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黄茶>黄茶鉴别>黄茶和绿茶有什么区别

黄茶和绿茶有什么区别

2019-03-21 访问量: 34 茶礼仪网
  六大茶类包括有黑茶绿茶红茶黄茶白茶和青茶,每种茶叶都有它独有的特色,针对黄茶和绿茶来说,它们有一定的区别,那么你知道黄茶和绿茶的区别是什么吗?

 

  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大类,黄茶的茶叶和冲泡出来的茶汤都是淡黄色的,其产量很小,除中国之外,无人饮之。

 

  绿茶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就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而这个闷堆工序,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和绿茶的基本区别。因为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这道工序有的称之为“闷黄”、“闷堆”,或称之为“初包”、“复包”、“渥堆”。

有用+10
分享

中国霍山黄芽之乡:大化坪镇

中国霍山黄芽之乡:大化坪镇

大化坪镇地处大别山腹地,佛子岭水库上游,位于安徽省霍山县西南部,总面积230.9平方公里,人口2.5万。除一些畈区外,大多为崇山峻岭,是一个“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镇。

大化坪镇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栗园水电乡”之美誉。大化坪盛产黄芽茶,是霍山黄芽的发源地和主产地,全镇拥有茶园1.96万亩,年产成品茶630余吨。大化坪黄芽真正可称为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

大化坪镇地理位置独特,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这里山峰俊秀,历史遗迹久远,为旅游开发创造了优越条件,目前已形成一条“游佛子岭、白莲崖水库,观大化坪集镇,品大化坪黄芽,赏大别山美景”的精品旅游线路。大化坪集镇倚山傍水,建成区面积已达260多亩,人口5000人,配套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市场繁荣,购销两旺,是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

中国霍山黄芽之乡:大化坪镇

集镇有两大文化

一是黄芽茶文化。谷雨时节,黄芽茶采摘、制茶、买茶、卖茶,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茶乡文化氛围。周边山间地头,农妇们点缀在茶园里;清风徐过,镇上茶香弥散,让人身心清爽。

大化坪集镇的另一文化是学校。这里有大化坪镇中心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集中了全镇范围内大部分的学生资源。清晨时分,学校铃声和早操口号响起,提醒集镇上贪睡的家长们,孩子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的锻炼和学习。小镇上开始渐渐热闹起来,早点铺的香味四处飘散。孩子们的早读声朗朗传来,让整个小镇都有种安详的氛围。

山姑娘欢迎大家来大化坪集镇做客!如果你来的时节刚刚好,你在街道上便能闻到茶香飘溢;无论你去谁家做客,总能喝到一杯香茗;如果你能有幸住上一晚,你可能还能听到清晨的朗朗书声。此外,你一定要尝一尝镇上的早点,豆浆很香,煎饺很美味!

黄茶的冲泡方法有哪些冲泡黄茶的注意事项

黄茶是我国特有名茶,它有“黄叶黄汤”的品质特点。其加工工艺和绿茶相似,就连冲泡方法也大同小异。下面,茶艺网小编为你介绍黄茶的冲泡方法和冲泡黄茶的注意事项。

黄茶的冲泡方法有两种,分别是传统的冲泡方法和简易的冲泡方法。

传统的黄茶冲泡方法

步骤1、准备茶具,建议选用透明的玻璃杯或盖碗,便于观色闻香。用温水清洗茶具,同时还能起到温杯的作用。

步骤2、根据茶叶与水1:50的比例,量取适量的黄茶,放进茶杯里。

步骤3、往茶杯中倒入少许85-90度左右的开水,以没过茶叶为宜,浸润一下黄茶叶。

步骤4、继续往茶杯里注入85-90度左右的沸水,以茶杯的七八分满为佳,浸泡大约30秒即可品饮。

简易的黄茶冲泡方法

取5-8克的黄茶叶,放到茶壶里,加入少许85-90度左右的开水,浸泡大约30秒。然后再注入适量沸水,闷泡大约两分钟即可饮用。饮用后留三分之一茶壶的茶汤,续水进行第二泡。

黄茶冲泡注意事项

冲泡黄茶时,应注意控制茶叶量,避免冲泡出来的茶汤过浓或过淡。同时需要用85-90度左右的沸水冲泡,才能更好的唤醒黄茶的茶性。

以上,便是关于黄茶的冲泡方法和注意事项,不知你学会了吗?更多黄茶的茶叶知识尽在茶艺网。

黄茶的历史,黄茶的历史发展情况!

蒙顶黄芽被誉为“仙茶”,在唐代、明、清均为贡茶,君山银针到清代也进入贡茶之列,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还进入了中国名茶行列。为什么如此优异品质的黄茶在全国都在恢复传统名优茶的背景下却日落西山呢?一起来看看黄茶的历史吧!

