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唐亭绿雪

唐亭绿雪

2019-04-06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唐亭绿雪

  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述:“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据记载:东晋司马睿时(公元317—322年)温112官于宣城,进贡茶一千斤,贡茗三百斤。这是宣城生产贡茶最早的历史记载。

  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中引《随见录》云:“宣城有绿雪芽,亦松萝一类,又有翠屏等名色。”《宣城县志.光绪本卷六》说:“松萝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敬亭绿雪茶,最为高品。”

  敬亭绿雪始创于明代,其产地敬亭山自古以来为宣城近郊名胜。唐代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凡历代到过敬亭山的文人墨客,都曾作诗赞咏。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敬亭绿雪茶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曰:有一位姑娘叫绿雪,她心灵手巧,采茶不用手摘,而是用嘴衔。有一次她在悬崖上采茶,失足身亡。为了纪念她,敬亭山得名“绿雪”。二曰:开汤后,茶杯上云蒸雾蔚,冉冉上升,浮起团团祥云,杯中雪茶飞落,犹如天女散花。这天女传说就是那绿雪姑娘。三曰:冲泡后,杯中茶叶朵朵,垂直下沉,伴随着白毫翻滚,好似“绿树丛中大雪飞”而得名。一民间传说,二说富有神话色彩,三者则名实相符。

  恢复敬亭绿雪的研制工作自1972开始,1978年通过审评鉴定。1982年和1987年分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和省名优茶证书。

  敬亭绿雪产地宣城县敬亭山,属黄山余脉,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风景幽雅秀丽,山上因有敬亭而得名。山高280米,两峰耸立,茶树生长在这两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带石缝中所产之茶品质最佳。这里崖悬壁峭,云雾笼罩,气候温润,泉水潺流,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芳草遍地,百花吐香,是名茶品质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

  敬亭绿雪在清明至谷雨采制,采制期一般在15天左右。这里的茶农说:“清明采的小,谷雨抹不了。”意思是要早采嫩摘。《宣城县志》有一首雪采茶歌:“一塌松荫路,因贪茶候间,呼朋争手摘,选叶入云还。竹色翠连屋,林香清满山,座看归鸟静,月出半峰间。”敬亭绿雪采摘一要争时间,二要上高山,三要进行选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采制技术还要做到以下四点:一要做到对夹叶、鱼叶、老叶、紫芽、病虫叶、焦边叶等六不采;二要做到轻采轻放,勤采勤放,防止鲜叶变质;三要做到及时摊放,采回的鲜叶薄摊待制;四要做到当天鲜叶当天制完。

  敬亭绿雪的制造分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

  杀青:锅温要求130—140℃,每锅投叶200—250克。先抖炒2分钟左右,再抖闷结合。杀青适度,起锅摊凉。

  做形:锅温60℃左右,手法分搭拢和理条。搭拢是四指并拢与拇指并用,使杀青叶在掌心内做形时不滑出虎口,成其雀舌雏形。理条是运用腕力和指力,使叶子在锅内往复地理直茶条。搭拢和理条,有分有合,根据叶色、叶形、叶温的变化而定。做形手势要求“轻、重、轻”,“快、慢、快”,以免发生黑条、脱亮、碎芽、蕉点。当形成雀舌形,约四成干,即可出锅。

  烘干:分毛烘和足烘。毛烘用四只烘笼,开始温度110℃,以后依次下降。下烘后摊凉产半小时左右,转入足烘。足烘采用暗火,低温长烘,温度60℃左右。足干后过二、三天,再复烘一次,装罐封口。

