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存放多久才是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

存放多久才是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

2019-03-19 访问量: 23 茶礼仪网
  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各种不同品类的茶叶之中,有的讲究喝新,比如要求口感鲜爽的绿茶;有的则讲究“越陈越香”,比如存放时间越长越好喝的普洱茶

 

  平时喜欢喝普洱茶的茶友,几乎逢喝茶必聊“越陈越香”。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由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茶叶原料共同决定的。相比其他茶树品种,用于制作普洱茶的云南大叶种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同时,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这就为后期存储预留了较大的转化空间。“越陈越香”既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体现,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从茶性和品饮价值的角度来讲,刚出产的普洱生茶,香气不明显,茶汤滋味和口感也无法呈现出优质普洱茶常见的润、厚、醇、滑等特点,整体品饮价值不高,并且刺激性还很强。

 

  所以为了提升生茶的综合品质,最终实现“越陈越香”,存储的过程就必不可少;而新茶时期的普洱熟茶,虽然经过渥堆发酵后茶性比生茶更为温和,也初步具有和普洱老茶相似的香气、口感等,但是喝新制熟茶时经常会感受到的渥堆味以及燥感,都需要经过存储之后才能慢慢褪去。

 

  看到这里,有的茶友可能会觉得,既然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越陈越香”,那么是不是存放时间越长,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就越高呢?其实不是这样的。

  一般来说,食品类的包装都要求注明保质期,超过这个期限之后就不可以继续食用。而像普洱茶这类具有长期存放价值的饮品,随着存放时间的不断增加,其品质变化呈“不断上升,升至某个顶点之后,就开始缓慢下降”的曲线过程。

 

  也就是说,虽然普洱茶可以“越陈越香”,但这个陈放过程是有时间限制的,在到达最佳品饮点之后,如果继续存放,普洱茶的品质不升反降。许多存储良好、最终却“淡而无味”的百年普洱老茶,原因就在于已经过了最佳品饮期。

 

  某些较真的茶友可能会问:“那么究竟存放多少年,才能到达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业内并没有、也不可能会有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

  普洱茶品类繁多,不同的原料产地、拼配工艺、压制形态,都会赋予每一款普洱茶不一样的特质;而存储地区的差异和仓库条件,则对普洱茶的转化速度和最终品质有影响。

 

  正是因为不同普洱茶制作和存储的特殊性,导致普洱茶的转化速度是快是慢、以及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可预知。

 

  面对这种未知性,有经验的普洱藏家往往会每半年或每年定期开仓品鉴,并根据茶品的已有变化对仓储环境的各项参数做适当调整,以使普洱茶往更好的方向持续转化。

  只有将同一款普洱茶不同存储年份的品鉴记录进行综合横向对比后,才可以对该款茶的最佳品饮期得出大致结论,这个时间点有可能是8年,也有可能是10年、12年、15年……并不能一概而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确定某款普洱茶已经达到了最佳品饮期,及时出仓品饮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有用+10
分享

茶历史:普洱茶膏与我国宋代制茶工艺

很多人对茶叶史学家提出的“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种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唐代的制茶技术加上陆羽的《茶经》,已经是中国古代制茶史上的一个顶峰,后人无人可及。怎么能说“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呢?

茶历史:普洱茶膏与我国宋代制茶工艺

“盛”——依据字面的理解显然高于“兴”。怎么理解这个 “盛”呢?宋代的茶叶发展比唐代又有哪些进步呢?

