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六大茶山之易武古茶山

普洱茶六大茶山之易武古茶山

2019-03-19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易武茶——普洱茶的典型代表普洱茶是不是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有其特定的内涵。作为传统普洱茶重要原产地的易武茶,自始至今保持着传统普洱茶的...

  六大茶山是位于西双版纳的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蛮枝、曼撒,这是清代的六大茶山,清代六大茶山以倚邦为主要重镇,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据说当时六大茶山制茶人口近十万人之多,可想像当年的盛况。到了清末六大茶山称号有所更动,以易武为主要重镇(当时称之镇越县),次为曼撒、蛮砖、革登、倚邦、攸乐,茶马古道牵动六大茶山的繁荣。

  易武在民国初年称为镇越县,也是茶叶的集散地,因此有易武正山之名号,易武当今留下的茶庄也比较多。

  易武古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温度17.7℃左右,年降雨量在1800-2100毫米之间,是大叶种普洱茶理想的生长地。易武茶山是传统普洱茶的主产地,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长期居于古六大茶山之首。

  历史上,易武曾是西双版纳12个承担田赋的地区之一。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清雍正七年(1729年),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易武始改属普洱府思茅厅。民国18年(1929年)成立镇越县,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

  易武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早在清朝的雍正年间,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就被列为敬献皇室的贡品,每年清明节以前的茶叶必须完成进贡任务后才能上市交易。易武的“车顺号茶庄”也因为进贡有功,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赏赐,授予“瑞贡天朝”的匾额。

  在现有的典籍和传说中,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教授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然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

  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易武茶区(易武、曼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66666斤,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当年的易武成为了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并被称为“利润城”。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奠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勐腊—老挝的勐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北京。

有用+10
分享

揭秘普洱茶“渥堆发酵”技术的前世今生(三)

揭秘普洱茶“渥堆发酵”技术的前世今生(三)

关于“渥堆”,近十几年来有大量文章表述过,这里不乏一些优秀研究文章出现。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些文章只涉及“渥堆”的发酵过程与结果,而对为什么选择“渥堆”这一方式很少提及。

“渥堆”是一种新的快速发酵载体,也是产生这种发酵的外观物理形态。虽然它定位于人工发酵,但相比普洱茶古老的自然发酵(也是最原始的生物发酵)前进了一大步。它是人类有意识利用微生物促进发酵的探究与尝试。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这种发酵方法已经接近现代生物发酵的雏形,是茶叶发展史的一项重大科技进步。围绕“渥堆”,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

第一,“渥堆”是中国传统民间经验与技能的借鉴。

早在中国东汉时代,许慎在《说文》中“渥”进行了注解:“渥,沾也。”本义:晒水。引申义:沾润。

中国民间自古也盛行一种“渥汗”方法,即对偶感风寒的人,采取“渥汗”治疗(服药后盖上棉被出汗)。

如果我们将上述三个关键词“晒水、沾润、渥汗”与“渥堆”的一些具体工序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的白酒酿造,其固态发酵的过程(白酒分为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两部分)与“渥堆”的方法在某几个环节也有相近的地方。“渥堆”的方法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中国民间诸多经验与技能的借鉴与创造。

将这种发酵方法用“渥堆”一词作为称谓,偏重外观形态的描述,虽然这种表速非生物学的专业术语。但这种受中国民间俗语启发而演变而来的独创的专用词语又非常形象,让人容易理解。

第二,“渥堆”的方法可实现快速发酵。

普洱茶中的生茶与熟茶都需要厌氧发酵的环境,但普洱生茶的发酵过程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发酵时间需要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渥堆”的方法可以将普洱茶的发酵以“激进”的方式进行,发酵时间缩短到四十五天至七十天左右。这里的差别有两点:

一是普洱生茶的发酵属于仓储式的自然发酵,基本上都是以包装好的成品进行后发酵(生物学中的标准术语称作“后熟作用”,属于“食品贮藏化学”的范畴)。这种发酵模式基本是静态式的,没有“大规模'人为干预的过程,也没有肉眼能观察到的微生物剧烈的变化;而普洱熟茶是以人为干预为主导控制发酵过程与结果的,加上它是散茶的形式,可通过泼水、翻堆、复堆等方法,进行人为的有意识的“干预”。这个过程微生物的繁殖与集聚是能观测到的,整个过程也是动态的,其目的就是快速发酵。

