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为什么说中茶7541是普洱茶拼配的典范

为什么说中茶7541是普洱茶拼配的典范

2019-03-18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中国的中医理论素有“药食同源”之说,他们认为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的茶品,同时具有“减油腻、醒酒”等功效,是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特殊饮品。清代著名的药学家赵学敏在著述《本草纲目拾遗》中,就将普洱茶以药材的名义纳入其中,普洱茶的拼配源于中药“配伍”的理论体系。普洱茶的拼配注重的是茶叶内含物质的“优势互补”,将具有不同特点的原料,进行有效合理的“重组”与“融合”,从而创造一种更具层次及滋味平衡的普洱茶产品。
 

 

  中粮集团旗下云茶公司,2014年的“经典7541”在延续传统配方基础上,经精心调配,大大提升茶叶的品质,再由专业茶师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圆饼状普洱茶(生茶),每片净重为357克/饼;7饼/提,采用竹箬包装;而2014年每件的包装更是将以往的纸箱改为竹筐,更加的简洁大方,是品饮、收藏之佳品,经典系列产品。

 

  这款茶香气蜿蜒起伏,前期高扬悠远,后段则沉稳浓郁,回甘绵长润泽,高香浓甜,苦涩清淡,耐泡度高,到第十泡依然能保持浓郁的滋味,茶毫丰富,喝起来清爽舒服,回甘依然强烈,甜、润、甘淳,喝过之后口齿留香。

 

  普洱茶的拼配技术是一项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技术,可以让茶品具备独特的茶性特点,这在许多经典老茶可以体现,如五十年代红印、蓝印、七十年代黄印等等,更重要的是,这种拼配的技术自古至今没有被“格式化”和“模式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制茶人都可依据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对茶性的领悟,通过种种实践,去塑造更高品质的产品,这个空间即使在2017年的今天也仍然十分广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许是普洱茶拼配工艺所遵循的永恒主题。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制作工艺:熟茶发酵工艺的那一步步!


  熟茶的渥堆发酵对于普洱消费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谜,神秘之神秘。首先是因为熟茶渥堆发酵历时较长,一般在45天左右,一般性的参观很难观察到发酵的全过程;再者,很多茶厂将熟茶发酵车间视为禁地,严禁参观。笔者不止在一家茶厂的熟茶车间外看到“涉及国家商业机密,严禁参观”之类的字眼。熟茶发酵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技术活,但又不同于制造业之类的技术,有标准的规格和流程,因为在渥堆发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常有人说熟茶发酵是“三分靠人,七分靠天”。因而发酵的场所,空气的温湿度,潮水、翻堆、开沟等程序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可循,而是充满了经验色彩,对于一个茶厂来说,一个熟茶发酵师傅技术与经验的好坏,对厂家出品的熟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熟茶微生物发酵的微观世界中还有着许多未解之谜,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了解一些熟茶发酵一般性的工艺流程,对于进一步认识熟茶、品鉴熟茶确是有着深远意义的,本期介绍熟茶发酵工艺的流程。

  1、选地

 

  选什么样的场地,对发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新的发酵房不能马上拿来发酵用,需要进行养地,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新地面的异味,保证发酵茶的品质。养地的过程是这样的:把熟茶的碎茶、茶末等,铺在地面上,大约1cm高,然后浇透水。接下来每隔2-3天洒一次水,保持表面湿润。直到水泥地面变黑,茶末没有茶味为止。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这个养地的过程得重复几次,才可以进行正常发酵。地养好后,用水冲洗干净地面,等地面干透就可以试发酵了。一般来说,起初几批茶很难发酵出较好的效果,所以都会用较廉价的茶来发几批,即便失败,损失也不大。所以,为了可靠起见,最好选择经常发酵,已经用了多年的熟地发酵。

 

  直接在水泥地板上,或者是在用水泥瓷砖砌出的发酵池里发酵是目前大多数传统茶厂的发酵场地。现在也有些新兴企业出于更加卫生的考虑,采取离地发酵的方式,一般是在离地几公分处铺上一块有无数小孔的夹层不锈钢板,把茶堆在钢板上进行发酵。

  2、堆茶

 

