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铁观音>铁观音茶泡茶工序的生命旅行

铁观音茶泡茶工序的生命旅行

2019-06-28 访问量: 15 茶礼仪网

茶——山茶科木本植物的芽叶。又称苦荼、茗、荼、腊茶、茶芽、芽茶、细茶。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均有栽培。春、夏和秋季采收初发的嫩叶。

茶叶除可鲜用外,一般是经过加工精制备用。制过的茶有许多品种,通常有绿茶(多以清明前后采收者为上品)、花茶(春茶+伏季茉莉花窨制为上品)、红茶(以夏茶视为上品)、青茶(即乌龙类,以秋茶视为上品)等。结合产地而论,又有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滇红、普洱茶、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名茶,风味、特色各异,品味、乐趣悠然自得。
铁观音很注重泡茶工序,
冲入开水后,第一泡浸泡20秒倒出,第2泡30秒倒出,第三泡35秒倒出,以后都是35到40秒。水的温度保持95到100度,必须用矿水水或者纯净水,这样才能体现茶叶好坏分辨档次,千万别用自来水

我们说茶的一生有三次生命。

茶叶的第一次生命是它生长在树上的那段日子。茶树上的茶叶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当茶树由幼龄进入成龄并正式投产后,为了保持茶树的旺盛生长和高产稳产,要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轻修剪,是剌激茶芽萌发,便于采摘与管理。深修剪,是除去鸡爪枝,打破结节的阻碍,使之重新形成新的树冠,恢复并提高产量。

古老的神话说神农氏尝百草用茶叶解毒,说明茶树由来已久。在云南西南部澜沧县惠民乡境内,有一片郁郁葱葱上万亩的古茶园,种植历史长达800多年,被称为当今茶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犹如一座茶树博物馆。

茶叶第二次生命是在茶农采摘、翻炒、揉捻继而出落成自己特有的茶形的过程中。茶叶的生产不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采摘的工人炒制时的不同手法也会影响到茶叶的口感,所以我们常说“靠天吃饭,靠人做茶”。

炒制茶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的主意。明朝建国初年,四方供茶,当时最为名贵的贡茶叫“龙团凤饼”,这类茶叶加工要经过蒸碾,用米粉作粘合剂按一定形状压制而成。饮用时把茶团炒炙之后捣成细末,还要加上姜葱、桔皮、食盐等,煎煮成粥状方可品饮。朱元璋认为这太费事,也难品茶叶真正的香味,他让茶农用炒制方法生产条形散状茶。

有一个外国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杯中国绿茶里,我看到了中国的春天。”如果茶叶离开了炒制,茶叶的生命不会如此鲜活。

茶叶的第三次生命是品茗人用水滋润它,使它以最后一次舒展身姿,以生命菁华回报懂得欣赏它的人。

有用+10
分享

茶香的五层境界铁观音兰花香才是真香

初学喝茶的朋友,往往容易被茶香所征服。“好香啊……”,的确是对茶的赞叹,也是茶“以香夺人”的魅力。

茶香的五层境界铁观音兰花香才是真香

不过,茶之魅力不应仅仅停留在“香”的层面,而且茶香也是有层次的。真正的茶香应是自然的淡香、含香,是齿颊留香,是含蓄的,发自内质的香。有些香,不自然的香,往往令人怀疑,可能是掩盖劣质的“浮香”而已,需要引起注意。

不同的茶品有着不一样的茶味香气,今天铁哥就跟大家细说茶香的不同层次,当我们在品饮茶时,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与乐趣。

茶香一般分为五个层次:水飘香、香入水、水含香、水生香、水即香。

初入茶之门,体验不同层次的茶香,最主要依靠反复的对比,重点是注意力的分配。

第一层:水飘香

初级的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

第二层:香入水

普通的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第三层:水含香

优良的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第四层:水生香

上好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第五层:水即香

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茯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安溪铁观音的兰花香才是真香呀

安溪铁观音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其高扬的兰花香,我们所说的兰花香其实只是一种类似兰香的特殊茶香、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安溪铁观音茶都会有兰花香,只有少数制作成功的优质产品才会出现明显而馥郁的兰香。这种兰花香浑然天成令人难以忘怀如初恋般的回忆,是自然的淡香、含香,是齿颊留香,是含蓄的,发自内质的香!

