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解读普洱茶精制加工工序

解读普洱茶精制加工工序

2019-03-19 访问量: 25 茶礼仪网

  毛茶,顾名思义,主要是指鲜叶加工后毛糙不精而还需要再行加工的产品。在制茶学上,制茶产品凡需要精细再加工的,泛称之为“毛茶”,而其制成的加工产品则称“精茶”或者“成品茶”。由于毛茶的外形、内质等往往达不到茶叶的商品属性要求,所以就要求对这些毛茶进行再加工。

  蒸


  压

 

  晒青毛茶,经过蒸压,通过水蒸气使得干茶变软,胶质物质浸出,便于压制成型。而蒸压过程的温度与时间,直接关系到后期的陈化效果。

  成饼

 

  经蒸压之后,成品(茶饼),需放置摊凉干,以便后期存放……

  扎筒

 

  将包好棉质的饼茶,扎成云南七子饼茶,又称圆茶,系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圆饼形,每7饼包装为1筒。以普洱散茶为原料,经筛、拣、高温消毒、蒸压定型等工序制成,成品呈圆饼形,直径21厘米,顶部微凸,中心厚2厘米,边缘稍薄,为1厘米,底部平整而中心有凹陷小坑,每饼重357克,以白绵纸包装后,每7块用竹笋叶包装成1筒,刚好每1筒2.5公斤,也是为了方便以前茶马古道上的茶商计算重量,包装整体古色古香,宜于携带及长期贮藏。

  成品——可以开始存储了。

 

  “陈”字是普洱茶的核心,所以“藏之得法”尤为重要。传统普洱茶缓慢后发酵的过程是普洱茶形成和提升的过程,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存放一段时间也会得到提升。随着品质的提升,普洱茶的价值也得以提高,所以普洱茶就具备了饮品和收藏双重功能,即普洱茶除具有饮料的属性外,它与文物古董有相同收藏功能,越是年头久远的越是稀少,价值也越高。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发展史(中)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

 

  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是发展的好势头被大跃进打乱了,因追求高指标,瞎指挥,强采重摘,茶树大受摧残,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万担。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文革结束的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产量仅有32万担。

 

  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茶园面积达240万亩,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普洱茶也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一九七五年普洱熟茶用于生产,随着逐年的发展人们对普洱熟茶的了解认可,工业化批量生产势在必行,可传统的熟茶工艺制作过程相对缓慢,各种香型需靠陈放几年缓慢转化。一九八四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老师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晋·傅巽《七海》载:“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里列举的是一系列中外名优土产,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

 

  唐朝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由于中国近代战乱频繁,弄得民不聊生,云南茶叶全面萎缩,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产量降到了5万担,商品量仅2万担。普洱茶同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被中国茶客所熟知。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是发展的好势头被大跃进打乱了,因追求高指标,瞎指挥,强采重摘,茶树大受摧残,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万担。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文革结束的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产量仅有32万担。
 

普洱茶的大忌——“烘青”工艺的采用

  很多普洱茶的生产企业为实现大规模生产,直接将人工的“晒青”转变为机器的“烘青”。表面上看,这种工艺的改变提高了产能效率,但却犯了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大忌”。因为普洱茶制作所有的环节都忌讳“高温”的出现。“烘青”的过程,其温度都在80℃以上,更多的是在100℃以上。但普洱茶一旦超过60℃,其生物酶绝大部分失去活性,后续的陈化过程在没有“酶”的参与下,很难向好的方向转化,其品质只能是逐次下降。对此,邹家驹先生也曾撰文指出,“烘青、炒青茶新上市时,汤青味甜香高,不苦涩,但存放陈旧后,陈旧烘青茶不但苦不堪言,而且涩显舌苔,燥扰喉管。烘干机的火,竟然能够在茶体中一直保留下来。烘干机的高温,宣告了烘青茶在某种意义上的终结。”

  “烘青”工艺的引进是借鉴了绿茶的制作方法。但绿茶采用“烘青”或是其它高温手段则是对的。绿茶的“烘吉”恰恰是要通过高温(100℃以上)将茶叶中“酶”分子链阻断,让其失活,不让它产生任何发酵的“动能”。绿茶强调的是“保鲜”的特征。

  因此,“烘青”方法的引进显然是错的,是典型的“绿茶思维”。

福海普洱茶友后记

对于福海茶厂,笔者早有耳闻。在云南普洱茶蒸蒸日上的今天,福海茶一直以其特有的风韵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万千气象的云南普洱茶中独树一帜。

福海茶厂座落于风光秀丽的西双版纳勐海县东南九公里处,与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南糯山”隔山相望。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区位优势明显,是生产优质普洱茶的极佳场所。

福海茶厂始建于八十年代末,有着成熟的普洱茶制作技术。茶厂现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管理技术人员20多名,技术工人80多名,固定资产达800多万元。除了拥有先进的制茶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茶厂的茶叶检测、评审手段也非常完备,以期给每一位喝福海茶叶的朋友奉献健康、生态的茶叶。目前,茶厂年加工生产各类普洱茶的能力达1000吨,主要产品有七子饼圆茶、砖茶、沱茶、竹筒茶、金瓜贡茶、笋塔青瓜、各级散茶等十几个大类80余个品种。

2006年7月29日,“马帮贡茶万里行”的马锅头们在广东南方茶叶市场与瑞典“歌德堡号”水手举行联欢活动。恰好福海茶厂总经理杨新源先生也在广州考察市场,联欢会后,笔者与杨总聊起了云南与福海的茶叶。

杨新源先生不仅是经验丰富的茶叶企业管理者,也是知名的普洱茶制作、评审专家。杨总介绍说,福海茶厂一贯坚持“信誉第一 质量至上”的原则,对原材料的收购把关极为严格,尤其是其独到的渥堆发酵熟茶制作工艺,使得众多的普洱茶爱好者得以较低的价格品尝到高端茶品所具有的品味。福海茶品受到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品茗人士的青睐。

1999年,普洱茶刚刚在广东沿海各地兴起,饮普洱茶蔚然成风。那时的福海茶厂还是以做红茶为主,也许是处在云南边陲的缘故,市场信息传播比较慢,所以,福海茶厂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感觉到这一股迅猛普洱茶潮流的到来。这时广州云峰土产公司的梁老板也刚进入普洱茶行业,凭着广东商人的敏感,他准确的判断出了未来普洱茶的发展趋势,于是也鼓动李总转行做普洱茶。经过仔细的考量和对市场的调查,福海茶厂做出了一个果断的战略转型决定--进军普洱茶行业。从此,一艘普洱茶的巨型战舰,在云南的千山万水之间起航了。

经过7年的发展,福海茶厂在普洱茶界从零开始,现已发展成为拥有5千亩茶叶基地,生产能力强大的优秀茶企业。随着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成长,福海茶厂将把茶叶基地扩大至2万亩,而现有的2000亩乔木茶树基地,为福海的高端茶叶品质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普洱茶因为越陈越香的特点,使其在市场上炙手可热,所以做茶和存茶都是非常好的市场策略。从1999年到现在,福海茶厂的存茶已经超过了2000吨,这种市场延续战略为的是把福海这个厂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

在谈到当前的普洱茶市场时,杨总说,当前的普洱茶市场非常火热,但是茶叶价格有点虚高了。这种虚高对普洱茶市场未来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他说,当前要做的是,就是我们所有的普洱茶同行们应该更加团结一致,把普洱茶这块市场蛋糕做得更大,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