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新手最想了解的普洱茶问题都在下面了

新手最想了解的普洱茶问题都在下面了

2019-07-03 访问量: 15 茶礼仪网

那些新手最想了解的普洱茶问题,小编都为大家整理在下面了。

新手最想了解的普洱茶问题都在下面了

1.普洱茶生茶与熟茶到底有什么区别?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者区别还是挺大的:

从工艺上来说:生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普洱茶,而熟茶是经过人工渥堆工艺发酵的。简单来说就是——生茶是少女,熟茶是人的妻。

从陈化上来说:生茶有更大的陈放价值,合理仓储条件下,时间可以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熟茶则放不了那么久,市场上提到的老茶多指生茶。

从饮用历史上来说:生茶饮用历史悠久,而熟茶是上世纪70年代才创制的茶叶,它的出现是为了模拟生茶的陈化口感。

从茶汤和滋味上来说:熟茶汤色为红褐色,生茶汤色较浅,呈黄绿色(不包含老茶);生茶口感较绿茶来得浓强,易出苦味,熟茶口感似红茶般醇厚、浓郁、温和。

2.普洱饼茶为什么又叫七子饼?一饼357克的重量是怎么确立的呢?

旧时,清政府规定“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按当时的重量计算,1饼普洱茶357克,7饼普洱饼茶为1筒,1筒就有约2.5公斤,而12筒为一件,一件约30公斤,马帮运输时一匹马驮2件,就刚好60公斤,无论是按量交税还是交易都非常方便,因而沿用到了现在。

还有另一个说法:当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为了配合出口每件30公斤的普洱茶,每件按国际惯例包装为一打12筒,每筒7饼,每饼就是357克。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称普洱茶为“七子饼茶”,七子饼茶的称谓也随之被传称。

3.普洱茶有哪些形状?

常见的普洱茶形状除了散茶、饼茶、砖茶之外,还有沱茶、迷你沱茶、柱茶和金瓜茶等形状。

4.称呼普洱茶时常用的7572、7542等编号是指什么呢?

这些号码其实是唛号,“唛”字是音译自英语“mark”,也就是标记号码的意思。

普洱茶的唛号是这么来标示的——前两位数字说明这款茶使用什么年份的拼配方法,第三位数字是原料的主要毛茶等级(数字越大等级越低),第四位数字为生产茶厂编号(昆明茶厂是1,勐海茶厂是2,下关茶厂是3,普洱茶厂是4)。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分五香,舌辨六味

  据我喝茶的经验,我认为茶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香:表面香、滋味香、汤底香、冷杯香和回味香。

  表面香很容易获得:开水冲下去,茶香扬起来,有的还怕闻不够仔细,把盖子捂紧,温度达到最盛时,猛地把盖子揭开,凑在鼻子前面,鼻子嘴巴一起上,大口大口地唔啊吸气,好一副贪婪的嘴脸。呵呵。其实,表面香在开水还没有冲下的时候,茶叶刚刚展露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细微的感觉,往往需要训练,敏锐的嗅觉,会使你提前预感到某些事物。此香最显。属火。

  滋味香很直接:茶汤中的香,不是闻出来的,是喝进嘴巴后迅速散发出来的,这种香平常人喜欢用口齿生香来形容。这种香是被茶汤裹着,不易显露,非常含蓄,在闻盖杯的时候不那么明显突出,因为它的香气形态不是以刚猛霸道体现的,但是细细闻下去,这种香气非常细腻幽远,顽强地存在那边,始终与你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好像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月亮,你看不见,或者是若隐若现,但是它始终是存在着的。此香最实。属土。

  汤底香往往是老茶鬼的最爱:他们喝茶后,不把杯子放下,而是在手中把玩,细细品味那残留在杯子底下的最后那丝丝香气。有时是火,有时是润,鸟语花香,百花齐放,在汤底下,挂在杯子上的残留香气是那么丰富多彩,在喝茶的口舌乐趣之外,居然有这样的享受,不上瘾都不行。此香最贵。属水。

