到云南来走上一遭,对云南茶的信息,他也只能通过道听途说来获取了,故他在《茶经》中对云南茶所用笔墨甚为吝啬也是情有可原。

 

  后来经茶界前辈张顺高老师提醒,才晓得《茶经》中还有一段关于云南茶的重要记录,只怪自己读书不认真,同时也佩服茶圣毕竟是茶圣,随手一笔引述别人的书名,便将云南茶的重要信息永久留存!

 

  《茶经·七之事》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粟、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子当时已有盛名。那么,南中茶子的“子”又何解呢?张顺高先生认为:“子从汉字含义上理解是对人对物的一种单体称谓,茶子是一种紧压茶单体量词,与蒲桃、宛柰、齐柿…并列更说得通。南中茶子的子,应是一种紧压茶的称谓,很可能便是七子紧压茶”。那么,七子饼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七子饼的来历

 

  要了解七子饼的来历首先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做成要紧压茶?

 

  将普洱茶压制成各型紧压茶最初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运输的方便。普洱茶产区山高路远,茶叶的外销完全靠人挑马驮,一匹马运50公斤散茶,改为紧茶可驼运70公斤,运量提高40%,运费降低40%。压成紧压茶后运输方便,经销商也方便存放和销售。这种以方便存放和运输而形成的工序,正好形成了普洱茶以后可以越存越香的一个重要条件。

 

  2、为什么偏偏是七个饼?

 

  为啥要用其“七”为基数,因为: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在中国甚至南洋已深入人心。

 

  清雍正年间,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为了便于计量和规范市场以及获得茶税,清政府规定了每圆重7两,七圆为一筒,重49两(16两为一斤,这便是“半斤八两”的来由,49两合当时的3.06市斤);32筒为一引(重98斤),接近100斤。既便于计量,又刚好不需要买2张茶引。记住:此时的每一圆计量是7两,即7×50=350克。

  3、什么时候改圆为饼的?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七子饼茶”。

 

  4、每个饼为何偏偏又是357克?

 

  当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为了配合出口每件30kg的普洱茶,每件按国际惯例包装为一打12筒,每筒7饼。故30kg/12/7就约等于357克,如果用方程式来表达:

 

  假设不知道每一饼的重量,设为未知数X

 

  X×7×12≤30

 

  X≈357克

 

  至此标准定为:每饼357克,每提或筒7饼,这个标准沿用至今。至于每件有几筒,则随着现代普洱茶销售范围的扩大,灵活多变,有6筒一件(42饼)的,有12筒一件(84饼),有4筒一件(28饼)等等完全根据客户需要来配置了。

  纵观普洱茶七子饼发展史,发现它从“散收”到紧压、从圆到饼,从“7两”到“357”,历史上的每一段进程均是都是为了当时运输、储存、计量的方便而催生的技术革新,而更富于传奇色彩的,是:7这一数字永恒不变,所有的技术革新均是却始终围绕着这个神奇的数字进行!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人们对多子多福、阖家团圆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七子饼往往还令人联想到中秋之夜,那个全中国人团圆的日子,联想到甜甜蜜蜜的月饼。

 

  温馨欢快的节日气氛最适合用月饼来表现,完满无缺的月亮应景而至,七子之饼则恰到好处地解了月饼过油之腻,同时表达了团团圆圆,多子多福的美好祝福,这就是普洱茶的第四种武器!

有用+10
分享

喝普洱茶喝出了酸味是怎么回事

喝普洱茶的时候,比较常见的苦涩回甘,但凡事也有例外,有时候喝普洱茶会喝到酸味,这会让人感觉是不是茶叶变质了,其实并不是,那喝普洱茶喝出了酸味是怎么回事?

喝普洱茶喝出了酸味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茶叶内有机酸,其含量低,大约在3%左右,而加工后成品茶含量比鲜叶含量高。有机酸是指有酸性的有机化合物,很多时候茶叶的苦涩味会掩盖茶的酸味,正常人对温度在30℃左右的食物,味觉敏感度最高。在人体可以接受的浓度下,咸味和酸味感受最快,苦味和甜味稍为慢一些,所以大家喝茶的时候就感觉不到酸味,但有的时候,有机酸的含量高,或者喝的人比较敏感就会觉得普洱茶发酸了。

除此之外,喝普洱茶喝出了酸味是怎么回事?在茶叶的摊晾和萎凋过程中,常常会大量积累丁酸和已酸。丁酸高浓度时具有强烈腐败算臭气,高度稀释后具有花香。已酸具有令人不愉快的干椰肉油气味。所以摊晾和萎凋过程要适度,通过观察鲜叶形态和气味来判断是否进入下一步。进入发酵后,不管是红茶的全发酵,乌龙茶的半发酵,普洱的自然后发酵和人工后发酵,茶叶都会产生直链一元酸,这些酸都是导致茶汤酸味的原因。当发酵茶中有微生物参与时,有机酸会大量形成。

