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与云南藏传佛教

普洱茶与云南藏传佛教

2019-03-19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普洱茶与云南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七供养之一就有普洱茶,藏族人民的生活更离不开普洱茶。

 

  《滴露曼录》载:“茶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之叶,而关国家大经。

 

  追溯历史,公元前2700年的夏朝,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与内地发生了贸易往来。公元前700年的周朝,滇茶已传入迪庆。到了唐代,借助茶马古道,云南普洱茶大量行销到茜藏。《蛮书》载:“大羊多从西羌,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将来博易。普洱茶大量行销西藏,茶马古道兴盛。

 

  唐代,普洱茶膏被发现,茶马古道兴起。随着茶马古道的流通,普洱茶膏的的形成也极度受藏区活佛的喜爱。藏区人们将普洱茶膏贡给活佛,仅给予活佛饮用。由此可见普洱茶膏之珍贵。

 

  唐贞观八年,吐蕃进占迪庆,设神川都督,藏传佛教传入迪庆藏区。1147年,传承金刚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的佛教徒——噶举派经迪庆到鸡足山朝佛,大理国王及丽江木氏赠送普洱茶50多驮,与木氏建立了施主与福田关系。回康藏途中在迪庆传教修行,在白玛主普修行布道。1253年,蒙哥汗的总兵革囊渡江灭大理国,缴获大量财宝及普洱茶。1256年,蒙古大汗蒙哥赐噶玛拨希一顶黑色僧帽、一颗金印和大量普洱茶,封其为DBFW。自此,追认噶玛噶举派创始人杜松钦巴为黑帽系第一世活佛,在藏传佛教史上创立了活佛转世制度。

 

  1649年,十世GMB黑帽系活佛却英多吉到达云南藏区,为木氏土司治下的1000多僧众授沙弥戒和比丘戒,木氏土司布施了大量普洱茶。1660年,噶玛噶举派所有主寺活佛GMB红帽系七世、司徒活佛、帕木勺仲,则拉古杰、夏贡古杰等集中到了云南藏区。木氏土司布施了大量的金银和普洱茶。

 

  最近,GMB红帽系第十五世沙玛尔巴·贝桑布农中杰策活佛在维修白玛迥乃主普即莲花生、米拉日巴祖师修行洞时,发掘了一批普洱茶。不仅有一世黑帽系杜松钦巴从大理国带回的距今有860多年的的普洱茶,有蒙哥汗赐给二世黑帽系活佛噶玛拨布的普洱茶,有丽江木天王敬献给二世噶玛拨希、三世让迥多吉、七世黑帽系却扎嘉措、八世黑帽系弥觉多吉、九世黑帽系旺学多吉,十世黑帽系却英多吉的普洱茶;而且还有元顺帝赐给一世红帽系扎巴僧格的普洱茶以及丽江木氏土司献给六世红帽系昂吾却吉旺学、七世红帽系益巴尼波,六世杰策·农布桑波的普洱茶。在香格里拉衮钦寺、康司林等遗址上,十五世红帽系沙玛尔巴·贝桑布农中杰策还发掘了一批珍贵的普洱茶。

 

  随着民族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开发保护,将有更多埋藏在地下的普洱茶与能够早日回到普洱茶的故乡。

 

有用+10
分享

收藏普洱茶需要什么条件

  普洱茶有可以长期储存和越陈越香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收藏和投资的价值。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存放的年份越久,品质越好,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特征。那么,收藏普洱茶需要什么条件呢?想必这也是很多茶友疑惑的问题,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独有的一个特质,也是一个专有性极强的概念,在我国所有食品标准里面,包括酒类,只有普洱茶是唯一的在存储期上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长期储存”的食品。所以,越陈越香也就成为了普洱茶的专有名词。当然,越陈越香也正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款值得收藏的普洱茶,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茶香

 

  “茶香”是茶的灵魂。每一种茶都有各自的香味,香气会跟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哪怕是同一种茶,同一棵茶树上摘下来的茶,工序不同都会导致香气不同。泡茶技术也会影响茶香,泡茶失误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也是茶香。

 

  第二:口感

 

  茶的口感是多样的,有甜有苦有涩,各个地方的茶口感都不尽相同,对于这些,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但衡量一款茶是否值得收藏,口感里的茶水厚薄是一个重要指标。厚薄对于普洱的后期转化有重要意义。一款滋味厚的茶,证明它的内含物质丰富,后续能产生明显的转化,而这些转化正是收藏普洱的魅力所在。

  第三:回韵

 

