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如何快速判断普洱茶品级高低?

如何快速判断普洱茶品级高低?

2019-03-19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刚入门的茶友时常面临一个考验,就是如何迅速判断眼前这道茶的品级高低。认真地说,识茶需要长期的经验,大量的样本,无法速成。但是总有一些一般规律,可以让你用排除法过滤掉太多干扰,在更规范的样本里学习和比较。

 

  那如何快速分出茶的品级高低?

 

  下面按开泡一道茶的顺序罗列如下,你可以结合几个阶段一起看,也可以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只凭某一阶段的要素来迅速判断。

 

  当然,还要特别提醒一点,这些表面的技巧不能替代真功夫,真想喝懂茶还是要老老实实地积累经验;也不要到处炫耀,虚心向茶友请教,兼收并蓄,稳步成长。

 

  开汤前

  1、看干茶:整体——条索整齐,色泽匀整,无过多碎末杂质的为上;粗细不一,色差明显的为下,并且有拼配之嫌。

 

  2、看干茶:个体——条索紧结,油润光泽,色泽自然的为上;条索粗散,暗哑无光,色泽过于鲜艳,或者特别干枯没有活力的为下。色泽是个难点,很多以次充好的茶看上去比真正的好茶要光鲜,以西湖龙井为例,冒牌茶都是碧绿生青,弹眼落睛的,倒是正品黄绿相间,不甚起眼。不过仔细分辨,正品的色泽自然悦目,冒牌茶过于鲜艳,感觉不自然。

 

  3、闻干茶——香气纯正,穿透力强的为上;有异杂味儿,香气飘忽的为下。但是,并不是好茶都会很香,尤其是陈年老茶,干茶也许闻不到香气。这里就要区分香气淡和香气飘忽否定的区别了。简单说,它可以不香,但不可以香得乱。

  开汤了

 

  1、看杯盖——如果是用盖碗泡,洗茶的时候注意看浮沫,浮沫少,很快散去,杯盖上基本没有杂质的为上;浮沫多而不散,杯盖上残留较多杂质的为下。好茶在整个制作和仓储过程中都被认真对待,这个道理很通吧。

 

  2、闻杯盖——首先要热嗅时没有令人不悦的气味,外加香气浓郁纯正,冷却后挂壁持久为上;热嗅有酸、涩、焦等异味,香气芜杂,不持久者为下。

 

  品饮中

  1、嘬茶入口——茶汤的滋味丰富多彩,难以一一描述清楚,但有一点共通的是:茶与水的融合度越高越好。借用茶友的口头禅“这茶让水变得好喝了”,这是最简单却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这口茶汤如果真正愉悦了你,它必然不差!

 

  2、回味——茶汤下喉,对茶的真正考验才开始。入喉顺畅,香韵在口腔与鼻腔中停留时间长,舌面或口腔生津回甘强烈的为上;入喉有毛刺感,香气不如茶汤在口中时强烈,舌面发涩,嘴里好像有一层塑料薄膜的粘腻感,这种茶汤必然有诸多问题,比如原料等级粗老,或者制作工艺不到位,或者仓储湿热等等。

  3、看汤色——澄净透明的为上;混浊不清的为下。

 

  4、看汤色变化——如果冲泡手法正常,那么整个品饮过程中汤色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茶叶的品级了。全程汤色稳定,渐渐变淡的为上;几道之后滑坡厉害,非常不耐泡的为下。对于茶汤品质有急速改变的,要小心“靠工艺拉升原料品级”的可能性。

 

  品饮后

  看叶底——叶底如女人的皮肤,藏不住秘密。这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我们只讲几点最简单的。

 

  柔韧性:好的叶底要舒张自然,柔软而有弹性,过于僵硬或者过于娇嫩都不算上品。用手轻轻揉捻,不容易揉烂的比一捏就碎的好。

 

  颜色均匀:一眼望去叶底呈统一的颜色,没有明显的深浅的为上;斑驳相间,或深或浅,就要小心了。叶张中如果有灼伤红斑的,制作工艺不够好。乌龙茶的“绿叶红镶边”也必须是匀整自然的,叶张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

 

  有光泽:将叶底控去水分后自然晾放几分钟,迅速失水表面干燥的一定不如始终保持油润的叶底。这和皮肤的锁水能力异曲同工。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形与质

  在世界茶叶大家园中,普洱茶也许是外形与内质最为丰富的一种。道光初年,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也就是说在19世纪初,普洱茶仅贡茶就有了八种花色。此后的普洱茶,形状进一步丰富,有碗形的普洱沱茶、长方形的普洱砖茶、圆形的七子饼茶、心脏形的紧茶,甚至有人将其压制成了尊贵的龙、驱邪的狮和代表长寿的蟠桃。而普洱茶之所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外形,是因为采用了紧压技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普洱茶压制成自己理想的模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普洱茶也可称之为一种特别的雕塑。