  通常把晒青毛茶堆成50~70厘米高,进行发酵准备。至于是50cm还是70cm,就跟茶叶的等级有关系了。一般,越是粗老的茶,堆高也就越高。从外形看,堆子上面是平坦的,边缘呈梯形。堆子有100多公斤的小堆,也有10~20多吨的大堆,根据各厂的技术标准和需要掌握。

 

  3、洒水

 

  水质的好坏对发酵茶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勐海地区的茶厂都抽取地下水来发酵。由于勐海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构成了勐海熟茶的优势。从口感来说,勐海地区井水清澈甘甜,一般直接泡生茶就有不错的口感。据检测,勐海地区的水多为酸性。所以,在发酵普洱茶时时候,大多数参考勐海地区水的酸碱度,来选取发酵用水。洒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一般是每100公斤毛茶需要加30~50kg水。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到底是30kg还是40kg,还是50kg,就取决于经验了。所谓看茶做茶,一般嫩茶洒水要少一些,粗老的茶菁洒水较多。洒水均匀以后就盖上发酵布开始发酵了。

  4、翻堆

 

  茶洒水堆高后用发酵布盖住,让温度上升。堆温一般在50~65°C之间,大约两周的时候翻第一次堆。每次翻堆后,堆高逐步降低,从60cm逐渐往下降。通过堆子上插的温度计来检测堆温,以控制温度不要超过65°C。接下来差不多每周进行一次翻堆,如果温度高的话就要翻得更勤。每次翻堆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块,为平衡茶堆的温度、湿度,增加透气性,解散“结团”茶条。如果温度过高,翻堆不及时,就容易引起“烧堆”,致使茶堆碳化而报废。

 

  5、开沟

 

  几次翻堆后,堆高继续下降,通常不超过40cm。一周后,即发酵周期的第35天左右,堆子温度降为35°C左右,就可开沟,让茶冷却并干燥。每隔3-5天开一次沟,交叉开沟,如此循环往复至茶叶含水量低于14%。普洱茶的干燥切忌烘干、炒干和晒干,否则将会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

  6、养茶

 

  堆置一周左右,这个过程叫做养茶。大约45天左右,得到了渥堆后的毛茶,一个渥堆发酵流程完成。当然,这个周期的时间是可以变化的。因为温度是变化的,堆子高度也会变化的。所以根据原料、气温等各种环节来调节。

 

  渥堆完成以后还只是熟茶的毛茶,最后要成为流通的商品还需要几个步骤——

 

  分选:很多厂家会将一堆中不同级别的茶分筛出来,拉开价格档次,按不同级次销售,也就有了宫廷普洱和普通普洱的区别。一般使用分筛机进行分选,同时,剔除非茶类夹杂物,如石头、谷壳等,剔除老梗、花、果等茶类夹杂物。

 

  灭菌:一些卫生要求高的茶厂在压饼前会对熟茶的毛茶进行灭菌或微生物灭活处理。

 

  最后当然就是蒸压成型,包装出厂了。但是熟茶刚刚渥堆出来多少都会些堆味,有些茶厂会将毛茶在仓库中存放1-3年,待堆味散去才压饼出厂。

 

  这只是一般流程的介绍,各厂还有自己保密的技术细节,就不得而知了。

都说普洱“越陈越香”,我自家存了几年的茶香气为何会消失?

都说普洱“越陈越香”,我自家存了几年的茶香气为何会消失?

相信很多茶友们在品饮、收藏老茶的过程中可能都会发现,有很多种茶香会伴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此处抛开仓储有问题的茶不谈),大部分老茶都并不具备其“年轻时期”的丰富香气,那为何如此?

