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马旭崇:普洱茶喝重于藏

马旭崇:普洱茶喝重于藏

2019-03-20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短短几年间,中国普洱茶市场上演了一幕跌宕起伏的悲壮大戏。

  先是一番“热炒”。

  2002年,20克普洱茶拍卖出165万元天价。

  2005年,一提七子饼普洱茶创造了160万元的拍卖神话。

  2006年至2007年间,以“能喝的古董”为卖点,普洱茶由“饮品”转型为“收藏品”,茶价一路“非理性”攀升,普洱茶提前进入了它还不应该到达的极限——“风靡全球”。“一克普洱一克金”,普洱茶财富故事,水银泻地般在坊间流传。

  然而,接下来的事件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崩盘、缩水、泡沫、跳水

  2007年底,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诸如此类的字眼见诸报端,舆论普遍发难,“泡沫”被挤碎,昔日风光无限的普洱茶陷入了繁华后的“大萧条”时期。

  如今,普洱财富神话已经破灭,普洱茶开始了理性回归,而关于普洱“到底还有没有救”、“究竟路在何方”的疑问和争论却仍未平息。本来普洱茶产业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洱茶产业不知道还要承受多少年的沉寂。

  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是普洱茶的错吗?肯定不是!但可悲的是,这一切后果都得由整个普洱茶产业来买单。

  普洱是“茶”不是“硬通货”

  普洱茶势当初之所以愈走愈高,根本原因在于普洱茶已经从一种消费品转变为一种投资品,也就是说普洱茶是被“藏”起来了,而不是被“喝”掉了。有统计显示,在2005到2007年间,仅珠三角地区就有数十万吨普洱茶被收藏,藏茶人士多达20万之众。

  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都认为普洱茶是“唯一一种没有保质期的茶叶”、“越陈价值越高”,“品老茶、喝熟茶、藏生茶”这种说法在民间也流传较广。一些商家趁机对所谓10年、20年的普洱茶大肆炒作。

  许多有闲置资金的人,在对普洱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知道是“心血来潮”、还是“头脑发热”,一下子就买了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茶品,导致有些收藏者储存的普洱茶比原产地生产的茶还多。当时在东北市场,普通的普洱茶饼每片由二三十元猛涨至两百多元,且“货品稀缺”,在广东等地,同类型茶饼价格更高,涨幅高达10倍之多,登临历史之巅。然而,在价格泡沫被挤破后,藏茶的市民也就瞬间变成了被套牢的对象。

  那么,普洱茶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呢?普洱茶属于我国六大茶系之一的黑茶类,后发酵茶,具有存放时间越长越香的特点,这让普洱茶有了收藏价值。另外,普洱茶还有暖胃、清热、降血脂、减肥以及软化动脉的保健作用。

  然而,大多数藏茶者都忽略一点:普洱茶“越陈越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而且收藏普洱茶是大有讲究的,那种将普洱茶比作黄金和古董的说法很容易起到误导作用,特别是普洱茶若保存不当,很容易变成废茶而一文不名。而且跟古董最大的不同是,它并不具备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管“陈”的确是评价普洱茶好坏的一大标准,久放的普洱颜色重,口味更加浓醇爽滑,但“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本身具有的,这改变不了茶的饮料属性。既然是饮料就要有更多的人来品饮,只有让更多的人来消费,才会形成流通以及产生利润,因此普洱茶的出路在于让消费者喝掉而并非拿回家收藏。

  可以说,在被炒起来的盲目“收藏热”中,普洱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用来饮用的“茶”,而是一种可以无限增值的金融产品,一种可比黄金的“硬通货”。而当普洱茶超越了饮品的用途时,其发展也就注定了会走上弯路。

  走下“贵族茶”神坛

  阵痛过后的普洱茶市场,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有名茶,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有名无姓”的根本病因就在于产品创新力度不够,营销理念和模式落后。普洱茶行业需要改革,需要品牌提升!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饮茶习惯的人有5000万左右,而其中喝普洱茶的人不足1/10,这也使得“普洱茶无消费者”的观点一度在坊间流传。

  事实上,普洱茶缺的并不是消费者。作为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中华名茶”,普洱对人体的健康功效已是人尽皆知,真正让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的,是传统普洱茶复杂的饮用方式。

  传统普洱茶以砖、饼、沱等“紧压茶”的形式为主,冲泡、品饮相对繁琐,在大众的印象里,普洱似乎有些“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不过是“有闲阶层”的时尚饮品。

