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普洱茶能长期存放吗?

普洱茶能长期存放吗?

2019-03-19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如今,普洱茶逐渐成为了养生饮品之一,而说到普洱茶,很多人在购买茶叶的时候都会问普洱茶的保质期是多久,会不会过期?普洱茶能长期存放吗?这些问题都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详细的了解。

 

  普洱茶是适宜长期存放的,但是这有个前提条件,我们经常在普洱茶的包装上,看到这样的字眼,在存储条件为“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无污染条件下长期保存”。因为只有在这些条件下存放普洱茶,才能保持其品质和口感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霉,或者变质等情况的发生。

 

  普洱茶如果保存得当,是会越陈越香的,不过购买时会发现在普洱茶的外包装上有标示保存期限,这是因为规定食品必需要标志,事实上消费者在饮用普洱茶时,是不须在意的。另外如果发现茶叶有霉味,通常是保存不当所致,此时便不宜选购。另外,需了解的一点是,新普洱茶味道浓烈,刺激性强,对于喝惯高山茶或者普洱茶的人比较不习惯。而老的普洱茶由于陈放较久,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性变得较温和无刺激,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不刺激胃,据说还能养生、助气、补气,而且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程度越高,茶汤滋味越醇和。

 

  在合理的存储方式和存储期内,普洱茶的滋味是在岁月洗礼之下越发醇厚陈香。而普洱茶又有生茶和熟茶之分,生熟各有其独到滋味,有人偏爱生茶之淳甜,有人独爱熟茶之醇厚。那么,存放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又该如何选择?

 

  长期存储下是生茶后期转化空间更大,因为生茶和熟茶最大的不同就是生产工艺的不同,而生产工艺中普洱熟茶和生茶相比,熟茶的工艺中多了洒水渥堆发酵这一工艺环节。虽然熟茶只是多了洒水渥堆发酵这一个环节,但普洱茶毛茶在洒水渥堆发酵这一过程中,却是经历了酶促反应、微生物发酵反应,湿热作用三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在三种反应的共同作用下,茶叶的内含物质得以在短期内快速的发生变化,使得普洱茶内含物质大量的被转化。

 

  因而普洱熟茶发酵程度越高其内含物质转化程度越大,而茶叶中内含物质含量是固定而有限的,洒水渥堆发酵中转化的越多,后期能够转化的自然越少,能够转化的物质越少后期存储转化的空间自然越小。

 

  熟茶的洒水渥堆发酵是在湿热、酶促、微生物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发生的,而在发酵中会释放出热量,再加之本身的湿热作用,在综合湿热作用下大量的微生物被灭杀,茶箐内酶的活性会被大幅度的破坏。

 

  所以熟茶后期存储转化时,能够参与转化的茶叶内氧化酶和微生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因而熟茶的后期存储转化主要表现为茶性的改变(由发酵之后的热性到存储之后的温性),以及发酵中渥堆味的消散和导致茶香改变的芳香物质的转化。以滋味而言,在后期存储转化中,熟茶的滋味更为稳定。

 

  因此,相同的存储条件下,长期存储,从后期存储的转化空间而言,熟茶小于生茶生茶。从后期转化滋味的丰富性来看,熟茶不如生茶滋味变化更丰富。并且长期存储,熟茶内有效物质会逐渐分解、氧化而消失,滋味和功效减弱。

 

  通过上述所述,大家应该对普洱茶存放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生茶、熟茶因工艺不同导致内含物质的不同,滋味也就各不相同,各有其风味。因此,建议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品,在合理的存储期下才能得到更好的滋味。

 

有用+10
分享

喝普洱小沱茶一般一次放入多少

  普洱小沱茶产于云南是普洱茶当中的一种,属于紧压茶。普洱茶小沱茶方便携带,可以随时随地泡饮。那么喝普洱小沱茶一般一次放入多少好呢?

  小沱茶的规格一般是5g、8g、10g的要泡好一杯茶只有两个基本要素:水温及茶叶浸泡时间,普洱茶只要水完全煮沸即可冲泡。

 

  第一道茶水可以弃去,第二道起作饮用,但第二道的茶叶浸泡时间可以短些如10-20秒,第三道浸泡时间略为第二道长些如30-40秒,以此类推,越泡茶水浓度越淡,则浸泡时间也就可以越长。

  普洱小沱茶怎么泡

 

  1.将普洱茶叶置入滤杯中,约10克(铺满杯底,略高)。

 

  2.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盖末茶叶。

 

  3.片刻,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

  4.再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

 

  5.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至于杯盖内。

 

  6.好了,一杯香浓醇和的普洱茶就泡好了。

  7.在享用之余可别忘了滤杯中的茶叶,千万别将他扔弃了,普洱是非常耐泡的,在将喝完第一道时,你可以将滤杯放回茶杯中,同样再次注水,盖上,静置一小会儿,第二杯普洱又泡好了。

 

  一般的七子饼、茶砖,置茶量约为壶容量的四分之一即可。沱茶和散茶可以放少一点,根据个人口味不同决定放置茶叶量的多少。

  置茶量足够,风味呈现较为容易,但是一些瑕疵容易泡出,这时就需要很专心的泡;置茶量少些,泡茶时不需放太多的精神,甚至温度、浸泡时间不要相差太大都可以勉强接受;置茶量不足,风味呈现不易。

 