二是这种“渥堆”的方式便于微生物产生“聚量效应”。“渥堆”一般茶叶需求量较大一个堆子可从五吨至十吨左右,促使厌氧的内部空间变得“巨大”,而微生物自身有一个习性,发酵的底物(茶叶)越多,其环境微生物的“浓度”越高,而环境微生物越多就对发酵底物(茶叶)作用十分明显,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不是单一的,而是几大类微生物群,犹如一支庞大的“集团军”,共同配合,协同作战,发酵周期缩短。

第三,“渥堆”有利普洱茶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成。

初级代谢产物是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直接有光的一类代谢产物,它们组成细胞的各种大分子化合物或辅酶的基本成分。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是发酵中最常见的初级代谢物。比如茶叶中内含的蛋白质,就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分子巨大、结构复杂的化合物。它们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微生物利用蛋白质,首先分泌蛋白质酶至体外,将其分解为大小不等的肽或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再进入细胞。在“渥堆”过程中,细菌、放线菌、霉菌等均有,不同的菌种可以产生不同的蛋白酶。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黑曲霉,在“渥堆”的最初1—2周时间,主要生产的是酸性蛋白酶,但在3周后,短小芽孢杆菌开始生产碱性蛋白质。

同时,由于“渥堆”最低需要四十五天,形成连续发酵的过程,微生物在稳定期活菌数目达到高峰期,细胞内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级代谢产物。不同种类的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同,它们可能积累在细胞内,也可能排到外环境中。由于次级代谢产物大多具有生物活性,也是普洱茶未来研究的重点。比如普洱茶的色素演变,由最初茶黄素到茶褐素再到茶红素,都是次级代谢产物,还比如“渥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对人体有明显保健功能的化合物,如微量的抗菌消炎的、降血压的、降糖的等等,均为厌氧条件下连续发酵获得的次级代谢产物。“渥堆”凭借人工控温、控湿,延长稳定期来获得大量次级代谢产物,与现代生物医药在生产抗生素中采用的微生物“连续培养法”有极大的相似性,只是后者的稳定性与可控性更强,属于现代生物工程范畴。(原题《渥堆:“熟茶”的横空出世——“熟茶”为什么采用“渥堆”方式》)

普洱茶常见的仓储形式

普洱茶常见的仓储形式

”  天  同  饮  |  “”  目  一  新

普洱茶的转化除了原料本身的因素及时间因素外,很重要的就是跟存放的环境有关,其中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还有就是含氧量(跟海拔高度有一点关系)以及当地的主要菌群种类。温度和湿度似乎更重要一些。围绕温度和湿度两个重要因素,大概可以区分为:香港传统仓储、南方自然仓储和干仓。


普洱茶常见的仓储形式

      

(一)香港传统仓储


       香港传统仓储曾被太多的人误解,又因为其中部分产品特别优秀的品质而被有机会欣赏到的茶友所津津乐道。有人称之为湿仓,有人说港仓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坊间的评价成为水火两重天,究其原因还是信息交流不畅造成的。我了解的经典传统港仓大概是这样的:
      1、把包装纸去掉成筒成堆放置(利于有益菌生长)。
      2、在排列成行的成型茶茶架之间的空隙处堆上低价粗老散茶(约1米厚),边堆积边花洒浇水。港仓里堆积排列在两侧茶架上的生熟饼(砖、沱)并不直接洒水,水是洒到茶架之间堆的散茶(以粗老梗、黄片为主)上的,客观上做了渥堆,所以会出副产品熟散茶。主要目的是让仓里的存茶间接受潮且温度升高后发生湿热反应,转化加快.
      3、放茶足量,仓库密闭,避光避异味避免强对流,湿度稍高、温度常年较高(夏天北半球西南朝向室内温度可达40度以上),温湿度有保证,优势菌群一致,转化较快。
      4、出仓时再将包装纸包上。所以有时候会用错包装纸,也会换包后来印有茶行标志的包装纸。
      也有人认为,散茶洒水发酵出来的香气对存放在旁边的成型茶的香气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库房拆迁、老茶商老去,香港传统仓储正在逐渐消失。2004年大陆普洱茶市场兴起以后,即便是香港茶商也从靠近主要市场、节约经营成本角度考虑而把主要的新茶仓建到了大陆。未来,经典的香港传统仓储茶品会越来越少。


普洱茶常见的仓储形式

     

    (二)南方自然仓储


      从温度方面来讲,一般年均气温在26℃~30℃之间似乎较为适宜。从湿度方面来讲,一般要求年均湿度保持在60%~80%之间。南方自然仓储的关键似乎在于保温与保湿,做得不好也容易变成湿仓。

      1、保温指的是房屋的保温。年均气温26℃~30℃在中国南方很多地区能够做到。长江流域主要是冬季温度有点低,但是加入人工干预,保温也不是一件难事。即使是北方地区,如果非要做到保温,略花点代价也是有可能的。在现有条件下保温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一些,所以对于普洱茶的仓储来讲,难题主要还在于保湿。

