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为什么那么贵?浅谈普洱茶的“五个”唯一性

普洱茶为什么那么贵?浅谈普洱茶的“五个”唯一性

2019-03-27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普洱茶为什么那么贵?浅谈普洱茶的“五个”唯一性

随着普洱茶的水涨船高,人们对这种饮品也出现了质疑:价格是否过高?普洱热是否不太理性?其实,与其他品种的茶叶相比,普洱茶不仅具有地域上的特殊性,还具有多个世界级的“唯一性”。

唯一的气候

由于茶具有喜光爱光、喜温暖爱湿润的特性,世界上的茶大多生长在温带、亚热带、热带,也可以说阳光雨露的充足与否决定了茶的品种。云南适应生长茶树的地区平均气温在15至22摄氏度,平均湿度在85%以上,干湿季明显,早晚温差大。虽处于亚热带地区,但由于地处高海拔、低纬度的山区,一天中就能体现四季温差,终日云雾缭绕。

云雾挡住了长波而能量弱的光线照射,使穿透力强的紫外线直接作用在茶的叶面上;云雾还带来了湿润和负离子,营养了茶叶的叶面和根茎。于是,在阳光、云雾、雨水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特殊气候,造就了云南普洱茶的特殊内涵。

唯一的土壤

茶树生长最适合偏酸性且湿润的腐殖土,因为腐殖土含有天然有机肥和植物生命所需的三大要素——氮、磷、钾。这三大元素要在特定的土壤环境中才会被溶解吸收,进而参与茶树的生长和各种有机内含物的氧化、分解、重组过程。

云南是黄红土壤,偏酸性,属火山灰、玄武岩性质,微量元素丰富,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唯一的微量元素效应

微量元素是生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条件,也是衡量茶叶品种、质量的关键因素。云南土壤所含的有机物质、微量元素非常丰富且天然配比合理,造就了普洱茶独特的内涵。其中,水浸出物大多在40%以上,有些品种甚至高达48%,茶的主要有效成分茶多酚类浸出液可达33%以上。所以,人们饮用普洱茶时便吸收了许多活性微量元素。

唯一的原始加工工艺

普洱茶成茶工艺原始古老,当地农民将茶叶摘采下来,经低温翻炒、揉搓后放在太阳下晒干。正因为这种简单不经意的加工方法使普洱茶中各种蛋白质和活性酶被保存下来,这在学术上称为“抑活”,而其他如烘青、炒青等加工方法,在学术上则称为“灭活”。被“抑活”的这些有机物和活性酶又给普洱茶在陈放、渥堆、陈化和发酵的过程中提供了有机转化的物质基础。

在陈放过程中,茶中有机物经过氧化、水解、分化、缩合,形成了茶叶中新的可溶性物质,如没食子酸、茶褐素、阿拉伯糖、单糖等。这些新物质可溶性高,对肠胃无刺激性,更容易被吸收。

原始的加工工艺,使普洱茶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普洱茶具有消渴、解乏、提神、避瘴气、消食解油腻等实际功效。所以说,普洱茶称得上“似茶非茶,似药非药”。

唯一的“茶祖”

众所周知,云南是茶的故乡,茶的传播是以云南为中心,往西南推移,直至印度,向乔木化、大叶型发展;往东北推移,直至江浙、安徽,向灌木化、小叶型发展。如今,它的子孙后代已经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是追根溯源,全世界的茶都出自云南。这个唯一性,是普洱茶最根本的唯一。

有用+10
分享

普洱生茶泡多久

  普洱生茶的冲泡有诸多讲究,一般而言:陈茶和粗老茶的冲泡时间长,而新茶和细嫩茶冲泡时间短;手工制作的普洱茶冲泡时间长,机械做的普洱茶冲泡时间短;紧压茶冲泡时间长,普洱散茶冲泡时间短。同一种普洱生茶,侵泡时间的长短、水温的高低都会影响茶汤的品质。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普洱生茶最简单的泡法。

  要泡好一杯普洱生茶只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水温:普洱生茶的水温以90oC~100oC沸水为佳。是不是很容易?不象龙井要85℃,碧螺春要75℃,很难控制,而普洱茶只要水完全煮沸即可。

 

  二、茶叶浸泡时间:第一道、第二道茶水弃去,第三道起作饮用,但第三道的茶叶浸泡时间可以短些,如10-20秒,第四道浸泡时间略比第三道长些,如30-40秒,以此类推,越泡茶水浓度越淡,则浸泡时间也就可以越长。

 

  1、先用滚水烫热茶具。主要起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随后放入茶叶;

  2、将普洱生茶叶置入滤杯中,5至10克(依个人喝茶浓淡而定,浓则多放,淡则少放);

  3、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盖末茶叶;

  4、片刻,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

 

  5、重复2、3步骤,弃去第二道茶水;

  6、第三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

 

