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过期会不会变质?

普洱茶过期会不会变质?

2019-07-11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普洱茶可以保存多久?这个问题是很多购买茶叶的朋友们都会问到的,他们看到普洱茶的外包装也会写着两三年的保存期限,但是销售员都会和购买普洱茶的朋友们说普洱茶是陈放时间越长越香的茶叶。

普洱茶过期会不会变质?

为什么明明有标保质期,但是销售人员却说普洱茶是可以无限期存放的。因为国这对于食品这一块有相关规定,外包装上面必须标明质持日期,所以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不必太在意上面所标的日期的。为什么普洱茶可以一直存放下去呢?

普洱茶过期会不会变质?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叶,新茶刚做如果立即饮用的话会感受到十足的苦涩之味,新茶口感是十分的强烈,所以一般我们新茶做好之后最好的是买回家不要马上饮用,可以先存放个三年左右,这样他的口感就会慢慢的变温和一些。而这个存放的时间越长,茶叶氧化的越完全,所以在合适的环境下,茶叶存放时间越长,茶叶的品质就越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普洱茶不会过期的原因了。

一款好的茶叶可以从刚出厂的时候100元的价格,到过几年翻几倍的卖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普洱茶的存放时间,大家都说普洱生茶三年一个阶段,每过三年转化出来的口感、品质都是大不一样的。那些20、30年的老茶,价格都已经在天上住着呢,根本就没有要下来的感觉。

普洱茶过期会不会变质?

如果茶叶在陈放转化的过程中环境不是特别的好,最常见的就是受潮导致发霉,这也是一种 藏茶的风险,那这块茶饼基本上就是一纹不值啦。所以说,普洱茶虽然可以长期存放而不会过期,但也是可能会变质的。所以大家在收藏茶叶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环境的因素。想要了解更多普洱茶知识,请点击链接http://www.zhongjihao.com/pecbk.html

有用+10
分享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2015“五一节”杨凯老师讲座《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杨凯,2015.“5.1节”普势力群内讲座,整理人:肥蝴蝶、cccilia、古剑。

【大纲】

1、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的阶段划分;

2、代表茶品,及其品饮价值;

3、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的原料、工艺发展轨迹;

4、老茶趣闻分享;

5、当代老茶圈子与状况介绍;

一、引子:

【山人】:杨凯老师是研究普洱茶历史和文化的独立学者,他的第一部著作《实战普洱茶》相信不少爱好者已经读过。目前唯一一部号级茶专著《號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也是出自杨老师之手。

跟杨凯老师相识始于11年秋茶国庆节前,当时台湾著名茶人抱拙(黄传芳先生)组织参观静美堂在镇沅县千家寨的初制所,我有幸被安排和杨老师同屋,在千家寨海拔1700米村庄的小招待所里,每晚几乎聊茶到凌晨2:00,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至今依然记得杨老师“只以地方志档案馆藏文献、实物、当事人口述历史等实证为论据”的治学风范、“不轻易下结论、只提供实证,把结论权留给读者”的严谨态度。

最后跟大家补充一点、也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杨老师跟我们在座的每个人一样,非专职茶界人士,纯属业余爱好!

【杨凯】:我本人研究方向是茶文化,而非茶品。今天主要是讲普洱茶,网上交流很随意,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些地方用文字,有些地方用语音。

二、普洱茶的得名:

“普洱茶”之名,起于明朝中期,其工艺和概念于此时形成。

普洱茶在云南的兴盛起来是在清朝,清朝时候普洱茶变成贡茶,贡茶因为运到北京去以后,路途非常遥远,每年进贡大概有6000斤运到北京,皇帝留一部分,剩下大臣分了,其实贡茶量就少了,物以稀为贵,东西少的时候,普洱茶价值越来越高,尤其是皇上喜好的东西。

李元阳:“(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羡,藏之年长,味愈胜也”。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

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

这边写的这段文字,是清朝的一个文件,内容是吴三桂在清朝雍正之前,被分配到云南以后提出用云南茶与西藏马做交易,吴三桂被灭后到清雍正年间,云南茶与西藏马正式做茶马交易了。雍正朝文件里提到云南茶是每七圆一桶,这个是现在所见到七子饼的原形。

三、“越陈越香”说法的来源和兴起

大家在群里都是喝、玩普洱茶的人,对普洱茶的历史和六大茶山应该不陌生。现在针对越陈越香这块接着讲。前面说到明朝的提法“藏之愈久,味愈胜也”,到了解放以后大概80年代,云南茶叶进口总公司从香港了解到,很多香港人喝老茶,云南人在书里第一次用到“普洱茶越陈越香”这句话。

