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老普洱茶的滋味为何这般多变?

老普洱茶的滋味为何这般多变?

2019-05-28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老普洱茶的滋味为何这般多变?

老普洱茶的滋味为何这般多变?

普洱茶之味非常的变幻莫测,充满了不恒定的变数,时间、存放城市、水质、茶师的心,都能让同一款茶产生不同的滋味。

有很长一段时间,爱上老熟茶入口时的那种紧致感,紧致到茶与水完全的融合,茶汤高度融合而产生的顺、活、滑化的口感,让茶有生命般的主动滑入身体。我甚至把那种滋味当作好茶与冲泡成功的标准之一。

可是,干净的老熟茶不常有,常有的熟茶还年轻,怎么泡都很难泡出老茶的那种特有韵味,心中难免有点点缺失感。

老普洱茶的滋味为何这般多变?

某日与朋友在画廊里看画展,见到一幅雪景画,雪地散落了零星的落叶,不知何故想起了存放三五年的熟普来。那种棉柔如雪,又含了细细的沙子般骨感美,瞬间与眼前雪景画完全重叠。

顿时觉得,存放三五生的熟普有了另一种美感,是陈年老熟茶所没有的年轻慵懒美,那种若有似无的沙沙感,随意的散落舌面,星星点点,慢慢的在口腔融化如眼下雪中的落叶,像诗一样的自然……

老熟茶的紧致如丝绸滑过指尖的顺、滑、活、化及时间给予的陈韵,是新熟茶所没有的,但新熟茶的松散中带着绵柔,绵柔又含着若有似无的骨感也很好。

老普洱茶的滋味为何这般多变?

一款好普洱茶,应是岁岁皆是好茶,年年有不同的风味才是。如有幸能陪着一款茶一起慢慢成长,用心去感受茶由新到老应是件如诗歌般的美事。

不同的时间,对茶总有新的理解,今日,从画中雪感受到茶的诗意,学会欣赏新茶之美,不再执着的追逐老茶,应当是我在修习茶路上的又一次成长。

有用+10
分享

如何根据身体体质的虚实选择不同茶性的普洱茶?

很多刚接触到普洱茶的朋友们可能对谈谈普洱茶与虚实冷热都还不太明白,可能还是一头雾水。

当地仓储茶品适合当地人饮用,这说明气候环境对茶品施加影响,使茶品转化方向趋向于成适合当地人平均体质。气候、环境、体质三个条件,加上普洱茶生、熟、新、老茶等交叉因素,造成了普洱茶复杂的茶性表现。

在现代社会有条件品茶的人,在饮食方面应有足够条件满足营养基本需求,营养过量有可能,很少有营养不良的问题。就地域而言,北方干燥、平均温度低,肉食较多,饮食偏咸;南方年平均温湿度较高,饮食多偏甜。

不同的气候、环境以及饮食导致不同地区居民体质的差别。一般而言,南方天气湿热,南方人体质普遍多属寒;北方气候相对干冷,北方人体质多属热。普洱茶新制生茶偏寒,新制熟茶虚热,老生茶、老熟茶转实温。以上几个条件,再配合饮茶者的个体差别与四季变化就有不同的茶品选择。例如若体质属实温,在夏天就无法品饮新制熟茶,而在冬天就可以品饮炖煮的熟茶。

北方、西北、昆明茶友体质多偏热,比较不适合长时间饮用新制熟茶,日常品饮应以生茶为主,可少量搭配一定年份的熟茶。南方茶友体质多偏寒,可以熟茶为主,搭配古树茶,尽量少饮台地生茶。台地茶多数寒性极高,不建议长时间大量饮用。

老生茶、老熟茶属实温,除了特殊体质(实热),基本上任何时间与地区都适合品饮,量也不拘——当然,不能太过离谱,毕竟饮水过量都会中毒。体质虚寒之人,不宜大量饮用新制生茶,夏天可以古树生茶搭配熟茶饮用,冬天则提高熟茶比例。虚热体质之人,尤其是燥热之人,基本上不适合喝新制熟茶,以新、老生茶与老熟茶为主,气血两虚之人,基本上只能喝老生、熟茶。

实热之人,建议只喝新制古树生茶,或搭配少量比例老茶。经典普洱体系一贯致力于宣导正确的普洱茶文化,优质的茶品应与品饮者体质相符方可达至最佳的品饮养生效果。至于个人体质之辨识,可依据自身平日身体状况,或是洽询专业的中医师。基本上只要依据虚实冷热来简单区分,茶品基本不会有太大冲突,对身体负面影响很小。

来源:普洱茶吧论坛

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当之无愧

  在普洱茶收藏最热的时候,普洱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备受追捧。事实上,对于这一说法,很多人并不认同。古董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普洱茶天天都在生产,怎么可以称为"古董"呢?对此,杨建恒解释,现代普洱茶与古董普洱茶是完全不同的。

