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红茶>顶级红茶金骏眉好在哪儿

顶级红茶金骏眉好在哪儿

2019-03-21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金骏眉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的一个分支,是中国高端顶级红茶的代表。金骏眉由于制作工艺独特,取材纯正,成为茶品市场的新宠,价格可卖到上万甚至数万元。那么到底金骏眉好在哪儿?贵在哪儿呢?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金骏眉的由来

 

  金骏眉由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带领团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融合于2005年研制出的新品种红茶。

 

  金骏眉茶冲泡后汤色呈琥珀金骏眉色,具淡而甜的蜜香,品之甘甜润滑,叶底芽头挺拔、呈鲜活的古铜色。

 

  金:金骏眉采用头春头芽制作,一年一采,而且只有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茶树原料才可以制得正宗金骏眉的特有品质,稀贵如金,表明为一种顶级红茶,故取名“金”字。

 

  骏:因其原料采摘于桐木村自然保护区内崇山峻岭之中的野生茶树,同时希望此茶能如骏马奔腾般快速推广开来,故取名“骏”字。

 

  眉:传统名茶皆有“眉”名,金骏眉以茶芽这原料,茶型修长如眉,“眉”还有长久、长寿之意,故取名“眉”字;熟思贯通后便取名“正山堂”金骏眉。

 

  金骏眉的名贵之处

 

  金骏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全程都由制茶师傅手工制作,每500g金骏眉需要数万颗的茶叶鲜芽尖,采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山原生态小种新鲜茶芽,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萎凋、摇青、发酵、揉捻等加工步骤而得以完成。金骏眉是难得的茶中珍品,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汤色金黄,入口甘爽。

 

  金骏眉的功效

 

  1.消炎杀菌:金骏眉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消炎的效果,再经由实验发现,儿茶素类能与单细胞的细菌结合,使蛋白质凝固沉淀,藉此抑制和消灭病原菌。

 

  2.生津清热:夏天饮金骏眉能止渴消暑,是因为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且剌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并且产生清凉感;同时咖啡碱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调节体温,它也刺激肾脏以促进热量和污物的排泄,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

 

  3.利尿:在金骏眉中的咖啡碱和芳香物质联合作用下,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扩张肾微血管,并抑制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于是促成尿量增加。

 

  4.提神消疲:经由医学实验发现,金骏眉中的咖啡碱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形敏锐,记忆力增强;它也对血管系统和心脏具兴奋作用,强化心搏,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利新陈代谢,同时又促进发汗和利尿,由此双管齐下加速排泄乳酸(使肌肉感觉疲劳的物质)及其它体内老废物质,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有用+10
分享

英红九号与英德红茶的关系区别在哪里?英红九号为什么叫九号?

随着英德红茶在茶叶市场的走红,英德红茶也渐渐的成为了被追捧的一个新茶叶品牌,英德红茶中的高端品牌英红九号也渐渐被人接受了,那么英红九号与英德红茶的关系区别在哪里还有英红九号为什么叫九号呢,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英红九号的品牌由来以及英红九号与英德红茶的关系区别。

英红九号与英德红茶的关系区别在哪里?英红九号为什么叫九号?

1956年,在中央的指示下,英德建立了红茶商品基地,当时的红茶并非内销产品,主要目的是外销赚取外汇。三年后,英德生产出了第一批红茶,当时浓强鲜爽带有浓郁花香的英德红茶深受外国人好评。而且一度登上英国皇室的茶桌,备受宠爱。大家自然会想象英德红茶条索紧结乌润的样子,然而当时生产的英德红茶是红碎茶。外国人的饮茶习惯跟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喜欢茶叶能快速浸泡出味,欣赏的是茶汤浓强有刺激性的感觉。因此,为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当时英德红茶是红碎茶。在国内外这样良好的条件下,英德红茶度过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最辉煌的时期。然而,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国家结束对英德红茶统购统销的政策,没有了国家的支持与补贴,企业自主出口变得较为困难,于是英德红茶开始跌入低谷。

英红九号与英德红茶的关系区别在哪里?英红九号为什么叫九号?