其实,尽管茶叶公司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但在当时云南什么是普洱茶,什么人喝普洱茶都不是很清楚的,就是说大家对普洱茶没什么明确概念,这是一,第二大多数云南人当时不喝普洱茶

1993年云南在思茅召开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这时候邓时海先生发布了论文,论文提到了“普洱茶越陈越香”,96年这论文变成了书,这本书引领港台喝茶风,之后大量香港人到昆明找普洱茶、找老茶。

大概在2002、2003年时,我也看到这种情况,就和同事开始准备做一本书,就叫《云南普洱茶》,当时我去组稿,我们的定位为科普书

这本书的主编后来获得很多荣誉,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科普书得到学术上的尊重是很奇怪的。《云南普洱茶》的主编是周红杰,周红杰是一个偶然机会当上主编的,当时是找的另外一个人,后来这个人提出身体不好,就让贤了,周红杰就变成了主编。

同一年我把邓世海的《普洱茶》也给出了大陆简体字版。这两本书引领了大众喝普洱茶的热潮,我想大多数人在这两本书之后才开始理解什么是普洱茶的。

四、号级、印级、七子级的概念、鉴别、价值

下面说下号级茶、印级茶、七子级茶。

号级茶:解放以前,私人老茶庄,他们生产的产品归为号级茶。

印级茶:一般是1953—1970年代时候,当然70年代他中间边缘不清晰,有点模糊。

七子级茶,就是七子饼。大概73年以后,1973年云南获得普洱茶自主出口权之后,才大量使用云南七子饼这个称谓。在这之前,所谓印级茶用的是中茶牌圆茶。

其实,研究历史是挺麻烦的,尤其是普洱茶历史。研究普洱茶历史可能涉及很多东西鉴定、鉴别的问题。证伪容易,证明难!比如说,很多茶到底是哪年生产的,像一些老茶:

号级茶我们知道名字多的:乾利贞宋聘、龙马同庆、双狮同庆、同兴号、同昌号、敬昌号这些,很多茶庄用自己茶庄名字做号级茶商标。

到了圆茶又是中茶、圆茶,分了红印、蓝印、大蓝印之类的。

七子饼就更复杂了。小红印、水蓝印、等等

这又上了一张票,这票是宋聘号。这是一块印版,100年前做假茶的宋寅号

宋寅和宋聘下半部分一致,只有寅和聘两字有区别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杭州茶友2号】:100年前老祖宗就开始造假了!

这个票放在这里能说明的问题非常多:

一个问题比如说关于宋聘号年代问题,我们现在所见到是宋聘号都是乾利贞宋聘号。在民国初年,就是1917年之前,乾利贞是乾利贞、宋聘是宋聘。而宋聘和宋寅,我不知道还有个老茶号叫宋元,他们都用一些相似的这个票,从这个票里他说明了就是说。

还有个问题,就是说100年前就有人作假的宋聘号了。为了这事,当时打官司,乾利贞、宋聘当时是同一家茶庄,不过同一茶庄在经营不同的商标,他们就说我宋聘号是这样的,其他的是假的。

我为什么要把宋聘和宋寅这些提出来,我想大家可能都会对一些老茶的鉴别问题可能感兴趣,有些人可能有一些看法:到底有没有这些老茶,这些老茶是不是真的?!

我的回答是:老茶肯定是有的!但是老茶的年代问题,大家别太较真。这些东西,有些东西是市场形成这个价格,但是它的年代和它所声称的年代出入会比较大,但一般来说,老茶出入10年是非常正常的。

可能有些名称大家也都听说过,在这里闲谈两例:

比如说73青,它所指的年代绝不是1973年的东西,它所说的是1984的东西,为什么叫73青,这是因为73它是民国纪年、民国73年的产品,所以就是说,很多茶商用一些很混淆视线的东西来讲年代。比如73青用的是民国纪年,那么还有佛历纪年,还有些什么其它各种纪年。把这些纪年拿过来你就会搞得很糊涂。

说道88青,他是不是88年,这个不是很好说,很多88青实际上是90、91、92年的,并且现在市面所见的

刚才说道88青,那么88青基本上有个跨度范围,他是指88—91、92年前后,陈姓茶商收的这一批7542。它为什么指这一批呢?当年他也不懂茶,他存储不是放在茶仓里,而是放在二楼上,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奇怪香港干仓这个产品。

而所有其他产品,在陈姓茶商把这些香港干仓卖掉以后,有很多人在其他地方找了大概相似地方、近似年代的7542,对外也说88青,实际这些88青差距非常巨大,包括陈姓茶商自己可能也收了一些。所以前段时间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问题,可能也出在这里。

大体上把老茶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市场价值、价格,我觉得很多东西是与它稀缺性有关。

