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专家论茶:传奇千两茶

专家论茶:传奇千两茶

2019-04-06 访问量: 23 茶礼仪网

传奇千两茶

(作者:肖益平)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千两茶(原名花卷茶)

一、光辉的历史

安化黑茶自1595年成为官茶之后,一直受朝庭管制,为统治外部民族,主供西北各少数民族,由于路途遥远,主要是水路与毛驴、马、骆驼运输,少则三个月,多则要经过半年才能到达目的地。而茶叶多为陕引和甘引,茶包的体积大而比重轻,每次的运输数量受到相对限制,费用也太高,因此多少年来商人们多次来安化与生产商磋商,是否能够将茶叶紧压将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便于贮存保管,安化茶人经过上百年的努力探索及山西客商的点发,终于在1825年左右成功地用当地的楠竹制成篾篓包装,将茶叶软化后进行人工扛压,锁紧做成了圆柱形,重量为100两,经自然干燥而成,在此基础上制茶人不断思索试制,为了提高工效,降低生产单位成本,1862年左右,与100两茶同一样的包装和外形状制作出千两茶,到此,安化黑茶不仅提高了对外运输效率,便于贮存,更是制作工艺突破和品质的提高。

二、花卷茶的由来

花卷茶名称的花字原意不是什么鲜花或花朵的含意,是因为茶人通过很多年的试制和市场消费者共同认可。其一,只有用花白梗(当时对茶叶的一个术语)茶叶为原料(也就是现代评茶中的二级和三级偏上)制成的千两茶才叶底完整,汤色橙红明亮,(当时是称枣红色)口感醇厚,茶香纯正;其二,它使用外包装为花格篾篓,再加上其形状为圆柱,象农民用来晒农作物用的晒垫卷起来一样(也是用竹制的), 因此,以花白梗茶为原料,又是花格篾篓包装,顾称为花卷茶,根据产品重量规格不同,又分为千两茶、百两茶等统称为花卷茶系列产品,现在也称之为千两茶系列产品。

三、来自大自然的包装

千两茶包装奇特、古朴,取之于天然材料。即原始又环保,更能体现制茶人的智慧,从内外三层包装来分析也相当的科学,外包装花格篾篓首先给人一种相当的艺术感,单个放置也可说是一个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的作用很不简单,篾篓具有相当的伸缩力,且耐磨性能强,在重力作用下,又说是一个变形金刚,在定制的地面上反复重压、滚打,并在干燥之后篾篓上的泥土容易掉落,(使用的竹材也有讲究,最少生长三年以上的楠竹……)篾内的棕片,首先是起到保温作用,茶叶通过蒸气软化装包之后在踩制过程中要一小时左右,保持茶叶的高温,使之紧结,最主要的是棕片就象人的嗅毛一样,起到过滤灰尘和排除杂味的作用,由于茶叶有吸异性强的特点,在长期保存中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蓼叶,大家都比较熟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粽子的包装物,它突出的原始、野外和原生态的清香渗透于茶叶内腑,加上后部的千两茶的冶炼,它的香感、滋味、汤色真是妙不可言。

四、形似与龙共舞的踩制

踩制千两茶的大扛、小扛都很特别,大扛是用一种很稀有的檀木制造,相当坚硬,又具有相当的弹性,成长很慢,能够制造这个压扛的檀木最少要100年,上百年的修练制作的扛就象一条威严的巨龙。小扛也是一种特有的水桐树木,其耐磨性能相当强,手握住时有种软爽柔和感,长时操作手不会起泡、打滑。

整个千两茶踩制就是一个完整的劲舞,有“七大金刚与龙共舞”之称,压扛时,一个撑住龙头,几个汉子围绕龙身,一个汉子紧握龙尾,在龙头的指挥下,跟随着号子,播洒着阳刚,形似一条潇洒、刚劲的游龙在千两茶之身滚滚而过,空气中散发出阵阵的茶香,一支千两茶踩制下来,仿佛回到了远古年代,是制茶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力量的聚集。