  冷杯香是汤冷了以后的香气,往往跟汤底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表面香之外的香,藏在汤里,驻在水中,挂在杯上。有温度的时候,香会明显一些,没有温度的时候,香会收敛一些,但始终在发散,绵绵密密,若有似无。有时会觉得忽然强势张扬,但仔细去寻找,又无影无踪。此香最玄。属金。

  回味香是一种记忆中的香:刚刚喝过的茶,印象深刻,留下记忆,过了很久,记忆犹深,以至于喝什么茶都用这个记忆去对比,去印证。平常所说的韵,我想就是这个回味香。韵的有无,深浅,都是在与记忆中的香作比较,由此得出结论。这种记忆是非常顽固的,有一次我在QQ上跟美国的一个前辈聊天,他说,他打开一包铁观音茶叶,开水冲下去。我马上觉得一丝铁观音特有的香气开始萦绕在身旁,迅速集中在身边,好像温泉蒸发一样,香气蔓延。我以为此香最真。属木。

  舌辨六味,指的是:甜、酸、苦、涩、麻、咸。

  分别由舌尖、舌边、舌心、舌根、舌面、舌底的不同部位去体察。

  其中甜包括了内在品质的甘、富有回味的怡和直截了当的鲜三个层面的体会。

  酸则表现为气味和滋味的分别与混合:分别是酸气、酸味、气味皆酸三个层次。

  苦是六味中最富有个性的滋味:

  1、舌心苦,久而不化,伴有药味,挥之不去,久尝有点恶心。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农药残留过量。

  2、舌根苦,苦后起粒,有毛糙感觉,顿时没有胃口,伴有头晕眼花,虚汗等症状,属于农药中毒。

  3、舌边两侧苦,久而不化,开始生津不止,而后口水满嘴,伴有黏液的滑溜感觉,担心是老陈茶中的不干净物质所致。

  4、相反的,舌尖苦,如果能变化,稍纵即逝转而寻找不着,就有可能会产生甘甜。这是老茶鬼的最爱。

  5、舌面苦一般表现为初学者不适应茶的浓度,通常稀释就可以化解。但是满口舌面皆苦就要怀疑所饮非茶了,最起码说明你不会喜欢这个茶。

  6、舌底苦是一个很奇特的感受,通常喝茶到了最后才会体会到,伴随而来的是,生津不止。很多人是因为这个感觉而“上瘾”的。

  再说涩。涩是茶叶的特性,一些加工方法把茶叶的涩去除了,我觉得那是对茶叶的摧残。茶叶是要有一点涩的,有了一点苦涩,茶就有了魅力。但关键是要会转化,苦涩转化的过程是茶叶展示魅力的过程,你在寻找苦涩是时候,苦涩就跟你捉迷藏,让你找不到:好像要在舌尖上找到了,它又跑到舌边了,好像停在了舌心,一会儿又游转到了舌底,感觉刚刚要有点真切时,它又变化为香气和甘甜,化了,潜了,让你魂牵梦绕。不少人喝茶有“瘾”,我觉得这个“瘾”的味道就来自于苦涩。

  麻辣往往联系在一起。茶叶由于被水浸泡着,所以往往呈现的是麻不是辣。如果麻与涩混合起来,这个茶就无法喝了。

  咸是茶叶陈放后的表现,是酶的作用。喝到这,已经不是茶了,是药了。有人喜欢,但多数人是不喜欢天天吃药的。

清代普洱茶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

  普洱茶在清代获得很的大发展,成为云南地区的“大钱粮”,进贡朝廷及远销各省,享誉省内外。普洱茶很快兴起趋于繁荣,与藏区茶叶消费市场的开拓,普洱茶主要产地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及清廷的积极支持和有效管理有关。普洱茶的崛起和兴盛,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的发展,两者有如影随形的密切关系。

 

  云南所产普洱茶闻名中外,普洱茶兴起并大量生产始于清代。普洱茶兴起不久便形成很大的生产规模,与茶叶主要产地社会环境的改变存在互动的关系。迄今以详细占有史料为基础,深入探讨普洱茶问题的著述尚不多见。笔者前期发表了数文,[1]现进一步收集、考订有关史料,对清代普洱茶生产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的关系试为考述。