  这种误解对普洱茶、以及普洱文化的推广都是极为不利的。普洱茶积淀着中国一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但文化不是“海市蜃楼”,必须要有浓厚的群众基础作为肥沃土壤,普洱茶文化才能“生根发芽”,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让普洱茶从“贵族茶”的神坛走下来,回到普通大众中去,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喝普洱茶。

  而以往贮立高端的普洱茶,如何才能真正回归大众?我的思路是,做快消新产品。

  如今,饮茶人群正在向低龄化和女性化发展,而且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闲暇时间十分有限,传统的普洱茶形态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大众工作生活的需要,普洱茶要么改变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么固步自封以满足“发烧友”。

  眼下,袋泡茶、方便茶,以及自助饮茶机等,都是普洱茶的良好发展方向。只有通过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推出适销产品,进一步清晰产品结构,符合现代人方便、健康、时尚的消费习惯,中国茶的量才能更大,附加值才能更高。

  跳出传统批发商圈

  在这轮普洱茶行业洗牌中,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低迷的市场更加考验普洱茶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能力。

  目前,广州茶叶人均年消费量达2.5公斤之多,成为了全国茶叶消费最高的城市。然而,广东茶叶强势的本地品牌却一直寥寥无几,在广东茶叶市场上最抢风头的一直是福建、云南以及台湾等地的茶商,而广东茶商一般只作为经销商身份出现,利润微薄,与所创造的品牌附加值“无缘”。

  很多人认为广东的劣势在于不是主要的茶产区,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真正的关键在于广东茶企业的市场运作手段和品牌运作能力不强。英国的立顿不产一片茶,为什么立顿的袋泡茶却能够垄断国内市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市场的空隙和善于运用品牌优势。

  可以说,目前广东的茶行业集市之模式亟待改变,茶行业传统的坐店经营和陈旧的营销理念已然成为阻碍茶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茶企业不能再“守株待兔”,等客上门,而应由坐商转向行商,借鉴IT、保险等行业成功的营销理验,主动寻找客户,贴近客户,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去。

  要创新模式,渠道建设是首当其冲的一环。现在很多茶产品是通过直销店、连锁店方式销售的,而这种方式离广大普通消费者有一定距离,消费者不能很方便地买到茶叶或者茶类产品。对老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最为便捷的购买渠道就是超市、便利店等场所,茶叶要走出目前比较狭小的销售范围,就一定要打通这些渠道。

  纵观中国茶行业的现状,是有名茶却没有品牌,普洱茶市场以历史流程来说还处于“春秋”没有到“战国”时代。而这也是行业优胜劣汰、做大做强品牌产业的最佳时机,“借机洗牌、主动发牌”,孕育了新的更大的希望。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入仓茶”与“未入仓茶”

 

  对于普洱茶的储藏和转化,有分为‘’入仓茶‘’和''未入仓茶'',这两者都有什么不同呢,哪一个更好?

  何谓“入仓”:茶品存储于某一仓储环境,而企图以人工方式改变自然环境,例如增湿、增温、不通风等,以利茶品快速陈化,茶品呈现黯淡无光、有白霜、汤色快速转红、饼缘脱落等,即为“入仓茶”。

  何谓“未入仓”:茶品存储于一般人可以长期居住之环境,没有经过人工方式控制环境,随着四季温湿度转变陈化,茶品呈现干净、油亮、汤色透彻等,即为“未入仓茶”。

  从而可见,“未入仓茶”远好于“入仓茶”。那么,如何区分“未入仓”和“入仓”呢?

  外观辨识:

  筒身:一般情况下,未入仓茶品因储存环境都较为单纯而量少,筒身较少碰撞,且较为干净、无水渍,若固定筒身为铁丝,其本身则不容易生锈。反之,入仓茶筒身则较无法保持完整洁净。

  外包纸:若有水渍,通常已经进过仓,尤其第一饼与最后一饼最容易发现水渍。而未进仓茶品在一定年份以上(最快四年,依茶质、环境而定)会出现油渍,且茶质越佳者越明显;但有时存储环境温度过高,也会快速出现油渍。

  年份与纸张完整性无关,保存良好的老茶纸张可能完整没有受损;反而入仓茶,在短时间内因潮湿与茶虫因素而毁损。

  饼身:在一定年份,大约七年以上相同茶品比较:入仓茶的饼身边缘因湿气而较松散,但也因为湿气与压力,越往中心点越硬。而没有入仓茶因为通常储存量少,整筒重叠重压的机会相对少,加上正常发酵与氧化,是整饼均匀的松散开。

  茶菁色泽:

