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茶饼放久了会蓬松,发涨正常吗?

普洱茶茶饼放久了会蓬松,发涨正常吗?

2019-03-27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普洱茶茶饼放久了会蓬松,发涨正常吗?

大家知道普洱茶为什么要压制成茶饼?而茶饼除了外观方便大方之外,还有很多寓意和好处哦!

其实一开始普洱茶饼的紧压,只是为了在那一段时期中,解决交通不便引起的运输损失,文艺的中国人,把紧压茶切的成为七子饼,寓意是: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团圆。且不管这些附加的美称与多好的寓意,为什么普洱茶饼要紧压而不散存只因紧压茶存放后,香韵,滋味的保持,比散茶更好。

普洱茶不同于其它茶类之处在于其越陈越香。从外形来说,普洱茶与其它茶类也不同。普洱茶多半是紧压茶,饼茶、砖茶、沱茶……根据压制的松紧程度又可分为铁饼和泡饼。前者一般相对较紧,后者相对松。

铁饼,是采用特殊方法压制的七子饼,饼型扁平,压的非常紧实,后有乳钉,以其坚如铁,状如饼而得名。铁饼因在加工成饼时的模具外部压力较大,成形后较一般的茶饼更坚硬,不易撬,但可以很好的保持香气。

普洱茶茶饼放久了会蓬松,发涨正常吗?

泡饼,一般情况下是常规的七子饼,使用布袋加以成型,传统石磨压制而成。泡饼表面微突,背面有一个小窝,条索清晰,饼型较松,易撬开。

茶叶压制成铁饼后,茶与茶之间的空间就会变得很紧凑。这时,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就非常的小,空气中的水分、温度、氧气、光线等因素对于茶饼的影响自然也就不会太大。茶中的微生物能够更好的保存下来,茶叶的酚类,酮类与叶绿素的氧化就缓慢了很多,茶质就能更好的保存。

普洱茶茶饼放久了会蓬松,发涨正常吗?

有的茶饼生产之初就是为了长期保持,所以在压制的时候会相对松一点,这样便于茶叶的后期发酵。因为茶叶的内在茶多酚等发酵因子,经过几年时间,会让茶饼蓬松,发涨。

所以,有一定年份的茶饼,正常情况下(注意,正常情况,也有可能存在特殊),茶饼周边的饼型一般会有所脱落,不完整。这个都是非常正常的,只要茶饼不发霉,不变质,是可以正常饮用的。如果一个饼,周边都很紧实,然后又跟你说,这个饼有好长的年份,那么你反而要注意了。(本文来源:勐海兰帛茶业)

有用+10
分享

饼状普洱茶的好处

  喝普洱茶的时候我们会有疑问,为什么普洱茶的茶饼是紧压的呢?或许我们一开始想到的是为了方便储存和运输,其实不止的。普洱茶压成茶饼比散茶的好处多着呢。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讲饼状普洱茶

饼状普洱茶的好处

  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重力紧压成某些形状,被称为紧压茶。按照紧压后的形状有可分为饼茶、砖茶、方茶、沱茶等,有的还压制出文字、图案、花纹等,被称为工艺紧压茶。常见有:

  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中级、上级品普洱茶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由于饼状较其他形状容易开模和提高成型性,且面积最大化,所以饼状居多。

  窖藏法〈青康藏民族乾燥地区〉温控仓储法,而自然保存法则离不开下列几点原则: 1.远离异味 2.远离潮湿 3.远离尘埃 4.空气流通 5保存方法

可利用“木碳”『瓮存法』菊普茶之保存方法: 菊普讲究新鲜之保存方法,当然是须靠冰冷藏最保险,但须密封好,因为: 1.怕冰箱内有异味,茶最须远离异味。 2.罐内周围最好垫放些面纸,避免潮湿。 3.亦可利用“木碳”『瓮存法』。但还是需尽快在半年内使用完。新茶买回家中后不宜马上密封,要略透气。如果新茶存有较重仓味,可先将其置于空气中,待仓味散尽后在储存。无味或略有仓味的整筒饼茶,可将竹箬拆去,单饼储藏,也可以撕掉外包纸再储藏。整筒茶若无仓味,可在竹箬外用宣纸,棉纸或牛皮纸包裹,然后存放。这些包装纸有调节作用,可以挡住外界过多的湿气。

关于普洱茶后发酵之厌氧发酵


  我们仔细观察中国出品的各种茶叶,因原料、加工工艺的不同,其后期的演变方式也不同。基本可出现三种演化结果:

 

