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长霉的普洱茶怎么处理?

长霉的普洱茶怎么处理?

2019-03-18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对于那些嗜茶如遇知己的老茶客们来说,让他们走“弃茶”这条“准、快”但“狠”的路,就如同让爱美的女同志们将高价购来却发现肤质过敏的护肤品扔掉一样,扼腕跳脚、长吁短叹,种种遗恨不一而足。

 

  对于一款有长霉症状的普洱茶,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断它还有没有的救。

 

  (1)初期症状:茶叶整体发软,香气下降,未见明显霉症,闻起来无明显霉味。此时采取相应措施补救,茶叶会损失些香气和清爽感,但于品质无大碍。

 

  (2)中度症状:茶叶整体有些软塌,表层发灰发黑,长出些许白色霜点,闻起来有很隐约霉味,扒开内部无明显霉症。此时抢救已是拔箭出血,泡出的茶叶会损失清爽感,茶汤香气也有损,汤色会有些昏暗。

  普洱茶(熟)中期霉症:表层有些许白色霜点,无明显霉味。

 

  (3)晚期症状:茶体本身霉变发粘,茶色深黑,条索界面不明,茶叶上长出一些绿色、黄色的毛状物,扒开茶叶内部有白色或黑色霉变症状,霉味严重。此时,已是回天无力了。

 

  所以如果一饼茶已经到了霉症晚期,也只能是忍痛弃之了。这里,且也只能说说如何抢救那些有轻微长霉症状的普洱茶。

  解救的重点有两个,一是除霉,二是去湿。家庭存茶少量时,普洱生茶长霉,可以用半潮的、干净的软棉布,或干净的软毛牙刷,将霉菌清理干净,或是用高温蒸汽嘘茶(此法需立即进行干燥处理),将茶体表面的霉点去掉,或是将有白色霉点的叶子小心撬下来丢掉,然后放到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让其自然干燥,祛除湿气。普洱熟茶长霉,较好的办法就是在除霉之后,再将其打散,然后用竹篮盛装放在透气、干燥的地方,每天查翻几次。如果阳光充足,也可以将长了霉点的普洱茶放到阳光下通过日晒的方式来去湿除霉,只要不过长时间暴晒即可。

 

  这种除霉去湿都要坚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期间如若遭遇了高温多雨的天气,要及时增加存茶环境的通风透气性,可以利用电风扇来增加空气流通,降低空气湿度;还需尽量降低室内的温度。还有要注意,进行了除霉去湿处理后的普洱茶,尽量与正常普洱茶分开存储。

有用+10
分享

小青柑普洱茶可以保存多久

  茶叶的存储工作非常的重要,如果不在意保存的话,那么就会引起茶叶变质,变味,因而我们买回去的茶叶都会采取良好的方式进行存储。而这时,就有的茶友会问了,自己买的茶多了,可以保存多长时间的问题。那么,就小青柑普洱茶来说,我们看看小青柑普洱茶可以保存多久。

  小青柑茶质纯净,融合了清醇的果香和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形成独特的口感与风味。冲泡后汤红浓透亮,入口甘醇、醇厚顺滑,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小青柑芳香油含量比大柑要高,柑味强烈,就药性来看青柑也比红柑更强,药性越陈越强越好。具有健脾化痰、解腻消食、去燥去湿、清热解毒、抗衰老、减轻重金属毒素、降血脂及胆固醇等功效,饮用可以改善慢性咽炎,对鼻炎、感冒鼻塞有通畅呼吸的作用。

  其实,就小青柑而言,因为它延续了陈皮和普洱茶的共同优点——越陈越香,所以在合理的储存条件下,小青柑存放个十年二十年都是没问题的,而且越陈越好。

 

  一般来说,我们聊到茶的保存问题时,都会说到三点至关要素:防潮、防虫、防异味。只要做好了这关键的三要素,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小青柑需要密封保存:

 

  密封保存,很多人会以为必须是真空状态,其实不是的。我们在茶类中说的密封保存,主要是把茶存放在不直接暴露在空气下的袋子或罐子里,并且尽量减少袋子或罐子中的空气这一状态。

 

  存茶,还是需要有少量氧气和茶叶中的物质进行氧化反应的,让茶叶口感变得醇厚。所以,我们通常才会说,密封存茶的首要关键是防潮,而非一定是真空。

  小青柑也是如此;小青柑的柑果表皮含有丰富的油性物质,密封保存的时候,柑皮和普洱两者中的内涵物质才会更加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保留小青柑的风味。

 

  注意存放地点:

 

  (1)远离湿度大、温度高的地方,比如浴室旁。

 

  (2)远离有杂味、油烟的地方,比如厨房。

 

  (3)无需放入冰箱内存放。

  陈化需要时间,可以从不同年份看它的变化。一颗好的小青柑,它的工艺是有延续性的。新制的小青柑,前三个月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三年为一整个陈化期。小青柑和普洱茶一样,如果存放得当,有一定年份的小青柑绝对会有更出色的口感。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了解到,小青柑普洱茶的存放期限也是很长的,因而我们不用担心小青柑普洱茶会在短期内就存放不了。但是,虽说小青柑普洱茶可以长期的存放,但是存储的环境是很重要的,良好的环境下才能保证小青柑普洱茶长期的存放并且不会变质,所以我们需要多加的注意。