  敬亭绿茶风格独特,有词云:“酌向素瓷浑不辨,乍疑花气卜山泉,今罕见”。又据傅宏镇《茶名大成》记载:“敬亭绿雪产安徽宣城敬亭山,茶品细嫩,有白毫处其上,不易多得。”《宣城县志》中也载有许多文人学士之赞许。现录诗两首为证:“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夜,将茶煮江水,不改江水白,问此来何方,言出君故乡,故乡嵯峨,托根出山阿,枝枝轻手摘,贵争不贵多,念我骨肉亲。欲归会无因,游子乐故物,惆怅江南春”。(施润章《题叔父寄敬亭山茶》)“持将绿雪比灵芽,手制还从座客夸,更着敬亭茶德颂,色澄秋水味兰花。”(梅庚《咏绿雪茶报愚山》)。

  敬亭绿雪形似雀舌,挺直饱润,色泽翠绿,身披白毫。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醇和爽口,叶底嫩绿成朵。饮评者有诗赞誉:“形似雀舌露白毫,翠绿匀嫩香气高,滋味醇和沁肺腑,沸泉明瓷雪花飘。”

有用+10
分享

泾县特尖属于什么茶类

  泾县特尖是未发酵茶,属于绿茶类中的烘青绿茶。泾县尖茶现主要产于泾县东南部山区的爱民、南容、汀溪、铜山、晏公、陈村等乡镇。属新创名茶,入杯冲泡,雾气结顶,兰花清香四溢,芽叶徐徐展开,清澈明净,品之鲜醇爽口。

  泾县特尖发展情况

 

  1、特尖荣誉

 

  1983年在中国出品商品基地及专厂建设成果会上,泾县提魁的特尖受到外贸部门和有关领导的赞赏,并获得了外贸部颁发的“荣耀证书”。

 

  2、特尖的发展

 

  1985年特尖(提魁)被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优质茶,获优质农产品证书和奖杯,1986年特尖(提魁)被商业部评为中国名茶。由于历史原因,尖茶已成为泾县的一个主要茶类。新中国成立初期,尖茶产量占全县茶叶总产品的60%。1953年后,因改制条茶,使这一传统产品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尖茶产品濒于绝迹。1973年后,恢复尖茶生产,但发展缓慢。

  1984年后,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尖茶产量迅速增长。1987年产量达332吨,1990年超过500吨,1993年接近600吨,占全县总产的70%左右。其中特尖150吨,重振了尖茶生产的昔时风采。

 

  泾县特尖品质特征

 

  泾县特尖具有色泽翠绿、匀润显毫、嫩香持久、高爽馥郁、滋味鲜醇、甘爽耐泡、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匀整肥壮的优异品质特征。新创名茶,入杯冲泡,雾气结顶,兰花清香四溢,芽叶徐徐展开,清澈明净,品之鲜醇爽口。

  泾县特尖功效价值

 

  1、成份

 

  单位共同研究,从泾县特尖中分离出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多种氨基酸,B—胡萝卜、多酚类、三萜甙类等物质及钙(Ca)、钾(K)、钠(Na)、锰(Mn)、钼(Mo)、镁(Mg)、铁(Fe)、锌(Zn)、硒(Se)、锗(Ge)、铬(Cr)、镍(Ni)、磷(P)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2、功能

 

  功能主治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用于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泾县特尖具有散风热、清头目、生津止渴、消食提神、消炎解毒、降压降脂等药理功能。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森林环保研究所、冶金工业部地质测试中心、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科研。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泾县特尖有所了解了,泾县特尖是新创的名茶,茶质上乘,口感清爽可口,保健功效与作用也非常显著,是茶友们值得青睐的茶品。

越州龙井介绍

越州龙井介绍

 

 

越州龙井


新昌县、嵊州市、绍兴县、绍兴市的越城区、诸暨市、盘安县、上虞市、东阳市、天台县等地区采摘并加工的龙井茶统称越州龙井。市、天台县等地区采摘并加工的龙井茶统称越州龙井。

 

宁德蕉城:天山绿茶“讲古”


