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2019-03-27 访问量: 106 茶礼仪网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导读:谈到“螃蟹脚”,众食友们可能会先脑补一番:肉质鲜肥而甘腻,白如玉而黄似金,膏状若凝脂,味道鲜美,盛放于餐桌之上,欲食之惊觉自身脂量上涨,不食又垂涎不已,让人不免又爱又恨。不过还请众食友见谅,笔者接下来要谈的“螃蟹脚”,此“蟹”非彼“蟹”,乃是治病行医可入药、食材养生可煲汤、沏茶品茗可调味养生的“素螃蟹”。相信很多精于养生之道的茶友食客对“螃蟹脚”早有耳闻,微享会第十一期探讨主题:“螃蟹脚”全解析。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微享会第11期研讨主题:“螃蟹脚”全解析

参会人员:编辑部全体成员

主持人:齐坤(系编辑)

摄影:凌峰(系新媒体运营总监)

研讨时间:2018年8月10日

本期撰稿:谦不语(系编辑)

目录:

一、“螃蟹脚”的医学渊源及相关介绍

1.医学渊源历史悠久

2.产地不限于云南

3.形态特征酷似蟹脚

二、“螃蟹脚”的工艺及其功效作用

1.生产工艺

2.功效作用

三、“螃蟹脚”的冲泡及饮用方法

1.单独冲泡

2.与茶一起泡饮

3.形态特征,酷似蟹脚

4.榨汁混合蜂蜜饮用

四、“真假”鉴别及市场分析

1.“螃蟹脚”与普洱茶的关系

2.“螃蟹脚”普洱茶真假鉴别

3.市场分析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正文:

一、“螃蟹脚”的医学渊源及相关介绍

1.医学渊源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经》一书起源于神农氏,之后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期间综合历代医学整理成书,此书将“螃蟹脚”列为上品,称其:“强筋骨,坚发齿长眉。”而至明朝,“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形如蚱蜢脚者佳”。现今医学著作中对“螃蟹脚”也多有提及,陆川县中医药研究所著作《陆川本草》中,则载其“镇咳,祛风湿,治咳嗽多痰、风湿骨痛”。南京中医药大学所著《中药大词典》中,又称其“辛、苦、温,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

“螃蟹脚”的药用及养生价值却是由古至今,代代中医学者名家以身实验、言传身教而来,可见其药用、养生功效并不是空穴来风。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2.产地不限于云南

“螃蟹脚”寄生于树龄较高的古乔木上,是一种寄生植物。如:古茶树、枫香树、油桐树……很多茶友陷入思想误区,认为“螃蟹脚”为云南特有,实则不然。

“螃蟹脚”分布尚广,不仅限于云南,传闻在我国西藏、四川、甘肃(文县)、陕西、湖北、贵州等很多省份皆有所产出,甚至连尼泊尔、印度、泰国等众多国家也不乏分布。

只因云南古茶树众多,又基于树龄在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老茶树上才会生出“螃蟹脚”,实为云南一大特色。由此以讹传讹,让众多茶友陷入误区。

而云南“螃蟹脚”产地主要分布于云南澜沧江河域两岸,其中包括版纳茶区、临沧茶区、普洱茶区等云南普洱茶原产地区。但在普洱茶界内,又以景迈山古茶林所产“螃蟹脚”为众人认可且评价颇高。此外,随着古茶山日渐透明化,寻山问茶在业内,已屡见不鲜,据这些不辞辛劳的“寻茶者”透悉,产量也非景迈山不能出其左右。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3.形态特征,酷似蟹脚

“螃蟹脚”主要寄生于古树枝杆,自然生长时为青绿色,采摘晒干后变为棕黄色或黄中带绿,整体形似珊瑚,节长3-4寸左右,节点生出对生或二歧分支,闻之有浓厚类似菌藻香的奇异香味。又因其扁圆带毫,又酷似蟹脚,故称为“螃蟹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螃蟹脚”所寄生的树种也并不仅限于古茶树,形态特征也因其寄生的树种而有所差异。例如:“螃蟹脚”寄生于枫香树上,其果成熟时呈椭圆状,颜色为橙红色;而寄生于油桐树上,幼果成熟时呈卵球形,颜色为黄色。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二、“螃蟹脚”的工艺及其功效作用

