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从大山走进博物馆

武夷岩茶:从大山走进博物馆

2019-05-16 访问量: 16 茶礼仪网

 在位于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20克采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大红袍母树的大红袍茶叶,这是国家博物馆截至目前收藏的惟一的现代茶叶。这20克大红袍茶叶是于2005年5月3日最后一次采摘自大红袍母树,并按照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制作而成的,为当今仅存的大红袍母树茶叶。正是武夷岩茶鲜明的地理特色和质量特色让此次收藏的绝版母树大红袍茶叶成为独一无二的珍品;而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实施又恰恰更好地继承和保护了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色。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乡,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武夷茶高贵象征的大红袍,堪称茶中极品。武夷岩茶(大红袍)特殊的制作技艺还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茶类中惟一获此殊荣者。

  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仅有6棵,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遗产,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决定停采留养6棵母树大红袍,对其实行特别保护,从此不再用大红袍母树生产制作茶叶。于是,送赠国家博物馆的20克大红袍母树茶叶已成绝品。

  武夷山的碧水丹山,飞翠流霞,赋予岩茶与众不同的品质。对此,当代茶业界泰斗张天福曾做出如下评述:“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使岩茶品质具有特殊的岩骨花香的岩韵之风格。” 茶业界人士认为,“岩韵”的形成,与武夷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地形、温度、雨量、湿度、日照、土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只有适宜的品种才能吸收武夷山的地气,孕育出“岩韵”。

  为了更好地保护岩茶这种特殊的“岩韵”风格,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对武夷岩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明显成了品质优次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武夷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存放着数百罐国家标准实物样品。据介绍,像茶叶这样涉及到感官的产品,必须备有“国家标准样品”,武夷岩茶是全国第一个建立国家标准实物样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武夷岩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后,武夷山市质量技监局严格推行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申报制度,规范岩茶生产。

  对提出使用专用标志申请的企业,该市质量技监局会组织专家到企业和茶山现场,从企业生产条件、产品质量、销售情况、质量保证管理文件等多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已经获准使用专用标志的企业,还帮助建立了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巡查监管体系,要求企业严格执行相关的文字标准和实物标准。目前,武夷山市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岩茶生产企业达20多家。

  “在专用标志的发放使用上,我们更是严格把关,重视每一枚标志的发放。”质量技监局的同志说。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组建了专门的检测队伍,深入企业,免费对产品实行理化、卫生、感官指标的检验,包括农残限量和污染物限量指标等,每一项检验合格后才能领取检验合格报告。企业凭检验报告才能向武夷岩茶申请办数码防伪中心购买相应数量的专用防伪标志,在产品外包装上粘贴后方可上市。据统计,6年来,共有521个批次18万千克的武夷岩茶通过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所的检验贴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后上市,企业累计使用专用标志580万枚。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福建省定期抽检结果显示:武夷岩茶的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等各项指标合格率达100%。正宗武夷岩茶的质量和风味得到了实质性的保证。国内主要销售区的经销商都提出只出售贴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武夷岩茶,贴有专用标志的武夷岩茶成品茶价格每千克少则提高了20多元,大红袍、名枞等品种每千克则提高了600多元。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正岩”“半岩”“正山”“外山”“岩谷花香”的解析

武夷岩茶“正岩”“半岩”“正山”“外山”“岩谷花香”的解析

福建闽北山区(武夷山)产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地茶树种类繁多,分类复杂。按照采茶时期、制茶成分、栽培地区、栽培品种等不同的标准,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初来武夷山的人往往为其复杂的分类所迷惑,简而言之,最粗略的分类可将武夷山的茶叶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为乌龙茶——武夷岩茶,另一类为红茶——正山小种。基于这两种大类的划分,大致可从地理上将武夷山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是九曲溪下游的乌龙茶产区,包括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以九曲溪沿岸为其核心产区。西区是九曲溪发源的星村镇桐木村,主要出产正山小种红茶,以江墩和庙湾等自然村为其核心产区。

武夷岩茶是中国茶叶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其评判标准以“岩韵”为核心,而“岩韵”是否纯正又取决于茶树生长的山场,即山场是否属于正岩产区。当地人认为,产于正岩的茶,岩韵正,回甘明显;反之,离正岩范围越远的茶,则被认为是岩韵不显或是没有岩韵,茶叶的售价也就越低。因而,依照此岩韵为市场评判标准,在闽北山区的茶山分布中事实上存在一个“正岩/外山”(还可以细分为大岩茶、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正山/外山”的等级结构。总而言之,“正”——代表着正宗、高品质、味道纯正、最高等级等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武夷岩茶“正岩”“半岩”“正山”“外山”“岩谷花香”的解析