  一般情况下,一个有饮普洱茶习惯的健康成年人,每天饮茶12克左右为宜。一般来说,每天1-2次,每次5-8克的饮量是比较适当的;一天12克左右为宜。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茶量。孕妇、儿童、神经衰弱、心动过速者茶量应适当减少。

  普洱茶最好在饭后饮用,每天1升最为理想。虽然效果因人而异,但一般自律神经较活跃的人,一星期后体重就会有所变化。普洱茶具有同中药同样的效果,可将体质调节到最佳状态。所以,当体重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不会再刮去体内脂肪了。也就是说,我们不用担心瘦得太厉害,而可以放心大胆地喝。

 

普洱茶茶太苦太涩要从茶树本身判别

  1、荞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树茶。真正的大树茶喝起来是平淡润侯的,"苦"可以很快在嘴里化解,"涩"基本很难感觉到。有的朋友说存茶如果连苦味都没有,以后可能更没有意义了,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偏的。生茶(易武茶)越放越回生,也就是1年左右可能感觉平淡,但3-5年后感觉茶味、苦味比以前略重,同时汤色转淡红,喝起来既有茶味,同时有厚度,更有普洱茶独有的韵味。如果放10-20年当然是别一翻滋味了。

  2、苔地茶以临沧茶为例。苔地茶由于经常施化肥,所以喝起来苦味重、涩味重,有时还会有锁侯的感觉,苦在舌头上不能去除,涩让您感觉不舒服。如果此茶收藏摆放,以后10年左右,您喝起老茶一样感觉回味是涩的,苦底很重,基本失去了老普洱茶因有的价值。以勐海茶厂的7542为例,7542基本是配饼茶和苔地茶,所以2000年生产的茶喝起来,虽有某些人讲的层次感,但苦底和涩味也并存。

  3、雨水对茶的影响。一般好的普洱茶一年只做一次茶,就是春茶,因为没有到雨水季节所以茶汽香,苦味和涩味轻。一旦到了雨水季节6月-8月间,雨水太多使茶变得淡、苦、涩。

 

      结语:茶太苦太涩要从茶树来判别,茶的源是茶树。(本文仅供参考)

茶人微语录︱普洱散茶储存有什么讲究?

茶人微语录︱普洱散茶储存有什么讲究?

@普洱茶频道:仓储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优良程度,直接影响着普洱茶后期的转化,若仓储有问题,那么即便其原料再好,也会被放废掉。因此,存放地域的选择条件很重要。

@普洱茶频道:长时间储藏于“湿仓”环境里的普洱茶,有“挂喉”、“叮喉”(或“锁喉”)感,使人不悦。因此,“湿仓”可以作为加速普洱茶储藏陈化的一种措施,但不应将普洱茶长时间的存放在高湿度的环境里。

@茗乐yue:好品质古树普洱茶经开水浸泡后,80%的维生素可以浸出,尤其是维生素B2和维C。B2是我们日常膳食最易缺乏的维生素之一,缺乏会引起代谢紊乱和坏血酸。维C在抗感冒、防治动脉硬化、抗癌等方面作用显著。茶中维C含量高且溶于水,可充分利用。除此以外,普洱茶水中的钾、氟化物等,也可以很好的作用于人体。经常饮用普洱茶,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

@云岭森警:【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茶】1、红茶对消化道的动力和保护作用较显著,可能适合胃肠功能较弱或消化道有损伤的人。2、绿茶的抗菌、抗炎作用比较强,帮助控制血脂和减少脂肪吸收的效果较明显,可能更适合食欲旺盛、消化功能强的人。3、普洱茶、红茶对于胃酸过多的人可能不适合。

@新益号:周末,听着喜欢的音乐,看着喜欢的书,品着醇厚的普洱茶,再点上檀香。这样惬意的生活要挤出时间来享受。人生,需要有一些时刻,慢下来,听花开的声音,看叶绽的曼妙!

@茶马锅头13728:【散茶储存有什么讲究?】散茶并不提倡长期存储,因为茶叶很容易散味吸味,散茶没有经过压制这道工序,尤其容易散味,存储两三年的生散茶,香味已经减弱得非常厉害。短期存储散茶可以使用自封袋或者紫砂罐;茶量比较大的话用纸箱存储,纸箱不要直接放在地上,必要时可以在旁边放些无味的木炭吸潮。

@婆婆茶话:普洱茶分为生茶与熟茶两种,生茶性微凉可去火,但对肠胃的刺激性比较大,而熟茶相对要温和些,体内湿气重的朋友,如果想祛湿的同时也养胃,温和的普洱熟茶就是不错的选择。

@普洱茶频道:在使用紫砂壶冲泡普洱茶的时候,要选择壶肚子比较大的款。云南普洱茶是大叶种茶叶,只有使用壶肚子比较大的壶来冲泡普洱茶,才可以使得普洱茶更好的舒展开来,茶叶中的重量元素则可以更好的被沸水浸泡出来。

@普洱茶频道:藏普洱茶是很多爱茶人的喜好,不仅能让自己一直有茶喝,同时低进高出又能获得一些额外收入。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收藏的普洱茶正在慢慢拖垮自己。

@茶人老柯:普洱茶营销是普洱茶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过去粗放的“经验营销”到现在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再到基于消费者的“互动营销”是茶企要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特此声明:本文由通过自媒体平台整理发布,其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本网任何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