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解读普洱茶之春夏秋冬

解读普洱茶之春夏秋冬

2019-03-18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上一文写了头春茶的特点,还是有顾客来问普洱茶的春茶和秋茶的特点。最近(2月下旬)慢慢的有新茶上市,包括绿茶,普洱茶,甚至是绿茶基础上的滇红。那这次就从茶品质和做制角度上分析普洱茶之春夏秋冬。

  春茶

 

  由于茶季不同,采制加工的茶叶,其外形和内质有很明显的差异。对普洱生茶而言,由于春季温度适中,雨量适度,加上茶树经头年秋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壮,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幼嫩芽叶毫多,与品质相关的一些有效物质,特别是氨基酸及相应的全氮量和多种维生素富集,不但使滋味鲜醇爽口,香气醇厚,而且有茶叶内含物的含量和比例也很协调,春茶还分为明前茶(早春茶)和玩春茶,早期春茶往往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

 

  这个时间春茶只要有资金就可以多做。春茶价格成本相对高。大臻的很多产品都是春茶系列。包括纯臻年代,大器晚成。

 

  夏茶

 

  夏季由于气温高,茶树新稍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于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及全氮量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不及春茶鲜爽,香气不如春茶浓烈。同时,由于温度高,具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的含量比春茶高,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成茶色泽不一,而且茶汤滋味较为苦涩。

 

  由于夏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多,在加工过程中,它经酶活性的作用产生的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物质也较多,这对形成更多的红茶色素有利,而且夏茶的酚氨比也增加,因此,由夏茶采制而成的红茶,干茶和茶汤色泽显得更为红润,滋味也比较强烈。

 

  也有品牌商说,夏茶适合做发酵熟茶。这个持保留意见。内质不会凭空产生。夏茶一般不做。但条索更漂亮。所以,有很多商家也在趁便宜的时候大量屯茶。做低端低价茶。所以,我们的两点也是不用光瞧茶叶条索大小决定茶是不是古树茶。

 

  秋茶

 

  秋茶也叫谷花茶。是普洱茶的重要收茶季节。秋茶最吸引人的是它的高香,香气高亢缭绕,有种喷薄而出的气势。浓烈度没春茶那么强,可以满足喜欢柔甜度的茶友。再加上它苦涩度低,是别有一番滋味。

 

  是品质不错的一个季节。产品相对春茶要少。在某些茶区,在这个季节,刚好有其它经济作物需要大量劳力。比如水稻,核桃等。茶农忙不过来。直接就不进行采摘了。

 

  冬茶

 

  冬天休养生息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茶叶一般是不采的。为来年春茶做准备。这个时间主要是进行修剪方面的工作。

有用+10
分享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普洱茶的鲜叶采摘最佳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后。但是从大季节来讲普洱茶的采摘时期是每年春天的三月开始直到十月左右,而鲜叶最好是在早上十点至十二点左右的时候完成采摘工作,这样可以避免由于鲜叶水分含量过高,不利萎凋与杀青的问题。

采茶一般是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季节进行。其中春茶是三月开始到4月底;夏茶是5月至6月期间,在云南,一般普洱夏茶采摘的非常少;秋茶是九月和十月期间;

普洱茶采摘标准以一芽两叶为主(某些品种会采摘一芽三叶),因为此时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为普洱茶成品的后期陈化打好基础。

以下我们来看看鲜叶的状态: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芽苞:刚从茶枝上露出头,还没有苏醒。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新芽:芽尖从紧紧包裹着的鳞片里面探出了头,这片曾经保护茶芽不受风吹雨打的小鳞片将在茶芽成熟之后脱落。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一芽一叶初展:探出芽尖的茶芽稍微长大了一点,曾经包裹它的鳞片也愈发明显,鳞片在颜色上和茶芽的颜色有区别,显得更白一些。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一芽一叶:肥厚的芽头很吸引人,一芽一叶之外的那片叶子,是在鳞片之后长出来的第一片叶子,叫鱼叶,不在采摘范围之内,所以我们不会把这片鱼叶算在芽叶之内。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一芽两叶:这是标准的一芽两叶,一个芽头,两片叶子,外加一片鱼叶,鱼叶之外还有一颗刚长成的茶果,它现在还很小很小。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一芽三叶:这片嫩芽虽然短小,但却是标准的一芽三叶,鳞片已经脱落,鱼叶很小。且节间很短,标准的明前春茶。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一芽四叶:作为一芽四叶的典型,这片茶芽非常成功。长到第四片叶子,其芽头还在完整,这对明前的古树春茶来说比较难得,一般的古树茶芽,在明前这个阶段,长到第三片叶就开始缺少芽头,成为对开叶。同样的,这里的第五片叶是鱼叶。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对夹叶:这时的茶叶顶芽已经停止生长,采摘这类鲜叶很容易演变成晒青毛茶中的“黄片”,影响成品茶的美观。所以应尽量避免采摘此类鲜叶。春茶常常就是这样,才刚长第二片叶子,芽已经没有了,所以,古树春茶(尤其是明前的),很多都品相不齐。