近10年来,英德在政府和企业的推广下,改进生产工艺,从以往的注重外销转移到内销,生产适应国内品饮需求的条形红茶。由于花果香浓郁、滋味浓醇、性价比高,在广东亦十分流行。

那么,英红九号又是怎么回事呢?英红九号是英德红茶中最受欢迎的一个品种。英德红茶有许多品种,当地人将这些品种称为常规品种,一般在采摘的过程中,这些品种会混采,最终成茶就是英德红茶;然而英红九号会单独采摘,单独制作,这样成茶才能称为英红九号。那为什么英红九号的名字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九号”呢?因为英红九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22个云南大叶种中选育出来的其中一个品种,科学家们给这22个品种标上了号码,从1到22,而9号是综合品质最高的,因此得到了茶科所和政府的大力推广,种植面积一再扩大,在广东知名度越来越高。

三年前,在茶叶市场还常常见到用外地红茶冒充英红九号来销售的,卖价高达七八百甚至过千。仅仅三年后的今天,由于英红九号在英德大量推广种植,市售英红九号红茶逐渐增多,价格也相应降了下来。当然,英红九号头春纯芽茶依然价格不菲,价格甚至过万每斤,但平常时间采摘的叶茶如今已经可以进入寻常百姓的茶桌了。可见,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茶叶也是在不停变化着的。

一些高端的英德红茶会讲究高山韵、老枞味以及茶叶的细嫩程度等等,这些需要三五知己细细品饮。然而,如今由于制茶工艺的进步,大多数普通的英德红茶都能达到香高味较浓的特点了,因此,蛮适合广东人在酒楼喝早茶吃饭时泡大壶茶饮用,这样闹哄哄的环境没心思细品,撮一点英德红茶进大壶里,喝到又香又甜的茶味,真是舒服又惬意,这便是广东寻常人家的快意人生了吧。

工夫红茶的冲泡方法泡茶红茶里的茶韵

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工夫红茶原料细嫩,制工精细,外形条索紧直,匀齐,色泽乌润,香气浓郁,滋味醇和而甘浓,汤色,叶底红艳明亮,具有形质兼优的品质特征。好茶要有好的泡法才能显示出其中所具有的茶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工夫红茶的泡法吧。

工夫红茶的冲泡方法

先将新鲜的冷水注入煮水壶里煮沸:然后将正滚沸的开水注入到茶壶和茶具中,以渐歇的方式温壶及温杯,避免水温变化太大。 我们知道一般茶壶的造型,都有一个矮胖的圆壶身,这样可以让茶叶在冲泡时有完全伸展及舞动的空间。

将红茶茶叶置入到茶壶中,茶叶的投放量要根据人数的多少来决定,太多茶叶会显得太浓,太少的话茶叶体现不出味道。 然后将滚水注入壶里泡茶,这里在沸水的使用上我们选择开始沸腾之后约30秒的时间的水,水花形成像一元硬币大小的圆形时,来冲泡红茶,最适合不过的了。

静心等候正确的冲泡时间,等到泡的差不错时,将壶内冲泡好的茶汤,倒入茶杯中,然后就可以进行品茗了。如果人比较多的话,可以先将茶水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再分到各个品茗杯中,大家一起进行品茗。

工夫红茶的其它冲泡方式

不过要是您本人喜欢的话还是可以依照自己的口味放入牛奶或者糖等,这样喝起来红茶的苦涩的味道就不会很重了。

晒红的历史与未来丨珍贵日光加工红茶资料首度曝光

光对物质的作用、就是被物质所吸收的部分光波能量,引起各种各样的效应。当光照射到物体上,一部分光投射过去,一部分光被反射,一部分光被吸收。物体吸收的光,一部分变为热能,一部分引起化学反应。

明代田子艺说:“以生晒为妙,不揉为佳。”现在制红茶、白茶、青茶都仍利用日光作用进行萎凋,因其能引起茶叶一系列的变化,能提高制茶品质。还有用日光干燥茶叶。——《制茶学》1979年安徽农学院主编