客观地说,普洱茶的原有的部分内涵物质确实会随着陈化而流逝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等主要内含物质都会有所减少(更多的是在陈化的过程中进行了转变)。

这直接可在品饮中得到明显的体验,代表苦、涩的咖啡碱、茶多酚明显减弱,咖啡碱给肠胃带来的刺激和提神效果也几乎不显,鲜爽度的降低也说明氨基酸含量确确实实在减少,更不用说体现香气的速溶性内含物质了。那何为“越陈越香”?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主要香气种类!普洱茶的香气是其品质特征的体现方式之一,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普洱茶的香气及其在冲泡品饮中的变化,再借助于其他外在的表现方式比如滋味、体感等,来判断一款普洱茶的原料品质、加工工艺以及曾经的仓储状态,来判断这款茶品的好坏,确定其品饮以及收藏价值。

普洱茶中的香气从何而来?有人说是与之生长的环境有关,最典型的说法就是普洱茶的樟香与他生长的环境中的樟树有关,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们知道绿茶的香气往往与之生长的环境有关系,比如太平猴魁的兰香,比如洞庭碧螺春的花果香,似乎已是十分确定的了,因为离开了那个特定环境种出来的绿茶确实没有原产地的特定的香气。

但是,普洱茶因为有长期存放和转化的原因,在香气的形成上就比绿茶要复杂得多。普洱茶原料产地之广、生产季节之长、等级之多、加工工艺之众、仓储环境之异造就了普洱茶区域香型非常复杂。普洱茶的香气既包含其新茶时自带的芬芳,又包含被认定是在长期的存放转化过程中形成的芳香物质。这些芳香物质在数量和类型上相当多,因生态环境、仓储环境不同、茶的转化程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比例,从而形成不同的香型。

都说茶树的喜好习性与人是非常相似的,相似的温湿度、相似的生态环境,四季如春的云南不只令人感到适宜,同时也正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大概这也正是茶树源自云南的原因吧!云南省复杂多变的地形造就了一缕茶香就是一个地域特色,一片茶叶亦是一种民族文化。

以至于目前仍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开采的天然古茶园,这“高山云雾出好茶”、“百山百韵”等美誉绝对是名不虚传、实至名归的。

细分普洱茶香气,最少可以说出十几种,但最受人们喜爱的实属兰香与蜜香,这两者在生、熟普洱中皆很常见。“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这是描写普洱茶最美的诗句,也正阐明是古人对普洱茶最真切的印象,兰香无疑是普洱茶最美的香气之一,纯正优雅,风韵迷人。

蜜香比较常见,很多普洱茶品经过一定时期的存放、仓储,往短短几年即可会有蜜香出现,陈化期较长的熟茶中更为明显,这两者最易被茶友们接受。

荷香来自幼嫩的普洱茶菁(笔者至今依旧很难区分荷香与毫香的差别),芽头虽非辨识普洱茶好坏的标准,但荷香深受“嫩芽党”茶友们的喜爱,是辨识茶叶嫩度的衡量标准之一。梅子香、枣香这类果香相对常见,烟香和木香也深受特定的一部分茶友们喜爱,这四者本身辨识度很高便不再多介绍,往往会与花香、蜜香等并存。

值得一提的是樟香与陈香,这两者在人们生活中听起来并非是多么令人愉悦和喜爱的气味,但这两者却是衡量老生茶的一种标志(药香与参香是衡量老熟茶的标志),是我们凭借气味辨识普洱茶年份和仓储的有利手段。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是奇偶我们追求和收藏先决条件,而真正能实现越陈越香的香气,无外乎这两者与前文提到的兰香。

我们要知道,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低温杀青”保证了内含酶类物质的活性不被杀死,同时也将其进行钝化,使其具有更大的转化空间。普洱茶“陈化”的原理,是茶叶内含化学成分进行非酶促自动氧化,发生氧化、降解和转化,引起褐色物质形成和香味改变的过程。

在茶叶仓储过程中,类酯、醇化合物氧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兰香、樟香、陈香等味的特征;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糖类的自动氧化,形成茶褐素和黄褐色聚合物等;多糖类的物质生成,增加了茶汤的甜度;茶中多糖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既能溶于水,有机锗进入品茗者体内,达到补气功效。

使普洱茶青味散尽、陈香显露、色泽褐变、茶汤红褐,苦涩物质降低,滋味逐渐转甜、趋于醇和,同时茶气也会明显增强。

这就导致陈年普洱茶的少去了令人不悦的苦涩等刺激感与青味,增加了甜度、滑度、茶气等等令人心旷神怡的特质,这才使得“越陈越香”成为实质,这便是我们藏茶的真实依据!(本文来源网络,