首先,两宋三百余年,首倡以文治国,教育兴盛。太学、书院发达,学术气氛浓厚,门第观念淡薄,科学发明之多前所未有。这时的宋朝,已悄然出现了城市化的概念,“市井”一词的出现,对宋朝的文化与经济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宋代的品茶与赏茶,有皇帝与上层人士的直接参与,打破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为主导的局限。从唐代开始出现的煮茶与分茶法到了宋代更为普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生活。一方面,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老百姓对盛行的“茶会”、 “茶宴”与“斗茶”、“分茶”饮茶风俗的情有独钟,表明了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上升到一门高雅的艺术,是相聚赏玩娱乐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再次,“茶人群体”进一步扩大,茶叶专著与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相比唐代显著增多。较著名的如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陶谷的《茗荈录》,唐庚的《斗茶记》,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苏轼的《叶嘉传》,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等等。

当然,这中间——宋代茶人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位几乎与唐代陆羽齐名的“超级茶人”,你很难想到,他竟然是宋代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对后人有一项重要贡献,那就是“茶”。恰恰这一点,除了茶叶专家外,极少被后人熟知。如果我们从互联网上去搜索“宋徽宗”这三个字时,映入眼帘的是大量关于他生平及书画方面的报道,而对他热衷的茶事却鲜有介绍。

其实,宋徽宗是继唐代陆羽之后又一个最著名的茶叶专家。也可以说是“大家”。他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总共三百多个皇帝中唯一一个写茶书的人。

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陆羽和陆羽的《茶经》的话,那宋徽宗会凭借他的《大观茶论》一书,理所当然地摘取“茶圣”的桂冠。

《大观茶论》是在大观年间写成的茶论,共20篇。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让我们还回到茶膏的本身。

显然,宋徽宗精研过陆羽的《茶经》。他不仅深刻地理解了陆羽在《茶经》中对“膏”字的使用,而且也以专家的眼光将 “膏”字尚未深化的内容挖掘出来。在《大观茶论》中,他提出一个鉴别茶的方法: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意思是说: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宋徽宗提出的这个膏稀与膏稠是怎么来的呢?唐代陆羽的“含膏者皱”是“蒸之、捣之、拍之”之后使茶汁溢出,经空气氧化,使茶汁出现了“膏化现象”的结果。而宋徽宗的膏稀和膏稠的提法难道与唐代工艺如出一辙?仍然是唐代“含膏者皱”这一思路的延续?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宋代的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又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那么,宋代是采用什么手段实现这一分离的呢?我们从宋代的另一本茶叶专著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名叫《北苑别录》。书的作者是赵汝砺,为南宋时期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北苑贡茶苑为宋代皇宫直属的茶园,专门为宋代皇室采茶、制茶的贡茶单位。它始建于公元976年。在宋徽宗当政的二十五年中,北苑贡茶苑最为红火。

在这本书里,赵汝砺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

“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

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到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

需要说明的是,《北苑别录》的作者赵汝砺在写到这里之后,又缀上几句话:“盖建茶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意思是说:北苑的贡茶(也称建茶)味道厚重,不是其他茶能比的。江茶害怕茶汁流失,而建茶却担心茶汁流不干净,因为茶汁流不干净使茶色混浊,异味太重。

乍一看这几句话,不知是生产茶膏的工艺,倒认为宋代的饼茶一味地将茶汁挤出才能算做好茶。但是,如果真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那榨去茶汁的茶叶一定会如木屑一般。因为失去了茶汁的茶叶也就失去了茶的本味,不可能有品饮的价值。但作者为什么又这么说呢?

其实,后几句话是作者的障眼法。毕竟北苑贡茶苑是皇家茶园,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不可能允许任何一个知情的官员随意将这里的秘密对外泄漏,更别说以书籍的名义。

实际上,作者是在有意无意中,很巧妙地将茶膏的制作工艺记录下来。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说:饼茶多数用茶膏涂在饼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茶膏涂在饼茶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其实,宋代是中国名茶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从《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体察到为皇家所造团饼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致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38种团饼茶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茶名 “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 “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有一条是后人极少发现的,就是茶膏也为其增色不少。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其逊色不少。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