红茶的制法是由绿茶、黑茶、白茶基础上发展而来,人们在晒制白茶过程中,注意到红茶日光萎凋,从而总结出了红茶的制作方式。据陈椽教授考证:日晒代替了杀青,是杀青的简化,是在炒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揉捻以后发现叶色变化快,于是总结了变色的规律。揉捻以后堆放使叶色更加红,而后炒和烘使色香味完全改变。工夫红茶是简化制法的结果。有生晒、揉捻而直接晒干,简单而又省工。(《茶业通史》)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一般的制作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本文中所提的“前晒”是日光萎凋,“后晒”是日光干燥。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日光对红茶加工时的机理,故将日光萎凋和日光干燥简化为“前晒”、“后晒”。

一、前晒

萎凋是制作红茶的一道工序,萎凋过程一方面是鲜叶物理变化,另一方面是化学变化。从外在来看其过程是水分的丧失、内质的变化、叶片面积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由鲜绿转变为暗绿、香味也相应改变。萎凋方法主要分为: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等。

本文主要探讨日光萎凋。

云南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日光是干燥最好的工具。在云南人们利用日光干燥茶叶,制成普洱茶、晒青红茶(晒红)。为了更好地理解晒红的“前晒”、“后晒”,对云南红茶历史进行一个梳理,从云南红茶的角度,主要来讲述在红茶制造中,利用日光加工茶叶的工艺。

日光萎凋在红茶的制作中,并不少见,小种红茶、金骏眉、信阳红、滇红都有使用。

小种红茶加工:日光萎凋是在室外利用向阳位置搭起“青架”,架上铺设竹席,竹席上再铺青席,供晒青用。这种青架,清洁卫生,上下空气流通,有利于进行萎凋。萎凋时将鲜叶抖散在青席上,摊叶厚度为3~4厘米,每隔10~20分钟翻一次,叶面萎软失去光泽梗折不断青气减退略有清香即为适度。

日光萎凋时间长短,依照阳光强弱、鲜叶含水量高低而定,一般需1~2小时。在日光较强的条件下,30~40分钟即可完成萎凋,阳光微弱时需要3小时以上。

信阳红:日光萎凋的气温在25℃左右较为理想,一般春茶在上午11时前,或下午1时半后进行;夏秋茶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3时后进行。中午日光强烈,容易灼伤鲜叶,不宜进行萎凋。也可在日光下搭建遮阳网,遮阳网内置萎凋帘或铺垫竹席进行萎凋。萎凋时,将叶片薄摊在萎凋帘或竹席上,以叶片基本不重叠为适度,约为0.5kg/m2。萎凋时间,春茶一般1~2小时,夏茶1小时左右。萎凋过程中要翻拌,越临近中午,翻拌越要勤,以使萎凋均匀。至萎凋适度时,要及时将萎凋叶移入室内摊凉,并结合翻拌,散发热气,使揉捻前叶温与室温相近。

工夫红茶:日光萎凋是使鲜叶直接受日光热力,散失水分。这种方法简便,萎凋速度快,受自然条件限制太大,萎凋程度很难掌控。如果气候条件好,有制茶经验和操作细心,也能够获得较高的萎凋质量。

在晴朗的天气,选择地面平坦,避风向阳、清洁干燥的地方铺上晒簟,把鲜叶均匀摊放在晒簟上,每平米摊叶0.5公斤左右,以叶片基本不重叠为度。中间翻叶一次,结合翻叶适当厚摊。萎凋达到一定程度,须移放至阴凉处摊凉散热,继续蒸发水分,直至达到萎凋适度。

强烈日光下进行萎凋,容易造成叶子红遍、萎凋不匀、芽叶焦枯,不适于采用此法。(《制茶学(第三版)》,夏涛主编)

日光自然萎凋,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在红茶生产过程中使用日光萎凋?在1979年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制茶学》中,有明确的解释:

1979年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制茶学》,晓德藏书

从陈椽教授的理论中不难看出:日光萎凋制茶可以提高茶品质、增加香气、提高茶汤浓度,生产中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日光萎凋作为曾经最常见的一种萎凋方式,却在红茶的发展历史中,因不适应规模化生产的潮流,渐渐消失。茶叶规模化生产,确实提高了茶叶产量,让茶从少数人的奢侈之饮,变成了大家都能喝的日常之饮,但也使得一些有历史价值的生产方式,也随着机械化、自动化进程,被淘汰,被消失。

