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红茶>坦洋工夫>福安坦洋工夫引领茶产业迈上品牌之路

福安坦洋工夫引领茶产业迈上品牌之路

2020-10-25 访问量: 42 茶礼仪网

福安坦洋工夫引领茶产业迈上品牌之路

上世纪初的茶税票和茶银票见证了“坦洋工夫”的辉煌

福安市拥有30多万亩茶园、43万涉茶人口,名列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前茅,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然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茶品牌,以致“茶贱伤农”的记忆烙了一道又一道。“十一五”期间,我市致力恢复打造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红茶品牌,广大茶农终于收获了增收的喜悦,传统茶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擦亮尘封的“金字招牌”
风雨廊桥、天后神宫、茶栈茶场、土筑炮楼、茶商旧宅……倘徉在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青砖黛瓦的大街小巷,从这些与茶有关的古建筑遗存中,依稀可见“坦洋工夫”昔日的辉煌。

清咸丰元年(1851年),坦洋村民以本地菜茶为原料成功制作红茶,取名“坦洋工夫”,远销西欧,一时名声大噪,大批商贾慕名云集该村营销茶叶,辐射周边两省七县。从1881年至1936年,为“坦洋工夫”茶最鼎盛时期,沿街36家茶行皆标“坦洋工夫”,雇工3000余人。每年初春,茶商们赶赴省城福州等地,向各国商人领取茶银定金,桶装船载,运回村里,发放给茶农、茶贩,春末至秋则发运成批茶叶,扬帆出海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成为英国皇室的特供茶,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内外局势的动荡,“坦洋工夫”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红茶生产有所恢复,但好景不长,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国家对茶叶生产实行“红(茶)改绿(茶)”政策,这一“改”便是30多年。

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茶业发展领导小组,拉开了包含打造一个公共品牌“坦洋工夫”在内的“五个一”战略工程的序幕,当年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坦洋工夫”新闻发布会,吹响了重振“坦洋工夫”红茶品牌的号角。2007年,“坦洋工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跻身“中国红茶十大品牌”。

短短五年时间,曾经几近销声匿迹的“坦洋工夫”以所向披靡之势纵横茶市,产品热销国内各大中城市以及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5家专业生产“坦洋工夫”红茶企业入榜“2010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据2010年《茶业蓝皮书》公布,以“坦洋工夫”等为代表的福建红茶,走在中国红茶消费风潮的前列。



2009年初,俄罗期茶商到福安考察“坦洋工夫”

百年老字号“牵手”茶农
长期以来,“福云6号”、“福云7号”等茶树扮演着福安茶叶的“当家”角色,435个行政村几乎村村产茶。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福云”品系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再加上缺乏知名品牌,茶叶生产主要作为原料茶供应外省,本地茶农常常遭受茶市波动的折磨,茶青价格有时跌至每公斤不到一元钱,甚至陷入无人收购的窘境,层层叠叠的茶园形同“鸡肋”,茶农增收步履维艰。

从2005年起,福安市财政每年划拨数百万资金,对新建和改植新优茶树品种的茶园给予补助。当年,社口镇社口村的茶农对改造老茶园普遍持观望态度:一是担心新品种茶叶的市场销路;二是更新改植后的茶园在前两年内没有收成。时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光茂带头承包集体和个人的40多亩茶园,并全部改植为“金观音”等高香型优质品种。2007年,新品种茶树采摘上市,茶青单价高出传统品种的10多倍,极大激发了村民们改造茶园的热情。同年,刘光茂发起成立的福安市首家村级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品牌+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入社社员仅茶园一项的年收入少则两万多元,多则四五万元。

在“坦洋工夫”品牌的春风吹拂下,原先只能混在“福云”品系中搭售的“菜茶”,身价陡增了十多倍,新改植的优质高香型品种茶青每公斤高达一两百元,“福云”品系为主的老茶园也焕发了生机,茶青价格翻了两三倍,

近年来,福安市的茶树品种改良工程以每年1万多亩的速度向前推进,也催生了更加红火的茶树良种繁育,甘棠镇形成了全国民间最大的茶树育苗基地,每年给茶农带来上亿元的收入,多的一户年收入十几、二十万元。

据福安市茶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0年,全市的毛茶产量基本稳定在2.6万吨左右,但产值由7亿多元上升至12.8亿元;去年茶农人均纯收入1.1万多元,三年实现翻一番。

泰康茶业在茶山上建立“坦洋工夫”加工基地

品牌崛起的“洼地效应”
曾几何时,在20多万人拥挤的福安市区,却难觅经营本土品牌的茶铺,廖廖几家茶行也是打着外地茶品牌的旗号。而今,转眼间已有200多家“坦洋工夫”红茶专营店蜂拥林立。与此同时,当地3万多名茶商走南闯北,在北京、太原、上海、福州、银川及海外建立坦洋工夫名人会馆、茶城、专柜、专卖店3000多家,全市授权生产经营“坦洋工夫”的茶企已达76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如此庞大的产品生产营销网络,得益于“坦洋工夫”品牌对民间资本、技术、人才的“洼地”吸引。

五年前的坦洋村冷清落寞,青壮劳力几乎倾巢外出务工。2006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安市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与社口镇坦洋村联手成立福安市坦洋新味茶业合作社,入社茶农享受小额资金扶持、茶叶购销、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等服务,当年就实现户均增收2000多元,让坦洋人重拾信心,100多名在外谋生的村民陆续返回开垦茶园、兴办茶厂,由民间投资8000多万元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也即将动工兴建。2007年,新创办的泰康茶业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在连片万余亩的茶山上设立红茶加工基地,与当地茶农签订茶园管理和供销协议,以高于同期市场价20%的价格就地收购茶青,并自行开发“中国工夫红茶管理系统”,让“坦洋工夫”红茶生产进入产品质量可追溯时代。

与此同时,闽东丛贸船舶实业、福建远东电机集团等一批民营企业也凭借实力,纷纷抢滩茶产业,不但注入雄厚的资金作后盾,而且还发挥企业集团协作优势,带来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和广阔的茶叶销售市场,实现跨行业对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注入“坦洋工夫”生产种植和加工领域的民间资金已达4亿多元。资本的流动,引导着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聚集升温,一批在茶叶加工、种植方面的能手被高薪抢聘,就连茶叶部门新培训的普通技术人员和刚走出校门的茶学类专业毕业生也被争先聘用。

历经百年风雨、而今破茧重生的“坦洋工夫”,正在演绎新的传奇。据了解,福安市“十二五”茶业发展,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全面提升质量为核心,以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初制厂清洁化改造、茶叶加工集中区建设、茶叶庄园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坦洋工夫”品牌,引领中国红茶消费,构建东南沿海最具成长性的特色优势茶产业带。(吴庆堂)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