以上就是为什么喝普洱茶喝出了酸味的原因,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因为普洱茶变质发霉而产生的茶叶发酸的现象,要注意区别。

【今日话题】:谈谈普洱茶的拼配与调饮


  普洱茶拼配作为制作普洱茶中的一道工序,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喝到大部分普洱茶都是属于拼配的。而调饮作为一种品饮的方式,在喝茶中,我们很少有人去研究。

 

  今天我来谈谈普洱茶的拼配与调饮。在前面的文章“【今日话题】纯料茶与拼配茶的1+1=1=普洱茶http://www.puercn.com/puerchanews/news/74256.html”中已经说明的拼配的最终结果。今天我讲的再深入一点,也就是这种工序。在普洱茶的加工中,有一道工序叫均堆,还有一道工序叫归堆并拢。这两道工序从茶叶采摘到精加工。一直在被制茶者有意或者无意的进行着拼配。比如:两三天之内收购的鲜叶统一加工。十多天几次加工的毛茶并拢归堆。几个茶区的毛茶按等级匀堆。几片茶地的毛茶进行归堆。下面将的拼配主要是毛茶制作成品的时候。

 

  一、传统拼配

 

  我们在接触历史老茶的时候,会喝出普洱茶的层次感,而现在的普洱茶几乎是不会出现的。而原因是多种,待有时间来细细说说。历史拼配有绿茶的影子。

 

  1、配方

 

  说白了也就是一个等级的比例层度和重量的关系。像73青饼(一饼的重量是357克)原料的配方(青毛茶一级:5%,五级:20%,六级:25%,七级:25%和八级:25%)。以前没有什么山寨茶之分。也就是仓库里有啥级的原料就按比列来做。所以以前的茶每个批次的口感是不一样的,到后期大概的分茶区。有什么详细地区的料参与,就算当时制茶的人也是不知道的。而是现在的喝茶人分辨出来的,准确性自然有出入。

 

  2、工序

 

  以前制作拼配茶品是为了降低成本,因为那时人工成本很低。所以制作出来的茶会有“撒面”、“里外茶”、“盖头茶”之分。而这种工序需要多个秤称茶。因为最少需要分两次把毛茶倒入蒸茶袋中,才能出现撒面茶。也就是在以前说的分层。正式由于这种分层的制作工序,撬茶的时候需要把整饼茶撬散在摊匀才能体会到拼配前调饮的滋味。

 

  二、现代拼配

 

  现代的普洱茶拼配技术相对的精细了太多,至少从原料详细茶区、等级、季节等都详细了很多。

 

  1、配方

 

  现代普洱茶的拼配有着几个维度:一是重量比例,而是影响参数。

 

  ①原料的等级

 

  ②原料的茶区

 

  ③原料的口感

 

  ④原料的季节

 

  ⑤原料的年份

 

  ⑥原料的发酵度

 

  ⑦原料的外形

 

  。。。

 

  2、工序

 

  现代的普洱茶制作人工成本高,于是,于是制作拼配茶茶品的时候,在调饮后确定了配方,在蒸压称重前已经做好了,也就是说现在的普洱茶在制作成品前的匀堆和归堆已经做好了拼配,要压制的时候一直称重就进行了蒸压。而这种做出来的茶品是不存在说里外不一样的。当然也有茶厂的某些茶品还在用传统的工序制作。

  三、拼配与调饮

 

  在了解了普洱茶品的拼配后,要进行普洱茶品的拼配,始终离不开调饮这个环节。在确定配方之前,要经过无数次的调饮才能确定,而这种调饮还建立在茶区足够详细和足够数量多的茶样上。拼配茶不是简单的活计,不是简单的在几个不同产区的茶样里一样抓点一喝一拍脑子就能完成的。那至多只能算是调饮。

普洱茶膏是御用国礼

普洱茶膏是御用国礼!清朝的普洱茶膏是宫廷特制的,选料极精,工艺保密,产量极少,外人难窥其奥,更别说尝尝了。

当然,皇上也是人啊,一高兴便把些珍玩宝物颁赐亲信奴才以示恩宠,收获更多的忠心和涕泪,茶膏也在其中。不过,颁赐茶膏还有另一层特殊意思,据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茶膏治百病”,因此,蒙赐普洱茶膏无异于得到了皇帝“祛除百病,长寿健康”的祝福,是皇上“真心喜欢我”的明证呢。不仅如此,茶膏还是颁赐外国使节的特殊礼物,这背后依然是天国的自豪与优越:“这玩意儿,你们绝对没有……嘿嘿……”,外国使节们也是很配合,得着这些珍宝不舍得享用,一股脑儿贡献给了大英博物馆,这也给今天对普洱茶膏的研究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实物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