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普洱茶的冲泡,学问大着呢!

普洱茶的冲泡,学问大着呢!

2019-03-27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普洱茶的冲泡,学问大着呢!

喝的普洱茶多了,就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不都是普洱茶,怎么滋味那么不一样。这里的学问不小,不同情况下冲泡的普洱茶味道是截然不同的。

先不说山头不说品种,单单从茶叶外形出发,普洱茶的冲泡就有一番大学问。

一、新、老、生、熟

首先,确定所泡普洱为“新、老、生、熟”中的哪一类。

新生茶

茶性上较接近绿茶,冲泡中要避免出现“熟汤味”,因而水温要略低,出汤要快。关键在于把握好其原料特征,如茶树品种、茶区特点、树龄、生态等。

原则上滋味浓强的水温略低,浸泡时间要短,滋味清淡的则相反。

新熟茶

正常情况下,新茶与老茶相比,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茶汤不够透亮,香气不够纯正,滋味不够醇厚,而且常带有一些令人不是很愉快的感觉,比如“堆味”和较重的苦涩味等。

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通过高温洗茶以去杂味,略降温冲饮,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苦涩味和“酱汤”状。完整地冲泡品饮新茶(从浓到淡到无味),可以确定茶的贮存价值。

老生茶、老熟茶

老茶一般要求高温醒茶、高温冲泡。相对来说,老生茶投茶量要低于老熟茶,而冲泡水温老熟茶要略高。对于许多老生茶,在泡与泡的间隔开盖,使叶底稍稍降温后再续泡,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妨试试。

历经多年时光的沉淀,有的老茶因贮存不当而有异味,可通过高温和多次洗茶来尽量排除,选用陶壶或紫砂壶冲泡对杂味也有很好的修正作用。

二、条索松紧重实程度

一般而言,较紧结重实的茶投茶量较小,而冲泡水温略高,水温高可以充分醒茶。紧结茶一散开,溶解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投茶量相对要少。

对于有些年头的紧结重实的茶要注意控制冲泡的节奏,通常是“前紧后松”,洗茶慢,出汤快,经过出汤较快的数泡之后,可以缓一缓节奏,让茶休息休息,你会惊喜发现,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三、粗老、细嫩程度

较细嫩普洱(如宫廷普洱)不耐泡,多可用“留根冲泡法”,即每泡茶汤不出尽,以保持其滋味的稳定性。

水温也要适当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绝高温、多次、长时间洗茶而导致茶内有效成分的无谓流失,失去品味和饮用价值。

粗老茶因内含物减少则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长冲泡时间,可采用高温冲泡,甚至煮饮。

四、发酵程度

发酵过度的茶叶,需用沸水冲泡,并延长浸泡时间,反之则出汤要快,否则就浓如酱汤难以入口。

五、匀齐整碎度

茶叶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出汤相对的就要快。

六、储存情况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储存,这样的茶品就是最好冲泡的,浓淡冲相宜,怎么泡都好喝。若储存中略有问题,如稍有杂味,则可适当增加洗茶次数。

若是茶品因储存不当发生了变质,就算再贵的茶也都不具备品饮的价值了。

“透”和“闷”

“透”和“闷”,是普洱茶的冲泡技巧。把握“透闷”技法,视普洱茶嫩度状况而定。一般说来,嫩茶以透为主,多透少闷,老茶以闷为主,多闷少透。

“透”:指的是冲泡过程中不加盖(杯盖、壶盖等),快速降温,使茶香自然而缓慢挥发。

“闷”:是指冲泡过程中,加盖(杯盖、壶盖等),通过保持相对温度,发掘茶品香气。

幼嫩的茶叶容易闷熟,过闷,会使香气不易显露,水味重。故浸泡时,应多透少闷,以透为主。

粗老原料的茶叶,质地厚实硬脆,“粗老味”重,以高温和闷透结合的浸泡方法,能获得甘而醇的品质风格。“高温”闷泡,逼出“粗老气”,“透”则释放“粗老味”,勿使其存留茶叶之中,使茶叶滋味甘甜醇和不滞钝。

“透闷”原则,不仅仅指普洱茶冲泡的“透”与“闷”,也是选择茶具时应注意的,茶具的透气性强弱、散热性好坏对茶味的影响很大。

透气性好、散热快的茶具(如盖碗、紫砂薄胎壶、玻璃茶具等),适宜冲沏嫩度较高的普洱茶;

反之,质地厚实、壁厚、密度大、散热慢、容水多的茶具(如紫砂厚壁壶、瓷器、石器、容量多的大壶),适宜冲沏原料较粗老的中低档普洱茶。

有用+10
分享

讨论︱邹家驹:普洱生茶是晒青绿茶

讨论︱邹家驹:普洱生茶是晒青绿茶

日前,著名普洱茶专家邹家驹在给云南省政府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认识普洱生茶,修改相关标准,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此言论一出,迅速引发圈内地震,争论焦点集中在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普洱生茶是晒青绿茶,有的人认为普洱生茶是普洱茶,也有人认为普洱生茶既是晒青绿茶也是普洱茶。本篇编发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曾任职云南省茶叶协会两任会长,现任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及《漫话普洱茶·普洱茶辨伪》《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茶》等多本关于普洱茶论述专著著作者邹家驹的观点。

邹家驹:普洱生茶是晒青绿茶

论点1:从历史发展看

明代之前没有现今以晒青绿茶后发酵来做属性定义的普洱茶。明代以前,只存在以不同地名不同称谓表述的不发酵绿茶,它们按工艺先后分为晒青绿茶、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发酵茶类是在对绿茶不发酵的否定和反叛中从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出来的品种。

论点2:从普洱茶定义看

普洱茶的定义是云南大叶种,晒青,后发酵,普洱茶是以后发酵作为类别区分定名存在的,生茶没有经过人工发酵或者自然陈化,国际公认属于绿茶的范畴,这就像葡萄干和葡萄酒不是一种物质一样。云南晒青绿茶取名生茶,生茶定性为普洱茶,云南晒青绿茶被消失了。世界上所有的杀青、揉捻、日晒=晒青绿茶,而到了云南,杀青、揉捻、日晒=普洱茶,这不就成了咄咄怪事?