  生茶饼:四年以上,没有入仓茶菁的色泽油亮光洁,饼身内外颜色相同或是差异不大。入仓茶菁颜色灰白、灰黑,或是偏红黑(入仓重),且通常内外颜色不一、色差大。若茶菁黑而不油亮、色灰黑,通常为高温退仓方式造成。但有些茶商会喷茶油,如此会出现茶饼内外色差大的状态。

  熟茶饼:未入仓的好熟茶,色泽红棕而有轻微亮度;若偏深黑、青黑色,则属于渥堆不当造成,茶质会受影响。入仓茶品通常略带白霜,或是红黑色而无色泽。

  口感辨识:

  茶菁味道:

  生茶:未入仓茶的茶品有如冻顶乌龙或铁观音老茶之香气,淡淡的陈香、带蜜味。入仓茶,有所谓仓味;广东茶仓味较闷,香港老茶仓通常陈味浓,味道明显差异;稍有年份之香港仓茶饼,会有所谓樟香、参樟香。入仓茶品未退完仓前,常从外包装纸就可以嗅到仓味。

  熟茶:轻度入仓之轻发酵芽叶熟散茶的特有香气,有如干荷香。轻发酵之熟老叶,有年份之未入仓茶,或是轻度入仓茶品,有红枣香与熟枣香之分。入湿仓较重之青壮叶熟茶,或轻度湿仓之老熟茶,二者香气差异大,主要香气来源为茶叶木质化香气。

  口感:

  未入仓生茶:“果酸”是稍有年份茶品主要特色,口感清爽不腻、回甘强,茶韵足、杯底留香。四五十年的印级茶,如果没有入仓,以“重手”浸泡仍微带苦涩味。同期入仓茶则汤滑水甜,口感饱满;适度入仓,时常会有超越未入仓茶的表现(前提是仓储控制无问题,对入仓茶品的茶性把握有经验)。但最大的缺点是,不管怎么退仓,永远都有仓味。

  未入仓熟茶:虽口感清爽、茶韵足,但水薄而质轻,泡水短。轻度入仓熟茶,汤滑水甜,香气足、口感佳,多方面表现都略胜未入仓熟茶一筹。

  汤色:

  未入仓生茶

  汤色从金黄、黄红、浅琥珀色,透亮琥珀红……依年份与制程、品种不同而有所变化;共同特色与关键在于汤色清亮,且泛油光。入仓茶汤色较暗而深、不清亮,除非仓度非常轻、老茶或退仓多年的茶品,才有可能清亮而油光。汤色琥珀、清亮、油光,也是优质茶的特征。

  新熟茶,入仓茶较未入仓茶,汤色深而不清亮(排除散熟茶刚压成饼情况);老茶,若退仓完整,二者汤色差异不大,但还是未入仓茶较为清亮。


 

未来普洱茶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演绎?(一)

未来普洱茶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演绎?(一)

问题补充:大益,下关等传统大厂与一众小众高端品牌及网络品牌之间的长期竞争格局会如何发展?小众高端:今大福,润元昌,雨林,陈升之类,网络品牌:彩程,茶马世家,褔记梅村,新大益等等。

1.关于普洱标杆

如果说,普洱市场有一个标杆的话,那么就只有大益一家。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大益在普洱茶的地位就犹如奥尼尔在CUBA的存在,简而言之,巨无霸的存在。

这种巨无霸的存在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历史:38年建厂,新中国ZF接管过来,陆续改名佛海茶厂、西双版纳茶厂、勐海茶厂。这些就是大益的前身。

其次是技术:73年,人工发酵技术在勐海茶厂获得成功。就是说渥堆的技术,在73年才出现,才有现在的熟茶。意味着,现在所有的普洱熟茶采用的渥堆技术,是勐海茶厂率先研制出来的。

最后是价格:在广东,收藏普洱的人基本是以大益的价格为标杆,在普洱茶炒作鼎盛的时期,一提大益的头春批次的普洱茶,放3年,价格能翻倍。

2.大益的不足

这段我很想写,但是,毕竟自身了解甚少,不好说更怕说不好,请诸位指正,只能说大益的分销商管控还有价格这块水分太大了。后续如何走,我们聊的只是纸上谈兵。

大益现在也逐渐出现在中央台的广告里,虽然没有高密度的轰炸,但也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不过,从喝茶对象来说,现在80后、90后成为网购的主力,这些人对大益的了解,其实也仅仅是一个牌子,对于背后的历史还有渊源并不清楚,某种程度影响了品牌的忠诚度。

3.关于网络品牌

这些品牌只能是依附于淘宝的存在,他们在淘宝的规则下面如鱼得水,当然,也不排除某天淘宝改变规则,他们就自然的消亡了。他们走的路线就是低价,料多。2斤的普洱生茶饼,能卖到几十块。你可以佩服他们的价格控制能力,但至于口感如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说。