      2、保湿指的是具体存储物的保湿,既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80%是什么概念?我在广东地区有过亲身体验。一个普洱茶的仓库,当环境温度达到26℃,如果湿度超过80%时,人会有一种比较难受的憋闷感,大概只能呆个五六分钟,而如果湿度调整为75%,则情况会有较好的改善,呆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普洱茶常见的仓储形式

      3、除了温度和湿度这两个指标外,对于一个茶仓来说多大的容积存放多少茶,茶的外包装(饼包、筒包及箱包)材料以及堆放方式(上下左右的间隙),所有这些对于转化效果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举例说明。标准南方自然仓储条件下,一个50平米的房间,如果只放几件茶,而且不注意密闭、不注意在潮湿季节抽湿的话,大量的湿气被几件茶吸收,很可能会造成我们平时所说的湿仓。如果放100多件茶且堆在一起的话,很可能外沿的茶都湿掉而中心的茶却太干,因为吸收水分不均匀。如果还是100多件茶比较整齐有合理间距地存放在这样50平米的房间中的话,则完全可能均匀合理地吸收水分,营造良好的微生物环境,使得这一批茶均匀转化。

      

普洱茶常见的仓储形式

    

    (三)干仓


      有人叫它北方仓、昆明仓、纯干仓……不管叫什么,总之是在非常干燥的环境中存放出来的茶。在我看来如果仓储环境太干燥的话必然不利于保持微生物的活性,所谓转化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但确实也有相当的茶商认为他保持了仓储的干燥保持了普洱茶出厂时的原样,以后怎么放、转成什么样就看买家和消费者如何继续存放了。不利的地方是转化太慢、浪费时间甚至可能会对今后的继续转化造成较大的困难。


普洱茶常见的仓储形式


普洱茶耐泡非好事

正宗白茶 普洱茶耐泡非好事



普洱茶耐泡不一定是好事

普洱茶耐泡不一定是好事于其他茶类而言,这个话题简单得不值得讨论。于普洱而言,这却是个莫衷一是的话题。由于上天赋予的卓异品质,普洱茶耐泡得似乎有点过分。科学数据的比对,咱就不一一列举了。实际操作一下,胜过许多言语。







耐泡,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个福音。比起龙井、毛尖、观音等而言,物菊花茶的功效与禁忌超所值不知合几。

太耐泡,对于厂家和销售来说,这就不是个好事了。你想想,一泡茶随便泡个十几一二十泡,甚至二十几泡,一饼茶得喝上几个月?如此一来,云南普洱茶,厂家手里的货岂不是要积压成灾?

那么,如何在消费者和厂家之间寻找个平衡,究竟多少泡才算合适呢?

我也拿名头最响的老班章,和比较细嫩的藤条茶做过比较。

真比较下来,一二十泡,其实已经花茶礼盒 差不多了。15泡上下,比较合适。20泡,该封顶了。

对于级别比较高的宫廷熟普,或者一芽一叶的生普,10泡也足够了。

当然了,我说的这些,是按常规投茶量,或者是稍多一点而言的。具体实操中,完全可以根据投茶量的多少,级别的高低来灵活掌握。大可不必循规蹈矩。

我有一个基于个人小情绪的看法。对于我来说,走出我的门,在外边喝茶,看别人在那奔出了一二十泡还在那里使劲闷啊闷的,我一般是什么时候喝绿茶最好起身走人了。要不,是别人不欢迎你,不想换茶了;要不,是别人有事,要撵人而不好意思说出口了。有点眼色,走吧。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不排除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别人是在那里展示他的茶有多耐泡,普洱茶有多实惠。有一个做茶的朋友就这样,老在那里宣扬普洱茶如何如何的耐泡,一路拼命拼命的闷啊,非得给整到二三十泡不罢休,我就老提醒他,得了得了,要再这样泡我可要走了。

对于消费者而言,喝茶,尤其普洱,喝焙火乌龙茶的就是个茶味、韵味、山头味,泡的多了,茶味没了,韵味不在了,山头味更无从言起了,还喝什么。咱又不缺那几泡茶,十几泡,得了。

而实际上,排除个人的商业考虑在里面,带点科学的说法,茶泡多了,也不是好事。茶里面有些不溶于水的物质,是对身体有害的,在适度的情况下,这些物质一般不会溶解。而随着你泡数的增加,它就被泡出来了。所以,太耐泡,有时候是人为的。要适可而止,凡事有度。

什么地方的红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