从文献记载来看,武夷山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基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而对茶叶进行的分类,茶有“岩”、“洲”、“外山”之分。“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洲园为下。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武夷山之外者为外山茶。而“岩茶”又可进一步分为“大岩茶”、“中岩茶”及“半岩茶”。据陆羽《茶经》载:“种茶的土壤,以杂有烂石为最好,其次为沙质的土壤,黄土最差。”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中写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清代文人刘埥在《片刻余闲集》中也有类似的岩茶、洲茶的划分,并指出“凡岩茶,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洲茶皆民间挑卖,行铺收买”。

武夷岩茶“正岩”“半岩”“正山”“外山”“岩谷花香”的解析

依据古籍文献中的记载及如此市场上对商品武夷岩茶的分类,大致可以勾画出以下的“武夷岩茶等级分布图”

武夷岩茶具备岩谷花香 所谓岩骨花香就是我们讲的岩韵,它有没有韵味。

假设没有韵味的茶,肯定不是好的武夷茶,什么叫岩骨呢?

实际上就是岩韵的一种简称,岩骨的本身就是体现了茶叶中间一种石头的、岩石的味道。

具体解释就是说滋味非常厚、非常纯,而且保留的时间非常长,回味非常好。

至于说花香,不同于一般花茶的花香。它这个是在鲜叶靠特殊原料的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花香,一种自然的花香,但由于品种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品种香。” 

“武夷岩茶主要发源于明朝的末年和清朝的初期,它主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个,要有一个小气候的条件。我们武夷山这个小气候的条件是非常好的,不管从湿度,温度和土壤都是适合武夷岩茶的这个要求。

第二个,是要求有适宜的品种,一定要有好的品种,没有好的品种是做不出好茶来的。

第三个,是要有特殊的加工技术,没有这个特殊的加工工艺,也做不出这个好茶。

 

什么样的武夷岩茶才算得上是好喝的茶呢

如何品鉴武夷岩茶?什么样的岩茶才是好喝的茶?品鉴武夷岩茶应该从岩茶的色、香、味等方面的特征入手。从岩茶的颜色上来看,岩茶的茶汤主要呈现金黄、橙黄、或者带一些微红,清澈亮丽。从这一点上来看,武夷岩茶与其他种类茶相比,是非常容易辨识的。重发酵、高火功的岩茶,颜色比较深也比较红,轻发酵、低火功的岩茶,颜色较黄也较浅。

什么样的武夷岩茶才算得上是好喝的茶呢

武夷岩茶的香有好几种类型。最常见的如焦糖香,奶油、豆乳的香味;花草香类似兰花,水仙花,桂花或者桂皮,菖浦、姜母的香味。岩茶的香最大的特征是透着骨鲠,也有人形容为“霸气”。这种香气好像会渗透杯盖,有冲顶的感觉。且香气不散,它呈现为“一团”。感觉最好的是杯底留香,称为“杯底香”或“冷香”。茶汤冷却后,再闻杯底,那种感觉实在是妙极。

岩茶的茶汤,总的来说是甘、醇、鲜、滑。但细细品赏之下,则又有许多具体特点。入口即甘,就可以说是好岩茶;茶汤则比绿茶厚稠,又比普洱类的黑茶清薄,茶汤清新鲜美。好岩茶,茶汤入口后,舌尖有茶的感觉,好茶入口都很顺滑。

台湾乌龙茶与武夷岩茶不得不提的渊源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悦事,不少文人还吟诗作赋。明万历年间,荷兰人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销售。

台湾乌龙茶与武夷岩茶不得不提的渊源

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以上,山中云雾缭绕,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给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岩茶的加工非常精致,需经采、晒、捻、焙、剔等繁多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野喜欢。元朝皇家宫廷对它更是十分赏识,把它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焙局”。民间对武夷岩茶亦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还留有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品饮武夷岩茶是很讲究,泡茶用的茶壶一般都小如香椽、茶杯如胡桃,壶小泡出茶汤来,既浓又少,把杯上口,不忍一饮而尽。细细品尝,芳醇扑鼻,舌有余甘,这样才能品出武夷岩茶的韵味。

武夷岩茶品种甚多,经茶师教导和反复品尝才能略辨不同味道。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岩茶初入口时,虽觉苦涩,但亦有清浊之分、浓淡之别。奇种茶苦涩,较清淡、柔和,随之而来的甘甜也较清淡;水仙茶浓烈,而后亦倍觉苦烈爽口;肉桂茶则介乎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