4.卖的是茶,卖的更是人情

卖的虽然是普洱茶,可其实某种程度卖的还真不是普洱茶,卖的是信誉。

用户买茶,要么自品,要么邀请朋友一起喝,要么送礼。茶的口感,其实是决定着人际关系的口碑,假如主人请朋友喝茶,朋友说你这个是假茶,口感很差。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主人肯定不会再去原来那家购买。

所以,网络上的那种低价,然后料差的茶商,其实是在不断的耗费他们自己的红利。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品牌离开淘宝什么都不是的原因。

5.网络卖茶的悖论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悖论,在淘宝里,用户是喜欢低价的。(好吧,大部分用户都是喜欢低价的,不是所有的)。用户很多时候是不会去了解价格背后的故事,拿古树茶来说,一斤纯料的古树茶,最低最低都要大几百。可是淘宝上打着纯料的古树茶一饼只要几十块,当用户面对着一样的口号,价格却相差几倍的时候,几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价格低的。因为价格低,决定周期短。然后,真的的好茶却因为价格缘故,所以在淘宝上生存艰难。

6.结论(个人粗浅的结论,错误之处,请指正)

普洱市场其实还真的是一个蓝海市场,对品牌商来说。因为只有一家大益而已,好吧下关也算,就两家。在一个市场,只有两家知名的企业,这其实很不正常。任何成熟的产品圈,手机也好,电视也好,随手都能念出好几个,好几十个品牌来。在普洱圈子,我们现在还要把网络品牌算上,才有十几个,二十几个。

如何从这个市场突围?价格低,料好,有品牌因子,最好还有一个形象的品牌代言人,能够做起粉丝经济。

价格低跟料好,是由线下的资金,茶园,人工,茶料,分销各种产业链决定的。

后面两个,我就不懂了。呵呵,如果雷军用做小米的方式来做普洱,不出3年,就会有一个上亿品牌了。

随便说说,随便幻想一下。假想自己能用一个小C店做成一个大品牌,然后呼风唤雨。好吧,想想而已,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许某天小店就成为大品牌了;这也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许明天,店铺就倒闭了。

普洱茶膏的工艺有那些,茶膏历史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差别?

普洱茶膏的工艺有那些,茶膏历史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差别?

1.宫廷压榨茶膏:86道工序,72天制作周期

优势:整个制作过程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为茶膏的后续陈化提供了“动能”,茶膏的品质可向更高层次转化。劣势: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产量极低,成本奇高。汤色:汤色通透、红艳、明亮,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口感: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其香气会越来越高,且越陈越香。保质期:六十年以上。

2.大锅熬制茶膏:借鉴中药熬膏法

优势: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对场地要求不高,适合个人和小作坊操作。劣势:1、反复高温熬制,导致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变,不可能长期存放;2、茶叶在高温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起挥发,必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失;3、大锅长时间熬制,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大。汤色:暗淡、混浊,有肉眼可见的杂质。口感:水汽味重,茶味淡。保质期:一到两年。

3.中药提取茶膏:中药提取,喷雾干燥

优势:工具由“大锅”升级为“提取罐”,卫生程度略有提高。劣势:持续的高温,从提取到浓缩,再到喷雾干燥,使普洱茶中最为富贵的“酶”失活,茶膏没有后续转化的动能,造成保质期缩短和品质下降。同时,持续的高温也损伤了茶叶中的很多营养物质。这种加工方式属于“混提模式”,造成所有产品趋向一种品质,甚至一种口感,缺少差异性。汤色:茶汤暗淡有混浊。口感:茶叶中芳香类物质较轻,随着高温的蒸煮,芳香类物质随蒸气挥发,导致水汽味较重,缺少茶味。保质期:一到两年。

4.蒙顿低温萃取茶膏:低温萃取、低温干燥

优势:加工环节在低温下进行,避免了高温以茶膏内含营养物质和香气组份的破坏,茶味更贴近原茶本味;茶膏可以持续陈化,突破现有固态速溶茶保质期较短的问题(一般为24个月),可将保质期延长至六十年以上;采用超滤技术,剔除农残、无重金属残留,安全、纯净。劣势:由于“低温萃取”工艺成本过高,导致产品售价偏高。汤色:红润、明亮、通透的宝石红,随着后续陈化,汤色愈加明亮。口感:润滑、厚重、醇正,无杂气,有淡淡的陈香,随着后续陈化,口感会更加醇正,陈香味更足。保质期:六十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