  1949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都是手工生产,产量较少,相比现在大厂出品的机器压制茶,手工压制的茶反而比较优良。因为手工压制的茶饼比较松,可以获得良好的通气性,吸收一定的湿气可以促进其陈化。而机器压制的茶饼则过于紧实,导致陈化期不足,回味度差。从私人茶庄为主导转变成以政府工厂为主导生产茶叶,是一个重大转变,生产的规模和方式、产品的质量和包装特点等都与古董茶的时代不同,可以说,真正好的古董茶早在50年前就已经停产了.。

  而即使是完全用古法手工制作,现代的普洱由于环境改变,气候变化、野生茶树难寻等原因,品质与古董普洱茶也有了差异。所以,真正好的古董普洱茶可以说喝一片少一片,由于日日消耗,所以也就日渐珍稀,真正当得起"可以喝的古董"的称号。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3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3!普洱茶膏是一个传奇的饮品。在清代紫禁城中荣光四射,在雍正、乾隆等清代帝王心中妙绝无双,在马嘎尔尼使团手中置若珍宝,在末代皇帝溥仪笔下的饮普洱茶膏,仿佛是紫禁城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时光回到二十一世纪,2004年,鲁迅、许广平夫妇收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被神秘买家以1.2万元高价购得;2010年,广州拍卖会,28块清宫普洱茶膏以100.8万天价拍出,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

普洱茶膏如此尊贵,价值完全可以与金玉媲美,缘何坊间对它不甚了解,甚至不知何物。因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帝王等上层阶级专享的饮品,清代特有的御用制度,更是对其保密有加,王公贵族、宠臣近侍也只是偶有赏赐,寻常百姓更是闻所未闻了。

其实茶膏的出现是具有必然性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制茶工艺归纳为七步,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好茶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间进贡的“茶膏”,都未能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的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玉蝉膏”和“耐重儿”两款茶膏纳入其中,说明当时已将茶膏列为单独的茶品。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以茶膏涂抹饼茶表面,以示其优。宋代蔡襄在其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作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为:看茶的表面,就像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清代,御茶房制作茶膏是在借鉴云南民间制作茶膏的工艺基础上,再加上选料精细、加工考究、精确控温等多方面的环境,而形成了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普洱茶膏选料及制作方法。在相关史料中,关于清朝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方式与唐朝陆羽记载的一脉相承,其“轻蒸、慢熬”之后,也是“小榨去水,大榨出膏”,但工艺程序却更加复杂。

御茶房普洱茶膏的生产需要以花梨木作炭,而且是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因为这个树龄的花梨木,材质比较均匀,燃烧时释放出来的温度和热量能够保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从而保证普洱茶膏的恒温熬制。因为温度过高,会破坏茶叶中的有益物质,而温度过低,则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又不能析出,只有保持在恒定的温度,才能保证茶膏的品质。

除温度之外,清宫茶膏在用水上也极为考究。皇家茶膏必用北京“玉泉山”之水,“玉泉”是北京的名泉,素有“清泉先含三分味,掘土三尺可闻香”之说,结合现代科技可以发现:玉泉水属于弱碱性水,总矿度只有0.02-0.1g/kg。又因玉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而且氯化物极少,故水质优良,以此水制作茶膏,能减少水中硬物对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损害,保持茶膏独有香气和口感。

此外,御茶房熬制普洱茶膏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因为温度、湿度、空气的流通、光线的明暗、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熬制,从而影响到普洱茶膏的品质。贡润祥普洱茶膏专家团研究发现,按清宫惯例,在一年中只有100天左右的时间适合熬制普洱茶膏;熬制过程中必须对温度、湿度、火候、时间严格掌握。精品普洱茶膏的出品,需要整整72天。这也是为什么清朝普洱茶膏只能满足皇宫需求,而在达官贵人之中也很少流通的原因。而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对普洱茶膏的研究中发现,普洱茶膏具有很多特殊的功效,对其大为推崇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有:“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效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

正因完美的口感,独特的皇家工艺,尊贵的气质和品位,超乎寻常的养生保健功能,普洱茶膏被清代帝王视为奇珍。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二十八匣普洱茶膏与其它中华特产代表康乾盛世下的大清帝国,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贺寿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传奇,因时光的推移而兴衰沉浮,辛亥革命后,帝制终结,御茶房也随之解散,二百多年积累起来的清宫御制普洱茶膏工艺技法因严苛的条件、繁复的工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逐渐湮没在时光中。传奇,它在等待,静静等待盛世的到来;它在等待,安然等待中华文化的复兴;它在等待,等待那个复活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