天山绿茶高标准茶园

霍童古镇里的天山茶舍

“中国绿茶数天山”,可见天山绿茶在中国茶界及蕉城人生活中应有的地位——

吃茶有道

在中国早期茶艺中,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但蕉城人将茶叶叫“茶米”,将喝茶叫做“吃茶”,另含有以茶当饭当酒之意。

蕉城自古城乡民众均有饮茶、品茶习惯,每当清晨、夜晚或工暇时间,人们多有冲茶品饮之习。农民、工人在田间或工场劳动、生产,均用陶瓷罐壶、锡茶壶或竹筒装茶水备用。过去,天山茶区贫苦人家常缺菜肴配饭,就以茶水当菜汤送饭,故称“吃茶”。农人劳动累了,用陶壶煮开的绿茶泡青花碗中的蛋黄蛋清,解乏暖胃又补肾,俗称“茶叶蛋”,雅号“鳯凰茶”。

亲朋好友来了,“过厝就是客,茶烟没分家。”宾客临门,必定是先茶后点心、饭,故有“茶哥米弟”之称。有客来家,家庭主妇手托茶盘奉上一杯香茗,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亲和。对贵宾稀客登门,端一青花碗,茶水中加冰糖或白糖泡绿茶,清中带甜,以祝来客生活甜蜜,更表礼敬,叫“糖茶”;客人临走时还有送一包山茶做“手信”,俗称“面前”;逢年过节,“三茶六酒”祭祀:祭灶供“送神茶”、除夕春节供“茶米水”、正月初一清早供“年茶”,人人要喝“做年糖茶”,到别人家拜年要喝“冰糖茶”,山区还有用红枣、橘皮丝或其他调味品等冲茶待客。明、清时,提学道岁考、生儒进学、升迁等均要岁办“茶饼”。

“中国绿茶数天山”。福建有很多茶,闽东有福鼎白茶与坦洋工夫红茶,为什么蕉城人偏偏选择了天山绿茶?

这就要“讲古”。

缘起道茶

一抹天山绿,浸润了中国千年茶文化的雨露。

天山绿茶缘起和道教、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机缘。从东汉开始到魏晋南北朝,先后有11位著名道士到过霍童,炼丹双修。道经认为,茶始于道门。众多大仙南下修炼于霍童洞天,也必然带来中原的茶文化。

那么,道士仙驾霍童洞天,修身养性解困愉悦之时,喝的是什么茶?有据可查的,与霍童山同属天山山麓的洋中镇——天山茶区,依山傍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丘陵山地交错,土壤肥沃,最适合茶叶生长。所盛产的绿茶故称——天山绿茶。山野之云雾雨露与海洋性季风气候的交融,云天雾海,令天山绿茶成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其品质特征为:色泽翠绿,汤色黄绿,叶底嫩绿,素以“三绿”著称。如今,千年野生母茶树依然分布在霍童流域与天山山麓。因此,天山绿茶从晋代开始便兴起,这或许和那时大仙道士纷纷南下,在霍童洞天炼丹双修、煮茶论道,有直接的关联。陶弘景是南朝时期的著名道士,因为在江苏茅山炼丹失败,便于公元510年,到霍童山炼丹两年有余。陶弘景不仅是个高仙大德,而且是个知茶、识茶的医学家,在霍童山游仙期间,曾隐居洋中天山山麓中和坪“元禧观”修炼。修炼期间,他在《杂录》记载:服苦茶经身换骨。这是天山茶强身保健的最早记载。正所谓:茶道,茶道,有道才有茶。

盛唐禅茶

再之后,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汉语“修心”或“静虑”的意思。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唯许饮茶。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正是因为北方禅教的“大兴”,促进了北方饮茶的普及;而北方饮茶的普及,又推动了南方茶叶生产,从而也推动了我国整个茶业的较大发展。唐时,佛教传入闽东,带动了寺院经济的发展,也再一次带动了天山绿茶的兴盛。地处天冠菩萨道场圣地的支提寺,袈风僧影接踵之间,自然也茶风熏人,禅意撩人。天山绿茶到唐朝升为“腊面”贡茶,宋革新为团饼茶,盛至明代前已统称为“支提茶”。这显然与支提寺僧人坐禅修行之后,盛行喝天山绿茶,带动天山绿茶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大清关茶

