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董玥说茶:普洱茶名山之易武刮风寨

董玥说茶:普洱茶名山之易武刮风寨

2019-03-19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前面讲了易武七村,接下来就是八寨了,今天这一寨是易武茶中不得不提的扛鼎之寨,大名鼎鼎的刮风寨,放在任何茶商眼里都是如雷贯耳,刮风寨的名气非一朝一夕形成,更重要的是,刮风寨的名气中,丝毫没有浪得虚名的成分。

  刮风寨是纯瑶族寨子,刮风寨和老挝接壤,处在边境上,距离乡政府31公里,非常偏僻,刮风寨的古茶树分布在约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基本没有经过人为矮化,而且在原始森林中,和森林古树混生,茶树生长的比较缓慢,内含物质积累的非常多,在存储转化中,往往能够给人很大的惊喜。

 

  由于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再加上地处边境原始森林,刮风寨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在2007年以后,普洱茶山头逐渐热起来,刮风寨才慢慢进入茶友视野。

 

  刮风寨的古树茶和原始森林混生,没有经过矮化,人工管理比较少,保持着自然生长,这是刮风寨古树茶品质优秀的一个原因。

 

  刮风寨的古树茶最大特点是有一种独特的山野气韵,整体表现非常出彩,初次品饮会有种超乎想象的感觉,刮风寨和丁家寨隔冷水河相望,但两个地方的茶口感有差别,刮风寨整体来说口感更加开阔大气,有厚重野韵,但这并不是说它粗犷,刮风寨也保持着易武片区的香扬水柔特色。

 

  刮风寨寨子离古茶园很远,车进不去,徒步要走四五个小时,采茶非常不容易,真正去过刮风寨古茶园的茶友包括茶商都非常少,市场上刮风寨古树茶遍地都是,但其实真正产自刮风寨的茶非常少,大多是老挝风沙里的茶冒充的。

有用+10
分享

泰国总理英拉应邀品尝云南普洱茶

泰国总理英拉应邀品尝云南普洱茶

1月18日,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在使馆内举行“开门过大年”迎新春活动。泰国总理英拉在中国茶艺展示台前,品尝中国云南普洱茶。中新社记者 余显伦 摄
 

普洱生茶放了几年后汤色变红了,你的茶也是这样吗?

  喝普洱茶的朋友都知道,刚刚制成不久的普洱生茶汤色呈黄绿色,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十余年后,汤色逐渐转红,与熟茶的汤色十分接近。但有的茶友却说,我买的生茶,才放了四五年,汤色怎么就油红油红的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茶叶仓储地的湿度过大。茶叶仓储的适宜湿度在50%-70%之间,当湿度大于70%的时候,茶叶包装纸上可能出现点状茶渍;当湿度大于80%时,会出现块状的茶渍,湿度大于90%的时候,整个包装纸覆满大片茶渍,说明湿度过高会使茶叶的转化进程加快。

  茶叶存储在高温高湿的环境里,茶汤颜色在短时间内转红,有点像放了很多年的老生茶的颜色,喝起来很甜,但汤感水寡水寡的。如果温度适宜,但环境过于干燥,经过几年仓储后,茶汤会变成油黄或黄中带一点点红色。这也是为什么港仓茶在近几年反而不那么受人欢迎了。

  当我们单纯的追求茶叶汤色的快速转变,那么它的汤感可能就不能带给人太多惊喜。倘若我们对茶多一点耐心、给它多一点转化时间,茶也会给我们的口腔带来极致的愉悦。

 

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大锅熬膏法

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大锅熬膏法!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目前据史料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①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②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普洱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普洱茶膏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也有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原料上,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

另外是普洱茶膏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问题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法,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的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