武夷山的茶农说,奇种茶略带草香,水仙茶香味馥郁,肉桂茶则清芬缠绵。不过奇种茶的草香,不是仲夏原野上那种浓郁的草香,而是暮秋草籽清香,香中隐杂着一股淡淡的艾蒿香味。水仙浓烈馥郁的香味里,总感到透出一股茉莉扑鼻的芬芳。相比之下,肉桂则显得清幽极了,这清芬的香味让人难以捉摸,有时觉得清淡若兰的幽香;有时觉得浓郁,浓似一掬玉兰。肉桂之上的“大红袍”,更是身价百倍。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用:“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的诗句来推崇大红袍的身价,他品尝了大红袍后,“两袖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简直飘飘欲仙了。

美味芳香的武夷岩茶,也陶醉了每位走访武夷山的游人。1985年,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首次观光武夷山,发觉武夷山美、水美、武夷岩茶味更美。回国后经过两年多的筹备,1988年1月15日,她在日本东京都创办了日中文化交流沙龙——岩茶房。顾名思义,透过灵草之岩茶,来致力于学习交流日中文化,加深两国人民的互相信赖和理解。左能小姐自从与武夷岩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后,写作之余还一心钻研岩茶。为了让日本人品尝到新鲜的岩茶,她曾不辞劳苦,多次远涉重洋,来到武夷山采购岩茶,一箱箱运回日本。通过刻苦学习武夷岩茶的有关知识,左能典代成了日本的中国茶通。1989年起,她连续三次组织带领日本茶道旅游团,专程造访武夷茶观并交流两国茶文化,在武夷山品岩茶、论茶道,交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早就存在的“茶谊”。

福建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而武夷山又是福建茶的故乡,早在清嘉庆年间,随着大陆汉族同胞向台湾移民的增多,种茶、制茶技术也从福建传到了台湾。在台北县文山种植后,又随移民向南发展而逐渐扩大,分布至桃园、新竹、苗栗、南投一带。最盛的1960年,台湾茶叶栽培面积达48432公顷,全省茶农约2.7万余户,亩产约65公斤,茶叶70%-80%外销,其乌龙茶中最著名的“冻顶乌龙茶”更被视为茗中极品。

台湾的谢东闵先生曾畅谈过台湾的茶叶史。他说:“台湾冻顶乌龙茶及文山包种茶,都是从大陆跨海移植台湾的。一部台湾的茶叶史,也就是台湾与大陆血肉相连的见证。”他又说:“当时读书人、秀才在台北应试,举人则赴福建福州应考。有人自福州考试回来,便顺手带回名闻天下的武夷茶,这是台湾茶叶的根,也是民族的根。”

冻顶山在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东面,为凤凰山的分脉,蜿蜒数十公里,目前所称的“冻顶乌龙茶”产地,包括属于鹿谷乡的彰雅村、永隆村、凤凰村、广兴村等。冻顶山虽名冻顶而四季如春,年平均温度为20摄氏度,常年多雾,日照较短,土质为红土,最宜茶树生长,其天然环境可与武夷山相媲美。

据记载,冻顶茶是100多年前从武夷山移植去的。清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年),鹿谷乡有一位林凤池先生,自幼聪慧,勤学不倦,由当地父老资助,来福建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当他衣锦还乡时,福建的林氏宗亲设宴庆贺,并邀请他到武夷山游览。林凤池看到这里碧水丹山,风景秀丽,武夷山的“乌龙茶”驰名中外,便乘兴来到天心永乐禅寺小憩,拜访该寺方丈,说明自己是台湾鹿谷乡人,想购买武夷茶苗返乡赠予乡亲,以报故乡父老养育之恩。林凤池诚挚的话语,感动老方丈,随之赠送武夷“青心乌龙茶种”茶苗36株,嘱咐说“此为夷陵乌龙茶佳种,望悉心照顾,如能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回乡之后,林将带回的茶苗24株分送给竹林村等地种植,未获成功。另12株送给冻顶山的林三显先生种植,其后逐渐繁殖成园。因其品种优良,加之精心栽培,附近农民均向林先生移苗广植,成为今日冻顶名茶产区。

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将加工好的乌龙茶献给道光皇帝,皇上一尝,感到十分清香可口,连声称赞说“好茶、好茶”,并问这茶是哪里来的。林凤池奏明来自祖家福建武夷山,移植在台湾冻顶山上。道光皇帝说:“好吧,这茶就叫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茶。这一民间传说,至今仍在台湾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