变“味”的普洱茶,普洱茶炒作蔓延

现如今普洱茶市场非常混乱,鱼龙混杂,普洱茶好的坏的充斥市场,今年普洱茶头春茶采摘季刚刚结束不久,但在茶叶店铺里,各种号称几百年的古树茶已琳琅满目。

近日在采访中发现,经过多年发展,普洱茶价格不断被炒高,由此也引发行业乱象丛生。比如,一饼(357克)班章,经过销售商更换上“华丽的外衣”,身价立涨十几倍;比如,一年的古树茶产量不超过5000吨,而一家从事产品包装、印刷设计的个人公司,仅在四个月里,就印出500吨的古树茶包装;再比如,茶商采购100公斤古树茶,却能卖出2000公斤的量……

变“味”的普洱茶,普洱茶炒作蔓延

这种变了“味”的普洱茶,还是能“喝”的茶吗?谁在为市场炒作“推波助澜”?过分炒高的价格对整个行业发展又有何影响?

普洱茶炒作蔓延

随着2018年新季春茶的上市,普洱茶再次因价格被热炒吸引众茶友目光。

“我们对外的批发价是150元一饼,上海、广东、福建、北京等地的销售商买回去之后,换上印着百年古树茶的包装,一饼能卖到一两千块。”一位云南地区普洱茶加工贸易商在谈起班章时向记者说道,普洱茶中走货比较好的当属班章和冰岛,这两个属于经典品。

“我们这边很多加工商都是从茶农处直接收购茶叶,经过加工处理过后,通过全国各地的下游销售商来售卖。”上述云南地区普洱茶加工贸易商说,他们自己的销路比较狭窄,主要依靠各地分销商来散货。

不仅如此,近两年,普洱茶圈更是拍出“天价古树茶”。每年春天,在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会进行古树茶拍卖活动。在2017年3月,一棵号称有1280年树龄的老班章“茶王树”,头春价格一度创下32万元一公斤的天价;而在今年,这一纪录再次被刷新,市场上传出“茶王树”、“茶皇后”头春茶分别被每公斤68万元、46万元收购。

“一公斤几十万元的普洱茶价格确实比较夸张。”云南临沧凡草集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山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的古树茶因产量比较有限,价格相比一般的台地茶、小树茶要贵很多。

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省普洱茶产量13.9万吨,古树茶产量不超过5000吨,占比不足4%。然而,市场上,普洱茶包装上多数都打着名山古树、老树、大树的字样,唯独不见小树茶。

身兼国家高级评茶师、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普洱藏家”品牌创始人的鲁文锋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说,今年老班章村头春茶收购价在9000元左右每公斤,附近村寨的普洱茶毛料也水涨船高,不断刷新历年山头毛料的最高成交价。

从自己13年多的贸易经验来看,李建山认为,目前优质的普洱古树茶一公斤两万元左右属于正常价格范畴。

“尽管价格昂贵,老班章茶却依然供不应求。”鲁文锋说。

纵观国内其他茶区和茶类,像普洱茶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的情况并不多。普洱茶缘何独被炒作?

鲁文锋解释称:“普洱茶与其他茶类不同,其独特的晒青工艺,造就了普洱茶特有的后发酵转化特征。因此,随着存放年岁的增长,普洱茶的香气、滋味与口感都在逐步发生变化,也就是所谓的‘越陈越香’。这种特质也成为普洱茶的价值‘生命线’,或者可以说是普洱茶与生俱来的‘存茶’金融属性。拍卖会上屡创记录的天价普洱老茶,更加印证了普洱茶‘越陈越香’后的升值价值。”

实际上,在茶圈,炒普洱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兴起。

“2006年起,将普洱茶作为投资的现象开始蔓延,行业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存钱不如存普洱茶’,这吸引了大量人群与资金参与,并逐渐衍变成一个火热的金融产品。”鲁文锋表示。

谁“捧红”普洱茶

普洱茶产业是从2000年左右发展起来的,先后经历了2007年、2014年高峰与低谷,并从2014年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此后普洱茶消费市场也正式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谁“捧红”了普洱茶?

