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影响普洱茶气味和汤感的器具

影响普洱茶气味和汤感的器具

2019-03-27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影响普洱茶气味和汤感的器具

茶的冲泡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期间不同的感受不断的令人们陶醉,当人们在某种场合某种气氛下品饮到某人泡出一泡好茶时,享受之余不禁崇敬有加,大师泡茶的手段仿佛到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其实仔细分析,其中也是有逻辑的,某个人某日忽然有所悟继而得道,从此泡茶变得很得心应手,令人羡慕,深究下去,只是个人的学习思考实践习惯问题罢了,下面就来具体的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罗列出除了茶本身以外的能够导致茶在冲泡品饮过程中的变化因素。

器具:泡茶和饮茶的器具种类很多,现代常用泡茶茶具主要是三个大类,陶器(包括炻器),玻璃,瓷器。不同的器物,因为结构不一样,导致泡茶过程中茶汤的各项感官指标和程度各异。宜兴紫砂(细炻器),由于其气孔率高的特性,导致了其吸水率较高,瓷器的釉面光滑得多,所以其吸水率远远比紫砂器要低得多,玻璃的吸水率则基本为零。

从另一个指标来说,由于材质和器物结构的细密程度不一,其导热系数也大相径庭,玻璃的导热系数远远大于瓷器,而紫砂器的导热系数就更小。这样,用不同的茶具泡制出来的茶自然就相差很多。

影响普洱茶气味和汤感的器具

气味方面,由于玻璃的吸水率基本为零,所以根本没有什么附着能力,加上导热系数高,冷却得快,所以用玻璃盖碗泡茶饮茶的时候,盖碗盖和杯底的香气持久度会很差,且散得极快,相比较而言,瓷器由于有一定的吸水率,且导热系数低一些,所以用来泡茶其气味会明显得多,且更持久,而紫砂器由于吸水率过高,其盖或杯底的存留的茶汤过多,导致香气物质浓度过低,加上紫砂器用于冲泡的时候,茶叶附着在壁上不容易产生旋动和碰撞,导致茶叶中气味的芳香物质不能够很好的被激发,且和空气的混合程度下降。所以较瓷器而言,其气味也要弱得多。

汤感方面,由于玻璃的表面过于光滑,茶叶在冲泡过程中容易翻动,且由于其散热快,导致茶汤不能够在较为稳定的一种温度环境下缓慢浸出,这样,茶汤喝起来的软度和厚度粘稠度就差一些。而瓷器由于导热系数低,茶汤浸出温度环境相对稳定,所以其汤感就比玻璃要软,厚,且粘稠一些。紫砂由于其表面附着能力强,在相同的注水方式下,其茶叶旋动的幅度大幅降低,这样就令茶和水的融合程度降低,且由于紫砂器的吸水率较高,存留在器壁上的水分也会令茶汤和水之间的融合度下降,导致出汤的时候不同浓度的茶汤在较低温度下再次融合,令茶汤的苦涩程度下降。汤感的厚度和粘稠度软度则会有不同比例的提高。

有用+10
分享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对普洱茶的功能分类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对普洱茶的功能分类

营养型、营养兼保健型、保健型

实验科学与经验科学最大的区别:实验科学用数据与模型为功能依据,经验科学是以个体感觉为功能依据。但是它们不是对立的,相反,很多实践证明,虽然它们的方法不同,很多方面的结论是一致的。在人类没有进入现代社会之前,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劳动,依靠的是传统经验,当这种传统经验上升为群体共识时,便产生了经验科学。当实验科学出现之后,人类只是又获得一种新的验证方式而已。其实,即使我们已经进入到现代社会,我们很多的食品生产仍然沿用传统方式,如酒类、豆制品类、腌制食品类等等,称之为“古法制作”,这个称谓倒成为现代商品市场的一个热点招牌。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用实验科学的方法对普洱茶的功能分类也是以经验科学为蓝本的。

1、营养型普洱茶。即采用传统古法制作的普洱茶。

按加工深度分类属于初加工到精加工的普洱茶。普洱茶使用的原料为乔木大叶种,它最初的鲜叶(比较幼嫩),植物的活性成分含量相当高,甚至台地茶高于古树茶,但是它内含的药用成分相对较低。我们这里提到的营养成分绝大部分属于植物营养素(非蛋白质的),如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皂苷等。它们都是茶叶的初级代谢产物。这个时期的茶,就理化指标而言,与其他任何地区出产的茶叶区别不大,也谈不上什么优势。这也是绿茶界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偏爱普洱茶的原因。但是它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在鲜叶制成干毛茶过程中,茶叶中大量的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这是与普洱茶初制时的一项特殊工艺有关,就是揉捻与晒青环节。这个时期的普洱茶,哪怕只是在干毛茶阶段,其耐泡度也超过绿茶,直观的感觉是普洱茶水溶性物质高于绿茶。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原料的本身——乔木大叶种茶。很多人知道,即使是用乔木大叶种茶制成的绿茶,耐泡度也高于江浙地区的绿茶。这是因为乔木大叶种茶叶片组织海绵体肥厚加上内源酶丰富导致。因此,我们将这一类的茶归为营养型的普洱茶,特别适合植物营养素的摄入。而植物营养素对人体最大的好处,是使我们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2、营养兼保健型。按加工深度分类属于再加工的普洱茶。

