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入门:解读普洱茶名称(一)

普洱茶入门:解读普洱茶名称(一)

2019-03-19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常常有一些新茶友问我,那个普洱茶叫啥啥啥的,到底是啥个意思,经常为此大费口舌,心里就想写个小文,以后若有相问,一概以此文链接搪塞,岂不轻松?但个人也未细心整理材料,纯以自己所知写此文,难免有不周全之处,请各位同好指正。

  普洱茶,是一个茶类名称,同时,也是商品名称,为区别于他人,所有生产商在注册商标后,还会对自己生产的普洱茶冠个商品名,这个做法,和其它商品的做法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如此一来,就对消费者产生了困扰,要从商品名称上判别商品的内在物质,是需要一定知识的。当然,普洱茶的商品冠名,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以地名为商品名,这个在普洱茶的冠名上尤为多见,不管大厂,小厂,作坊都会采用,如大益的易武正山,下关的布朗老树沱茶,勐库的冰岛,陈升的老班章,这个起名方法,简单直接,能直观的告诉消费者,这个茶的产地信息。而在某些情况下,普洱茶的产地是消费者所最关注的。当然,对于新入茶友而言,却需要好好的背背云南几个产茶州县村寨的地名了。

  二.使用唛号命名茶品,使用唛号,应该追溯到中茶公司年代,为分清当时下属四大工厂生产的茶品,中茶公司制定了茶品命名的规则,由此也产生了唛号这个说法。由于在使用唛号命名的茶品中,有极大部份获得了很高声誉,故此,即使四大工厂在自主经营后,也一直坚持使用传统唛号。更有甚者,有后进工厂还新创唛号为自己茶品命名,这不是不可以,只是让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罢了,因为中间已无任何规律可循。

  三.纯商品化命名,这个命名方式,是所有商品最普遍的,同样也适用于普洱。起名的时候,想必厂家也是用了心的,总归和产品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关,可惜,对于消费者而言实在不好理解。以这种方式命名,是需要具备很强的品牌号召力的,不知道是否所有厂家都考虑过这个问题。要了解和理清这些茶品,是没有任何借鉴的,唯有不断的关注。

  当然,在日常的品茶中,喝茶者(消费者)也经常会使用一种非常具有清晰明确指向的约定俗成的茶品称谓,这种不是由厂家或经销商确定的,却获得他们肯定的称呼,最后,成为了该茶最权威的官方名称,这也许是普洱茶名称最有趣之处罢。
文/拾得 

有用+10
分享

大滇说茶(120):普洱茶名词解释

  今天讲的内容比较初级。群内增加的新茶友比较多,主要做一些名词解释:老茶头、前发酵、后发酵、烧心、焦心、炭化。

  第一个问题,老茶头。

  严格来说,说老茶头有点言过其实,茶头更恰当。就是茶堆结在一块的疙瘩,不容易分开。所以,也叫做疙瘩茶。

  老茶头分成生茶头,以及熟茶头。生茶头,是指鲜叶杀青、揉捻后,有些茶没有及时解块,抖散,形成了块状,冷却后无法分开。生茶头,意味着经历了一个外表冰冷,内心火热的过程,其间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内部高温高湿,有明显发酵,而外表跟普通生茶完全一样,新的生茶头,容易有闷过的感觉,带酸味,汤色容易混浊。大滇称之为:部分发酵茶。

  熟茶的茶头,形成的过程也大致类似,在渥堆发酵的时候,高温高湿,较嫩的茶青容易粘接在一起,在翻堆干燥后无法分离。形成的过程是:中间的茶发酵不足。结果是:中间的茶发酵不足。

  总之,无论生茶头还是熟茶头,都是发酵不均匀的茶。不过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茶头的芽头较多。这个特点成为后期炒作茶头的一个主要卖点。

  因为茶头价格较高,所以现在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故意在发酵结束后不做解块的工作,人为形成大块的茶,当茶头来卖;另外一种,是虚报茶头的年份。

