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鉴别>普洱龙珠和普洱小沱茶有什么区别?

普洱龙珠和普洱小沱茶有什么区别?

2019-03-1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小球状的形状也就是普洱茶龙珠,在目前的普洱茶形状分类中,严格划分应该为团茶,而不是小沱茶。小球状的普洱茶也可叫做丹、丸、珠等。团茶最早始于宋朝,有龙凤团茶之称。而普洱茶团茶最早始于清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近年来有个普洱茶的工艺类型大热,就是龙珠,这个工艺类型具有这些特点:便携,美观(条索完整),还有便利(现在古树茶死贵,如果是龙珠这形式的茶,可以化整为零的消费)。

 

  有的人会问:为什么小沱茶与龙珠形态相似,价格却相差甚远?今天我们就列举几个它们的区别!

 

  一、外观的区别:

       龙珠为圆球状,条索清晰完整;

 

       小沱茶顶部是半球状,底部中间下凹。

 

  二、制作工艺及选料的区别:小沱茶属紧压茶,它是采用品质不高的茶叶用机器模具压制而成的,无完整性;

 

  而龙珠是将精选的茶叶蒸软后放入洁净的纱布里手工拧揉而成的,完整性好。

 

  三、加工成本的区别:小沱茶采用机械压制,加上选料低廉,所以成本也低;而龙珠是人工揉制而成,加工费高昂,选料自然不会差,所以成本高。龙珠1kg的加工费可以购买1kg小沱茶。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味中的“苦”与“涩”,谁的后期转化价值更大?

  这个问题可能会让很多茶友迷惑:苦与涩不都是普洱茶中常见的共存的滋味吗?话虽如此,但单就一饼茶而言,有的苦会重一点,有的涩会重一点。这样的茶叶在后期存放中,到底谁的后期转化价值更大呢?

 

  很多人说苦能生甜,涩能生津,这句话没有错。在普洱茶行业有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叫“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勐海茶以布朗山的茶叶苦底更重一些,比如说老曼峨、曼兴竜、老班章、吉良等都是以苦底著称的茶叶。

 

  苦底茶在长年存放之后,茶叶的苦感会慢慢降低,回甜的速度和甜感越来越强。而涩感比较强的茶叶随着时间的存放,涩感退的比较慢,存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茶叶如果太涩,它的口感在品饮时收敛性依然很强,两颊会很不舒服。所以个人认为苦一点的茶叶比涩一点的茶叶更具有后期转化的可能性。

  很多人说为什么我的茶叶在放置了几年之后苦感更重,涩感也越来越重?这有可能是由于的茶叶工艺上存在缺陷。我们都知道普洱茶是按照滇青的工艺制作的,全程无高温,这种茶叶在初期品饮时的苦涩感比滇绿要重一些。

 

  滇绿茶叶最初的口感是又香又甜,苦涩感较低,为很多人所接受,也有很多不良商家将滇绿压制成饼,滇绿不属于普洱茶范畴。这种茶叶因为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如酵素酶等被完全杀死,不具备后期转化越陈越香的特性,就会存在长期存放后的苦感、涩感较重的状况,所以滇绿和滇青在初期品饮和存放后品饮的口感恰好相反。这也就是在同等原料的情况下,我一直推崇普洱茶制作工艺的重要性的原因。

普洱茶的贮藏的几个问题

普洱茶属后发酵茶,不但可以长期存储,而且可以把存储过程视作普洱茶加工制作的一个延伸。普洱茶放在自然的常温环境下存放就好,如果能使自然的温度长年保持在20至30摄氏度之间,则是最理想不过。那么下面了解更详细普洱茶的贮藏...

普洱茶的贮藏的几个问题

普洱茶

眼下雨季来临,以中国地大物博来论,同一种茶在不同的地方就意味着面临不同的存茶环境,由此有了普洱茶收藏南北差异的问题。
普洱茶属后发酵茶,不但可以长期存储,而且可以把存储过程视作普洱茶加工制作的一个延伸。总体来讲,南方因为湿热,存储的普洱茶发酵速度较快,生茶的汤色比较容易转红,熟茶的口感比较容易出现“滑”,陈茶的香气不论生熟,多出现樟香、参香。

而北方四季分明,天气寒冷的时间较多,存储的普洱生茶汤色转红非常慢,二十年的老生茶汤色都未必会红,熟茶则很少出现较“滑”的口感,但不论生熟,香气的保持都比较好,老茶香高而且富于变化。所以有人总结为“热存熟、冷存香”。
适宜的湿度、恒定的温度和流通的空气,是普洱茶贮藏的条件。而湿度,是普洱茶收藏南北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防潮防霉是南方收藏普洱茶的关键问题。
首先,梅雨期间,要把窗、门关紧关好,防止潮湿的空气入侵普洱茶的肌肤。而这个时候,普洱茶吸收空气中的适量水分,是自然发酵、自然陈化的最佳时候,所以更要特别留意。当湿度过高时,比如高达75%以上仍不能通过开窗通风等方式加以解决时,可以用除湿器,加以人工干预。

