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茶文化活动

武夷岩茶茶文化活动

2019-06-07 访问量: 18 茶礼仪网

自1990年以来共举办六届“武夷岩茶节”、三届“无我茶会”、四次“茶王赛”,大大地扩大了武夷岩茶的影响。

武夷茶界人士及有关领导还多次到日本、朝鲜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区交流茶文化。

武夷山有关人员撰写出版有不少茶书、文章、光盘。主要有《佳茗飘香》、《趣谈武夷茶》、《漫话武夷茶文化》、《武夷茶文化》(光盘)等。茶文章主要登载于《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福建茶叶》等刊物、报纸。

由黄贤庚主撰的《武夷茶艺》(18道),经推练演出后,产生良好反响,且经久不衰,在国内广为传播,并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演出,收到很高评价。

武夷岩茶文化丰富,茶艺脍灸人口。武夷山市于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的栽培与加工制作特点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武夷岩茶的栽培与加工制作特点吧!

武夷岩茶的栽培特点

武夷岩茶的栽培有许多特点。首先是茶园建设与众不同。茶园是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对茶叶品质相当重要。武夷茶区属于丹霞地貌,在景区的正岩茶园大都是利用深谷、幽涧、岩隙、石凹和部分缓坡,倚山傍岩,垒石筑台,然后挑客土填充修建起来的,有岩凹式茶园,有大型盆景式茶园,有阶梯式水平茶园。这些茶园构成了武夷山景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即使是现代开垦的水平梯田式茶园,也是本着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园路综合治理的科学方式建成的。这些茶园的培肥原则是“以山养山”,通常采取“挖山”和“填山”相结合的办法来实现。把茶园深层的土翻上来,称之“挖山”,一般是在立夏后进行。通过深耕,使茶园底层的风化岩形成的土受到直接日晒雨淋,加速风化,为茶树提供更多的矿物质元素。“填山”是把枯枝落叶、杂草和客土填入挖开的沟垄中,以加厚茶园土层,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并增加腐殖质肥料。

在茶树生长过程中,武夷山茶农对病虫草害的防治以及合理施肥十分讲究,一般都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制订完善的农事活动计划和生态改善计划。近年来,武夷山茶农在实践中还创造出了表土回沟,隔行深翻改土,梯壁内侧横沟蓄水,环山缓坡路面种草,茶园地头设立积肥坑,合理配方施肥等行之有效的栽培方法。这样做不仅确保了武夷岩茶的感官品质优异,而且还顺利通过了国际上最严格的卫生检测,达到有机茶的出口标准。

由于武夷山茶人十分重视“第一车间”的建设和茶树良种选育推广工作,为武夷岩茶的品质尊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步领先,步步主动”,所以在激烈的茶市场竞争中常盛不衰。

武夷岩茶的工艺特点

“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以上这五句简单的歌谣,概括的却是一套及其复杂的工艺流程。

萎凋(两晒两晾):采取先日光萎凋后阴处摊晾,控制萎凋失水程度,控制水分,使之恰到好处。这对提高岩茶品质十分重要,萎凋必须根据日光程度、鲜叶老嫩及不同品种,灵活把握。

做青:是形成岩茶醇厚滋味、茶果香和“绿叶红镶边”的过程。做青史岩茶制作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技术工序,关系到茶叶品质的优劣,因此要有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武夷岩茶特有的做青工艺,是通过摇青与晾青的交替进行,厚摊静放,动静结合,利用“走水”使青叶“退青”又“返青”(返阳)。在“走水”的过程中,青叶梗脉中的内含物向叶面分布,从而使叶面的儿茶素、氨基酸组成发生变化,同时也促进青叶内质的变化。因此在做青的过程中,要及时观察青叶状况和温、湿度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整个做青过程即是一个使鲜叶由弹性到柔软,从软青到硬青的技术过程。

双炒双揉:是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特有的方法。复炒复揉可以改进第一次炒揉不匀、半红半青的花青状态,使外形条索紧结美观、形成武夷岩茶独特的“蜻蜓头”、“蛙皮头”、“三节色”。双揉双炒复炒的时间虽短,但对品质的提高至关重要、特别是对香气、滋味能产生有利的影响。初揉之后,在复炒中液汁外溢,与高温炒锅直接发生接触,使岩茶的内含物产生急剧变化,特别是糖的“焦糖化”过程及水化果胶的增加,使岩茶产生一种特别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通过独特的双炒双揉工艺得以充分体现。

炖火:即低温久烘,使提高岩茶香气、滋味重要而独特技术措施。通过低温久烘,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使香气、滋味进一步提高,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炖火的过程,需7小时左右,每个时段的动态温度、火候的掌握,全凭焙茶师傅的手感和温度对感觉的冲击力来判定。在烘制中,观察茶的变化极为重要,岩茶在“吃足火”情况下,会在表面呈现特有的宝色,这是优质岩茶特征的体现。焙火的高超技术,为武夷岩茶所独有。

如此繁复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陈椽就曾说过:“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称雄世界。

武夷岩茶之金锁匙


学名:C.sinensis cv.Jin-suoshi,武夷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宫山前村(弥陀岩等多处亦有与金锁匙同名之树),相传已有近百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九曲溪沿岸。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较大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特征: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平,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较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黄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7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茶200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4%、茶多酚32.4%、咖啡碱3.6%。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强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适栽地区:武夷山或相似自然环境的乌龙茶茶区。

栽培要点:选择原种健壮的母树剪穗扦插,培育壮苗。选择土层深厚的园地种植,增施有机肥。幼龄期茶园铺草覆盖,及时定剪,培养丰产树冠。乌龙茶按照“小至中开面”鲜叶标准采摘,一般在5月中旬开采,不宜偏嫩或偏老采。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技术之六烘干工艺

烘干工艺:是稳定茶叶品质,补充杀青效果的作用,使茶叶达到较长时间的贮藏而不变质。

1、烘干方式;传统木碳、焙笼烘干和烘干机两种方式。焙笼烘干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初制烘干上使用较少。揉捻成条的茶叶需马上进行快速烘一道,不能置放过久,否则易使干茶产生闷味,降低茶叶品质。条件差者要有用萎凋槽烘干,此方式对茶叶品质影响最大(1)温度低、烘干时间过长;(2)热源多用木碳直燃吹风式,多灰尘,易带烟。(3)烘干速度慢,效率低,常将多次不同时间的揉捻叶混为一槽烘干。

2、烘干要点:揉捻叶一般要求在30-40分钟内烘完一道,手感茶叶需带赖手感,而后可静置2--4小时,再烘第二道,一般烘2--3道即可全干。烘干机第一道烘干温度视机型面积、走速风量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130-150°C,要求稳定。第二道烘干温度比第一道略低些,约为120-140°C,直至烘干为主。焙笼烘干要求第一道明火“抢水焙”至茶叶有剌手感后,下笼摊凉2-4小时后稳火再焙干。毛茶烘焙干后不可摊放长久。一般冷却至室温时即需装袋进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