普洱茶因兼具饮用价值、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颇受消费者青睐,消费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8年普洱茶产量达17.2万吨左右,相比2017年的15.7万吨有所增加。

“高端的普洱茶,尤其是陈年普洱生茶,以及一些名山老寨的普洱茶,比如老班章,因为产量比较小,且品质较好,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升上去了。”鲁文锋表示。

李建山表示,一些小众茶玩家,他们对茶叶品质要求高,对产区、原料采购进行严格筛选,注重生态环境,严控农药残留,因量比较少,价格就被抬升到很高水平。

除了专业玩家外,市场上还不乏工业化生产企业为普洱茶价格热炒“摇旗呐喊”。

一般来说,红酒看山庄,普洱看山头。由于不同的山头气候、海拔、光照等不同,普洱茶的品质也不尽相同,近年来也吸引不少茶商追逐“山头茶”。

“一些企业为了一味地追求品牌效应,一边不断地进行工业化生产,将不同地区、不同山头的茶叶进行拼配做成茶饼,这种也叫作‘拼配茶’或‘百家茶’,另一边则不断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包括推出茶文化的刊物,将普洱茶说成能喝的古董、可以减肥和养生,甚至还会参与到慈善义拍等大型活动中。因此,助推了普洱茶价格热炒。”李建山表示。

据李建山回忆称,2012年的时候,身边的相识茶商大多还是以做纯古树茶为主。不过,近年来,一些商家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惜将小树茶混入其中,以次充好“掺假”售卖。“以冰岛茶为例子,一家以做产品包装、印刷、设计的个人公司,仅在2016年3月-7月,就印制了500吨的冰岛古树茶包装。另外,一些茶商可能只从茶农手中采购100公斤古树茶,转手加工后就能卖出2000公斤的量。”

不仅如此,在拍卖会上,价格也经常被“动手脚”。“在不少拍卖活动上,上家、下家都会联手演好戏,通过不断抬升价格,营造热炒氛围,吸引他人跟风。很多所谓‘天价'拍卖只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据介绍,鲁文锋自1998年进入普洱茶领域,在与茶打交道20年里,他总结出一些目前的行业发展乱象。“普洱茶是非标准产品,整个行业良莠不齐,大概有四种乱象:其一,新茶做旧,仿冒老茶,陈年普洱茶年份鉴别混乱;其二,茶原料质量堪忧,或以小树茶甚至台地茶充当古树茶,或将普通山头茶混作名山古寨茶;其三,制茶工艺背离传统,以烘青茶当作晒青茶来卖,破坏普洱茶品质,不适合长期存放;其四,各种‘无名品牌’、‘三无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且没有质量检测标准。”

“釜底抽薪式”伤害

“过度炒作的宣传和销售,对于普洱茶行业来说,将是釜底抽薪式的永久性冲击。”鲁文锋说,过分的炒作,只会将普洱茶行业引入歧途,导致市场的畸形发展。

“公司以前开过网店,一饼冰岛茶的定价大概在3000-8000元,但在其他网店中,一饼茶才买到十几块甚至还包邮,无奈之下只好关掉网站,退到线下做实体消费体验店,鼓励客户品尝比较后再买。”李建山表示。

“就像拍卖会上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一饼普洱茶,只会给消费者造成普洱茶价格贵的观念。”北京马连道一家经营普洱茶的经销商向记者表示,很多客户来买茶时对价格的关心程度高于品质,这样长期下去就会慢慢丧失茶叶“喝”的价值。

对于老百姓来说,鲁文锋表示,脱离了普洱茶实际价值的过高炒作,首先会伤害消费者,使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随后还会使得普洱茶供求发生逆转,一旦供大于求,就会造成茶叶价格下跌,进一步波及到毛茶原料的暴跌,严重打击茶农的积极性。这不仅会伤害现有市场,还会阻碍潜在的市场发展,对整个行业将会造成巨大、长久的伤害,也可能会使得行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想要改善行业的乱象现状,首先就要知道是什么原因致使乱象的发生?