 

  从无形到有形,普洱茶的发展经历了上千的春秋。在最早记载普洱茶的历史文献《蛮书》(即《云南志》)中,有这样的文字:“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蛮书》是唐代的樊绰在公元862年前后写就的,那时中原的茶艺,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甚至出现了“蒸青团茶”,而作为世界茶叶原产地的云南,由于地处偏远,所生长的普洱茶,还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时期。

 

  普洱茶制作工艺的进步,在元代得到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当时,中央政府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一改土官为流官的政策,使得云南和中原之间,官方和民间的人员往来迅速增加,从而带动了云南与中原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在这样的背景下,紧压茶的制作工艺逐渐传入了云南的普洱茶区。尤其是到了明代的洪武初年,朝廷让江南大量的人员移民到边地农垦,这些移民将内地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入了云南,其中也包括制作蒸青、炒青、晒青团茶和散茶的工艺。明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就这样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说明普洱茶在明代已经采用了紧压技术。从此,有着优秀品质的云南大叶种茶,借助团茶的生产技术,开始了其“名重天下”的旅程。

 

  有趣的是,就在团茶技术传入云南之际,中原的茶叶制作却由团茶向散茶转变了。那时,团茶代表着一种传统工艺,而散茶则作为一种新兴的产品,代表的是新的工艺,地处祖国西南的云南,因为地理的原因,却没能赶上这一制作工艺的流行时尚。事实上,正是地理环境上的“慢半拍”,让普洱茶将团茶的制作工艺继承了下来,并且将这种紧压技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如今,从散茶的外形上,我们已经很难看见茶叶制作所走过的历史,然而普洱茶却不同,透过它那独特的紧压形状,我们还能感受那一饼饼茶上所赋载的唐宋遗风。

 

  当然,普洱茶对紧压技术的坚持,最初是为了运输的方便。由于普洱茶的原料多选用云南澜沧江沿岸的大叶种茶,其强大的助消化功能,使得清朝的宫廷和西北那些以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对其格外的依赖和偏重,而普洱茶的产地,却位于离中原数千公里以外的云南。在只能依靠马帮运输的年代,云南的茫茫的高山与湍急的河流,给普洱茶的运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相对散茶来说,紧压的普洱茶运输起来更为方便,也更节省运输的空间。

 

  继而人们又发现,后期的发酵,有利于普洱茶品质的提高。早些年,要将普洱茶用马帮运往京城和西藏,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运输时间,而那些运抵京城和西藏的普洱茶,其口味意外地要比云南思普地区刚压制出来的普洱茶要好。因此对于那些由无数叶片压制成的普洱茶来说,无论是饼形的、砖形的、碗形的、心形的,都成为了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依托的发酵“车间”。相比一叶叶的散茶,紧压成形的普洱茶更有利于后发酵,因此,是普洱茶的“形”,为普洱茶“质”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后发酵空间。

 

  形与质互依互存,互为表里,难以分割的普洱茶,由此在世界茶苑中独树一帜。

 

  然而为什么紧压茶上千年的历史上,就只有普洱茶修成正果,而其它的紧压茶,都淹没在无以计数的茶品中呢?

 

  这与普洱茶的原材料选用的是云南大叶种茶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茶的品质往往与茶的水浸物、多酚类和儿茶素的多少有关。一般说来,这三种含量越高,茶的品质就越好。而这几种关系到茶叶品质的物质含量,大叶种茶通常都比小叶种茶要高。在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叶中的这几种物质有的是会发生变化的,而小叶种茶如果按紧压的方式制作,其相对较少的这几种物质,往往经不住后发酵的消耗,从而影响其品质。

 

  和世界上的其它名茶不一样的是,紧压出来的普洱茶,有如一个初生的婴儿,其生命的辉煌有待时间来创造。可以说,它的生命是从压制出来的那一天起开始的。每一饼正在进行后发酵的普洱茶,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升着自己的品质。因此对于形状丰富的普洱茶,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个活的雕塑。

野生普洱茶

  野生普洱茶野生普洱茶具体的定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小编就为你整理出关于野生普洱茶的两种说法!
  野生普洱茶的第一种说法
  野生普洱茶?顾名思义,“野生茶”是从非人工栽培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芽叶(茶青),经加工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相应的,在人为培养种植的茶树上采摘幼嫩芽叶(茶青)加工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茶”。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的表述。