相反,北方的湿度就要低很多,有利于普洱茶的收藏和保存。白天湿度普遍偏低,而晚上湿度则略微偏高,总体湿度明显低于南方。普洱茶在如此湿度环境下,陈化就变得十分缓慢,因此同样需要“人工增湿”。
在较为干燥的环境里,可以在茶叶的旁边摆放一小杯水,或是一盆清洁的水,或开动加湿器,令空气中湿度增大。当然过犹不及,年平均湿度不要高于75%。关于普洱茶保存的最佳湿度,虽然还存在不少争议,但很多藏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平均湿度不超过75%是一个理想状态,而超过85%,茶品就会产生霉变。

普洱茶市场发展历史

普洱茶市场发展历史

  普洱茶市场的历史是一部普洱茶文化影响面的史书

  清代开始,普洱茶成为名贵贡茶,并先后在攸乐、易武地区组织了官方管理的督办、采造。高档普洱青茶成为宫廷享用的贵重茶品以及馈赠外宾、从属国、边疆朝贡的珍贵礼品。中低档茶的茶马贸易达到鼎盛,成为与康藏、四川地区互市的重要商品;但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利,未能广泛行销于中国中、东部地区。清中期以后产销达到一个高潮,大量私商字号先后涌现,不少商品甚至远销至东南亚。

  民国前期延续了清代的繁荣,由于政府组织,甚至数次出现在世界商品博览会上。中空的沱茶形制发明(由瓜茶、紧茶演化而来)。1940年前后,由于政府的倡导、努力,现代体制的公司与大型茶厂相继成立: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成立;1940年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成立;1941年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成立,等等。但此时由于战乱等因素,茶叶运输及销售渠道受阻,公私茶厂、商号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倒闭关张。

  1949年建国以后开始恢复生产。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进入完全的国有计划经济时代。但由于管理的粗放、大跃进的人为破坏,刚刚恢复的生产又不断遭受重大破坏,仅能相对满足内需,对外创汇则很困难。1966年文革后茶叶发展几成停顿状态。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熟茶发酵技术成熟,重新组合现有资源后省公司开始着手扩大国外市场。70年代后期经由香港茶商的中介,开始了同法国长期而稳定的普洱茶贸易。并先后打开日本、东南亚等市场。此时对外交易的中心在香港及广州,产品主要为新制生、熟茶品。老茶尚未得到重视,直至80年代前期,香港的陈年茶尚属滞销货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普洱茶转变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而开始推崇老茶。台湾的中医师、教师、气功师、太极拳师等发现了老茶补益气血的作用,导致陈年茶价格的第一次抬升,香港旧茶成规模地销售至台湾,并形成一小股稳定的茶叶消费潮流。香港南天公司等一批新的业者进入这一领域,扩大了普洱茶的生产与出口。这一领域的消费方面,香港仓老茶为重要流通品(当时价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香港茶业、酒楼业对于香港回归后事业发展的担忧,导致陈年茶大量出仓,投入市场变现。同时台湾由于邓时海《普洱茶》一书的推波助澜,正式在文字着述上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文化层面,导致商家将大量港茶贩入台湾炒作。海外市场则将文化影响扩大到韩国等亚洲国家。此时价格第二次抬升。新茶得到更大的需求,对于做旧的迫切需求,也导致了深圳、广州等大规模仓储(湿仓)的发展。此时的消费,由于老茶价格的抬升,新茶收藏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陈年茶方面依旧是湿仓茶完全占有市场。

  2000年前后,渐趋饱和的台湾市场扩展到大陆,先后在广州、云南形成规模,2003年后带动北京市场的发展。海外则带动马来西亚等地资金的大量涌入。云南当地建立起大量中小型茶厂与私家作坊,旧有的红绿茶茶厂、产地相继改产,思茅、版纳等地开始有规模、有计划地推广茶叶种植,生产呈现无序状态,品质也参差不齐,直至2005年广州市场发生动荡,引发了云南茶叶生产的初步洗牌。流通环节,此时老茶已经为罕见商品,多数已经退出流通市场,市场消费的主流完全转为新茶的品饮、收藏。

  约在2002年前后,对于干仓茶的需求逐渐抬头,但由于相应商品的稀少,流通环节中还是入仓茶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