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产地>解析云南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六大茶山

解析云南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六大茶山

2019-03-19 访问量: 35 茶礼仪网

  六大茶山含义:

 

  六大茶山一般指云南茶叶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现在亦有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易武)、攸乐(基诺);江外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六大茶山传说: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六大茶山历史: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

 

  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

 

  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六大茶山地理位置:

 

  古六大茶山位于北纬21°51′至22°06′,东经101°14′,至101°31′之间,东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87.3公里,北与江城县接界,西与景洪市毗邻,南与勐仑、瑶区连接,幅员2260余平方公里,约合3,38,800亩,历史上称为江内地区。

 

  其中攸乐茶山是景洪市的一个乡,位于景洪市东北部,距景洪城53公里;易武茶区(包括)易武茶山、漫撒茶山,距景洪123公里,距勐腊县城110公里;象明茶区(包括倚邦茶山、蛮砖茶山、革登茶山)距景洪168公里,距勐腊县城163公里。

 

  据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秘书长陈宏斌先生提供,2004年4月至5月州茶业协会与州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全州茶园情况进行普查,普查结果易武茶山现有茶园面积29662亩,其中采摘面积15200亩;漫撒茶山6440亩,采摘面积2572亩;象明茶区24821亩,采摘面积9721亩,攸乐茶山3200亩,采摘面积1400亩。

有用+10
分享

以“莞仓”茶解读普洱茶仓储的“通风”门道

  通风可以有效避免仓味的产生

 

  茶仓里的普洱茶在后发酵阶段会不断排出一些代谢物“气息”,这种代谢物“气息”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及时把它排放出去。有些普洱茶仓没有这种意识,任凭这种“气息”累积。时间长了,在温湿度的辅助作用下,杂味就产生了,甚至还会演变成霉味。这种杂味就是市场上所谓的“仓味”。为了避免茶叶产生“仓味”,我们在日常打理茶仓时,尤其要注意通风。只有为茶仓适时通风才能让茶叶一直充满能量,而这个能量就是新鲜空气中的氧气和活性酶带来的。当然这就会对茶仓外部环境的空气质量有一个很高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生态茶仓就要求周围的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并且茶仓要远离气味污染源。

  通风有利于茶仓顺应四季变化

 

  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是其内含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有益微生物菌群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酶促反应的过程。通风可以更换掉茶仓里含氧量不足的空气,并带来因季节不同而种类不同的活性酶,从而使得茶叶后发酵所需的有益微生物种类更多,后发酵变得更富层次,口感滋味更为丰富饱满。所以好的仓储要根据环境、气候和茶仓需求去严格把控通风,使普洱茶得以接触四季变换的自然气息。

  通风可以调节茶仓温湿度

 

  通风同时也是调节茶仓温度和湿度的重要手段。以夏季为例,早上或者傍晚的时候,外界的温度比仓内低,而湿度则相差不大,这个时候通风就相当于降温。贮藏普洱茶温度的合理范围是20℃至33℃,湿度范围是50%至75%。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就会影响普洱茶的陈化,也不能让普洱茶健康发酵以实现越陈越香的效果!

 

  通风小贴士:不同地区的茶仓通风还要考虑风向。以东莞为例,刮北风和东北风的天气,空气干燥清爽比较适合通风;而刮南风的天气,风中会夹带太多的湿气而不适合通风。有些地区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在梅雨季节或者空气湿度过高时,应暂时密封茶仓门窗,减少出入茶仓次数,预防茶品吸收湿气而受潮。遵循茶的生命规律,通过合理的通风技术,为茶叶输送活力,保证茶叶品质持续正向增长,是通风的终极目的。茶,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仓贮亦当归于生态,归于自然。

普洱茶按照外形可分为6种

普洱茶按照外形可分为6种:

1、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75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2、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3、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5、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6、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分为用整张茶叶制成的索条粗壮肥大的叶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细小条状的芽尖茶。

详细介绍普洱茶膏起源

详细介绍普洱茶膏起源!听多了清朝时期普洱茶膏的故事,很多人会认为茶膏起源于清朝。其实不然,自唐朝开始,便有了茶膏的身影。普洱茶膏正是始于唐,成于宋,盛于清。

唐朝的制茶者在蒸青工艺中首次发现了茶汁的膏化现象。茶膏一词由此命名并出现在了古代文献中。这是茶膏首次以文字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而在宋,制茶者采用压榨的工艺使茶膏第一次成功从茶汁中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产品。

而茶膏真正的兴盛是在清朝,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到了茶膏制作方法的改良中。而普洱茶膏的生产是在雍正期间,是云南土司仿照中药制膏的方法用大铁锅将普洱茶不断的熬制而成。而后,自茶马古道先是传入了西藏,在得到了西藏上层人物的青睐后,才作为贡品上呈至清廷。

普洱茶膏首次传入清宫,得到了雍正爷的首肯。再到乾隆皇帝时,对茶艺深有研究的乾隆皇帝却对制作工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普洱茶膏的制作那时是采用云南土司高温熬制的方法,乾隆认为高温损坏了茶叶本身的物质,将普洱茶膏的制作搬进了清宫御茶房。一改高温的制作工艺,采用常温压榨的方式,既保存了茶膏中活性酶和有益物质,又防止了高温熬制产生重金属的问题。而清宫御茶房的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据说有186道,历时72天,这非凡的工艺要求,也是寻常百姓无法承担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