五、神奇的七七四十九天凉置

千两茶踩制成形之后,是“千两茶”七七四十九天的自然晾置过程。其干燥方式也十分独特,不入烘房,而置于露天晾棚,经日晒夜露,历炼七七四十九个昼夜,由缓慢发酵至自然干燥,吸人气和天地之灵气为一体,方能形成一支独具奇效,越放越神的千两茶。

这最后的—“炼”七七四十九天,说起来有些神秘,既然神秘,也就无法解释清楚。如果用文字记载的相关知识来论证的话,据《辞源》第0020页中对“七”的注释:“七”乃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故它所代表的就是日月星辰,而七七四十九天,即相当于日月星辰的七倍,其功力可想而知。又据天体知识,自古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环绕地球转动,绕一圈约27天7时43分,月亮相对于太阳来说,绕地球一周约需29天12时44分,这是月亮盈亏圆缺的周期,也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平均长度。如果月亮以背光的一面向着地球,地球上就看不到月光,这叫做“朔”,这一天就是农历的初一,所以朔以后七、八天能见到半轮明月,再过七、八天,人们可以见到一轮满月,这就是“望”,由“朔”到“望”相隔两个七、八天,即出现反复一次月亮的盈亏,如果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就等于经过了月亮三个多次盈亏,那么“千两茶”的干燥期内所吸收的日月光华日臻完善,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如同《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经七七四十九日方能炼成火眼金睛一般。又据佛教所述“茶佛一味”,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茶叶药用到陆羽《茶经》中所述的茶叶栽培、采制到饮用;从茶与佛教的名山、名寺、名茶对茶叶的推广与“僧用”,时至今日,在我地农村,有些小孩病了,甚至大人有个三病两痛,也说是中了邪,受了惊吓,请师公“画茶”,也是非人人有这个能耐,也要经过七七四十九日的“练符”(在师公的指导下),方能显灵。还有什么“蛇水”、“卡水”、治疗跌打损伤等,都离不开七七四十九天的修炼,究其何因,谁又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又据天文学将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又由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组成,每七宿代表一方。那么其“七宿”的力量与作用是足以称霸一方,即宇宙中的一方霸主。而千两茶七七四十九日的晾置,是否又借取了这种力量?据说孔明祭东风也是塔的“七星台”,还有“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七七”相会,也要与这个神秘的“七”字有关,难道“七”字真的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即使是现代人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神秘的“七”字无法弄懂。为什么每周为七天?为什么人有“七情”、“七窍”?为什么开门“七件事”?为什么先人过后,每隔七日为忌日?为什么道教为超度亡灵,有钱人家要做七七四十九日的道场?诸如此类,“七”的神秘,“七”字的变化乃无处不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东西南北,亘古贯今,溶于人们生活之中,就让我们将传统的制茶工艺,交给古老博大的中国文化,让它“七星灶里定乾坤”吧!

有用+10
分享

奶茶和酥油茶的由来

相传在公元17世纪中叶,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凯瑟琳,嗜好饮茶,她从葡萄牙嫁到英国后,积极提倡禁酒饮茶,传播饮茶风尚,发展茶叶贸易,英国人称她为“饮茶皇后”。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位饮茶皇后,为时更早,那就是唐代的文成公主。

唐时文成公主和亲西藏,从此边疆安定,历史上传为美谈。当时饮茶之风很盛,人们崇尚饮茶。文成公主远嫁西域,嫁妆自然丰厚,除金银首饰、珍珠玛瑙、绫罗绸缎等等之外,还有各种名茶,因为文成公主平生爱茶,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而且喜欢以茶敬客。

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人们一日三餐均以肉食为三,果菜甚少。文成公主初到西藏,生活很不习惯。每天早晨,当婢女端来牛羊奶时,她就紧锁双眉,不吃不行,吃了胃又不舒服,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先喝半杯奶,然后再喝半杯茶,果觉胃舒服了些。以后她干脆把茶汁掺入奶中一起喝,无意之中发觉茶奶混和,其味比单一的奶或茶更好。