  普洱茶的回韵表现在回甘生津,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普洱茶,无论是熟茶还是生茶,有没有回甘生津,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款值得收藏的好茶,必须是回甘生津表现明显的。回甘又称为喉韵,好的普洱茶回甘绵长,有的几个小时后仍然齿颊生香。生津,好的普洱茶内涵物质丰富,故而生津功能强。

 

  第四:茶气

 

  通常,我们喝别的茶,重视的是口感,而普洱茶,尤其是普洱老茶,体感比口感更重要。体感,指喝茶后身体的感觉,比如发热、发汗、打嗝、体毛树立、手脚发麻等。值得收藏的普洱,一定是在体感方面有优秀表现的,从鼻子到口腔到四肢到胸腹。

 

  茶气,主要受茶叶里茶多酚的含量影响。普洱茶之所以必须要是云南的大叶种,是因为云南大叶种里的茶多酚含量特别高。普洱生茶的保存的过程中,年份越久,茶多酚就会渐渐消失。茶气不足的茶,保存几年就会变得味淡水薄,收藏价值就不高了。

  普洱茶收藏误区:

 

  一、盲目追求年份

 

  其实存放20年以上的普洱茶目前已经很少了,三四十年以上的普洱茶更是罕见。现在市面上部分卖价达千元的“陈饼”,其实是某些商家用出厂仅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的茶叶蒸制的。

 

  二、认为收藏陈化茶可赚大钱

 

  其实个人收藏普洱茶的难度很大,因为普洱茶的陈化受时间、光线、温度、空气、湿度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所储存的环境和温度不同,茶叶的品质便会有很大的差异。

 

  三、认为年代越久越值钱

 

  上世纪70年代故宫百年的“人头”团茶经过泡饮鉴定,发现该陈茶只有暗红的汤色,滋味全无。这是由于年份太久,茶叶已“陈化”过度了。

 

  四、以为发霉的普洱茶才是好的

 

  现今,想藏茶的人大多数都不懂茶,他们一般以茶饼外包装、品牌、颜色等来判断普洱茶的质量,甚至有人认为,只有茶饼上长了厚厚一层毛、发霉的才是好的普洱茶。其实不然。选择普洱茶必须亲自试茶,再结合茶底等来进行判断。另外,原料、制作工艺、储藏的得法与否都会影响茶的品质优劣。

普洱茶经典解析——从“357”到“津乔·叁伍柒”

  “357”缘起

 

  普洱茶有悠久的历史文脉,它兴于两千年前“武侯遗种”,盛于清朝时期的皇族,再次复兴于当代。回望历史,“茶马古道、七子饼、古树、357克、大叶种……”值得我们关注、了解的“经典”比比皆是。

 

  “357”,对于普洱茶来说,是最为常见而又散发着神秘气息的特别符号。“357克每饼、7饼每筒”,这样的分量、大小几乎是当下市场对普洱茶的标准认知——普洱茶就是这样的。但为什么是“七饼”?又为什么是“357克”?

  “357”的历史沿革

 

  对于357的历史,有“吉祥说”、“度量衡说”、“抽税说”、“出口说”等等,看似都有据可依,但脉络都不够清晰。我们对所有资料集合,进行清晰的综合梳理,总结出“357”形成的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茶马市过税“八抽一”,“七子饼”习惯形成。

 

  “七”来源于“八”。七子饼茶原先是打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当时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八张的推断符合古代对2的n次方数字的使用习惯,可以均分到1),另外那张分离的饼用来上税。

  这是关于七子饼捆扎的最早的传说,由于市场“抽税”,“八饼变七饼”,多余一饼税干脆分开包,“七子饼”概念诞生了。

 

  第二阶段,朝廷盛行,官方认证,奠定“七子”标准。

 

  但历史各个时期饼茶也不是一直盛行的的。明代主要为团茶(明代谢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而圆茶在清代成了主流,为了税引的方便,《大清会典事例》规定了圆茶的包装为七圆一筒。

  《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

  这是官方首次将“七饼”定为标准。此时,清政府虽然将每饼茶定为七两,但并不等于357克,那时度量衡标准与现在不一样,换算每饼差不多250克。

 

  前两个阶段,是普洱茶“七子饼”地位确立的两个重要节点:民间习惯、官方认证。

 

  第三阶段,“七子饼茶”侨销海外,与国际接轨,“357”标准诞生。

 

  清末民国的圆茶,延续古代传统,七子是标准,也有五子、八子等规格。清末民国后,七子圆茶作为“消费主流”随华侨到了海外,“侨销圆茶”历史由此展开。

 

  六十年代,侨销为主的饼茶统称圆茶。藏销茶为“紧茶”,即蘑菇茶。(蘑菇茶后来由于推广机械制茶,发展成了250克的砖茶,即“边销砖”。)为了侨销茶出口创汇,调整圆茶的称呼,统一为“云南七子饼茶”。