论点3:从规范市场看

云南晒青绿茶的定义是杀青、揉捻、日晒、干燥。云南晒青绿茶经后发酵演化出普洱茶,使晒青绿茶具有一种特殊的二重性:在绿茶市场上是成品,在发酵茶市场上还只是原料,云南营造了一个既可容纳不发酵茶又可容纳发酵茶的同一市场体。生茶冒名顶替普洱茶,淹没了普洱茶的后发酵演化过程和发展历史,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概念两种定义,如同用一个规则同时裁判足球和篮球两种比赛,最终导致足球可用手,篮球可用脚的混乱局面。

从专业角度来说,未经过自然陈化的晒青茶不能称为普洱茶,新版《制茶学》也将未发酵和未陈化的生茶清出了普洱茶。

【普洱茶知多少】普洱茶收藏难点及年限解析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具备"越陈越香"长久保存的收藏价值。众所周知,收藏普洱茶,大多是在满足个人品饮之后,期望能在若干年后能获得良好的增值效果。然而,人们对普洱茶收藏存在一定的误区:存放几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目前已是很少存世,尤其是家庭收藏更为少,就连三十年以上的普洱茶更是微乎其微。那么,普洱茶收藏存在哪些误区?收藏难点又在哪儿?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因为普洱茶的陈化受时间、光线、温度、空气、湿度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其所储存的环境和温度不同,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存上几十年,拿出来时已经碳化(居于少数普洱茶)不能再喝了。

  第二,茶叶有个特性是吸味重,储存普洱茶不能密封,要让茶叶同空气不断接触,让其不断氧化。但家庭收藏很难找到收藏茶叶十年八年无异味的位置。因此,家庭收藏得好的也已经太少了。

  面对以上藏茶的难点,收藏者需要注意些什么?

  防止异味入侵

  普洱茶外面有一张棉质包裹,千万不能把棉质去掉,也不能用其他纸代替,否则容易染上异味。最好有一个专门小仓库存放茶叶,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室内通风,不与有异味的东西放在一起,每隔三个月翻动茶叶一次。在梅雨季节和潮湿天气中还要注意抽湿,以防止茶叶霉变。

  存放时间不能过于太久

  不是每一批,每一饼普洱茶都可以长时间存放,它也是有年限的。只不过相对于其它茶类来讲,普洱茶存放年限要久得多。有些商家误导消费者,"放多久都没问题",真的没问题吗?其实不然,有研究普洱茶"菌群"的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尤其是存放至四五十年以上的茶,80%以上的茶叶面积已经碳化,不再适宜品饮。"例如,上世纪70年代故宫仓库仍存留部分清代年间作为贡品的"人头"团茶。茶叶评审专家们经过泡饮鉴定,发现该百年的陈茶只有暗红色的汤色,滋味全无。这是由于年份太久,茶叶已经确实"陈化"得太过分了(部分已经碳化),已无饮用价值。所以奉劝一些藏家,不要"无年限"的存放普洱茶。

  综上所述,普洱茶的收藏需要慎重,要是选择错了或做法错了,多年后才能发现自己的茶再放几十年也没有转化的空间和价值,或者是"陈化"得太过分了!那就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而是时间流失带来的巨大代价!因此,收藏者应该对普洱茶的收藏价值观和仓储观念有一个好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对待你所收藏的普洱茶。

品普洱茶看人生

  2006年,云南十大名片出炉,当中包括普洱茶、元谋人、聂耳、云南白药、丽江、云烟、石林、红塔山、过桥米线等。

  说说普洱茶。普洱茶的唯一性、独占性和排他性,是其位列云南十大名片的主要原因。先从地域上来说,普洱茶只产在我们云南的澜沧江流域,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其次,普洱茶还带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澜沧江流域地区的布朗族、德昂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元素都融合其中,比如:在藏区到处都会听到的一句藏语谚语(同音)“加查热、加霞热、加梭热”,译成汉语为“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最后,就是普洱茶的独特功效。21世纪以来,它的保健功能吸引了世界众多医学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关注。通过大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临床验证,普洱茶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游离脂肪酸和血尿酸的功效,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疾病的发生等。

  普洱茶热,代表了富足后的人民对保健养生、修身养性的重视,普洱茶产生的兴旺,寄托了众多茶农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中国人喜欢喝茶。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就把茶叶当做礼物送给途经的各国。茶如人生,闻之则香味扑鼻,入口则是苦的,但仔细品味,却有一股香甜之气从口至舌,至喉久久萦绕。

  巴利说:人生像一杯茶。若一饮而尽,会提早见到杯底。所以喝茶重在品,饮茶重在那份情绪。泡一壶淡茶,静坐看山或独步寻芳,慢慢揭开悠长的寂静。喝茶又不能太过于讲究,中国人喝茶可不太讲究,紫砂壶也可,瓷壶也行,玻璃杯也可以,大粗碗照样行,实在没有碗,嘴对嘴也行,中国才是真正懂茶的行家,喝茶不能为茶所困,太过讲究,这样反到束缚了。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喝下去的是清苦,沉淀下的是深思;喝茶,重在品味,但又不要太过于拘泥。人人心中有菩提,只要能够喝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得到了茶的真味。

  茶是一缕清风,令人安静悠闲;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一眼清泉,能洗去生活中的烦恼与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