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膏的产生考究

普洱茶膏的产生考究

2019-03-19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二龙戏珠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

  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包括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醒酒、抗疲劳、缓解亚健康等。鲁迅茶膏的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肠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泡给他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已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有用+10
分享

普洱喝了会睡不着吗

  普洱喝了会睡不着吗?经常有的人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普洱茶会不会影响到睡眠,不仅需要看个人的身体情况,还要看饮用方法,以及选择的是哪种普洱茶。比如容易失眠的朋友,在睡觉的时候还喝上一杯普洱生茶,那么就更加的睡不着了。所以,喝普洱茶是否会失眠的问题,我们需要客观的去看待。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成分,能够提神、抗疲劳,所以很多人在喝完茶后往往很精神,甚至导致失眠的烦恼。但对于普洱,却存在着特殊性。采用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制成的普洱茶,茶多酚含量很高,一般而言提神消炎功效特别明显,抗防肿瘤的功效也很显著,但其被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又按照数龄分小树和古树,按照生长环境分为古树与台地。因此存在性质上的差异,它们所含的元素不同,对睡眠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品质不好的普洱生茶有影响睡眠的可能性

 

  普洱茶树的树龄年份较小或者制作工艺存在问题、品质不好的普洱生茶,其口感较为强烈,苦浓涩重,茶多酚的含量很高,提神醒脑效果显著,所以饮用后导致失眠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而普洱熟茶与优质的生态古树茶是个特例。

  普洱熟茶对睡眠的影响甚少

 

  普洱熟茶相对生茶而言,经发酵处理,茶性温和,苦涩味少,入口醇厚甘甜,晚上饮用对睡眠的影响甚少。熟普在发酵过程中,普洱生茶所含茶多酚在发酵过程中转化为其他的保健成分,如具有减肥降脂功效的茶红素和茶褐素等。换句话说也就是导致失眠的茶多酚物质大部分已经转化为其他多方面的保健成分,对于睡眠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所以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适量饮用。

  古树普洱不会影响睡眠

 

  一般来说,容易失眠的人都不建议在晚上喝茶,这样会更容易加深失眠症状。但是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人喝普洱茶反而能有助于入睡。其原因是痰热内扰型失眠者多数常饮酒吃肉或暴饮暴食,造成脾胃损伤。中医认为,脾伤容易导致肝郁,肝胆不疏,郁而致热,生痰生热,痰热上扰心神,故而失眠。普洱茶具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的功效,痰热扰心失眠者喝点普洱茶,不仅可以清热化痰,而且对改善睡眠大有帮助。

  喝普洱茶有改善睡眠的作用,但是不同的喝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普洱茶最好在睡前一个小时喝,而在睡前喝普洱茶,一定记住要用冲泡而不是浸泡的方法。冲泡能够安神定惊,使人更好地入睡;而浸泡却正好相反。

 

  综上所述,喝普洱茶是否会失眠,就看个人情况,以及选择的茶叶。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担心喝茶会影响到睡眠,那么晚上就最好不要喝茶了,特别是睡前,即使要喝茶也选择熟茶较好。当然,对于身体不是很好,容易失眠的朋友就最好不要喝茶,以免加重失眠的情况,不管多喜欢喝茶,也要以身体健康为重。

2017普洱茶市场七大全新动向

2017普洱茶市场七大全新动向

如果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算起,普洱茶市场由港台到珠三角,再到全国甚至海外华人圈的地域拓展,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历神秘史话、盲目追风、政商礼品、圈子喝藏到大众狂欢。2017年全新出现的市场动态,我们可以从这七个方面去解读。

1、新品炒作

当大家都以为炒作已经离我们远去时,其实2016年一开始,大益的几款概念品又受到资本的追捧。

没有重复2007的盲目,但再现了2013的癫狂——短短几个月时间,“皇茶一号”青饼的件价从二万多至现在的七万多;老树圆茶、群峰之上、珍藏孔雀和兰韵都有庄家资本介入,短时期内件价成千上万的涨,看上去很美。

这次资本的运作方法比之前更隐蔽,从舆论的准备、核心圈里价格的操纵,货源的收放都更为专业且大胆。资本总是需要寻找出路,茶行业资本的安全感,大多总是信任茶叶资产,这还是应了那句红楼俗语——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味。

