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老茶几乎都是拼配茶?从命名可见一二!

普洱老茶几乎都是拼配茶?从命名可见一二!

2019-03-27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普洱老茶几乎都是拼配茶?从命名可见一二!

20年前做普洱茶的原料基本上只有版纳产区、思茅产区也就是今天的普洱产区、临沧产区,其它产区的基本不涉及。中茶公司下属四大厂的产品都各有特色,勐海茶厂的原料主要来自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及勐腊县两地,它涵盖了古六大茶山及新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只有一个景迈不在西双版纳,当然据说也有少部分的临沧料。当时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拼配料没有纯料,极少见到以山头来命名的产品,比如著名的7542(88青)就是拼配料,不仅是生茶如此,熟茶也更是如此。

到了2000年后,以山头命名的茶开始有少量的出现,比如易武、布朗之类。极少见到以寨子名命名的,其中著名的大白菜之类也没有用老班章来命名,绿大树也只用了易武而已,没有具体的寨名。同时也很少提及古树茶、大树茶这些概念。到了2003年后市场上才逐渐有了以寨子来命名的商品茶,但都较少。大部分茶的命名还是以春尖、春茶、七子饼之类,最多提及布朗、易武、南糯、悠乐之类大的山头或产区的名称。

顺便说一句:在2006年之前普洱茶基本上是不标注生产日期的,在2006强制进行QS认证之后才开始标注生产日期。当然下关厂的沱茶除外,这个下面会讲到。

下关茶厂是以沱茶而出名的,当然它还有一款响当当的产品——铁饼。下关茶厂的原料主要来自于本地的无量山流域及临沧地区,据说也有少量来自思茅及版纳,这是因为它距离临沧很近。过去的交通运输不如现在发达,如果要将原料从版纳及思茅运输到下关从成本上看是非常高的,当时运输时间大概需要3-4天。下关茶至今都还保留着它一直以来都有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味——火烟味。火烟味的来历在过去的节目中有提到过,这里就不在重复。说起火烟味其实也不是下关厂的产品才有,勐海的部分产品中也有,只是似乎下关厂的味更明显一些而已。

普洱老茶几乎都是拼配茶?从命名可见一二!

另外,下关沱茶当中也拼配有少量的烘青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绿茶,估计是为了在喝新茶时提香才拼配进去的。因此才有了下关沱茶在90年代初就标注了出产日期。目前我可以看到找到的实物就是1990年出产的甲沱,它不仅标注了生产日期,还标注了保质期为36个月。这是普洱茶中一个特例,既有出产日期也有保质期,我分析可能是因为它的原料中拼有烘青才需要标注出产日期及保质期,这是因为绿茶是必须标注有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它有保质期,但实践证明它即使过了当年标明的保质期过了十年二十年,它依旧可以饮用,并且和其它产家的产品一样,也是越存越好喝。当然具体的理化指标我没有测试过,也没有查到相关的数据这。

下关厂最为著名的产品有一个叫销法沱,是一款熟茶,开始生产是1975年试制,1976年开始出口。所谓销法沱其实就是当时出口法国及欧洲的产品,它曾经获过许多奖项。它的规格有三种,250克100克及5克。下关茶厂还有一个以茶著名人物命名的,生产于1986年,产量非常低,有两种说法:有一种是100斤,一种是100公斤。无论是从哪一个来看它都是非常稀有的,在2005年复产过一批,现在这个茶也是价值不菲。就说复产的。如果是86年的据说十几万一坨,那个沱茶都是锁在保险柜里边的。

有用+10
分享

普洱野生古茶与栽培型古茶

  顾名思义,“野生茶”是从非人工栽培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芽叶(茶青),经加工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相应的,在人为培养种植的茶树上采摘幼嫩芽叶(茶青)加工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茶”。  真正的野生古茶一般多生长在原始森林里,多集中在距离山顶100-300米的范围之内,是没有驯化过的,一切源于自然,除了采摘和之后的加工之外,不带任何人为的因素。树龄从多为几百年,少数几十年和千年之上。

  栽培型古茶就是人工栽培后,长时期(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无人管理、无人采摘,茶树任其生长的放荒型茶园,茶树的树龄多为从几十年到百多年。而一旦开始采摘,也就有管理了,其后的茶质的好坏,就要看管理者如何管理了,这和有管理的人工栽培型的古树茶差不多。

 

  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的表述。“野生茶”可以被人工驯化变成“栽培化”,栽培茶也能丢荒、荒芜而变为“野生茶”。

  茶树在人类栽培利用前,都是“野生”(自然生长)的。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inensis(L)O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1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因此,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分类学里“茶“野茶”,是分类学里“茶系”以外的“茶组”植物的总称。

普洱生茶和熟茶在口感上有什么差异

普洱生茶和熟茶在口感上有什么差异

不管是刚接触茶的“新手小白”,还是已经饮茶多年的“老茶友”,对于普洱茶,不同时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及不解。

诚邀各位新老茶友参与话题讨论,一起探究众说纷纭的茶叶百态。

1、老茶头是怎么形成的?