1.生产工艺

(1)“螃蟹脚”的晾晒方法:从采摘到晒干,不用什么特别的工序,主要有阴干、晒干、低温烘焙。建议阴干后低温烘焙数小时,有利于长久储存。

(2)“螃蟹脚”普洱茶饼的制作方法:若要与普洱生茶混合制成茶饼,一般400克普洱茶中添加100克“螃蟹脚”,用普洱生茶的压制工艺加以制作成型,其间可做成饼、砖、沱等不同形状(关于普洱生茶制作工艺的文章,“”所发布的很多文章皆有所含,这方面的知识敬请关注公号获取)。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2.功效作用

据上文所提医学文献记载及现代医学专家考证:“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血压等功效。(笔者注:究其养生及药用功效,笔者非专业人士,不便多言,有相关症状者可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对症、酌量而饮。不过“螃蟹脚”性寒,体寒者须得注意这点,不可多饮。)此外,“螃蟹脚”因其独特的口味,也具有一定的品饮价值,又因其可用于养生,而被业内人士誉为“茶茸”。

三、“螃蟹脚”的冲泡及饮用方法

“螃蟹脚”饮法众多,但无论用什么方式,且先用开水洗净,目的在于除去其纹理间掺杂的落尘。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1.单独冲泡

冲泡时可取“螃蟹脚”1-2克,放入茶壶或薄瓷盖碗中,用开水冲泡。第一道如冲泡普洱茶一样进行“洗茶”,第二道方才品饮,其汤黄绿,其味甘甜清香,满口生津,回甘猛烈,由浓至淡可冲泡20泡上下,可冲泡至无味。

2.与茶一起泡饮

取2-3小枝“螃蟹脚”放入茶中,同茶一起冲泡饮用,别有一番滋味。建议别放太多,一者“螃蟹脚”市价昂贵,根据身体情况而言,并不是越多越好,实在没有必要;再者其味甘甜浓郁会夺去茶之本味。茶友们也可根据茶性或寒或热的属性不一,再较于自身状况进行搭配,酌量而饮。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3.煲肉汤饮用

取1000克左右的带骨精肉,放入1-2克左右“螃蟹脚”,慢炖至肉烂,再喝汤、吃肉,具有很好的养生效果。“螃蟹脚”可根据个人口味进行微调,不过须得注意“螃蟹脚”可会与所选的肉类有所冲突,避免导致身体不适。

4.榨汁混合蜂蜜饮用

本次“微享会”上,参会成员称,曾见过有人把鲜“螃蟹脚”榨汁调和蜂蜜饮用,从而降低“螃蟹脚”汁液的苦涩感。据其称,此饮法亦有不俗的养生及药用价值。不过笔者却并不推荐,且先不说此饮法可有科学依据,单是榨汁便须要不少原料,实在过于暴殄天物。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四、“真假”鉴别及市场分析

1.“螃蟹脚”与普洱茶的关系

据传,云南古茶山茶农在不知“螃蟹脚”功效之前,一度担心其会影响古茶树的生长,从而降低古树茶的质量及产量。因此,每逢遇见“螃蟹脚”,总把其摘下随意扔到古茶树脚跟,给古茶树充作肥料。传闻是否属实笔者不得而知,不过作为茶水间的笑谈罢了。

在普洱茶界的“螃蟹脚”,因其寄生于古茶树而被业内人称之为“螃蟹脚普洱茶”或“螃蟹脚茶”。要谈两者的关系,若非要细究却也有三点:一则“螃蟹脚”寄生于古茶树上;二则品饮过程中,两者算是一对很好的搭档;三则随着古树茶名声鹊起,“螃蟹脚”成为了古树茶品质的象征,因为有“螃蟹脚”寄生的古茶树,树龄少则也得300年以上。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2.“螃蟹脚”普洱茶真假鉴别

不过“螃蟹脚”与普洱茶最早的“勾搭”,却是在2003年。

传言彼时SARS病毒爆发,也就我们所熟知的“非典型肺炎”,俗称非典。某品牌茶企首次以百分之六十至七十高比例“螃蟹脚”拼配班章茶压制成饼,借“螃蟹脚”清热解毒之功效,使得普洱茶达到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抗病毒的目的。因此市面上任何标称“2003年”的“螃蟹脚”普洱饼茶,皆可贴上“假茶”标签,难生冤假错案。

