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村寨之麻黑陈家凹子村

普洱茶村寨之麻黑陈家凹子村

2019-03-1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陈家凹子村隶属于易武乡麻黑村委会,属于山区。

 

  村情概况

 

  位于乡政府东边,距离村委会5公里,距离乡镇4公里。国土面积0.77平方公里,海拔1,327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9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有耕地288亩,其中人均耕地3.15亩;有林地394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6户,有乡村人口57人,其中农业人口57人,劳动力2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5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31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9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31亩(其中:田44亩,地287亩),人均耕地3.15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39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0亩,主要种植砂仁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80.00亩,其他面积300.0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16户通自来水。有16户通电,有1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8.75%和68.7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1户(分别占总数的100%和10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沙石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4.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4辆,摩托车10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00亩,有效灌溉率为92.8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6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有1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茶叶,主要销售往本县。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7.2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3.76%。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茶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未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73.4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劳51个(劳均2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7万元,有固定资产1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务、财务。

 

  发展重点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解决3.5公里生产生活道路,发展茶叶、砂仁等经济作物。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投资分析:大益市值评估

 

  中国普洱茶网讯(独家):一直以来,投资客关注大益旗下各类茶品远高于大益集团本身。如果要研究大益普洱茶价格的起伏首先就得研究大益的“市值”。这里所说的市值不是指大益集团本身的资产价值,而是将组成大益销售的整体资金作为大益市值------即大益销售中的茶叶价值和投资大益者的资金总量。
 
  几年前广东新闻曾经报道说,在广州市大约有20万左右的市民将大益普洱茶作为理财产品。现在,投资普洱茶的地区更扩展到东莞、深圳、珠海等发达城市。那么,现在投资大益茶投资客的数量将远高于20万人。在这些投资者中,投资上亿的大有人在,即使小散户也普遍有二三十万的投资额。假设人均投资100万,那么投资大益茶的资金总量就要超过2000亿元,接近“脸书”(facebook)的市值。早在几年前,大益一级代理商的诚意保证金就3000万元,而大益的经销店全国范围内超过3000家。这些经销店的销售保证金加上投资客的流动资金恐怕要超过3000亿了。
 
  回过头来雨林古茶坊和大益的投资茶之争,表面上看这是古树茶和台地拼配茶之争。深层来看,其实是雨林的庄家看中了大益投资茶资金这块大蛋糕,利用古树茶的稀缺性进行炒作,然后吸引部分底层投资客转投雨林从而达到吸收资金的目的。这就好比对冲基金的手段,利用古树茶贬低台地茶,从而做空大益。让投资者卖出大益买入雨林,从而导致大益茶市场价波动。但是雨林的投资者又怕对冲失败出现巨额亏损,所以把资金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古树茶原料的收购上面,这样做有2个好处。第一,高调高姿态收购原料能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使投资人产生雨林有垄断资源能力的错觉。(从最近雨林不断让代理商实地考察云南古树资源就能明显的感觉到雨林的动机---让更多的商家看到雨林对山头的把持度)第二,退一万步来说,如果雨林在这场对冲中失败,那么雨林收来的原料还可以转手卖给一些古树茶制作商。综合2点,我们就不难看出,雨林一方面在古树茶原料收购上大施拳脚,另一方面又在成品制作上降低产量。大量收购原料进行囤积,不用来制作产品打造品牌,本身动机就很可疑。
 
  那么回顾雨林与大益之争,就很容易被解释了。前期,雨林拉拢了部分大益的渠道商抛售大益茶,导致大益各类茶价格一路下跌。然后高调炒作,抬升雨林茶的价格,吸引游资抛售大益买入雨林茶。但是,笔者前面说了,抛开大益集团本身,大益光在茶叶市场的市值就超过3000亿人民币,而雨林资金总量不会超过100亿。100亿对冲3000亿,其结果就是抛售的茶品很快被上家的资金吸收,然后市场进一步缺货,大益茶价格全面反弹。
 
  综合来看,如果雨林在未来得不到海量资金注入情况下,其和大益产品的对冲在未来几个月内以失败告终。届时,受损最大的是末端摇摆不定的投资者,而雨林背后的庄家本身不会有啥损失,原料和炒作都赚足了钞票。至于雨林这个品牌,既缺乏时间的沉淀,又缺乏用户的认可,本身并无太大价值。
 

大滇说茶(105):读普洱老茶二

  今天继续读老茶,今天我们要读的是现存最老的号级茶,同庆号。关于这些老字号,大滇要强调一点,本人评论的是历史上的老字号,跟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也仅仅代表个人观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不可能。