即将制成的普洱茶(生茶)与渥堆发酵好的熟茶,通过特殊储藏方式进入后发酵的模式,完成普洱茶“由生向熟”的转变。科学的描述是“食品的后熟作用”,属于茶叶贮藏化学的范畴。这时的普洱茶,表面上仍然保持固态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颜色变了,相关的内溶物也产生改变,出现了很多新的物质,我们称为新的化合物(也称次级代谢物质)。

这个过程,获取的物质产生改变。普洱茶的陈化因为采用半厌氧发酵模式,使它的初级代谢产物(植物营养素)开始下降,陈化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茶多酚的含量不超过5%(初制成的普洱茶平均在25%以上),但是在茶多酚下降的同时,次级代谢产物开始增多。而这个次级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的是活性成分,如茶红素基团(以茶红素为主的色素)、r-氨基丁酸、白黎芦醇等几百种,都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这时的普洱茶体现的功能性上升了一步,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对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痛风等产生辅助治疗功能。因此,我们将普洱茶的后发酵视为是品质逐步向上提升的过程。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分析,这类茶属于营养与保健型普洱茶。

3、保健型。按加工深度分类属于深加工的普洱茶。

也是区别于传统茶类的特种茶。它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法是从鲜叶开始,通过特殊方法保留茶叶某种对人体有明显功效的有效组分。这个有效组分是以某个有效成分(起主导作用的活性成分,单体)为主的混合物。制作这种茶的关键点,是这个有效组分一定是茶叶本身就含有的物质,通常情况是茶叶的初级代谢物质。只是过去传统的制茶方式很容易将它“丢失”,在采用新的加工技术后,使它保留最大值;第二种是将茶叶进入厌氧过程,获取茶叶二次代谢物质(也称为次级代谢物质),使普洱茶具有更明显的药用价值。这两种方式加工的特种茶,其外观形态也分为两种:即茶叶形态与非茶叶形态。(

古树茶那些事系列四:古树普洱的茶发展

我们再来谈谈生茶,生茶技艺的演变我归纳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2001年以前,即如今滥用的所谓“古法”二字。但是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把“古法”的精髓、技术流程完整地总结出来,更不可能还原。因为茶是变化的,那时期制作出来的茶放到今天,工艺的特征已经模糊了,工艺的优缺点伴随时间与品质的变化轨迹不好辩证。描述这个时期的工艺为:无法还原的“古法”技艺。

古树茶那些事系列四:古树普洱的茶发展

第二个时期是2002-2008年。这是工艺提升改造的第一个七年。真实情况是,很多茶区的百姓是从2000年后才真正正式接触如何手工炒制古树普洱茶的,因为他们以前是制作绿茶和红茶为生的。那么从2002年开始,以勐海布朗山系为主力军,其它茶区积极探索普洱茶手工制茶的摸索,临沧茶区相对滞后。一直延续到08年,这期间茶农在老一辈茶人的回忆基础上,大胆地想象、艰辛地实践,做出来的茶也是各有各味,不尽相同,我称这一阶段为:摸着石头过河的百家茶。

从2009年开始,大批外地茶商、茶人上山,古茶行业进入到了资源争夺期,各种制茶思想理念层出不穷,人们不断尝试,改进、提升,因此也形成了各路派系。这一时期我理解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创新。

从2015年开始,随着初制环境的改造基本完成,制茶工人的培训已成体系,试验结果的科学分析,后期转化的实践论证,加之标准的整理颁布,制茶工艺已趋向成熟,迈向新的品质时代。我们简称为古树普洱茶新时代。

这是古树普洱茶生茶工艺发展经历的阶段,那么古树熟茶呢?最近两年概念开始形成,古树熟茶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通过刚刚对生茶发展阶段的梳理,古树熟茶实际上也已经显现出来了。古树熟茶是个新事物,发展经历了三个阶。

第一阶段,2008年以前是没有厂家,也没有人刻意去做,那为什么市场上会有极小部分2008年以前用古树茶发酵的产品呢,实际上是茶商不得以而为之,在1999年-2002年这几年古树茶是很不好卖的,商人把这些不好卖的茶迫不得已拿来发熟茶。

普洱茶的樟香如何来?

问题:普洱茶的樟香如何来?

云南许多茶山茶树与林木混生,而其中便不乏高大的樟树,这些樟树高达一二十丈,为普洱茶树提供了良好的遮荫机会;樟树的根则在地底下与茶树的跟交错生长,使茶叶有了樟树的香味,另外,樟树枝叶散发的樟香也会被茶叶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