老茶头,是指普洱茶在渥堆发酵时结块的茶。

普洱熟茶都需经过人工洒水渥堆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一堆茶的中间部位会升温,随后茶叶通过自身含有的酶发酵,慢慢变成熟茶。在这个过程中,每过一段时间,就要人工把这堆茶翻几翻,以免中间部位温度太高把茶焖焦。

翻堆过程中,茶叶会分泌出一些果胶来,因为果胶比较粘稠,所以有些茶叶就粘在一起变成团状的疙瘩,也就是所谓的老茶头。在此之前老茶头往往由于卖相不好而被挑拣出来,随着普洱茶的发展,老茶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普洱茶小品类。

2、普洱生茶和熟茶口感上有何差异?

普洱茶的大体制作工序是这样的:采摘鲜叶经杀青、揉捻、干燥后,即成毛青(滇青)。此时的茶韵浓烈霸道,一般人是喝不惯的。随着毛青茶的加工不同,普洱茶自此分为生茶、熟茶两大系。

生茶的特征:以茶饼为例,茶饼中茶叶以青绿、墨绿色为主,有部分转为黄红色,白色为芽头;干茶颜色青绿、暗绿或黄绿,茶芽发白显毫;茶汤颜色青黄色或金黄色,较透亮。

熟茶的特征:茶饼中茶叶颜色为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是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类似于霉味,发酵轻者有类似龙眼的味道,发酵重者有闷湿的草席味;生茶干茶外表棕、褐色,重度发酵则会有些发黑,茶芽呈金黄色或暗金黄色;汤色栗红色或暗红色,微透亮。

生茶跟熟茶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在制作工艺中,熟茶增加人工渥堆发酵工艺处理,再经过筛选、分级后,制成各类散茶和紧压茶。在制茶的过程中,制作工艺对于口感的影响是很关键的,所以普洱生茶和熟茶口感上有很大的差异。

生茶:口感苦涩,回甜快,花草香、水果香、蜜香味道浓郁,茶气较强,茶多酚的含量很高。白天喝生普,提神醒脑,有一种荡涤身心的清澈感,对血管的疏理也比较明显,但肠胃不好的人建议适量饮用。

熟茶:口感温和,香气转化为陈香或木香,杯底有蜜香(大树、古树料),好熟茶口感醇厚、顺滑,回甜不显,重气韵而非滋味。熟普经过轻度发酵,产生大量有益人体的菌种,且茶性温和、暧胃、养胃,用中医理论来说,熟普基本是偏温性的,也是最适合女性饮用的茶叶。

普洱茶香气之谜

绿茶、铁观音在最适宜的储存条件下,香气不过3年。3年过后整体都成下滑趋势,最终变为惨淡无味的过期茶。而普洱茶则不同,普洱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气越来越强,曾有人说普洱茶“越陈越香”,到底是有道理,还是无道理,终归是留给后人无尽的评说。

茶,注重色、香、味俱全。茶有香而无味,或者茶有味而无香都不是好茶。我曾经试过,把祁门红茶放3年以后再喝。确实滋味比3年前要好很多,可是香气散了。当时忽略了这点,没有高度密封保存,致使现在有味而无香,并不是一款好茶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香气对于茶来说是这么的重要!

普洱茶应尤为注意香气的保护,要换句话说,如果香气散了,普洱茶也就没有品饮价值了。可事实告诉我们,50年之久的普洱茶不但香气没散,而且香气还有了转化。这种转化后的香气可以理解为陈香,是从酵香慢慢转变的陈香。而这种陈香不易得,非经年累月所凝聚,经时间所解化,才显得尤为可贵。我很难想象储存50年之久的普洱茶,如何保持香气不散呢?这真是个谜!到底是保持、还是增加、或是减少某种物质也能转化为香气,我们很难解释。但最终香气是保持住了,这也就说明普洱茶是生香的。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果说绿茶、铁观音可以保持香气3年不散,那超过3年的普洱茶可以说是越陈越有香了。据我观察,普洱茶的香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高低起落之分。3年内的普洱茶在香气上基本与绿茶、铁观音雷同,香气走下坡路,到3年时,茶水有香,而叶底基本上已失香。过了3年的普洱茶到5年时慢慢开始聚香。等到7年时,整体已有凝香聚气之态。

香,在一个周期的转化中也可大致分为3态。新茶时香较扬,浮于面;陈化中水有香而底已渐无香,整体韵感失衡,口感不佳;陈化完的香气低沉,沁人心脾,让人靡醉,香气与水所交融,凝于口中持久而不散。在口中越能持久者越属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