  茶树在人类栽培利用前,都是“野生”(自然生长)的。野生茶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始野生茶”在自然繁衍过程中,范围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变异体,这类茶树较多保留了原始茶树的形状。野生茶可能是野茶(即“种性野”),也可能是栽培型的茶。二是早年为人工栽培,后被荒芜的“荒野茶”,这类茶大多是地方性很强的“地方性”(特产)品种,多生长在人类活动区域内,它的种性并不是“野”的。野茶不是茶,不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饮用的“茶”。这需要从茶树分类学角度加以理解和诠释。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lnensis(L)O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1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其余茶组植物,大多处于野生状态,虽也有被采摘利用的,但染色体多为单倍体(n=15)。因此,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分类学里“茶系”以外的“茶组”植物的总称,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
  由于严格意义上的“野茶”和目前广泛栽培的茶树不是同一类茶系植物,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野生普洱茶的第二种说法
  云南的普洱茶树分为野生树茶和栽培茶树两种,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表述的一个定义。所以,从茶树分类学角度来理解和诠释,“野茶”不是茶,即不是人类几千年来所饮用的“茶”。它未通过人工驯化而并不适宜饮用,有的甚至还有微毒。据记载,1973年云南省曾经生产过一批边销茶进藏,由于其中拼配了少量的野生茶,产品进藏后,藏民反应饮用后出现血压不稳、头晕、拉肚子等不良症状,说明野生茶中含有一些不利于人体的成分。在西双版纳等古茶区的茶农,他们从来就没有饮用野生普洱茶的历史,现在也不喝野生普洱茶。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少量能饮用的野生茶,就片面地认为所有的野生茶都能饮用。

  野生茶有两个重要的价值;一、它是证明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的重要可行性依据之一。二、可以利用其遗传因素在茶叶育种方面进行研究。野生茶作为一种宝贵的种质资源,应当得到保护。现在有部分茶商为了利益炒作野生茶,导致少部分茶农采取不正当手段(由于野生普洱茶树千年来未经人工修剪,一般树杆较高且不便采摘,当地农工以砍伐茶树的方式将一片片珍贵的野生茶树林毁掉。)过度采摘野生普洱茶,这对野生普洱茶种质资源其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害。
        

  原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张顺高说:所谓野生茶是指存在于天然林和开发过的天然林中与栽培茶种有亲缘关系的茶组植物。是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大量利用的茶树。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lnensis(L)O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3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农学里“茶系”以外的近缘茶树植物,没有经过人工驯化栽培的。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只有经过人工驯化的茶,才能安全的饮用,真正的野茶是不宜饮用的,因为有毒。所以大家要走出野的误区,不是什么野味都好。其实只要是西双版纳茶区的古树茶、生态茶和没有农残的台地茶品质都很好,当年风行满清朝野的古六大茶山的各类贡茶,在当时也就是台地茶(因为那时也才种下去几十年)。关键是西双版纳独特的气候、土壤、海拔等综合因素决定了版纳茶的品质,而不是其他。

  以上资料由www.puercn.com整理发布,仅供参考!
 

怎样鉴别普洱老熟茶什么样的普洱老熟茶才是好茶

喝到老熟茶时,常常可以看到有人会拿普洱新熟茶的标准来衡量老熟茶,稍闻到一点陈味,就会大喊是普洱茶的“湿仓”。但其实,好喝的普洱老熟茶跟好喝的新熟茶一样,都很难找。

什么是普洱老熟茶,我们一般把十五年以上,陈期的熟茶称为老熟茶,十五至二十年称为普洱茶保存的第三阶段,二十年以上称为普洱茶保存的第四阶段。

作为三阶段以上的普洱老熟茶来说,香港传统仓储(有人称之为湿仓)放仓到位,退仓也到位,所以会比较好喝。它除了有普洱老熟茶所共有的“香甜醇厚滑”五因子外,还具备了一款好的普洱老熟茶的化感和气韵。所谓化感就是普洱茶汤入口不会像干仓中的生代茶那样具有收敛性,而是入口即化,有一种发散感,往往让人口腔中有一种“若有似无,说无还有”的奇妙感觉。气韵生动,喝了茶还精神,好的普洱老熟茶的茶汤入口会产生愉悦感,喉部舒展,有喝了还想再喝的感觉。

最后,普洱老熟茶的香气和新熟茶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是香港的传统仓储的话,那普洱老熟茶的香气一般是参香或药香,比新熟茶更加高雅,更有贵族气息。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如果是干燥存放的老熟茶,因为转化的关系,往往表现得差强人意,甚至还不如普洱新熟茶。曾经有人拿来九十年代初,昆明茶厂生产的“福禄寿禧”熟砖来品鉴,希望可以进行拍卖,但试过以后,发现普洱老熟茶放得太干了,口感很不好。

因此,想喝熟茶的话,要么喝第一阶段的普洱新熟茶精品,要么喝第四阶段的普洱老熟茶精品,因为介于这中间阶段特别好的普洱熟茶真不多,价格也相当不便宜,当然第四阶段的精品,像文革砖价格会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