  一是霉变的过程,如绿茶类;过了保质期的绿茶是很难入口的,其营养物也基本丧失怠尽,失掉了品饮价值。因此好的绿茶一定是新茶的概念。

 

  二是碳化的过程,如乌龙茶类,红茶类等。它们在超过三至五年后,绝大部分会出现木质化或碳化现象,外观看起来还是茶,但冲泡会出现色泽发暗、浑浊,仍不具备品饮价值。

 

  三是膏化的过程,如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当将普洱茶的毛料压制成团、饼、沱、砖后,茶叶自身的纤维系酶与果胶酶及加工现场空气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菌群的叁与,造成普洱茶在完成加工之后,仍会出现后面持续发酵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后发酵”。这种后发酵的结果直接导致茶叶的“膏化”现象。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长时期的等待。这也就直接认证了云南为什么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的说法。

       一个好的普洱茶(戓团、戓饼、或沱、或砖),在好的贮藏条件下存放五十年以上,就是茶膏。如剥离三克茶将其冲泡,其汤色为宝石红,沉香味更为独特,也被称为“无味之味”。在连续冲饮七、泡之后,茶底只留有一些大米粒大小的残渣,绝大部分已被溶解。对其水浸出物进行化验,你会发现其果胶、皂甙及咖啡碱等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品饮后会对人体产生非常好的药用机能。这里附带一个对目前市场上出现诸多“老茶”的看法,很多人包括云南茶叶界的部分专家对“老茶”的概念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老茶”根本不具备品饮价值。这似乎显得偏颇。“老茶”实际上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只要不是假老茶,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非常难得一遇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造成普洱茶(团、饼、沱、砖)出现后续的膏化现象呢?是厌氧发酵起的主导作用。我们知道,厌氧发酵属于固体发酵技术,也是微生物发酵最常见的一种发酵方法。在中国,中国的古代先人就是最早采用厌氧发酵的方法酿造白酒。这种酿酒方式最奇妙的一奌是,不具备模仿性。怎么理解呢,简单地说,贵州茅台酒厂出产的茅台酒,假设在异地生产的话,既使工艺和设备相同,甚至操作人员也是从茅台酒厂拉过来的全班人马,但生产出来酒就与茅台酒厂出品的酒质量上有差异,有时差异极大。什么原因呢?是加工现场微生物菌群不同造成的。这就像普洱茶,勐海茶厂生产的“大益”产品所附带的“勐海味”、下关茶厂的沱茶所具有的“下关味”,是其它地区所模拟不了的。

 

  当然,云南普洱茶就其产地不同,还有各种各样独特的口感与味觉,这其中的独特,都与加工区域内特有的微生物菌群有关。可不要小瞧了这种微生物菌群,它既是最有价值的地理标识,也是决定产品优劣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就像茅台酒厂发酵车间窖池里的一块窖泥,单位面积内其微生物菌群可达上亿个,你可以说它价值几万,也可以说它价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也不为过。这些窖泥恰恰是茅台酒生产的“最高机密”。同样,普洱茶后续发酵的厌氧菌群,也是极具价值的。我们知道,中国的云南位于云贵川高原地带,其物种的多样性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造就了特殊的微生态循环系统,而各个产茶区以及茶叶加工厂又都处在大的微生态循环系统的小生态子系统中,其不同地理位置也促使微生物菌群的差异性。我们绝对相信,有些微生物菌种是迄今未科学界发现的,而这些未被发现的微生物菌种,尤其是叁与普洱茶厌氧发酵的某个未知的厌氧菌一旦被发现后,有可能成为新的“药源”。它的意义无论从经济上讲,还是从社会效益上看,都是具大的。这是一。

 

  其二,我们知道,绿茶类是不发酵茶,它的工艺特点在于最大限度保持茶叶原有的成分,既“保鲜”法。如绿茶的杀青工艺,就是在高温下(100度以上),快速将多酚氧发酶及其它酶类破坏,使其化学分子链断裂,失去后续氧化的能力。保持茶叶冲泡后的“鲜爽”度。这种工艺能极大地保持原有茶叶的本味,也可称其为“原汁原味”。

 

  同时,它在保留茶叶原始成分的基础上去探寻某些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的药用价值。这方面,绿茶的科研人员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其成果也有很多。但是,这种制茶工艺也有一个弱点,就是水浸出物太少。以绿茶中所含的蛋白质为例,绿茶中所含的蛋白质,80%为谷蛋白,而谷蛋白是不溶于水的,绿茶中的氨基酸溶于水的也只占很小部分,既游离氨基酸,其它的基本不溶于水,凡此种种,就必然造成绿茶水浸出物极少,也是人们常说的绿茶不耐泡的原因,基本上是冲泡四次后,茶味就极淡了。