打这以后,不仅早晨喝奶时要加茶,就连平常喝茶时也喜欢加些奶和糖,这就是最初的奶茶。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文成公主爱好饮茶,开始人们甚感新奇,以后官宦权贵则相继仿效,公主也常以茶赐群臣、待亲朋,当他们第一次喝上茶汁时,虽觉有些苦涩,但饮后齿颊留芳,肠胃清爽,解渴提神,身心轻快。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茶叶视作仙草妙药,甚至认为文成公主之所以这样美也是饮茶的结果,于是人们争相效仿,饮茶之风不胫而走,迅速传向西藏各地。文成公主为了普及饮茶,除晓之以理,传之以法外,还建议藏王用牲畜、皮毛、鹿茸等土特产,派人去陕西、四川等地换取茶叶,自此西藏饮茶之风日盛,茶叶的消费量也日益增多。人们在饮茶实践中,逐渐发现吃了油腻肉食后喝杯浓茶,肠胃特别舒服。同时文成公主想到京城一带有用葱、姜、芝麻、炒米等佐料泡茶吃的,于是试着在煮茶时加入些酥油和松子仁,吃起来很香,如果不加糖,而加些许珍贵的盐巴,咸滋滋、香喷喷,其味更佳。

文成公主逢年过节,就亲自制作这种酥油茶赏赐大臣,于是“酥油茶”就逐渐成为藏族赏赐、敬客的最隆重礼节,直至今日,客来敬酥油茶,仍是藏胞的一种独特风尚。当然现今的酥油茶讲究多了,制作时不仅要有好茶和上等的酥油、上好的佐料,而且还要有一个专打稣油茶的长筒和一套精美的茶具。但每当藏胞围坐一起,吃着香脆的糍粑饼,喝着咸滋滋的酥油茶时,常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饮茶皇后——文成公主,有声有色地描述有关文成公主的种种传说。这些传说来自哪里?是否可靠,谁也未去考证,但人们从饮茶历史推断,文成公主对西藏饮茶风尚的兴起和发展,曾经起到积极传播、竭诚宣传和努力促进的作用,是无可怀疑的。

探秘黑茶世界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俗话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国人眼中的地位,几千年以来,文人对茶文化的赞美,对她如痴如醉,茶亦随着中国的历史一直走到今天。

在我国各地的名茶无法胜数,提起龙井,碧螺春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传统的名优绿茶,只是茶的一个分支,茶叶的分类有很多种,如从颜色来分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和黑茶。

其中黑茶的历史悠久,汤色红润如宝石、玫瑰,味如甘露,

黑茶特指颜色为褐色的后发酵茶类,唐朝就有“渠江有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之说,那是因为古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于是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的工程中,要经过湿坯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逐渐由绿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就是黑茶的由来。黑茶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

黑茶的加工工艺复杂,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为便于运输,于是制造成紧压茶,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黑茶分类

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主要有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藏茶和安徽六安黑茶等等。

黑茶的外形的不同分类,有沱茶、饼茶、砖茶、柱茶、散茶和茶膏之分。

云南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州,因为古时集散地一直在普洱县交易,所以称为“普洱茶”。普洱茶因发酵程度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普洱茶目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在此就不罗列。

湖南黑茶主要发源于湖南安化,故称“湖茶”,因茶叶制作古时都是在伏天制作,又称为伏茶,后演变为“茯茶”。 湖南黑茶条索卷折成泥鳅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烟香。黑毛茶经蒸压装篓后称天尖、贡尖和生尖,蒸压成砖形的是黑砖、花砖、茯砖以及千两茶、百两茶等等。主要生产厂家有益阳茶厂、白沙溪茶厂和临湘茶厂等等,主要销往新疆、内蒙、青海等地。

湖北老青茶主要产于湖北省咸宁地区,又称青砖茶,主要生产“川字茶”,是以湖北老青茶为原料压制而成。目前主要厂家为赵李桥茶厂,主要销往内蒙古自治区。另外赵李桥茶厂还生产紧压红茶,称为“米砖”主要出口俄罗斯,有火车头和牌坊两种图案。