所谓假“螃蟹脚”有两种,一种究其根本便是用普通的茶叶假冒“螃蟹脚”。此类造假主要欺骗那些没见过“螃蟹脚”的消费者,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此类造假渐渐已销声匿迹。另一种却只针对云南“螃蟹脚”而言,即并非生长在古茶树上的“螃蟹脚”,这类“螃蟹脚”药性与普洱茶的相溶性完全不一样,滋味口感也有所差别。

真假“螃蟹脚”普洱茶最大的区别在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枝节较短而椭圆,晒干后色彩应为棕黄;而杂木树上的“螃蟹脚”,枝节扁圆而长,纹理较为突出,晒干后色彩发绿。正宗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味道清香,入口爽滑,满口生津,回甘猛烈。此鉴别方法仅作为常规参考,世间无奇不有,难免会有特列。

螃蟹脚大起底:了解螃蟹脚普洱茶你该知道这些内容(史上最全)

3.市场分析

就目前而言,网络上“螃蟹脚”的搜索量已远远超过“老班章”。云南出产的“螃蟹脚”,在功效上,虽不能说就一定优于其他产地,但“古树螃蟹脚”却是其它产地所不具备的特色与卖点,正因为如此,才有上文提到的假冒“螃蟹脚普洱茶”一说。

螃蟹脚多少钱一斤?其实价格差异很大,从几百元乃至上万元不等。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二:

其一:“世界茶源”之争尘埃落定之前,“螃蟹脚”一向是以寄生于枫香树的为佳。而在“世界茶源”之争为落定云南之后,云南“螃蟹脚”便隐隐有独占鳌头之势。就现目前的市场而言,寄生于枫香树上或其它树木的“螃蟹脚”,其价格远远低于寄生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

其二:由于云南“螃蟹脚”产量少的缘故,显得极为稀缺且珍贵。其它产地产量如何?笔者不得而知,就普洱茶行业内所分享的市场价格较其产量而言,定价都还算中肯。实际价格,还需根据实时市场风向、“螃蟹脚”产量及自身的品质来论。(本文系原创文章,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外销沱茶”是什么?

  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成碗状沱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下关茶厂独家生产沱茶的格局被打破,加之“云南”为省级行政区划,无法获得特殊保护,不同厂家的“云南沱茶”如雨后春笋。下关茶厂不得不逐步放弃了使用40多年的“云南沱茶”,回归到“下关沱茶”本源上来,并争取到了文字“下关”和拼音“XIAGUAN”商标专用权。

  外销沱茶

 

  下关茶厂以国外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普洱型沱茶称为外销沱茶,又称云南沱茶(外销)、普洱沱茶、销法沱等。普洱型云南沱茶为云南省的传统出口茶品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云南省下关茶厂开发成功后独家生产,通过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经香港出口到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国家,被市场泛称为“销法沱”茶,分为100g和250g两种。外形为碗臼状,松紧适度,色泽褐红显毫,香气陈香纯正,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正,叶底褐红均匀,有弹性。由于该茶的独特品质和医疗效果,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听茶丨普洱茶为何要“晒青”?不同的干燥方式有何意义?

听茶丨普洱茶为何要“晒青”?不同的干燥方式有何意义?

对于普洱茶的经典定义,大家都不陌生: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在茶叶制作过程中,干燥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普洱茶也如此,在“国标”规定中,普洱茶的干燥方式为“晒青”,就是阳光晒干,这对普洱茶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呢?

茶叶干燥之“晒青”

晒青是将揉捻后的茶青用阳光晾晒,使茶叶的含水量降低。整个过程温度低于60度,保留了茶叶当中大量的活性酶,后续转化有了空间。

晒青干燥的过程长,温度湿度适合,既有漫长的自动氧化,又有光催化反应,能够促进茶叶内含物质氧化,进而影响茶的品质。

茶叶干燥之“烘青”

“烘青”也是常见的茶叶干燥方式,指鲜叶经杀青之后,借助70℃至120℃的高温,让茶坯快速脱水。烘青茶外形完整,色泽深绿油润,香气清高,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

“晒青”对普洱茶起什么作用?