 

  而且,绿茶不能空腹饮用,民间称其“寒性”大,实际上是绿茶中很多化学成分不被人体吸收,多饮后对人的肾脏压力太大。但普洱茶则不同,它是另一种工艺思路。它是采用从表面上看很原始,但又是现代生物科技很难超越的厌氧发酵技术,将普洱茶由“生”向“熟”的方向转化。我们知道,火的发明意味着什么,就饮食而言,是将“生”的向“熟”的转变。因此火的发现与使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同样,就普洱茶后续发酵而言(专指团、饼、沱、砖,而非散茶),是以厌氧菌为主,有氧菌为辅的发酵模式。它的意义在于,这种厌氧发酵的模式可以造成茶叶内大量化学成分的转化。可将茶叶诸多不溶于水的物质转化为新的水溶性物质,由此也可将大量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转变为人体易吸收的营养物。

 

  以普洱茶内含的果胶为例,新加工出的普洱茶果胶含量极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水溶性果胶含量却呈上升性趋势。我们知道,果胶是一类糖的总称,果胶里含有大量的寡糖。而寡糖又是由2--10个单糖经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度聚合糖。由于人体胃肠道内没有水解这些低聚糖的酶系统,因此它们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内,优先被双歧杆菌所利用,是双歧杆菌的有效增殖因子。那么双歧杆菌又是什么?很多人可能知道双歧杆菌是人体的有益菌,但却不知道它就是专性厌氧菌。需要补充的是,人体内有很多细菌,细菌总数达到100万亿个,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

 

  其中肠道菌群种类多达四五百种,重要的细菌有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这些细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并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婴儿出生2-3日后肠道的双歧杆菌开始增殖,5日后达到最高峰并占绝对优势且比重最大(约占98%),随着人年龄的增高,双歧杆菌在肠道内逐渐减少,体弱多病的老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几乎为零,这说明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是检验人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当然,经厌氧发酵的普洱茶还有很多利于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说普洱茶不仅具有品饮价值,更多的应把它视为功能性饮品也不为过。

  当然,我们这样解说普洱茶,并不意味我们对普洱茶有多深的研究,而且我们始终相信,随着对普洱茶讨论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有大量新的发现和新的疑问。套用生物科技界最流行的一个观点:任何一项生物的研究,没有终点,只有更高的起点。

普洱茶品饮时口感与体感区别

普洱茶品饮时口感与体感区别

不同茶品因其原料、生态、制作、仓储、冲泡等差异,必然有不同的茶汤析出物构成。茶汤在进入人体后,人体对不同的物质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中医理论中,任何食品入口,身体依据其寒热属性,都会有对应感受。石昆牧老师用“寒、凉、温、热、酸、麻、胀、痛”来概括茶汤进入人体后,身体各器官对应的感受——体感。

人体感知到的体感感受,既受茶品品质的影响,也因品饮者体质差异有所不同。本来人体感知是每个人先天本有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只有部分人能够明确感知,而且不同个体之间体感的敏锐度也会有一定差异。

普洱茶品饮时口感与体感区别

比如茶品若有高温烘干、提香等高温制程,品饮时多会产生锁喉、上头的体感,但若品饮者长年饮用此类茶品,或平日嗜食辛辣烟酒,甚或生活作息严重异常,心性偏差等等,就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体感,甚至可能完全感知不到。

任何茶品,只要没有农残化肥,都以其品质与价格有不同的适应人群,只要懂得适人适时适量。一旦产生“酸、麻、胀、痛”等体感,也不尽然必为茶品的问题,也有一定可能是品饮者自身的问题。对其的进一步解读,需要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有所了解,同时更要了解品饮者自身的身体特性。

普洱茶品饮时口感与体感区别

之于茶品,石昆牧老师与经典普洱体系在制茶时对于原料生态与品质的严苛要求,以及茶品制程中低温工艺的坚持,就是为了让茶品给茶友带来正向的口感、体感乃至气感的感受。

之于品饮者,石昆牧老师一向倡导茶友建立正确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为了藉此改善品饮者的体质状态,提高人体对于茶品感受的敏感度。

茶友经常会在品饮茶品时,将身体发热、发汗、打嗝、手掌涨麻、通肠甚至茶味浓酽视作“茶气足”,实际上均系误解。身体的发热、发汗等反应属于体感范畴,至于茶味浓酽更不过是口感范畴而已。(本文来源:经典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