2017普洱茶市场七大全新动向

2、中老期茶

今年芳村批发市场同样是“二八定律”,少部分的商家生意比往年都好,多数商家反应生意比以前较差。生意好的大多是从事中老期茶的茶商,如陈茶汇、迎春茶行、老茶荟、时光茗茶等,作为稀缺品,90年代到2007年期间的茶进入较佳品饮期,真正显现出普洱茶的陈化之魅。

从市场批发实际来看,中老期茶品种走俏的大多是大厂茶和小厂精品,批价以品牌、品质、仓储、品相等几个方面综合而论。芳村因货品的规模效应和资本的巨量累积,仍然牢牢掌握着中老期批发市场的定价权。

3、小青柑

便利品饮的形态,大众的口感,养生的概念,让混血的小青柑一出生就特别受欢迎,并在2016年达到几乎火爆的程度,至今持续热度。

从消耗的角度看,一饼357克的茶,作为茶客可能一年也喝不完,因为他还要尝试喝不同类型的饼。而同样重量的柑普,也许一周就喝完了。一个飘逸杯,一颗青柑普,一天可以喝两到三颗。

我们见到很多资深老茶人,喝多了重口味的普洱茶,也会选择小清新的柑普“换换口味”。所有一切,皆源于人性里的好奇天性,还有喜新厌旧。

2017普洱茶市场七大全新动向

4、金融普洱

以大圆普洱为首的平台,是普洱茶营销模式的创新,以经纪人制度,将线上收藏交易和实体品鉴结合起来,以普洱茶两大属性“收藏”与“品饮”平台化运作,挑选各品牌厂家的单品合作,以利益捆绑方式共同推动喝藏。

对于长期以农产品交易模式为主的普洱茶市场来说,大圆普洱的创新是值得期待的,但其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还得看其“睡后成本”——边际成本的多少。实体店的规模越大,边际成本也就越大,赢利的可能越小。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有实际的多赢收益,才可能循环往前。

5、酵素茶

大益2016年高调推出其号称的第三代“黑马技术”,认为马帮时代的普洱茶的陈化,是随着时间流逝自然陈化的第一代发酵;而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是第二代的人工渥堆发酵。他们是第三代,密封罐里添加酵素的发酵。其实这就是酶促反应发酵熟茶的一种更为可控的方式。

关于酵素,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有趣的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金属笼。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这就是消化酶,也称为酵素。

把安全的酵素加入茶中发酵,产生的成果可以脱离粗放农产品属性,而“创造”出对身体有益的功能性养生食品,市场反响如何有待时间检验。

2017普洱茶市场七大全新动向

6、订制茶

在普洱茶核心原产地勐海,大多数的茶工厂今年都反映,今年特别“缺钱”。这里说的钱,是现金而非茶叶资产。因为,传统的经销模式大不如前,新的机遇在于——订制。

每年春秋两季,茶山行带给厂家的全新生意便是订制,个人订制、公司或机构订制,个性化的产品更符合需求。这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工厂将成为更加专业的生产车间。如今勐海已出现全新的茶工厂,如中吉号的药品级茶车间,佛香茶厂的竹框离地发酵等。

7、新概念古熟

2017年,中吉号推出了第三代云发酵的高端熟茶中吉古醇,市场也出现了专业做熟茶的品牌五正,并创立了自己的评审标准。

同时,多个厂家开始用乔木古树原料发酵高端熟茶,如巅茶的古树熟茶系列,天弘以无极为代表“五大金刚”系列。

这些熟茶以区别于传统的大货料,在选料方面以高端原料为主,工艺方面选用离地发酵等,做精品化的高端熟茶,以适应市场全样的精品化需求。

2017普洱茶市场七大全新动向

普洱茶副作用的五大危害

普洱茶的副作用

1.普洱茶(熟茶)中的高氟含量与水结合会导致氟化钙的合成,这是由于体内钙的频繁饮用和电离,不容易吸收并导致钙的流失。

2.普洱茶(熟茶)含有大量的茶色素,所以如果你喝得太多而不注意刷牙,很容易在牙齿上留下茶渍。

3.普洱茶中和血糖的速度相对较快。低血糖和低血压患者饮用大量普洱茶后易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4.普洱茶(熟茶)中的单宁酸和单宁酸会与体内的铁离子结合,这也会引起人体对铁离子的吸收,从而影响造血功能。因此,贫血患者和经期少女不宜饮用普洱茶。

5.普洱茶(生茶)本质上是冷的。过量饮酒会导致不适症状,如腹痛和腹泻,这会伤害胃。(照片来源:东方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