以日光为萎凋方式的红茶,确实有明显缺陷,但在实际制茶过程当中,制茶师也发现,用日光萎凋工艺加工特定地区的鲜叶,可以制成品质极佳的红茶。

作为云南茶业骄傲的红茶,能回溯自己悠久的历史,借鉴前人的制作经验,制作出被现代大多数消费者接受的红茶茶品。也期望曾经最为常见的日光萎凋(前晒)红茶,能在众多红茶茶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回响。

在云南,日光萎凋制作红茶曾经广为使用,但70年代后,云南引进红茶萎凋槽,滇红的制作过程中开始大量使用室内自然萎凋、加温萎凋槽、室内加温萎凋法、烘帘子法等萎凋方法,逐渐摒弃了日光萎凋的方式。

这是红茶制作过程中的“前晒”,接下来我们看看红茶“前晒”、“后晒”中的“后晒”。

二、后晒

“后晒”指的是日光干燥茶叶的过程,也就是现在市场火热“晒红”工艺。

对于红茶干燥,红茶的主流干燥方式为烘干。从1975年云南的第一本制茶教材和2018年最新版《制茶学》,都是以烘干作为红茶最主要的干燥方式。

追溯历史,1956年私改公完成后,茶叶进入统销统购时代,加之1957年周恩来访问欧亚两洲茶业产区后提出:我国茶业必须推进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对红茶制作的影响,集中体现为烘干在红茶干燥方式中占了绝对地位。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红茶产区之一,滇红制作方式也严格执行机械化生产思路,采用1952年由冯绍裘提出的“匀撒萎凋,慢速揉捻,适度发酵,两次烘干”技术规范,逐渐淘汰了日光干燥。

滇红茶作为当时云南省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承担着国家出口换汇的经济任务,红茶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出口红茶的数量,红茶制作过程及相关工艺都有严苛的标准。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人敢冒着巨大的生产风险和政治风险,去选择日光干燥。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对茶叶生产有很强的指令性和规划性,涉及具体红茶生产,都是以烘干方式来干燥茶叶,对于利用阳光作为热源来干燥红茶的资料及实物样品,很难找到。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热,不少初制所、企业开始尝试制作晒青工艺红茶(晒红),但消费者又不能理解这种干燥工艺下茶品的品质特点,而网上又有好多自我臆想的文章在传播,好多都是商家为了自己利益,自编自造的说辞。

接下来就作者收集的关于晒青红茶资料,来对日光干燥红茶现象进行梳理。

晒青工艺制作的红茶(晒红),在专业的茶叶审评中,不受待见。1998年出版,沈培和主编的《茶叶审评指南》中明确写道:“初制过程中被日光暴晒过的茶叶。除晒青茶外,其余日晒茶属残次产品”。

在施兆鹏主编的最新版《茶叶审评与检验》中,关于红茶审评也明确写出:“用日光干的,条松泡,色红褐,干度不足易回潮,汤色暗并有日腥气,对日照茶应视程度不同定为次品茶或劣变茶”。

由此可见,专业审评对于日光干燥红茶认可度不高,然而我们国家的茶叶标准中,却没有说有“日晒气”红茶是劣质茶。

随着普洱茶普及,消费者对晒青工艺特有的“日晒味”接受程度大大提高,加之日光干燥过程中,保留了茶叶活性,使得晒青工艺制作的红茶,可能大大提升了红茶可存放的空间。

那么日光干燥红茶到底有无意义呢?先回顾历史,看一段陈椽教授1949年的文字:

《茶叶制造学》1949年,P266-267

文中这样写道:

红茶有先用晒,再用炭烘,或有揉捻后不经发酵,直接用日光干燥者。对于制造以香气为重之茶叶,尚无不合。因我国毛茶之发酵,居多不足,故先用日晒,热度不高,可以减损酵素之活力,但不完全停止,后再以炭火缓缓烘焙,使叶内水分渐渐蒸发,不致立即蒸散。茶香之原质,可以相当保持。但其缺点,在于发酵力既未完全破坏,隐约中仍在进行,则制成干茶后之色味,即将因发酵之不平均,而有过与不及之处。在印锡制法,手续之划分清明,发酵烘干,全为两事,绝对不容烘干中再有发酵,前已详言之。