普洱茶都有哪些产区?(综合整理)

  提到普洱茶,我们不得不说到山头这个问题,因为地域因素,普洱茶也随之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比如我们熟悉的易武茶,最大的特征就是香扬水柔,老班章则茶气强烈,有王者风范。此外,普洱茶还有许多有特色的山头,那么分别是哪些呢?我们可以从普洱茶三大产区说起。普洱茶有三大产区,分别如下:

 

  1、西双版纳茶区

 

  主要是勐海茶区:包括布朗山(大名鼎鼎的班章、贺开、广别老寨、班盆、帕沙、老曼峨等都在布朗山上)、南糯山、勐宋茶区

 

  易武茶区: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包括“七村八寨”,“七村”即麻黑、高山、落水洞、曼秀村、三合社、易比、张家湾;“八寨”即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大寨、曼撒、新寨

 

  版纳茶区总体特点:茶性强、香气扬、苦弱涩强。

  2、临沧茶区

 

  临沧茶区包括:沧源、双江(勐库大雪山所在地,冰岛位于大雪山东半山)、凤庆、云县等地。

 

  最出名的山头:勐库十八寨

 

  西半山(10个寨子)有冰岛、坝卡、懂过、大户赛、公弄、帮改、丙山、护东、大雪山、小户赛;

  东半山(8个寨子),有忙蚌、坝糯、那焦、帮读、那寨、东来、忙那、城子

 

  总体特点:和版纳相比,整体苦弱涩强,在口感表现上稍硬,汤质刚强,口感较窄,叶质肥厚宽大,香型特殊、劲扬,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刺激性稍微高。

  3、普洱茶区

 

  哀牢山和无量山两大山系(困鹿山和板山)

 

  哀牢山在茶界着名,与邦崴山的情况大致相同,得益于九甲乡千家寨着名的、树龄达2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位于上坝平地边的坡脚,海拔245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m。

 

  困鹿山:无量山余脉

 

  代表茶区:景迈(包括澜沧县景迈村和芒景村)、邦葳、景谷、镇沅、江城

  山头茶一直是普洱茶爱好者关注的热点,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很多茶区其实都出现了过度采摘的现象,山头茶品质也有一定的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而一些小产区也在逐渐崛起,比如薄荷塘、铜箐河,近期也是声名大噪。

 

普洱茶的“水路”走的是什么路子?

普洱茶的“水路”走的是什么路子?

图来源:南茗佳人摄

每喝一款普洱茶,都必定要经过一条“水路”,这条路在哪里,对品茶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探一探普洱茶“水路”的究竟——“水路”是普洱茶品鉴里起到辅助作用的一环,说起这个词可能有人不是太了解,但一说它的感觉马上就明白了。常听到一些茶友这样形容:“水路细腻”、“水路杂”、“水路绵长”、“水路饱满”等等。

那“水路”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1、何为“水路”

“水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官方定义,是在长期的品饮经验下民间总结出的一个说法。水路,顾名思义就是茶汤路过的意思,它的意义在于考量茶汤流过喉咙的动态感官感受。

“水路”不等同于汤感,区别于汤感的是,“水路”指的是一种人体的感官感受,随着茶汤流过口腔和喉咙,它带来的感受因人而异。汤感指的是茶汤的质感,是一种客观存在。

2、“水路”的表现

茶人在描述水路时,一般会用到细、细致、粗、较粗等说法,这都形容的是饮茶过程中茶汤流过口腔和喉咙的感觉。

更形象的比喻就是类似于用不同质地的织物在皮肤上滑过。如果是一匹柔软丝滑的绸缎,你会觉得细腻;如果是粗糙毛躁的麻布,你就会感到比较扎手,这就是相当于不同水路的“细”和“粗”。

普洱茶“水路”的粗与细,除了与制作工艺息息相关之外,与茶青的嫩度和茶种也有关。

如果一款普洱茶的“水路”较细,那么可以反映出茶叶的嫩度很好,内质丰富,浸出物含量高;制作工艺精湛,不仅到位而且不太过,喝起来顺畅不刮喉。

如果“水路”较粗,说明原料内质寡薄,木质纤维含量高,其水容浸出物含量也同样寡薄,表现在口感上则是一种干、糙、燥、刺的感觉,滋味持久度差,韵味寡淡。

3、容易和“水路”混淆的概念

普洱茶的厚、薄对水路有影响,但这些概念的表述是属于普洱茶品饮汤感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普洱茶的回甘跟水路没有直接关系,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也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有的人会把“水很杂”和水路混淆。通常令人感到“杂”的茶是因为气味,而气味杂的茶则通常水路会显得比较粗,所以大家习惯说“粗杂”,其实,若是再细分的话,“粗”归于水路,而“杂”则应归于嗅觉。

还有人会用“持久绵长“形容水路”,实际上,“持久”、“绵长”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也有人用“饱足浑厚”形容水路,而“饱足浑厚”一般指的是汤感厚度。

总的说来,水路是茶汤给口腔喉咙带来的纯触觉感受的评判,棉、麻、丝绸、陶瓷...不同的衣服和物件,给人带来的感觉明显不同;不同品质的普洱茶,对应到水路的表现也千差万别。

在普洱茶的品饮中,除了一些容易被感受到的特质外,还有一些微妙复杂的感官体验,需要我们在反复的品饮中用心感受,多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