普洱茶最重要的特质是越陈越香,需通过茶叶的活性酶来实现。烘青的高温会将大量活性酶杀死,没有后期转化价值,加之在干燥时,采用了烘干方式,茶叶的水分含量只有4%-6%,茶叶完成后期的陈化和发酵十分困难,也就不适合来做普洱茶的毛料

因此,普洱茶在保证原料和工艺的前提下,越陈放越香浓,晒青工艺可使茶叶均匀失水,且温度较低,利于保留茶叶中的有机物质,帮助后期转化。

品鉴普洱解读余秋雨文学作品中的茶性

一个人总有多重身份,往往,隐秘的身份比外显的身份更有趣。说远一点,那个叫做嵇康的铁匠,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那个叫黄公望的卜者,还能画几笔淡雅的水墨。说近一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其实是一流厨师;一个天天上街买菜的邻居大妈居然是投资高手。

品鉴普洱解读余秋雨文学作品中的茶性

辛卯年秋日的一天,深圳举办“新生代普洱茶”品鉴会,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各家著名茶场、茶厂、茶庄、茶商提供的入围产品经过多次筛选,今天要接受一批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专家的终极评判。一排排茶艺师已经端坐在铁壶、电炉、瓷杯前准备一展冲泡手艺,一本本品鉴书也已安置在专家们的空位之前。品鉴书上项目不少,从汤色、纯度、厚度、口感、余津、香型、气蕴、力度等等方面都需要一一打分。众多媒体记者都举起了镜头,只等待着那些品鉴专家在主持人读出名字后,一个个依次登场。

品鉴专家不多,他们的名字,记者们未必熟悉,但普洱茶的老茶客们一听都知道。突然,记者们听到一个十分疑惑的名字,头衔很肯定:“普洱老茶品鉴专家”,却奇怪地与我同名。仔细一看,站出来的人竟然也长得与我一模一样。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一个秘密身份的无奈“漏风”。本来,我是想一直秘而不宣偷着乐的,没想到这次来了这么多“界外记者”。这次和我一起“漏风”的,还有我的妻子马兰,她在文件上标出的头衔也是“普洱老茶品鉴专家”,但她觉得我们两人既然一起“漏风”就不必一起亮相了,便躲在茶桌、茶客的丛林中低头暗笑。其实,几乎所有的高层专家都知道,她在普洱茶的品鉴上,座次还应该排在我的前面。

人们一旦沉浸于自己的某一身份,常常会忘了其他身份。每当我进入普洱茶江湖,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能写文章的人。当然也会看一些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那也只是看看罢了,从来没有以文章的标准去要求。这次在深圳“漏风”之后,就有朋友希望我以自己的文笔来写写普洱茶。

这就要我把两个身份交叠了,自己也感到有点唐突。我说,本人对文章的要求极高,动笔是一件隆重的事。但是,隆重并不是艰深。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高与至低“首尾相啣”,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如果谈普洱茶谈得半文半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那就坏了,禅宗大师就会朗声劝阻,说出那句只有三个字的经典老话:“吃茶去。”这就是让半途迷失的人回到起点。因此,如果由我来写一篇谈普洱茶的文章,一定从零开始,而且全是大白话。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交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我在上文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普洱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我当然不会去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普洱茶,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当今中国,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问题。因此,普洱茶风行,理由充分。

其次,是口味。

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要写普洱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一些比较稳定的味觉公认,如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道,与普洱茶也不对路。总之,与这一些类型化、准类型化的味觉定型相比,普洱茶显得暧昧、含糊、内敛,因此也难以言表。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感觉的失落当作了哲理,有点误人。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

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在这个“心理仓贮”中,普洱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予以定位。我曾做过一个文学性的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强道出。

于是有了:

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

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

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

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

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

……

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的“无厘头”,但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便能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普洱茶的“心理仓贮”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例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已经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因为“心理仓贮”产生了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拒绝,说大一点,是在人品结构边缘衍伸了一个小小的“茶品”结构,在人格形态外沿拖拽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格”形态。不管是“品”是“格”,都是通过否定和删削,来求得等级自守。这对茶事来说,虽然无关精神道德,却是有涉生活素质。