用日光直接晒干之茶,叶底极黑,尖则平平,冲成茶浆,有股强烈之兴奋香气。若不过度,并无可憎之感。茶浆平淡之下等茶,苟能利用适当之日晒,则可得较优之浓味。日晒之茶,每以颜色中等者较为适合,惟日光之力,不能在短时期内晒干,故只可每日抽取一批,不能将全部茶叶,皆用日光干燥也。普通将最嫩之叶,既第一次揉捻之叶,用日光干燥之法。

本质多香之茶,则不宜用日光干燥,盖茶中之原来香气,较日晒气为可贵也。充分发酵之叶,亦不宜日晒。有以发酵极轻,或未经发酵手续之叶,用日光干燥,以为可以调剂发酵者,但如遇日光强烈,干燥快速,则常有发酵不足之弊,如遇日光微弱,干燥时间延长,亦常有发酵过度之处。故此非正当可靠之方法,不足取焉。

日光干燥者,如日光时隐时现,则须将叶先在烘茶机内受二分钟之高热,使发酵停止,再取出日晒。如日光能维持半小时以上,而叶摊甚薄者,则烘机手续,即可省去,盖酵素已不能再有所作用也。

日晒之时间,较机烘为多,故繁杂之事亦多,非如烘机之简单也。如日晒之茶,须摊于簾上,俾忽然下雨时,便易收集。下抽西罗谷式及白龙式烘茶机中之茶簾,最适摊茶之用。布类能吸收茶汁,漆布能使叶染色,皆不可用。白铁皮则最合宜。日晒摊叶须甚薄,每20分钟翻拌一次,并须时常观望天时。

普通以为日晒之成本,较为节省,其实不然,如摊放、翻拌、收集等手续烦而费时,常不若机烘之为快。故除非品质平淡之茶,能巧用适当之日光,或可改良茶质,俾售价略增外,除如品质良好之茶,则无须乎应用日晒之法。

从陈椽教授的观点可以看出,日光干燥可以提高香气不足茶叶的香气,同时可以提升滋味平淡茶叶的浓度。只要加工过程利用好天气,根据不同品质的茶叶,可以制出品质很好的“晒红”。

过去我们的制茶工艺,由小农经济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期间学习了印度、锡兰等国的制茶方式,摒弃了原有的生产经验,改变了制茶工艺。

作为云南茶业骄傲的红茶,能回溯自己悠久历史,借鉴前人制作经验,制作出被当下大多数消费者接受的红茶茶品,是很值得去探索和实践的,也期望曾经最为常见日光萎凋(前晒)、日光干燥(后晒)的红茶,能在众多红茶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回响。

普洱山头茶的兴起,促使茶山增加了成千上万的初制所,出现了云南茶农有锅便能生产茶叶了的现象,也有更多机会,去尝试生产以云南大叶种的鲜叶为原料的其他茶类,白茶、黄茶都有初制所在做,晒青红茶也有很多人在尝试制作。

目前的创新型茶品如“大叶种白茶”、“晒红”、“大叶种黄茶”等,在市场上也有特定消费人群。这些茶,在制作工艺上,也是根据现实情况,借鉴前人工艺改良而成。

晒青工艺制作红茶,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制作历史相对较短,也缺少陈茶实物来验证“晒红”,可以像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红茶可以存放我们以后用茶品来讨论)。收集这些资料,是为了让大家对阳光萎凋、干燥红茶工艺的历史有一个了解。

因不具备专业的制茶经验,本人没有办法去重现这些加工工艺。但本人相信,随着制茶者们对红茶制作的实践,是可以做出很好的晒青工艺红茶。

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和证明,日光萎凋和日光干燥在红茶发展的历史中是广泛存在的,这是对红茶发展历史的一个梳理,同时也是为红茶工艺创新,提供一种思路。

在查找云南红茶萎凋、干燥方式流变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还找到了更多民国时期“晒红”制作加工记录,摘录下来给对晒红感兴趣的茶友参考:

