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茶文化的几个层次

茶文化的几个层次

2019-04-06 访问量: 23 茶礼仪网

茶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有用+10
分享

湖北通江为突破茶产业瓶颈打造万亩茶叶示范园

近年来,湖北省通江县为了突破茶叶产业瓶颈,从做大基地、做强品牌、做活市场三方面入手探索发展新路径。目前,已建成2个茶叶万亩示范区、25个茶叶专业村和8个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成无性系良种茶叶种苗繁育基地3000亩。

  通江县为巩固提升茶叶产业“一带三片”基地建设,重点推进“苏家坪—华家坪—火天岗”万亩茶叶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形成100公里“茶叶长廊”,对企业、品牌、资源进行兼并整合,全力打造“罗村茶”、“翰林茶”、“天岗云雾”等优质生态富硒茶。并建设农村科技网络信息服务平台。预计到2015年全县种植茶叶25万亩、产量10000吨、产值10亿元。

黑茶茯砖茶你存放的正确吗?

黑茶茯砖茶你存放的正确吗?

黑茶在六大茶类中是最特别的一类,因为它会随着时间、年份的增长,内质发生转化。只要存放的方法得当,它的品质会有进一步提升,口感会更加,甚至还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第一:忌日晒,放置阴凉处。

长时间的日晒会让茶产生一些不好的转化,加速它的氧化,也会让它有日晒味,日晒味是不容易消失的。

第二:忌潮湿。

不是只要避开阳光就可以哦。还应该避开潮湿的地方,最好离地放置。因为一旦茶品吸收了水分,就很容易发霉、腐烂。

第三:忌密封,放置通风处。

想要不受潮用密封袋包装储存可不是什么好办法。因为黑茶在收藏时还要考虑它的后期转化,它需要适量的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微量元素,用于微生物转化,如果完全隔绝空气,对于茶品的后期陈化反而不利。可以用牛皮纸等通风性好的包装材料来进行包装。

第四:忌异味。

不论是黑茶还是其他茶品,都具有很强的吸异味性。所以千万不可以将有味道的物品放在一起。注意,尤其是冰箱里,许多人以为黑茶和绿茶一样保质期不长,为了储存,往往会和绿茶一样放进冰箱。先不说冰箱的异味。即使是没有异味的冰箱,也不是储存黑茶的好地方。因为低温的环境,会使黑茶内的微生物群的转化变得非常缓慢,不利于黑茶的品质升华。

安化黑茶如何沦为低端茶叶的重灾区

安化黑茶如何沦为低端茶叶的重灾区

图为: 齐坤/摄

这些年,安化黑茶火了!

这些年,你喝到过好喝又廉价的“安化黑茶”吗?

这些年,你喝到过非常好喝的真正意义上的安化黑茶吗?

这些年,中国几乎所有的茶园茶产区都在加工生产黑毛茶!

这些年,劳动力成本越来越昂贵,“安化黑茶”却大有越来越廉价的趋势!

这些年,在万众瞩目下,“安化黑茶”终于毫无悬念地沦为低端茶叶的重灾区!

显然,上述喟叹,对于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安化黑茶产业从业者而言,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质疑。现实往往如斯,行业清冷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期盼热闹;行业过热时,你又会孤独地期待回归。安化黑茶的从业者们无不摇摆于这种纠结无奈的情绪之中。

我们不妨来理性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委。

其一,安化黑茶的热情回归,原本应该是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亚健康人群对于其“21世纪最健康茶饮品”之保健功效的合情合理的呼唤。可惜这种呼唤也同时唤醒了其中巨大的商机,于是,在商业过度炒作的喧闹下,安化黑茶火了!商业炒作本不是件坏事。但如果这种炒作缺乏应有的美感高度就难免庸俗,庸俗的炒作注定杂乱无章,自欺欺人。

其二,安化黑茶之所以成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并非只是因为黑茶特殊工艺所决定的。而是由以“道地安化群体大叶茶原料”为核心的自然因素,以及以千百年来沉淀的“安化黑茶特殊加工工艺”为核心的人文因素,二者共同决定的。由此可见,安化黑茶的品鉴价值一定是建立在千百年来扎根安化大野之境的,对安化山水有着非常深刻适应性的,群体(有性繁殖的)云台大叶茶种的品质基础上的。离开这个基础,任何名人的工艺喧嚣都是云淡风轻的表象。

其三,安化黑茶“渥堆”、“发花”以及“紧压”等加工工艺,使得那些被其他茶类弃用的,仅仅经过短时间(有些茶园竟然可以一年采摘十几次)化肥催长出来的无性繁殖的茶园茶,在安化黑茶生产加工过程中具备了价格低廉、外形好看的优势。这些原本淡然无味的茶青,经过安化黑茶的工艺洗礼,俨然一副优质安化黑茶的形象。只等那些对口感要求低级、一心只贪图便宜的喜好热闹的茶客,前来欢喜被宰。忍不住臆想:莫非,安化的地方父母官们,真的不认识那些被他们精心矗立在安化黑茶博物馆内的,安化历代“禁茶碑”的内容?

其四,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安化黑茶都去哪儿了?这些年,一方面,随着安化黑茶整体知名度的大幅提升,安化本地茶叶资源匮乏的现状却没有同步改善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原本已然匮乏的本地荒野茶资源,在铺天盖地涌入的外地廉价茶青和劳动力成本飞速上涨的双重挤压下,无处喘息。毕竟懂得欣赏并愿意花高价喝好的、真正意义上的安化荒野黑茶的人太少了。或许,这正是所有品鉴级好茶注定孤独的因缘所在。

显然,这是一场商业利益与品质价值之间的博弈,而博弈的结果往往以热闹程度来宣泄高下。只可惜,在这场注定黑白不分的商业博弈中,老百姓永远都是无辜的,无论是逻辑高度的缺失,还是信誉危机的经验使然,使得他们实在无法分辨真正意义上的安化黑茶,群情激昂之下,随波逐流理所当然。

显然,面对安化黑茶这场集体狂热也烧不开的“冷流”,茶人们困惑了。他们始终有种挥之不去的遗憾在,他们只能孤独而小心地分辨着纯粹安化荒野黑茶的滋味,等待着时间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