  有人在说80年代的茶头,92年的茶头。事实上,这个年份就非常让人怀疑。我记得有人曾经说爷爷留下的茶头,或者老父亲留下的80年代的茶头。甚至拿出一个发黄的木箱,说是爷爷或者父亲80年代就留下的装茶头的箱子,当时就写了日期:1985年老茶头。字迹发黄,你说我信还是不信?我只能信了。因为,能够把爷爷和父亲搬出来,我没法不信。但我只知道,茶头或者老茶头,这个词的出现,应该在1995年后。

  为什么说是1995年后呢?因为我能找到的资料,最早出现茶头一词,是2000年后。我为了保险起见,提前5年。发明茶头这个词的,是谁?大家可以去查下。我相信茶头这个东西,1985年会有,但这个词,在1985年,定然没有。

  茶头,由于起独特的发酵过程,基本上既有生茶的特点,又有熟茶的特点,叶底也会呈现这样的状况。所以,对于熟茶老茶头,要想出浓度,会非常难。而引以为豪的耐泡度,实际上是溶解过程,由外到里,非常缓慢的原因。所以,除了煮,能够出浓度之外,缓慢泡,茶汤总是没法浓的,许多人会感觉淡。

  第二个词、前发酵

  这里主要的是指鲜叶的加工中出现的前发酵,大滇把这个过程分解为:鲜叶采摘、杀青、揉捻。三个过程中出现的前发酵,鲜叶采摘中,主要是采摘手法以及堆积鲜叶、碰撞积压等造成的前发酵。具体来说就是叶脉、梗受伤变黑。

  杀青过程中,没有完全炒熟,也会导致叶、梗变红,出现前发酵,而鲜叶采摘过程中受伤的,杀青后也体现为红叶红梗。揉捻后,如不及时摊开晾晒,也会再次形成前发酵。所以,我们把压制成饼之后进行的发酵过程叫做后发酵,把毛茶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发酵过程叫做前发酵。

  前发酵,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叶底鲜爽度不够,后续转化茶味偏薄。好的结果则是:新茶阶段,茶汤较厚,许多茶容易出蜜香,苦涩度降低。结论是:在大宗制茶中,难免会有前发酵,若把前发酵的比例控制在25%以内,大体不会影响整饼茶的总体质量。

  当然,有些所谓高手制茶,立足于现喝,把茶做得现喝更好喝,巧妙地进行总体前发酵,使叶底均一,往往赢得许多人赞赏。但如果存放3年或者更久,这些茶就会原形毕露。立刻喝掉,是这些茶的最终结论。

  三、后发酵

  刚才已经说了,成为紧压茶后,开始存放。后发酵过程开始。当后发酵基本结束时,就是普洱茶的巅峰。普洱茶的后发酵,我认为是有时间的。这个跟许多专家不同,普洱茶越陈越香,100年不嫌短,300年不嫌长,这个观点我认为不成立。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一个最佳的存储期,根据各地条件不同而不同。

  今天上午,喝2005年的一个云南干仓茶,如果不是这个是自己存储的,打死都不会有人相信,这个是存放了6年半的茶。以广东的气候而已,2年的茶都会比这个的茶汤黄浓。加上整箱保存,包装纸新鲜,看起来跟新茶都差不了太多。但是喝下去,仔细体会,还是能感觉到岁月的痕迹。但如没有云南存储的经验以及背景,是无法给这样的茶断定年份的。

  前几天才喝到一个茶友‘平平淡淡’2006年攸乐古树沱茶,非常棒的茶。这个2005年的干仓云南茶,原料非常棒,但是,滋味差太多了。我不怀疑后面存放后,口感一定会非常出色。但是,这个进程,在广东,确实无法有说服力,这个茶有6年了。干燥,干燥,干燥是陈化的大敌。所以,关于仓储,要辩证地看,所谓的干仓,也是需要湿度的。

  四、烧心

  烧心这个词,千万不能乱用。某些貌似专业的茶商,说发酵烧心,这话一说出口,我立刻烧心了。烧心,是指成品紧压茶加工过程中不良工艺导致的结果。而渥堆发酵中,堆子中间因为温度过高,毛茶产生了炭化现象。这个叫做焦心。