一、云南“前晒”、“后晒”红茶加工方式

黄晃步行思普沿线数千里,遍访十余县,在1940年记录了,当时云南红茶加工方式:

採回之鲜叶,用竹筛筛净,以去其杂物后,即分别其叶之等级,置于朱筛上,用日光曝晒,使叶蒸发水分,同时发生发酵作用,以视叶至软柔,颜色稍暗黑为度,此名之为“凋萎”,然凋萎之手续及须为加长,以平均计算,嫩叶需三小时,老叶需四小时,或四小时半,因曝晒不达充分时间,叶汁不出,发酵不良,则茶叶无香味,若遇天雨不能曝晒,则散播茶叶于风凉无尘垢之室内,任其风干,惟时间须长至一二日始能完成其干酵作用,凋萎之手续完后,即将茶叶装置于木桶,或铅制之箱中,或以布袋装之,用手致力揉搓,使叶中所含苦味之绿色胶汁洩出;然揉搓之法:因各地有其习惯,有用足踏者,有用石压者,前者太秽,后者叶片每被碎烂,均不适宜;若用人工之制法,似用手揉搓为适。每人每次可揉三十斤,以揉至成熟,有力者可于一小时即能竣事,每日能揉五六次,叶既揉搓后,将其结成团块之叶取出拆散,分排于竹席上曝晒之,使其中水分自行蒸发,至叶变黑色而叶质愈干时,即收回稍事休凉后,复倾入镬中,用火力焙炒,温度约在摄氏表五十五度,因热度太高,则易至叶变焦黑,而带火烟味;若火力太弱,则炒焙不透,茶无香味,反存茶腥,故炒茶须用熟手之人为之,且灶火须用木炭燃烧,火力较有准确,如用柴或其他草芥之燃料,则火力过猛过弱,均于焙工有不良之影响,欲茶常存有香味,焙炒之后,稍任其凉,即用干洁之瓦罐密藏之,至用时或卖时,始取出装箱寄发,则茶质不易变坏也。

二、贵州《鑢山物产志稿》1930年

采摘下后,先蒸后焙,随焙随搓,到变成黑色时再用微火烘干,称为绿茶。或在日光下晒稍软,随晒随搓,再晒再焙,渐渐干燥,称为红茶。

三、湖北《襄阳县志》1874年

做红茶,雨前摘取茶叶,用晒垫铺晒。晒软合成一堆,用脚揉踩,去其苦水。踩后有晒,至手捻不黏,再加布袋盛贮筑紧,需三时之久,待其发烧变色,则谓之上汗;汗后仍晒,以干为度。

四、湖北《浦圻县乡土志》1923年

红茶:雨后采取嫩叶,曝以阳光,俟叶边薇带红色,或于木盆或木台上搓揉之,俾成线索,然后散布篾垫上,晒令半干,收贮深桶,以衣被闭之,使色变纯黑,而气味芬新,是名红茶。

五、《湖南地理志》1933年安化茶之业

红茶粗制法:将生叶薄铺于竹簟上,曝于日光中,俟其叶萎黄后,以足蹂踐之,再将叶汁充分揉出,然后散解结块之叶,俾得于空气中干燥,而再度揉之。其时间愈久,用力乃愈大;仍复解散叶块,俾得于空气中干燥,然后贮于木桶内,覆以棉布使其发酵。其时间不一定,概以手入叶中,感觉其温气为度。发酵后又晒以日光,如揉未充分时,须复揉之而使发酵。待其干燥,才贩卖焉。此乃旧式制法,以此制成者,多卖于汉口洋商,经俄商或日商之手,再制之,始运销外国。

本文参考书目:

1931年赵烈编著《中国茶业问题》;

1937年范和钧吴觉农著《中国茶叶问题》;

1940年黄晃《红茶》;

1959年陈椽著作《茶叶制造学》;

1979高等院校版《制茶学》;

1991年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集》;

1997年《凤庆茶厂志》;

1998年《茶叶审评指南》;

2017年陈椽编著《茶叶通史》;

2018年夏涛主编《制茶学》;

2018年《茶叶审评与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