宁德蕉城海上通道,早已有船行之。如三国时期东吴温麻船屯、宋末南逃的王室船队、明代的郑和船队、明中后期日本海盗船队、清初的郑成功船队等,都有深入到三都澳腹地,进入宁德的记录。自清代中期之后,随着商品交流频繁,闽东一带货物外销远洋,已是常见的事情。清朝乾隆之前,东冲口外,更是“南连广粤,北抵江浙,达兹外域,无所不通”。到了十九世纪末三都福海关开辟前后,由三都澳前往福州,已经是一条成熟的海上商路。

明清之后,支提茶已负盛名,清时已列闽东各类茶之首。在乾隆年间(1781年),“天山芽茶”已被列为贡品。“南北山头竞采茶,一肩便是好生涯。旗枪声价分高下,艳说茶商几十家。”这首清代蕉城人吴寿坤的诗,道出了清时蕉城茶园丰盛、茶市繁荣的亮丽风景与民生对茶的倚重。老一辈人回忆,一百多年前,天山绿茶的主产地——蕉城西乡天山山麓的洋中镇,天津的“京帮”、山东的“全洋”、福州的茶商和洋人、传教士云集,采购“天山茶”销往国内外。从清末至南京沦陷前,蕉城已经成为闽东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1899年5月8日,清朝在三都澳因茶而设“福海关”,三都澳自此成为福建乃至中国茶叶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被誉为中国近代东南“海上茶叶之路”,闽东茶叶便直接从这里漂洋过海,进入欧美市场。当时,福州花茶的兴起,“支提”名茶供不应求,天山茶区采制大量绿茶(含支提茶、贡品“芽茶”)输出国内外,从此,“天山绿茶”得以扬名,蜚声中外。清末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从三都澳“福海关”出口的红、绿茶年平均在11万担以上,占福建茶叶出口量的40%至47%。其中,直至抗战前,天山绿茶的年产量已达32000担,占闽东茶产量的20.74%,占福建省的13.06%,在国际茶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是世界唯一以茶叶为主的通商口岸。海上茶叶之路香飘远洋。

白鹤古茶道

千年以来,宁德县城通往福州的主要陆上通道即由县城出发,翻越罗源与宁德之间的界山——开辟于南宋时的白鹤岭古官道,到邻县罗源,再达连江县境,终抵福州城,全程大约200余里道路。徒步行走,需两天。如是挑担商队,行程需要四五天。1939年后,因抗战,三都港被封锁,闽东一带海上的茶叶销路基本中断,因而转向陆路——白鹤岭古官道。一时间,白鹤岭古官道上,挑着茶担的茶叶商队络绎不绝。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虽然宁德蕉城的茶叶因战争已有衰退,但依然有福生春、一团春、冯合兴、林恒记、义泰兴、春发泰、怡春茂、义春林等37家商号。每当茶季到来,这些商号手中购得成品茶几十成百担,急于送到福州城中加工成精茶,或由福州茶商包装后运往外地。此时,应当尽快地让福州茶商认可在宁德所购得的茶叶的品级与价格,于是,当地茶商就要雇佣体力好、办事稳妥的人,以124斤的挑工价,让其挑60斤茶的样品,翻越白鹤岭古官道,赶赴福州。一时间,在二百余里的古官道上,罗源城、丹阳古镇、连江县城以及琯头等地,蕉城茶商与挑夫络绎不绝。路途各村庄中散布着的客栈与古旧的凉亭、桥屋、宫观里,都活跃着宁德蕉城茶商与挑夫歇息的身影。白鹤岭古官道为因抗日战争而封闭的海上茶叶之路开辟了通往外界的陆路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