  焦心跟烧心,是完全不同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所以,不可以混淆。在蒸压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紧压程度太高,使得在紧压茶中心,茶叶已经无法分清条索,呈现粘稠状,浆糊状。中心水分散发不出,内部发酵过快,熟茶化,这个就是烧心。这个是机器压制的饼茶,跟手工石磨压制饼茶的较大区别。

  手工石磨压制饼茶,为什么优越?基本上不可能发生烧心的现象。铁饼、大砖、茶柱、金瓜,许多这样的茶,容易出现烧心的状况。烧心后,叶底干枯,干硬,经过若干时间的陈化,最后体现出来,就是炭化。

  六、炭化

  炭化,刚才说了,焦心、烧心都可能导致炭化,意思就是像炭一样黑的叶底。渥堆时间过长,堆心温度过高,导致炭化;仓储高温高湿,导致炭化;原料的等级太低,太老,导致陈化后炭化;经历了较长的周期,比如100年,300年,1000年,炭化…几亿年,可能成为终极形态——煤!

  熟悉这些基本的概念,我们才能用所谓的专业术语来描述一些现象,如果不明白具体的含义,随便饮用,就会贻笑大方了!正如有一天我在店里跟茶友聊天,说到一件事,在北京一个茶店喝茶,有人给我介绍一个茶,说是500年的台地茶做的,所以要卖600元,而2000多年的古树茶,要卖3000多元!我无语,泪奔!
文/大滇飞扬 

茶商故事:大滇的普洱茶20年记忆之五

茶商故事:大滇的普洱茶20年记忆之五
99绿大树

大滇说茶1001夜,99绿大树。

整个90年代,是普洱茶历史上凄惨的10年。从80年代,以销法沱开始的普洱茶国际化,在90年代全面受挫,几大茶企业也陷入困境。中茶省公司分拆,昆明茶厂倒闭,下关茶厂重组,90年代末期勐海茶厂亦陷入困境。出口欧洲的滇红茶也遇到了农残问题,遭遇出口困境。这跟1986年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中茶饮用滇红工夫茶引来出口大增的形势完全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国营茶厂的经营确实乏善可陈,某些年份,员工工资发不出也是常有的事。

这跟80年代,中茶省公司的待遇在昆明市遥遥领先完全不同。80年曾经传言,烟老大,茶老二,说明整个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质下,省公司的效益着实不错。后来,我在中茶的时候,也听到老职工怀念当时的好日子,普通员工随便分个三室一厅的房子住。而出口权放开,省公司不再有垄断权,这样的好日子就从此一去不复返。强调这个背景,当然是跟99绿大树有关的。

有许多茶友天真地认为,国营大厂,当然管理规范,当然质量控制得当,当然卫生状况一定很好,所以,当市场上出现不同的99绿大树的时候,就有了许多争议。我经常看见这种争议,某些99绿大树,说没内飞,就因为这个,被当做假货。又有盖章问题,盖章的颜色,深浅,以及某种字的间距,这都被当做辨别真假的重要因素。然后又是饼型,有茶友拿着手里的饼,说饼边较松,然后判断,饼较紧的就不是正宗的……而以我在国营茶厂的经验,这都不是依据。一批茶的压制,会分不同班组来压,有的班组压得紧,有的松,有的盖章盖得清楚,有的盖得不那么清楚,有的盖成了红色印泥,有的盖成了蓝黑色印泥。在同一批茶里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来看看99绿大树的真迹。就是这么一个茶。这个茶由广东茶商叶柄怀先生定制。简单来说,是叶先生委托人收料,收的易武茶,然后拉到勐海茶厂去压饼。那个时候属于很正常的事,叶先生拉茶去,付给茶厂一定的加工费,茶厂帮忙压制,然后叶先生把茶拉走。整个选料跟勐海茶厂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点,跟XXX的茶完全一样。