云南普洱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与时间

鲜叶采摘时用手指力量一捏一提,折断茶梗,切忌直接用指甲掐断,以免产生红梗。此外还需要注意芽叶完整,在手中不可长时间紧捏,放置茶篓中不可紧压,以免芽叶破碎、叶温增高,提早发酵;采下的鲜叶要放置在阴凉处,并及时处理,进行初加工。(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选择网络)

老班章普洱茶价格多少钱,老班章普洱茶有熟茶吗效果怎么样

  提到老班章,首先让人想到老班章的霸气。市面上流行的说法是,老班章的霸气是因为又苦又涩,挑战着人类的味觉极限,故曰霸气。但从2007年以来,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为老班章不是“苦茶”,其最大的个性在于是“甜茶”。那老班章普洱茶价格多少钱?老班章普洱茶有熟茶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老班章普洱茶价格多少钱,老班章普洱茶有熟茶吗效果怎么样

  2000年,勐海茶厂收购老班章普洱茶价格为每公斤8元钱,当时主要是嫌它的茶芽过于硕大,且色彩也不理想,所以收购价格比外边的茶还低。

2001年,每公斤涨到11元至12元,但勐海茶厂只收了一部分就停止收购。

2002年,每公斤突然涨到80元至120元,而其他地方的古树茶每公斤才几十元。

2005年,每公斤干毛茶120元至180元。

2006年,每公斤180元至400元。

2007年春茶,每公斤突然飙升为800元至1500元!同期在市场上价格仅次于老班章茶的易武古树茶为400-600元。

2008-2009年,虽然整个普洱茶价格低迷,但老班章茶依然保持在400-600元。

2010年随普洱茶市场回暧和干旱的影响,老班章茶又迅速升至1200元一公斤,易武古树茶为400元一公斤。

2011年老班章普洱茶还是一样的火爆,价格居高,位于普洱茶新茶之首。老班章夏茶都接近900元一公斤。

2012年老班章普洱茶(大小树混采)价格为2000-3000元一公斤。秋茶(谷花)价格为1700元一公斤。

2013年老班章普洱茶春茶为3500元一公斤,秋茶(谷花)价格为2800元-3000元/公斤

2014年老班章普洱茶春茶价格已经涨到8000元每公斤。

2015年老班章普洱茶价格有回落,5000-10000元每公斤不等。

2016年老班章普洱茶价格处于一个平稳状态,古树头春茶在6000-8000元/公斤,大树毛料在4000~6000元/公斤不等。(声明:以上行文所涉及的价格仅供。)

老班章普洱茶价格多少钱,老班章普洱茶有熟茶吗效果怎么样

  “老班章”号称茶王,讲究所谓的茶气,纯正血统的老班章茶气是普洱茶中茶气最足的一款茶品,其特点是老班章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因此条索粗壮,芽头肥壮且多绒毛,很少有其他茶区的茶有如此壮的条索、芽头的。老班章生态好、树龄长,有强烈的山野气韵,嗅散茶和茶饼有很突显的古树茶特有之香,香型似乎在兰花香与花蜜香之间。

老班章普洱茶熟茶3年内汤色金黄明亮,3年之后金黄开始向黄红转变。老班章的苦涩退化很快,一分钟左右就转而回甘,饮过老班章之后整个口腔和咽喉会感到甜而滑润,老班章长于山野,树龄久远,故而老班章的茶气强,在饮时可以感觉到,而且饮后手、脚、头、背等会发热微汗。

老班章普洱茶熟茶用料为2009年头春500年以上古树5级纯料发酵,于2010年压制而成,级别不高,但是老班章的500年古树“天然、健康、完整、天赋高”,金芽显露、经过5年多的转化,现在滋味上佳。入口梅子香浓郁、糯香浓郁,韵味足、水路细腻、醇厚、甜滑、又软又润。老茶中难得的好,是今年冬天喝茶最佳选择。