黄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萌芽期:西汉至隋朝

这一时期,黄芽之名已出现,主要是出现了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这两种。蒙顶甘露早在唐贡茶之前就已名动天下,但蒙顶甘露和蒙顶黄芽具体的产生时间均不明确。霍山黄芽纯粹因芽头发黄而被称为“黄芽”,工艺上基本上仍是晒青。它的“黄”,指芽头天然发黄,仅为色素缺乏的表现,是一种低色素茶种。

发展期:唐宋时期

《唐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项、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靳州有靳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书中所记“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可能是早期蒙顶黄芽的肇始。岳州“邑湖含膏”就是清朝记载的“岳州黄翎毛,含膏冷”,也就是今天的黄小茶——北港毛尖。“寿州黄牙”就是沿用唐之前的“寿州黄芽”,不过已由晒青团茶演化为蒸青团茶。“蕲门团黄”与“寿州黄芽”属于同一产地。

上述的蒙顶茶、霍山黄芽和邑湖含膏三种黄茶始祖,都是有文字记载的唐朝贡茶。而“霍山黄芽”至宋时,开始出现向散茶的演变。

北宋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了一段饼茶加工中的“过黄”:“茶之过黄,初人……焙之,次过沸汤烤之。凡如是者三。……八火之余六火,火数既足。”这里的“过黄”,指的是一种特俗的干燥方式,干燥中以沸水“烤”之,类似现代工艺中蒸汽,制成后的饼茶表面略微发黄。

高峰期:明朝

黄茶的闷黄技术正式出现。明代,霍山黄芽炒青口感虽好,但韵味保存不够长久。采用闷黄技术后,茶叶韵味更厚更易保存,品质更为突出,能将霍山黄芽香高味甜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同时,也解决了炒青茶香味易散、陈化较快、口感较苦涩等缺点。后来,蒙顶茶也发现了黄变后口味更甘和,韵味依然出色,慢慢摸索出一种炒黄与闷黄相结合的易保存的甘和的茶品,这就是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和蒙顶黄芽沿着两条不同的演化路径,发展出不同的闷黄技术。霍山黄芽为突出低色素、氨基酸含量高的特色,朝高甜度高茶香方向演变,采用了三锅或者两锅杀青,高火烘、湿闷,延长摊放时间,缓慢氧化发酵的技术,口感接近绿茶,但内含物充分转化,茶质保存了绿茶的营养物质,提高了甜度,却无重火重发酵之弊。蒙顶黄芽则充分发挥了蒙顶茶芽紧致的芽头优势,采用了三炒三闷的技术,因而极易保存,韵味独特,甘甜平和。

此时,霍山地区出现了新的黄茶品种——霍山黄大茶。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因制作程序繁复、成本高昂,不适合平民饮用,而黄大茶采用较为简便的制作方式,可大批量生产,满足平民的需求。霍山黄大茶采用粗老原料、重发酵、高火烘、大批量制作等降低成本的方法,形成了粗枝大叶高火香的特色,是一款真正平民可饮用的黄茶。这就形成了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作为贡茶高端茶,霍山黄大茶作为平民茶的黄茶格局。

明许次纾《茶蔬》记载:“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由此可见,黄茶是由于“不善制造”而产生的。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可见黄大茶至少有400多年历史了。

颠峰期:清朝

清朝是我国黄茶的颠峰时期,各地独自发展的黄茶技术开始成熟,很多黄茶纷纷出现,如平阳黄汤、贵州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莫干黄芽。

清赵懿《蒙顶茶说》(此文约作于1892年)记:“名山之茶美于蒙。……岁以四月之言采,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每芽只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火。以纸裹叶釜中,侯半焉。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于釜底口,烘令干。……焙稍瓮,则叶背焦黄。稍嫩则暗黑。此皆剔为余茶。”文中描述的就是蒙顶黄芽的加工工艺,其闷黄阶段是分两步。一是用纸包好后,用竹叶包好放到釜中,然后揉捻;二是闷烘,放到釜中,绷紧釜口后,再烘干。

衰落期:民国以后

民国战乱频繁,加上为了用红茶绿茶出口挣外汇,很多黄茶竟然失传了。

解放后,很多茶区绿改红。计划经济时代,又有很多黄茶因为产量减少,技术也开始遗失。至上个世纪70年代后,传统黄茶除君山银针和沩山白毛尖还有霍山黄大茶,别的黄茶基本停产或遗失。到现在,能炉火纯青地掌握黄茶制作技术的师傅已屈指可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