铁观音“观音韵、兰花香”

饮茶有益于健康,从历史上看,就有记载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普洱解之,现在改成得茶而解之。究竟有没有神农这个人我们也不知道,传说中说他尝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日遇七十二毒,结果就喝茶解毒。《神农本草经》里又讲: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味道有点苦,但是里面有茶多酚、咖啡碱,饮了之后可以使人思路比较敏捷,清醒、明目。

茶为国饮,对于我们而言,喝茶算是比较普遍的。也常听人说“品茶”,可这茶究竟该怎么品?铁观音重在品其韵味,“观音韵、兰花香”早已耳熟能详了,可如何才能品得铁观音的真韵真香呢?长和茶业茶艺培训班老师给出了答案。

音韵一般指品茶的过程中对茶叶品质的评价,主要指铁观音特有的好的气味,这种好的气味,主要指香气。包括:杯盖的气味、茶水的气味、茶渣和杯底的气味,可单独指其中一种气味。另外也认为品完茶后的”喉韵“也是音韵的一部分。”喉韵“,就是齿颊留香,喉舌回甘的感觉。

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看干茶的色泽,内行人有的就能看出是什么茶,甚至明前、明后都能看出,也可闻闻干茶香。

茶叶冲泡后,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

第三步才是品茶,品汤味、闻茶香。茶叶冲泡后,香味便会随之在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

其实,品铁观音就是品其韵味,已不仅仅局限于茶叶本身了,更多的是那份雅致,所以氛围和情调很重要,同一杯茶,周围是清幽古朴还是现代华丽给品茗者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找个适宜的时间,怀一份闲适的情怀,品一壶香茗,感受铁观音乃至中国传统茶文化底蕴,细腻而又温润,领略那美感与文化带来的双重享受。

铁观音与站旗传说

据安溪县志记载,雍正三年到十三年(1725-1735)安溪人民创制发明了青茶(铁观音),并由福建传到台湾。目前国内对谁首先创制发明了青茶争论不休,有魏说、王说、许说之争。茶人鲁宝斌先生考证的结论是“铁观音源头在西坪,发展在站旗”,比较符合史料记载,据鲁先生考证,铁观音被世人欣赏与李光地(1642-1718)有极大关系。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蔡寅自称明裔聚众围攻安溪,李光地募乡兵扼守安溪,以铁观音提神,日夜坚守终解围。康熙二十年起荐施琅并鼓励乡人参军收复台湾,其间大量安溪军勇将铁观音带入台湾。1682年,李光地送母还乡,建“榕村书屋”,讲学期间,总督姚启圣常以地方政事咨询李光地,李光地备陈利弊,以纾民困,乡人感其恩,常送铁观音请其品尝(至今安溪地区有斗茶风俗)。从康熙二十五年到五十四年(1686-1718年)卒于官任上,李光地少有返回安溪,乡人王氏、魏氏、许氏常年将各自制作的铁观音奉上让其品赏,李光地每有新茶到京即邀亲王、同僚等品尝,据民间传说,当年王、魏、许为争制作铁观音头名特将三份茶送请李光地裁决,李将茶奉给皇帝品尝,康熙饮后大加赞赏。

定恒亲王允祺选茶入贡,允祺派遣选茶钦差至安溪,其间王、魏、许等茶人将茶奉至县衙。为公平各不具名,钦差品尝后不分上下,难以定夺,县尊提出方案实地考察定夺优胜,钦差到今安溪先锋村十公里处的山顶上,许氏茶人奉上制作的铁观音茶。

只见茶盘内的铁观音茶条肥壮、园结、沉重、色泽砂绿油润,红点鲜艳、叶表有白霜,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持久,叶底肥厚具有丝绸光泽,连饮七杯尚有余香,数次品尝,众人将冲泡后的茶叶品析,发觉有“绿底红镶边”的特征,一致公认此茶醇厚甘鲜,入口回甘,香气馥郁持久,有着独特的兰花香和观音韵。

钦差和县尊问许氏茶人有何妙方制得好茶,许氏茶人指着不远处的二座山说:王、魏茶人均是制茶高手,时常与他们交流,王茶人独有焙火秘笈,故制得茶汤色青绿明亮,香气高爽持久,滋味清醇;魏茶人持有适度发酵秘笈,故制得茶汤色微黄明亮,香气亦高爽持久,滋味甘鲜,而本人对晒茶、摇青、焙火、发酵掌握较好,故制得此茶。

钦差巡视群山,只见西坪、尧阳在此山二边,犹如凤凰展翅一般,钦差将优胜旗插在山巅上说:此乃凤凰朝龙头、大吉!至今当地流传有龙门、仙凤、站旗地名之说。

想知道许氏茶人如何制得好茶的秘笈,以及许氏后人十七代传人许敬恩、徐荣义先生如何秉承先人的“绿底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有机铁观音制作技艺,待下回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