余秋雨的普洱茶思考

  2011年10月26日,首届深圳普洱茶文化节暨新生代普洱茶高端品鉴人在深圳坂田手造文化街拉开帷幕。这一天,在文化学者余秋雨看来,将会是普洱茶历史上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我们推出了“新生代普洱茶”的概念,并将10款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普洱茶推介给广大消费者。普洱老茶(号级茶,印级茶)固然有它迷人的魅力为众人所倾倒,但是老茶的数量有限,而且消费成本很高,迟早有一天会被消费殆尽的,怎样创造未来的经典普洱老茶成为我们现代茶人必须思考并为之付诸行动的事情。“我们普洱茶的茶人不要仅仅成为‘啃老族’!”余秋雨在开幕式上的一声呼吁,让所有关注普洱茶的人都陷入了沉思。普洱老茶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在享用它的同时也在消费它,怎样让文化遗产不那么快地中断在我们手上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创造新的遗产。

  余秋雨的精彩演讲成为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这位被媒体誉为“中国最会说话的男人”也是一位普洱老茶品鉴家,余秋雨不仅以品鉴专家的身份参与了新生代普洱茶高端品鉴会,细品了每一款茶并写下了品鉴意见,更在普洱茶文化节开幕式和普洱茶高端论坛上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以他文化学者的独特视角和语言为所有热爱普洱茶、关注普洱茶的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审视普洱茶的窗户,并提出了一些和之有效的建议。

  开幕式上,余秋雨从时间概念上的普洱茶文化说开去,主为“老一代茶人要创造新一代普洱茶的奇迹,不要老是想享受旧的,创造就在我们手上。今天参加品鉴的普洱茶做出来没多久(1992-2005年间的茶),而品评者也在我们这一代,品评的结果会发布,有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享用,有可能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享用,但是不管怎么样,历史会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这一代不仅仅是‘啃老族’,这是了不起的事情,这一点可以给中国的所有文化做一个示范。”

  继而又谈到深圳文化建设问题,深圳是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首个经济特区,同时深圳也是贮藏普洱茶最好的城市之一。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城市里,该如何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成为很多深圳人不断思考的问题,余秋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的文化正在从‘文本文化’大幅度走向‘生态文化’,深圳文化不要在‘文本文化’方面去和西安、洛阳比,没有必要,我们在‘生态文化’方面可以创造出新的阶段来。普洱茶、普洱茶文化、手造文化,都属于生态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和自然结合以后的文化,在这一点上,深圳确立起自己的文化优势就很有价值了。这种确立不是说在深圳人为去锻造一种文化,有人提到‘慢文化’、‘快文化’的问题。纯粹说深圳文化是快文化,手造文化是慢文化,或者普洱文化是慢文化。这个说起来不是很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快慢结合的。我们不能绝对用‘快’和‘慢’来界定文化,应该是快中求慢、慢中求快。只有将快慢连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深圳的理想节奏,手造街和普洱文化并不是想拽住深圳快速发展的步伐,只是给它增加另外一个旋律。

  26日下午的普洱茶高端品鉴会在深圳洲际酒店巴塞罗那厅举办,听闻有余秋雨的讲座,当天入住酒店的其他客人有的也来到报告厅,整个现场济济一堂。余秋雨认真听完了沈培平和陈杰的演讲,前者从专家和行政官员的角度宏观地看普洱茶的过去和现在,后者以生物工程科学家的角度研究普洱茶的现在和未来。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余秋雨走上了讲坛,在台下照相机快门一阵狂按声中他开始了有关空间概念上的普洱茶文化的精彩演讲。

  茶为国饮,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日常饮品,中国庞大的饮茶群体中,真正懂普洱茶的人是极少数,这样一个庞大的饮茶王国中,普洱茶显得非常弱小,相形之下,在空间上的矛盾凸显。对此,余秋雨从文化的角度理性审视这一矛盾,并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搭建普洱茶文化的常识平台;确立普洱茶的核心价值;规避误导性话语。他戏称这是从文化人角度说的大白话。三条建议互相呼应,构建了普洱茶文化理论系统的框架,值得普洱茶文化的建设者们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