  同庆号,首先我们要知道最关键的一个年份,1920年,这是龙马同庆号以及双狮同庆号的分界年份。所以如果看到龙马标志的,断代就要放到1920年前,而双狮龙马,无论怎样,不会比1920年更早。这些很简单的道理,就跟有人有1987年的大益茶一样,或者1960年的大益茶,看都不用看,一定是假茶,同样,拿着一饼号称2001年的中茶红印给我,我是绝对不会喝这样的茶,即便这个茶做得再好,我也觉得是对我智商的侮辱。

  同庆号,对于现在的普洱茶市场影响非凡,关键在于证实了如下事实:

  第一,目前易武许多人是云南石屏人的后代。清朝以及清朝末年,易武的主要移民,石屏人,号称云南的犹太人,是最善于经商的云南人。

  第二,易武正山茶的兴起,石屏人功不可没。在1825年,清朝阮福的《普洱茶记》有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也就是说倚邦,蛮砖的茶最佳,那是以小叶种茶为基础的,随着市场的兴旺,在倚邦,蛮砖的老字号也逐步往周边地区拓展。易武同庆号,起于1736年,也就是说,1736-1920年间,一直使用龙马同庆号的商标。品牌创始人姓刘,最早从湖南随着军队到达石屏,所以,同庆号的祖先应该说是祖籍湖南,发迹于云南石屏,成名于易武。在1956年,随着我们党的公私合营政策,私营企业消失,这个200多年的老字号普洱茶消失了,我们还是来鉴赏一下这些茶。

  这个是搜集到的关于龙马同庆号的一些图片,也是易武茶的代表,保守估计都在90年以上,市场价格大约在150万元一筒。这些茶的来源,基本都是从香港茶楼,多数来源于金山楼,龙门茶楼这两家。从饼面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易武茶的条索

  100年来,不变的是什么?是杂草,易武的茶梗,果然是显眼。

  六道箍

  易武正山,阳春嫩尖。

  呵呵,这个是今晚的主题。

  本庄向在云南久历百年字号,所制普洱督办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芳香,出自天然,今加内票以明真伪。

  同庆老号启

  关于这个内飞的解读,百年字号,不错,那说明这个茶是1736+100年=1836年后的茶,所制普洱督办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采用易武正山的原料。何为易武正山?我们知道,古六大茶山名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攸乐,孤零零位于景洪,其它五座茶山距离比较接近,统称易武茶区。曼撒茶区,包括了曼撒和易武两个地区,继续细分,把北面成为曼撒,南面称为易武,就如同我们今日把易武再分为:麻黑、高山、刮风寨等。

  阳春细嫩白尖,这六个字,引起了许多茶友的巨大质疑,相当多人认为,细嫩白尖,是指采用芽头,崇尚用芽头来制作普洱茶,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结果跟内飞并不一致,我个人的解释是这样的:古人说了是全芽吗?古人只是说阳春三月的茶,芽尖比较细嫩,古人描述了一个事实,采用阳春三月的茶来制作,即公历四月-五月,暂时还没有说到雨前的概念,更没有说用明前茶来制作,这背后的意思需要解读:当时没有台地茶,都是乔木茶,大树茶,发芽的时间通常在现今四月份。

  而且可以推测的是:当时没有使用化肥、催芽剂等高科技产物,使得整个生长周期较长。从芽头到叶到梗的长度,展示了采摘的情况,细嫩的芽尖反映到饼面上。

  看这饼面,客观说明了,即便在100多年前,易武的春茶茶也看不见银芽铺面,这个跟其它地区的茶不同,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叫做不显毫。一百年来,制茶工艺即便没什么变化,茶的外观也没什么变化,这一百年,只是证明了,易武大叶种茶,是最适合存放的普洱茶,而易武茶,几百年来,一直跟霸气、刺激无缘,而是顺着岁月的变化,越陈越香。

  我们研究普洱茶为什么不能在云南流传下来,而最后会在香港保留到1997,然后转移到台湾,最后再昌盛于大陆,整个原因,也许会有神奇的解释,而大滇从相识的香港茶人口里,听过一些能够折服我的理由:在茶楼喝茶,一喝一坐就是半天,喝其它茶受不了。茶楼的消费在那个时代是很低的,如果喝其它茶,要不断吃茶点,而陈放后的易武茶,并不刺激又耐泡,一壶茶喝一下午,没花多少钱,身体也能接受。