  之后,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为了配合出口,按国际惯例每件30千克,内装12筒(俗称1打),并延续“七子饼”的“传统标准”。

 

  故30千克/12筒/7饼就得到每饼357克的推断,“357”的标准诞生了!这个标准作为经典一直沿用至今。

 

  “357”之经典

 

  作为普洱茶里程碑式的符号,“357”的形成过程就是一部普洱茶努力走出深山、走向世界的艰辛发展史。各个时期茶人的艰辛和开拓精神让我们感动,这才是“357”真正的经典所在。

  用经典传承经典——津乔·叁伍柒

 

  茶,不仅是身体的需求:生态,好喝;更是精神的需求:喝并思索着。津乔始终以这个时代的“制茶人”和“茶生活体验者”自居。

 

  对于“357”历史的这份感动,津乔通过“津乔·叁伍柒”这样一款茶,致敬历史,传承经典,传递经典,让更多人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更珍惜今天我们得到的精致好茶。

  津乔·叁伍柒制作

 

  创意:繁体“叁伍柒”,回归传统;选取“七子饼”筒装这一决定性的经典元素,致敬历史,传承经典。

 

  制作细节:叁重原料筛检,伍大优质津乔古茶园,柒步传统工艺,以专业的视角,精心缔造普洱茶之典范,用“叁、伍、柒”重新诠释经典。

  叁重原料筛检:鲜叶精选(老树春季一芽三叶)、毛料人工精拣(老梗、黄片)、机械精拣(静电除杂机、色选机)。

 

  伍大优质津乔古茶园:西半山—丙山、懂过;东半山—那蕉、邦界、忙蚌。

 

  柒步传统工艺:摊晾、杀青、揉捻、晒干、石磨压制、棉纸包装、笋叶包装

 

  茶品细节:

 

  标准装:357克饼,每件4提合28饼。

  品鉴装:约8克圆型沱,每盒3沱,每件200盒。

  选料:选用春季老树以上级别原料

  压饼:石磨压制经典357克精美饼型

  包饼:选用精细手工棉纸,辅以手工24折包装。

  扎筒:经典笋叶扎筒工艺

  外包:灰色特种纸提箱,津乔首创4提装,标配防潮袋。

  茶品总结

 

  除了“纯正的原料、传统的工艺、现代的设计”,我们还希望能赋予茶品灵魂,这是津乔一贯的态度——追求完美。而“津乔·叁伍柒”灵魂即在于“357”的宏大历史文脉,从这一角度来说,“津乔·叁伍柒”可能是津乔制茶思想最好的“承载之作”。

  寄语茶友

 

  时代在发展,市场在起落,津乔普洱依然坚定不移的坚持精益求精的制茶精神。我们将“知行合一”作为文化信仰,一直秉持“做完美好茶”这样近乎“偏执”的制茶理念。

 

  我们希望您能用心去品味和体会,和津乔一起传递“357”的历史和精神。如果您也有一丝感动,那“津乔·

 

  叁伍柒”也就物有所值了。

 

  普洱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款茶毕竟不能承载它的全部。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人,更好的茶去诉说它。

云南普洱茶集团亮相海丝博览会国际茶展!

2016年10月27—30日,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简称“海丝博览会”)在东莞市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其中“六个专业展”之一的国际茶展设置于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主要展示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名优茶叶、茶文化、茶产品、茶艺用品、茶文创产品、茶历史等。

云南普洱茶集团作为本次博览会的主要参展茶企之一,由东莞铭兴茶行代表参展。

茶展背景

此次国际茶展展商阵容庞大,黑茶、红茶、青茶、绿茶、白茶、黄茶等各大茶类标志性品牌集聚一堂,吸引了国内有代表性的各大茶企抱团参展。此外,斯里兰卡、肯尼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国家馆,展出锡兰红茶、辣木茶、沉香药膳茶包、泰北高山茶、南非博士茶等异国茶文化精粹。

展会上,普秀展馆从多个角度直观展示集团改革后由内到外的蜕变,以及品牌形象的升级。通过现场产品展示与品饮,茶友们也明显体验到了普秀产品品质的革新与提升。

展会期间,普秀展馆展出云南普洱茶集团新推主打产品——普秀困鹿山,并在展馆活动区内隆重举办“普秀—困鹿山上市品鲜会”,吸引不少茶友驻足。

产品展区内,罗列着“里程碑”、“勐宋早春乔木”等普秀经典产品。茶友们在现场主动与茶艺师交流,了解产品工艺特点和品牌故事。

此次云南普洱茶集团以全新转型形象亮相海丝博览会国际茶展,展示皇家贡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云南区域普洱茶文化再增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