注意看中间这点油污,出品中间这一点。这成为后来辨别绿大树真假的一个标志。呵呵,我很诧异,这也许只是印刷中的一个失误。但后来许多假的99绿大树也刻意去做这个油污,就有点好笑了。

张宝三:普洱茶要走向世界

  当著名咨询专家蒋同把2013年茶市喻为寒冬期时,经历过“07”风波大起大落后的普洱茶,在2013年非常市况中却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超过30%的原料大幅上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云南省茶园面积达580万亩,是我国第一大产茶省份,在2013年的非常市况里,第一产茶大省的普洱茶却逆势飘红,多多少少在信心上拯救了整个中国的茶产业。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普洱茶风景独好,今年的上涨,与上一波的投机炒作有所不同,是已经形成了成熟消费的强劲需求拉动了消费的结果。

  2013年5月25日国际茶业大会将在云南普洱市召开,届时全世界的茶界精英将聚集云南,聚焦云南茶产业和云南的普洱茶。如何解读云南的茶产业?本刊记者专访了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张宝三。

  当记者问到,2013年国际茶业大会为何选择在云南普洱市召开时,张宝三会长告诉记者:云南是全国第一大产茶省,目前茶园面积580万亩,茶叶一直以来是云南边疆地区以及众多少数民族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改革开放后,普洱茶与众多国内的名优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辉煌时期。从农业普洱到文化普洱,到科技普洱再到人文普洱,普洱直上云天,是皇天后土所赐。期间,风风雨雨,有经验也有教训。“07”风波时,普洱茶跌入低谷后,没有造成灾难性的产业衰退,新一轮的上涨,更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

  “普洱一叶盖环宇”张宝三会长说,他的理想是要让普洱茶走向世界,使普洱茶的保健功效惠及天下。普洱茶只有走出去,产业才能壮大。5月的国际茶业大会无疑便是宣传普洱,宣传云南茶产业的最好时机。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国内这么多古茶树资源,集中在云南,让世界茶界的领袖人物近距离接触云南的茶产业及云南的茶文化。云南茶生长在高山云雾之中,得天独厚,品质优良,明白人必然会探出其中原因的。

  我们不需要投机炒作,需要爱茶的人士真正对云南的茶资源的关注与热情,需要理性的投资,更需要理性的消费。

  在记者问到云南的普洱茶又如何在“07”风波中破绝境而重生时,曾经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的张宝三会长告诉记者,云南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和许多茶叶管理部门上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狠抓普洱茶的“正本清源”,对普洱茶实行了原产地标识保护,从正本清源的角度理清也理顺了“什么是普洱茶”以及“普洱茶的工艺”以及标准等问题。也为以后的质量与市场监管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了产业的基础建设,涉及到原生态古树茶园的保护以及现代茶园的食品安全生产,狠抓了云南境内的初制所,精制茶厂的清洁化生产改造,使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小农作坊式生产逐步转向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三是加大正面宣传,普洱茶好,好在什么地方?动员和鼓励专家学者写文章,出专著。有关科研机构进行普洱茶保健养生功效方面的专项研究。茶文化宣传促使了农业普洱向文化普洱的转型升级,茶乡旅游造就了人文普洱,科技普洱的引入,生成了健康普洱的新概念。

  普洱市打出“妙曼普洱”的宣传口号,这是农业普洱走向文化普洱、科技普洱腾飞,进而实现人文普洱的更高理想。

  “要通过各种办法,让茶业兴旺发展起来,要让云南的普洱茶走向世界。”张宝三会长不止一次地说。为了实现这个“一叶盖环宇”的梦想,张宝三会长告诉记者,由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出面已经在国际上的40个国家与地区注册了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协会正计划把普洱茶的推荐会开到国外去,而5月的普洱茶盛会更是一次难得的全面推广宣传云南茶产业特别是普洱茶的好机会。各方关注,尤其是跨行业财团工商资本的介入,如天士力、云南白药等药字号上市企业的介入,传统的云南茶产业正在广泛的领域嬗变之中。

  (作者:孙状云原载于《茶博览》2013年第5期总121期,原题为《一叶盖环宇----访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张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