  7、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至于杯盖内。一杯普洱生茶就泡好了。

  泡出一杯美味的生普洱茶需要时刻控制泡茶的水温。当水温降低,茶叶的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另外,“香靠冲,汤靠吊”。这里讲的是注水是的手法,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会牺牲香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这方面的取舍只能依个人喜好而定。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37讲:普洱春茶与普洱秋茶有何区别?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37讲:普洱春茶与普洱秋茶有何区别?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www.ishuocha.com谦不语,“普洱茶知识100讲”上期同诸位分享了品鉴专业术语解析,点击《普洱茶知识100讲|第36讲:品鉴专业术语解析》可查阅。本期“普洱茶知识100讲”分享课第三十七讲中,便以给大家谈谈春茶与秋茶的相关知识。

茶叶按照季节来分,可以分为三类,即:即春茶、夏茶、秋茶。但在普洱茶行业内,很多茶友可能只听过春茶、秋茶,却唯独没听过夏茶,原因在于夏天气温高、雨水足,茶树生长的快速,茶叶中的营养物质被快速消耗。

使得茶叶中生成的氨基酸、维生素含量较少,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的占比有所增高,从而导致夏茶香气不扬,茶汤滋味寡薄,苦涩相对明显。总体来讲,对原料要求极高的普洱茶来说,夏茶显然不适合制作普洱茶。

春茶

春茶一般选择在清明节前夕采摘,茶农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因为一旦春茶长开了,茶叶品质将会是质变的下降。春茶之所以那么受茶友们欢迎,便在于茶树经历了整个冬季的沉淀,储存了很多营养物质。此时刚萌发的芽叶,正是氨基酸、维生素等内含物质最丰富的时候,制成的普洱茶往往滋味更为鲜爽,香气更为馥郁。

秋茶

秋茶一般选择在8-10月份期间采摘,此时气候转凉,茶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降低,茶树进入营养物质储备阶段,为来年春季抽枝生叶做准备。秋茶相对春茶而言,缺少营养物质供给,在原料品质上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普洱茶知识100讲|第37讲:普洱春茶与普洱秋茶有何区别?

同年内秋茶的原料品质不如明前春,这是业内公认的事实,原料采用秋茶制成的普洱生茶品质上相比春茶自然也会有所不如。可是每年市面上能见到的秋茶远远低于其产量,那么秋茶去哪了?会不会被制成了熟茶?

其实近几年熟茶的销量其实一直优于普洱生茶,但因为熟茶的价格普遍低于生茶,使得熟茶虽然销量多,盈利却不见得就比生茶要高。把每年多余的熟茶制成熟茶,既满足了市场的熟茶需求量,“名山头”“古树茶”秋茶还能适当的进行市场炒作,这就不得而知了。

现今普洱茶行业乱象怪生,其实不用去纠结一款茶是春茶还是秋茶。以现在的拼配技术,连名山头的茶都能拼配得口感近乎雷同,那若“春茶”里加了不少夏茶的料,非专业茶人又有多少人能喝出来?因此,笔者认为:喝茶,适口为珍。

本期内容暂且分享到这里,下期“普洱茶知识100讲”分享课第37讲,便给大家聊聊普洱茶包装的演变。以上行文,读者若有异议,可以通过服务号5810670与作者共同探讨,我们期待与你一起进步。(本文系原创,

茶友都关心如何判断普洱茶的陈化潜力呢

由于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越陈越香,因此喝陈茶是许多喝普洱的茶友的诉求。那么,优质的陈茶是优质新茶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一款品质低劣的普洱新茶,无论如何存放,都不会变成一款品质优异的普洱茶。有些人会辩解说哪款茶新茶的时候很难喝,但是在存放了几年以后就变好喝了,笔者认为:这类型的茶仅仅只是从难喝转化成能喝,还远远谈不上优异。有些人说:我买的两款茶,刚买的时候觉得味道差不多,但放了一段时间后,有的明显变化很大,有的变化不明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要话题:我如何来学习判断新茶的陈化潜力?

茶友都关心如何判断普洱茶的陈化潜力呢

即便都是好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陈化潜力。如何选对普洱茶之余,还具备鉴别判断新茶陈化价值的能力,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讨论的话题。

笔者经营普洱茶将近有十年,在此期间,经常有新茶友发问,到底你是如何判断普洱新茶的陈化潜力的?通常,会这么问的茶友一般都是打算自己存储一定数量的新茶,等到以后慢慢品饮,然后最好希望还能卖掉一些,赚取一些喝茶钱。

而判断一些普洱茶是否具备陈化潜力,则需要具备如下几个要素:

1、建立普洱茶基础信息库:对于存茶者而言,既然选择存茶,那么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毅力以及记忆力。因为存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每一款茶买回来都要及时记录了解的情况和信息,以免将来忘记。如果存茶者没有耐心及毅力去等待新茶慢慢变老,那自然也无法从存茶的过程中去获取足够大的信息量。

2、一定的存茶历史:为何需要强调在建立信息库后需要有足够长的个人存茶历史?因为对于大多数茶友来说,在决定开始个人存茶后,往往便会买一堆茶回来先放着再说。那么,这个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计划。因为只有持续的跟踪一片新茶的转化过程,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品饮一番,了解这片茶的变化,才能够有效的掌握这片茶的陈化脉络。不管这片茶是往好的方向转化还是越变越差。通过持续的跟踪记录,除了了解这款茶之外,如果茶友的个人信息库建立的足够完善,还可以通过多款茶提供的信息来了解这一类普洱茶或某个品牌类似产品的陈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