  迄今,香港仍然存在这种平民主义:喝老黄片,把喝茶当做一个简单的事,而不要搞隆重而繁琐的仪式。正是这种简单的,纯粹的态度,使得普洱茶,不经意间流传了下来。现在这些所谓的天价普洱茶,在1997年前的香港,并没有天价,也不会喝不起。普洱茶的天价,正是从香港转移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得最好的地区-台湾,才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正是由于天价,使得全体中国人开始正眼看待普洱茶,为普洱茶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滇飞扬曾经说过:在中国做茶业,只有两种茶能做大:普洱茶和铁观音。普洱茶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茶。简单在于,相对廉价而且销售周期长,保存期长,不急在一时,难的地方在于工艺以及陈化。同庆号用数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认真做茶,是可以持续经营百年以上的。这会激励我们这些后人。而从产品表现的性质来看,我会坚定一个路线,即选用的原料不能唯芽尖论,不能太过讲究表面的所谓卖像,选用优良原料,内质才是根本。我也希望各位茶友在选择普洱茶的时候,尽量选择笋叶包装的茶,现今市场上出现太多纸包装的茶,我非常不认可。如果说熟茶用纸袋包装还可以理解的话,生茶就有点不可原谅了。
文/大滇飞扬
 

普洱经济催生的普洱媒体

  表面看来,普洱茶杂志依托于普洱茶产业,但实际上二者关系并非常人想象中的那么紧密。即使在一部分人看来,这两年普洱茶被炒得过火,势必造成该产业走向衰败,但是普洱茶消费者仍旧存在,普洱茶杂志也就有人关注,有一定数量稳定的受众。

  普洱茶经济催生了相关产业链日趋发展、壮大,而多种普洱茶杂志在最近几年出现,它们可谓应时而生。

  普洱茶产业一直存在,但它变得火热却是近十年的事情。随着人们对普洱茶的需求量日益剧增,普洱茶价格也就迅速上涨。普洱茶文化作为茶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势头更是迅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普洱媒体的繁荣势在必然。茶道网记者日前通过网上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全国有茶文化杂志24种左右,其中以普洱茶内容为主的杂志占13种以上,而云南本土就有10种。云南的普洱茶杂志都是在2005年到今年内相继创刊,其中包括以电视和网络为传播方式的杂志,还有一些DM杂志不在此列。

  早期普洱茶业界里盛传的一句话是“普洱茶生于云南、藏于香港、发扬于台湾”,最早的普洱茶杂志就在台湾出现,那就是《普洱壶艺》,而现在普洱茶产业在原产地云南迅速火热,各种同行业刊物也在几年内纷纷出现,这是商品消费和文化消费双重推动下的文化现象。随着普洱茶产业形态的增长,专业杂志适应了人们的文化和资讯的需要,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具有极强的民生性。

  普洱茶传播媒介制造普洱茶记者

  由于普洱茶杂志的相继出现,就需要不少对普洱茶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记者,于是普洱茶记者这一职业在这种潮流中适时出现,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简称“普记”。同时,许多对普洱茶有长期研究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对普洱茶文化的传播中来,这使得普洱茶杂志变得总体质量和水准达到一定的高度。他们的存在可以正确引导消费者,在某些程度上纠正部分缺乏普洱茶常识的媒体和记者对普洱茶产业的错误性报道,避免误导带来的损失。

  据《普洱江湖》主编朱霄华说,目前云南的普洱茶记者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还不包括给各家杂志报纸写专栏的专家、学者在内。显而易见,普洱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播从业人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

  各家风格日趋相同

  现在普洱茶杂志内容的基本结构都差不多,即“策划性专题报道+名家专栏”,此外包含一些服务性较强的资讯服务。虽然各家杂志在云南具备得天独厚的作者资源和广告资源等优势,但还是暂时保有各自的特点。《普洱江湖》显得灵活方便,主张将喝普洱茶变成一种时尚生活,在办刊时有一些尝试性的探索;《普洱》则努力把杂志国际化,如他们坚持操作品牌年鉴,报道普洱茶文化的国际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杂志之间明显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对手之间都会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这对刊物质量是一种相互促进和提升。由于它们服务的最终对象基本相同:普洱茶消费者、茶叶生产厂家和专家,这也就暗示了各家杂志风格日趋相同的走势,关键在于各家如何将细节做得更好,服务更加周到,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

  在大聚居中慢慢淘汰

  普洱茶杂志大体分为三种:具有独立刊号的刊物、增刊和DM杂志。云南拥有如此之多的普洱茶杂志,不可不谓是专业性杂志的“大聚居”。明眼人可以看出,有些杂志只是一时为了赚钱,一旦没有赢利的可能性,就会在市场规律的选择下被逐渐地淘汰。

  杂志作为一种媒介,除了通过赢利而生存,还应该考虑到它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普洱》今年开始着手一些大型公益活动,如做公益广告和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奖学金。这么做的目的除了,寻求公众的认同,扩大它的影响,也是为杂志的以后发展占领更大的空间。