“价格被过分炒高主要是因为行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各家各定各价。”李建山表示。

鲁文锋认为:“普洱茶市场自2000年左右逐步形成并发展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品牌格局,也没有形成健康、稳定、合理的质量体系。

在此背景下,鲁文锋呼吁,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及时对普洱茶市场进行规范整顿,并进行有效引导;另一方面,茶友也应加强普洱茶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相应的知识积累与辨识能力,避免购买到“学费茶”。此外,普洱茶市场应该建立起一套规范的信用体系,来支撑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从源头上对普洱茶质量及价格进行规范;对原料、生产、仓储各个环节都要有严格且可执行性高的标准等。

同庆号圆茶:与福元昌茶王并肩,名副其实的“普洱茶后”!

同庆号茶庄的普洱茶,一直都被喻为品质最佳的茶品。尤其是“双狮”同庆号和“龙马”同庆号,更被誉为“清末国宝级百年普洱”。

今天,国家高级评茶师、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淘宝旗舰店“普洱藏家”掌柜鲁文锋老师,就来讲讲同庆号的故事。

为了让更多茶友了解普洱茶,鲁文锋老师在《普洱壶艺·茶艺》杂志上发表了文稿,同时还在为微信公众号“普洱藏家”,开辟有《普洱老茶讲堂》专栏,与茶友分享多年研究普洱茶心得。

▲“普洱藏家”掌柜鲁文锋

同庆号茶庄于1736年在易武设立了毛茶工厂,工厂规模较大,产量也很高。代表“同庆老号”的“龙马商标”内票、內飞使用了一两百年后,于1920年间更改为“双狮旗图”。直到解放后茶庄国营,才宣告歇业。

在香港回归前,许多到老茶楼掌·门·人的后代,都从国外赶回来处理这些留下来的产业,所以先后陆续地打开了好些存有普洱老茶的仓库。

“金山楼”、“龙门茶楼”仓库也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先后打开的。从仓库中起出了同庆号、敬昌号、江城号、红印、绿印甲乙等上好普洱茶。

▲同庆号

一、同庆号圆茶的包装

同庆老号圆茶虽然将近一百年了,但是每一筒的竹箬包装仍然非常完好。这些竹箬都是生产在云南大竹子上的笋干外壳。

竹箬纤维强韧耐久不会败坏破碎,同时又有防潮、过滤杂味的功效,是包装普洱茶最理想的材料。

同庆老号圆茶是采用最好的竹箬包装,表面是浅金黄色,颜色浓淡均匀,呈现油面亮光,纤维修长,纹沟深直。整筒茶都是采用同一种竹箬,整齐匀衬,柔和美观。

▲同庆号

一般比较普通品质的普洱茶,所用竹磐的品质也比较低劣,往往选一片特别好的,作为顶上的面片,以写字落款其上。而同庆老号所用的,全部都是最好竹箬,所以无需特选专用的面片。

捆绑同庆老号圆茶竹箬的竹篾,是竹皮的竹篾,颜色与竹箬很相似,韧性强,且不易生蛀虫,耐久不断。到了后期(1949年)以后所生产的普洱茶,或是边境普洱的包装,多采用肉心竹篾来捆绑。