广西六堡茶主要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因镇而得名。制成毛茶后再加工时仍需潮水沤堆,蒸压装篓,堆放陈化,现在仿照普洱茶也有饼茶、砖茶。主要生产厂家为梧州茶厂,为中茶公司广西授权,主要销往东南亚一带,为侨销茶。在广西有很多农家都能自己制茶,做好的茶用竹篓、葫芦等等装满挂在灶台上方,日久就被烟熏,所以茶中带有浓重的烟熏味道,这种茶叶称为农家六堡。一般六堡茶是要被搁置5年以后才喝,在广西茶有“三年药,五年宝,十年丹”之说,在民间有轻微的头痛脑热时就喝一杯陈年六堡,立刻毛孔张开,浑身发汗,药到病除。

四川藏茶主要产于四川雅安,指在西康汉区(现四川省雅安市范围)专为西藏及周边藏民聚集区生产的全发酵砖茶,有康砖和金尖茶,主要供应西藏、青海和四川藏区而得名。主要茶厂为四川雅安茶厂、雅安茶厂和兄弟友谊茶厂。

安徽六安黑茶主要产于安徽祁门,因为古时归六安管辖,所以称为六安黑茶。采用祁门小叶种茶叶制作,制作工艺与湖南黑茶种的天尖接近,也是竹篓装。主要茶厂有安徽孙义顺茶叶有限公司。

千百年来,黑茶是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一日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饮料。由于该地区以肉食、奶类为主食,长期摄取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极易导致高血脂症,但经调查,其高血脂发病率较内地低。历史证明,与长期饮用黑茶有极大的关系,藏族谚语:“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汉语意思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茯砖茶中的冠突散囊菌的活动及其分泌的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和促消化功能。1988年,日本丰茗会理事长,著名茶道专家松下智先生在中国河西走廊考察时,发现茯砖茶的独特功效,惊叹益阳茯砖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并将该茶引进日本,成为日本当前备受青睐的纯天然健康饮品。

有着悠远历史的黑茶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品味着黑茶,仿佛在领略异域的风情,倾听远古的声音。在浩瀚的茶文化中,黑茶似乎蕴含了较为特别的人文内涵。自古以来,祖祖辈辈生活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以及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两侧的汉、蒙、藏、回、维吾尔、裕固、锡泊、哈萨克等数十个民族的人们,一直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由于生存环境的缘故(诸如气候寒冷、干燥、少氧,缺乏水果、蔬菜,又长年主食牛羊肉和奶酪等食品),后发酵茶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西北各民族地区的人们至今仍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在目前种类繁多的茶叶市场,后发酵茶因其独特的品质,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带着远古的芬芳和西域边陲特定气息的饮品,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也走进了国外的千家万户。

黑茶的创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体积庞大的里引茶受运输条件的影响而大为减少,从而引起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安排地方政府解决这一问题。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彭先泽先生,经过科学的实验和研究后,撰写了一篇题为《辟在安化不能压砖》一文,并见诸报端,引起政府和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1939年5月,彭受托至安化试压黑茶砖,在安化的江南坪(江南镇)仿照湖北羊楼洞的压制方法,用木制压机压制样砖数片,送往当时的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检验。6月接到复电:“样砖色味俱佳,唯砖身松弛,诸嘱压紧。”7月于湘潭订购铸制手摇螺旋压机六部,12月压机运回。1940年1月装制,3月正式开工压制,其产品据当时旅居江南坪的泾阳茶商称:“砖身紧致,色泽艳丽,香味醇厚,其品质在泾阳砖之上,并经重庆中国茶叶公司检验,电复堪合俄销,交由中国茶叶公司销售,自此,安化开始压制黑砖茶。

茯砖创制自1939年在湖南压制第一片黑茶砖后,便开创了湖南紧压茶生产的新[5]纪元。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开始试制茯砖茶,从泾阳雇请技工三名,并取泾阳水来安化开始试制,同时由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洽商武汉大学生物系赵教授来厂指导,进行近一个月的研究,主要对水热处理,加茶汁、干湿调剂火温等诸工艺的控制,于1953年获得成功,从此,”茯砖“移地筑制的历史得以改学。1958年,黑茶砖机制工艺压制茯砖又获成功,自此结束了几百年手工筑制茯砖的历史。