  杂志不会受到产业影响

  十余家普洱茶杂志都因普洱茶产业的发展而在同一时期出现,那么它们是否会受到普洱茶产业兴衰的影响呢?对于记者的疑问,几家普洱茶杂志的主编都对此表示否定。

  表面看来,普洱茶杂志依托于普洱茶产业,但实际上二者关系并非常人想象中的那么紧密。即使在一部分人看来,这两年普洱茶被炒得过火,势必造成该产业走向衰败,但是普洱茶消费者仍旧存在,普洱茶杂志也就有人关注,有一定数量稳定的受众。普洱茶文化作为茶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历史在我国也很久远,已经形成了一个磁场,周围聚集了为数不少的爱好者和传播者。

  普洱茶杂志概览

  云南省内

  1、《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由云南科学出版社主办,于2005年创刊,是季刊。

  内容上学习《普洱壶艺》,主要走图书和茶商渠道。它占据着普洱茶原产地的独有资源,又有比《普洱壶艺》更正规的渠道,所以近年来势头赶上了《普洱壶艺》,成为新一代的领军者。

  2、《云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创刊于2006年6月,双月刊,是利用《时代风采》的刊号创办的增刊。

  该杂志自称“集专业性、趣味性、科学性、权威性为一体”,是“中国第一本带DVD光盘的普洱茶专业期刊”,以浓情普洱为主线,围绕世界茶源、普洱茶乡这两大主题,旨在弘扬普洱茶文化,推动普洱茶产业发展。

  3、《普洱》杂志是由普洱市人民政府主办,于2006年8月创刊,其前身是《思茅文艺》,双月刊是中国唯一公开出版的专业杂志。

  杂志以弘扬普洱茶文化,推动普洱茶产业发展,服务普洱茶人为主要目的。是一本参与性广泛的杂志,普洱茶专家学者、企业家、爱好者,包括国内、国际的各方面人士都参与共同办刊。《普洱》杂志执行主编周重林介绍,《普洱》是一本为中国普洱茶业界唯一公认刊物,也是唯一一本普洱茶界的权威读物。它将由上而下地推广普洱茶,把握普洱茶既有的经典性,又兼顾普及性。它整理既有的普洱茶文化,又创造和引领一种普洱茶的生活方式,以人文地理的方式联结普洱茶的草根文化和时尚文化。

  4、《普洱江湖》于2007年3月创刊,由《白金风尚》栏目“普洱江湖”演化而来,其前身出版时间为两年,前两期是双月刊,从第三期开始变成月刊。由于其时尚、专业、高端、服务性的办刊特点,又占据在全国有发行网点的优势,该杂志刚刚出现时,它让业界所有人感到惊奇:杂志还可以这样办?后来该杂志的许多栏目为其他同类杂志所模仿。该杂志的主编朱霄华不断提出普洱主义、生普主义等概念,目的在于“宣传普洱主义,推广普洱茶,将喝普洱茶变成人们习惯性的生活方式”。

  5、《人口普茶》由《民族时报》编辑出版,不定期出版,已经出版3期。

  云南省外:

  6、《海峡茶道》杂志社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主办,月刊,所属地:福建。最近普洱茶占该刊物内容的比重较大,仍然顾及本地大红袍、铁观音等茶种。

  7、《中国茶品牌》杂志由北方经济杂志社主办,于2006年创刊,月刊,所属地:山东。内容以普洱茶为主,兼顾绿茶。

  8、创办最早的普洱茶杂志是台湾《普洱壶艺》,2002年创刊,属于季刊,由台湾五行图书出版社主办,是普洱茶界最早的出版物。

  该杂志以商家为主要广告合作方,与厂家合作较少。内容走“专题+名家”的路线,重点稿子在三四篇左右。以微观角度,比如就某一类茶,或者某一种茶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普洱壶艺》是目前业界影响最大的出版物,但它的发行主要走茶商渠道,并不能在国内发行,所以普通读者和一般的普洱茶爱好者,无法购买到这本杂志。

  电视杂志:

  9、《普洱时光》电视杂志创刊于2007年6月。

  由昆明大视线文化公司和云南上乐茶业公司合办,为周播电视节目,每期25分钟,旨在宣传普洱茶文化,提供普洱茶咨询。目前已经确定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北京电视台3套播出。

  云南DM报刊:

  (DM杂志,即内刊,指由专业研究机构、协会、企业等单位创办的以行业内部交流、赠送客户和爱好者为主的刊物,没有公开出版发行刊号,不能上市销售。)

  10、《民族茶文化》是2003年由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半年刊。

  11、《六大茶山》报是普洱茶界第一份企业报,由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9月创刊,每月一期。

  12、《普洱茶友》由云南聚古茶轩创办于2006年4月,双月刊,为电子杂志。

  13、《普洱春秋》,内容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