第三,是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普洱茶的“心理仓贮”,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这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相比之下,只有法国的红酒,才有类似的情形。

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等等代际区分,有老茶、熟茶、生茶等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等产地区分。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又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在一次次深夜冲泡中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什么是顶级普洱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我与他们,一起不知道喝过了多少茶。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有一次在上海张奇明先生的大可堂,被我戏称为“北方第一泡”的唐山王家平先生、“南方第一泡”的中山苏荣新先生和其他几位杰出茶艺师一起泡着同一款茶,一盅盅端到另一个房间,我一喝便知是谁泡的。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了,那个天地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普洱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要真正说清楚普洱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普洱茶的“核心机密”,应该在人们的感觉之外。

普洱茶的“核心机密”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由过于痴迷的茶客来回答。这正如,只要是“戏迷”,就一定说不清楚所迷剧种存在的根本意义。能够把事情看得比较明白的,大多是保持距离的客观目光。

在我认识的范围内,两位离云南普洱很远的东北科学家,盛军先生和陈杰先生,对普洱茶所作的科学研究令人钦佩。这一点,就连云南籍的普洱茶专家沈培平先生,也赞誉有加。

因此,我希望茶客们也能听听有关普洱茶研究的当代科学话语。即便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概念,仍然不妨暂时搁下杯壶,硬着头皮听下去。中国的饮食研究,不能老是停留在浅层分类和外相表述上。

为了沟通的方便,我们可以先在科学思维和一般思维之间找一个共同的入口,那就是发酵。谁都知道,普洱茶和其他茶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发酵。绿茶可称为“不发酵茶”,乌龙茶、红茶可称为“轻发酵茶”“半发酵茶”或“单发酵茶”,普洱茶则可以称为“后发酵茶”“长发酵茶”。在普洱茶里边,生茶又可以称为“自然发酵茶”,熟茶又可称为“人工发酵茶”。你看,一说“发酵”,几乎把所有的茶种都涵盖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发酵”呢?简单说来,那是人类利用微生物来改变和提升食物细胞的质地,使之产生独特风味的过程。平日我们老在暗中惦念的那些食物,大多与发酵有关,例如各种美酒、酸奶、干酪,豆腐乳、泡菜、纳豆、酱油、醋等等。即便是粮食,发酵过的馒头、面包也比没有发酵过的面粉制品更香软、更营养。在医学上,要生产维生素、氨基酸、胰岛素、抗生素、疫苗、激素等等,也离不开发酵过程。

发酵的主角,是微生物。

一说微生物,题目就大了。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出现才几百万年,而微生物已存在三十五亿年。世界上的生命,除了动物、植物这“两域”外,“第三域”就是微生物,由此建立了“生命三域”的学说。这些无限微小又无限繁密、无比长寿又无比神秘的“小东西”,我们至今仍然了解得很少,却已经逼得当代各国科学家建立了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等分支组成的生物工程学来研究。尽管研究还刚开始,奇迹已叹为观止。听说连开采石油这样的重力活儿,迟早也可以让微生物来完成。真不知道再过多少年,这些“小东西”会把世界变成什么样。

在我们还没有动用科技设备折腾它们之前,这些 “小东西”一直在自然的乐园里忙碌着。而云南,则以特殊的方位、地形、气候和生态,成了它们乐园中的乐园。就说云南的普洱茶吧,那些在原始山林中生长了千百年的乔木大叶种古茶树,始终被一大批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菌群陪伴着,呵护着,喂养着。从茶树的根,到茎、叶、花,一处也不曾懈怠。否则,哪会存活得那么健康又那么久远?

微生物菌群天天摄取着太阳能,裂解着细胞壁,分解着有机物,分泌着氨基酸,激活着生物酶,合成着茶氨酸,这就是发酵。结果,激活的生物酶有利于消食,茶多酚有利于降低胆固醇,汀类物质有利于降脂,茶色素有利于减少血粘度,泛酸、胱氨酸有利于解酒护肝,果胶物质有利于除毒,而种种综合因素又能抑制糖尿病的“靶标”,有利于降低血糖,减少尿酸,防止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