而近期(1970年)以后生产的普洱茶,更改用麻绳或铁丝代替了竹篾。同庆老号普洱圆茶的竹箬包装及竹皮的竹篾捆绑技术极为讲究。

▲同庆号

当竹箬还生软没有干硬时,包在普洱圆茶外边,然后利用竹篾顺着两饼圆茶之间用力绑紧,形成了外表显出一饼一饼凸出的轮廓,极为立体、有力而美观。

每一筒是七饼圆茶,绑了六道竹篾,每一道绕两圈后,两端相绞合绑紧,编成排扣形状的结结,精致美观,配在绑紧成筒的竹箬外,显示出老朴传统,古意盎然。

在茶筒顶上面片竹箬上,用金红色朱砂写着“阳春”两字,右边的一直行是“易武正山”。左边的一直行是“阳春嫩尖”,中间一行较大字,是用墨写的“同庆字号”的茶庄店号。

▲同庆号

字体都是工整的正楷,其中“同庆字号”是毛笔手写的,更增加其艺术价值感。

每一筒同庆老号普洱圆茶,在上层的第一饼和第二饼之间,压着一张“龙马商标”内票。

是木刻版印图文,白底而图字为红颜色,因为时间久了,红色已略略淡白些。图的上方横写着“云南同庆号”,图案中有白马、云龙、宝塔等景物。

▲同庆号龙马图腾商标·图片摄于杨凯《号级古董茶事典》

商标的下方有着文字,写着: “本庄向在云南久历百年字号所制普洱督办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叶色金黃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出白天然今加内票以明真伪云南同庆老号启”,每张内票往往都被虫蛀或是自然腐蚀已不成形。甚至已经成为了碎片!

二、同庆老号圆茶的条索、茶汤

同庆老号龙马商标普洱圆茶,是采用三月阳春时分,易武山三、四、五等细嫩茶蓄制成。茶的条索细长而结实,经长期贮存,饼面呈深栗,带有金黄色的芽尖,有细条茶梗。饼身较宽,直径约20厘米,每饼重约340克(九两)。

▲同庆号条索

腹面的脐臼比较宽大,如以拳头压陷出来的,成不规则的圆形。每一茶饼背面半埋着一张5厘米x3厘米内飞,是白纸红字,双线画成一个椭圆形圈子,圈内的文字与大张的内票所印的字句内容完全相同。

饼身仍然很结实,但边缘部分已经浮松,极容易散开脱落,从茶饼闻不到茶香,看起来不是那么红润油光,因为是采用级次较嫩茶菁制成,油质自然较薄,所以油光呈现较弱些。

▲同庆号条索

因之这批茶刚上市吋,有许多专买卖普洱茶的老茶商,都看成了边境普洱。形成在出仓时卖价很便宜,只经过一两年光景,身价已翻了四五倍,大家终于认识了其国宝级身价!

茶汤深栗色,但透澈,有一股幽雅兰香,茶汤入口水路细柔滑顺。茶味淡淡,略带甘蔗甜味。品尝老同庆的滋味时,要拥有几许若有若无的道家哲学意境。茶汤经过口腔,不会留下苦味,也没有涩感。

然而,如古人所最为赞赏的“舌底鸣泉”油然而生。依据一般品茗知识,能够由舌根底下生津的,必须要有一定陈化年限的老茶。

▲龙马同庆号内飞

以普洱茶品而论,陈化在七八十年以上的好普洱茶,才会出现舌底呜泉的气势。茶韵已很陈老,从茶汤中可以感觉到陈化时间的厚度,其生命力道极为微弱,但是却非常的纯正而深峻。

同庆老号圆茶的气数已升华,虽然没有像后期产品,“双狮旗图”圆茶普洱,或中茶牌“红印圆茶”普洱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茶气,但是从其细韧绵绵,忽隐忽现,齿颊留香的陈年茶气中,品茗者可以体会且明显感觉到。

▲双狮同庆号内飞

百年历史岁月随着茶气,在全身经络潜遁而流过,无形地在我们的生命中多延长了上百年时光!

福元昌号圆茶充满易武普洱茶那种碍礴气势,而博得普洱茶品至尊为“普洱茶王”;而同庆老号圆茶,凭着其幽雅内敛,绝冠群伦,是极柔和性优美茶品,不愧为“普洱茶后”。

特别声明: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普洱藏家”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