花砖创制1、第一茶厂:安化花卷茶的诞生地。清朝道光年间(1820年前),安化酉州制作第一支花卷茶(即百两茶)。而后的同治年间,晋商与边江刘氏踩茶师合作探索,又改百两花卷茶为千两茶,宣告“世界茶王”的诞生。由此可见,安化茶厂所在的酉州,自古以来就是安化花卷茶(千两茶的前身)的集中产地与集散地。

1902年至1904年,山西茶商在这里先后创办兴隆茂和聚兴顺等著名茶行,生产与销售安化红茶与黑茶。从文献学而言,应该说这是酉州安化茶厂之肇始。

1937年5月6日,中国茶叶公司在南京成立,总经理寿景伟随即来到湖南安化,成立中茶安化支公司,并将酉州的华安、晋安、大中华等私营茶厂合并,成立湖南省安化茶厂,委任原华安茶厂黄本鸿为第一任厂长。1950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接管,正式命名为湖南省安化茶厂,是湖南第一家大型国有茶厂。湖南省安化茶厂是一个有70年悠久历史的老厂,始建于1937年,厂址在历史上著名茶埠的酉州,占地面积9.97万平方米。

2、第二茶厂:负责加工茯砖、天尖、贡尖、生尖、黑砖、花砖。

为缓解和沟通西北与安化黑茶产销状况,改变安化黑茶以篓装、袋装为主的产品形式,在安化产地压制紧压茶,便于运输至西北和销往苏联。1939年3月,湖南省茶叶管理处派副处长彭先泽(安化小淹人)至安化,筹设黑砖茶厂研制砖茶。通过在安化的调查考察,很快地写出了((湖南省茶业管理处砖茶厂计划纲要》呈《湖南省建设厅》,得到批准后,选定江南坪租赁德和庆记茶行为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块黑砖茶”。1941年元旦“湖南省砖茶厂”即中国第一家“黑砖茶厂”成立,厂址设安化江南坪。1943年6月1日改制,由省营到国营,定名为“国营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砖茶厂”。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又成立“湖南省制茶厂”,厂址仍在江南坪,一直到共和国成立。1950年4月,中国茶业公司安化分公司设立“安化砖茶厂”,总厂设安化江南,白沙溪设分厂。

1950年10月位于江南的“黑砖茶厂”迁至安化小淹白沙溪口,黑砖茶厂也就成为了湖南紧压茶的摇篮。

1953年3月安化砖茶厂更名为“安化第二茶厂”,1954年元月“安化第二茶厂”改为“安化茶厂白沙溪加工处”,1957年“白沙溪加工处”与“安化茶厂”分开,恢复“安化第二茶厂”,1958年后经省政府批准原“安化第二茶厂”迁益阳市,更改名为“湖南省益阳茶厂”,由益阳茶厂安化白沙溪精制车间负责加工天尖、贡尖、生尖、黑砖、花砖。1964年,随着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益阳茶厂与白沙溪精制车间正式分离,原益阳茶厂白沙溪精制车间于1965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南白沙溪茶厂”,两厂均直属省外贸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

湖南省益阳茶厂于1958年筹建,1959年7月建成投产。1970年按照湖南省商业局安排,白沙溪茶厂正式停止茯砖茶生产,茯砖茶由益阳茶厂生产至如今,并在产品上不断更新,市场不断扩大,已成为了边销茶生产的大企业。

根据湖南省安化茶厂厂史记载,1953年3月,奉中茶湖南省公司湘茶(53)李秘字0595号通知“安化砖茶厂改为安化第二茶厂,自印信颁到应用地改名”。1953年10月30日,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又下达计(53)字第3723号通知,“合并安化第一、二茶厂”,1954年元月1日正式合并成立湖南省茶叶公司安化茶厂。上述文献表明只有在1953年3月至1953年12月期间,其厂名为“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第二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