 

  一

 

  云南东南部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所见植物种类繁多,而且生长迅速堪称繁盛。据清代记载,今西双版纳的茶山地区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2]所述之“茶王树”,或已生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茶王树”多为野生植株,也有一部分是人工种植的。当地居民长年采摘古老茶树的茶叶,主要是供己佐食或视为药物,作为普遍饮品的时间应较晚。

 

  唐代云南地区出现采茶供饮的记载。据唐代《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诏所建银生城位今云南景东一带,蒙舍蛮(南诏贵族)令人采其地界诸山出产之茶,与花椒、姜、肉桂同烹供饮。既言“散收无采造法”,可见所产之茶主要是供蒙舍蛮消费,采摘与加工茶叶尚无定法,表明尚未形成有明确供销关系的产业。另据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七:“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续博物志》的记载可能引自《蛮书》,或另有所据,但反映的是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的情形无疑。若如此,说明大理国沿袭南诏贵族饮茶的习俗,采摘、烹饮茶叶的方式并无改变。绍兴三年(1133),大理国诸蛮赴泸南(在今四川泸州以南)售马,大理国马队所携的货物中有茶叶。[3]大理国诸蛮常赴泸南等地向宋朝官府出售马匹,所携带的茶叶视为风味土产,产量及交易的数量有限。另据记载,宋代大理国消费的茶叶,主要是从今广西地区输入。据道光《云南通志》:“尝疑普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自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故范公志桂林,自以司马政,而不言西蕃之有茶。”[4]认为宋廷南渡之后,广西官府以当地所产茶叶换取西蕃(按:指大理国)的马匹,表明大理国地区不产茶。撰于南宋时的《桂海虞衡志》,作者范成大因此仅记载广西马政的情形,而不言大理国之茶。宋代《方舆胜览》谈到西南地区所产茶叶,仅说“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茶芳香”。[5]《记纂渊海》称:“蜀雅州(治今四川雅安)蒙岭产茶最佳,其常在春夏之交方茶生。”[6]宋代四川雅州出产的蒙顶茶已为内地所知,这一时期未见言及云南东南地区产茶的记载。

 

  明代全国饮茶的方式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到各地茶叶的生产与销售。宋人饮茶,习惯将茶叶碾碎揉之制为上品,称“大小龙团”;而视散片之茶为下等茶,“故缙绅皆不贵之。”洪武二十四年(1391),因制造龙团茶颇费民力物力,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茶,以后仅许采茶芽以进。明代各地饮茶,流行“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的方式。明人称此法采焙俱选用茶叶的嫩芽,“无碾造之劳,而真味毕现,”这一改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7]自明太祖颁诏,碾碎茶叶、揉制为龙团的生产工艺乃告结束;采芽茶晾晒保存,用时投入滚水啜饮,便逐渐演成通行的习尚,进而影响到各地茶叶的生产、加工与销售。

普洱茶野放茶的鉴别要点

以小乔木居多,因有人工管理、矮化,便于採摘。嫩叶多银毫,叶缘较野生型锐齿,亦有无锯齿者。叶身较野生型乔木为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或黄绿色。主副叶脉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茶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然,坊间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1950-1985年以前种植而野放的茶园茶。

山茶科植物均为乔木(有主根系),经过人工阡插无性生殖方为灌木。云南许多晒青茶菁来源多属于野放茶,为茶园经栽种过后少有人工管理,不洒人工化肥与农药,只稍做锄草与翻土整理。茶龄约在五六十年以上至百年左右。茶种因种生而稍有变异,叶质肥厚、色泽较深,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生茶与茶园茶之间。

野放茶的特性,主要在于其兼具野生茶与茶园茶优点。香气较茶园茶为沉稳,但比野生茶扬香。汤质不若野生茶软水,但较茶园茶甜而绵。喉韵虽不如野生茶内敛,但口感更具全面性。以后续陈化价值,五十年树龄以上的野放茶不见得比野生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