只要是醇正的老班章古树茶,不论生熟、新旧、苦茶、甜茶还是苦甜茶----都有梅子香。只是梅子香的浓郁程度不同,树龄越大梅子香越浓郁,内质越好梅子香味越高锐。老班章普洱茶熟茶砖,原料收于2009年春季,精选500年以上老班章古树5级纯料,料级别不高导致此茶性价比高,此茶树龄大、料纯、内含物质非常丰富,最重要是梅子香非常浓郁,证明他是真班章、是一款真正好喝的老班章5年醇古树老熟茶。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3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3!普洱茶膏是一个传奇的饮品。在清代紫禁城中荣光四射,在雍正、乾隆等清代帝王心中妙绝无双,在马嘎尔尼使团手中置若珍宝,在末代皇帝溥仪笔下的饮普洱茶膏,仿佛是紫禁城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时光回到二十一世纪,2004年,鲁迅、许广平夫妇收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被神秘买家以1.2万元高价购得;2010年,广州拍卖会,28块清宫普洱茶膏以100.8万天价拍出,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

普洱茶膏如此尊贵,价值完全可以与金玉媲美,缘何坊间对它不甚了解,甚至不知何物。因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帝王等上层阶级专享的饮品,清代特有的御用制度,更是对其保密有加,王公贵族、宠臣近侍也只是偶有赏赐,寻常百姓更是闻所未闻了。

其实茶膏的出现是具有必然性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制茶工艺归纳为七步,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好茶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间进贡的“茶膏”,都未能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的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玉蝉膏”和“耐重儿”两款茶膏纳入其中,说明当时已将茶膏列为单独的茶品。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以茶膏涂抹饼茶表面,以示其优。宋代蔡襄在其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作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为:看茶的表面,就像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清代,御茶房制作茶膏是在借鉴云南民间制作茶膏的工艺基础上,再加上选料精细、加工考究、精确控温等多方面的环境,而形成了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普洱茶膏选料及制作方法。在相关史料中,关于清朝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方式与唐朝陆羽记载的一脉相承,其“轻蒸、慢熬”之后,也是“小榨去水,大榨出膏”,但工艺程序却更加复杂。

御茶房普洱茶膏的生产需要以花梨木作炭,而且是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因为这个树龄的花梨木,材质比较均匀,燃烧时释放出来的温度和热量能够保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从而保证普洱茶膏的恒温熬制。因为温度过高,会破坏茶叶中的有益物质,而温度过低,则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又不能析出,只有保持在恒定的温度,才能保证茶膏的品质。

除温度之外,清宫茶膏在用水上也极为考究。皇家茶膏必用北京“玉泉山”之水,“玉泉”是北京的名泉,素有“清泉先含三分味,掘土三尺可闻香”之说,结合现代科技可以发现:玉泉水属于弱碱性水,总矿度只有0.02-0.1g/kg。又因玉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而且氯化物极少,故水质优良,以此水制作茶膏,能减少水中硬物对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损害,保持茶膏独有香气和口感。

此外,御茶房熬制普洱茶膏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因为温度、湿度、空气的流通、光线的明暗、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熬制,从而影响到普洱茶膏的品质。贡润祥普洱茶膏专家团研究发现,按清宫惯例,在一年中只有100天左右的时间适合熬制普洱茶膏;熬制过程中必须对温度、湿度、火候、时间严格掌握。精品普洱茶膏的出品,需要整整72天。这也是为什么清朝普洱茶膏只能满足皇宫需求,而在达官贵人之中也很少流通的原因。而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对普洱茶膏的研究中发现,普洱茶膏具有很多特殊的功效,对其大为推崇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有:“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效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

正因完美的口感,独特的皇家工艺,尊贵的气质和品位,超乎寻常的养生保健功能,普洱茶膏被清代帝王视为奇珍。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二十八匣普洱茶膏与其它中华特产代表康乾盛世下的大清帝国,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贺寿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传奇,因时光的推移而兴衰沉浮,辛亥革命后,帝制终结,御茶房也随之解散,二百多年积累起来的清宫御制普洱茶膏工艺技法因严苛的条件、繁复的工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逐渐湮没在时光中。传奇,它在等待,静静等待盛世的到来;它在等待,安然等待中华文化的复兴;它在等待,等待那个复活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