当然普洱茶老茶确实好喝的。去年深圳开老茶会时,拿出各个产地的老茶,就我个人觉得还是普洱茶老茶好喝,有些老茶和普洱茶老茶差距不是一两里地的问题,而是差距巨大。普洱茶老茶越放越好喝,要得人又多,存世量又少,就形成了一个稀缺产品。稀缺产品买家卖家互相博弈,达到一个平衡价格就是老茶价格。

这个价格我觉得跟具体年代关系并不那么密切,差个10年、8年、20年,问题也不是很大。这里的前提是,双方都是懂茶的人,不懂茶的人就会被蒙掉。

我见过很多土豪,天天喝老茶的人,都被一些所谓的老香砖呀蒙掉了

五、历史关键点,节点简表,大事记

喝老普洱茶的人,类似于玩古董,了解普洱茶一些关键点非常重要,在我写的好几本书,就是说云南普洱茶的历史部分,《实战普洱茶》、《號级古董茶事典》中都提到,写到重要时间节点的简表、大事记这些。大事记的点非常重要:

比如,云南73以后开始有人渥堆收茶,有人说73年以前老茶就是熟茶,那就肯定错了。

再比如,小沱茶是90年代中期才开始流行的,开始还不是茶叶大厂出的,而是绿宝茶厂。绿宝茶厂出了以后,下关才开始模仿,绿宝茶厂为此还和很多茶厂打过官司。如果有人说金蛋、小沱茶是80年代的,那肯定年代是错的

解放前号级茶茶庄、茶号是很多的,我看到过很多文件,有各个茶庄、茶号的章啊、印啊,还有其他一些东西,我的《號级古董茶事典》里有他们开会的时候签章,还有些表。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六、古代工艺,“红汤”的问题

从一张图开始:(民国37年,1948年)∵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过去和现在的普洱茶工艺是不一样的,前面那个表里有七子圆茶,这个七子圆茶是红汤。就是说解放前的七子圆茶(七子饼)是一种红汤的产品。我们现在的汤就是黄绿汤、淡红、黄啊都是正常的,红的好象几乎没有。我们现在呢因为生茶工艺,解放前没有渥堆这个工艺。

七子圆茶为什么是红汤,都是值得探讨的。完了我们看表里,还有个沱茶,上等的景谷沱茶是深红汤中等是淡红汤,下等是淡黄汤了,这是个奇怪的事儿。上等下关是绿汤,完了中等、下等是红汤。为什么上等是绿汤呢,下关的工艺很细致,跟现在的沱茶很接近,所以上等是绿汤,而下等、中等是有发酵的。

(注意到七子圆茶单位每桶5斤,换算一下,价格远远比不过“春蕊”、“尖芽”、“十里香”等绿汤茶;)

李拂一先生发表在《教育与科学》杂志的文章是如何描述当时的普洱茶的制法的:

“(普洱茶经晒干初制后)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质量装入竹篮。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箨(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这里所说的红只是指叶底和汤色,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红茶不同)这种包装在用细篾缠牢后,还要用铁棍或木、竹棍对穿,钻上气孔,每件一般直穿3~5孔,横穿2~4孔,以利潮水后的自然干燥。

A、底茶粗梗黄叶,质量较低。以二拨春尾及谷花二水中之老叶粗梗充之,须用刀剁成小片,最忌水潮。此项茶占全体原料百分之四十,居紧茶之最内层。

B、高品带黑黄色,夹有小梗黄叶,大半为春尾茶,须潮水发酵后方能揉制,占原料百分之三十,居底茶之外层。

C、梭边用二拨春茶及黑色或条子充之,粗梗黄叶,须认真拣出,亦须潮水发酵。质最佳,居茶之最外层,亦占原料百分之三十。

以上三种,底茶不拣,高品拣去粗梗,梭边须认真拣剔,否则有损美观,且制时易于伤手。

第二步,剁茶底茶须先剁碎。剁茶时用砧板,位置于灶之附近,所以便于搬运。

☆第三步,潮茶高品、梭边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潮时将拣好茶三四篮(约百五十斤)铺地板上,成团者则搓散之,取水三喷壶匀洒叶上,然后用耙用脚,翻转匀拌,又再铺平,洒水拌搅至三次为止。大约每百斤茶用水约三十余斤,潮毕则堆积一隅,使其发酵。皮面易被风干,故须时加以水,曰被单水,水量为一壶半。如为细茶,则所须水量较少。潮工非熟练不能胜任,水量过多,则茶身易于粘袋破烂,且干后收缩,茶身变小不合卖相。过少则揉时伤手,且分量太重,不适包装输运。底茶绝不能潮水,潮水者内起黑霉,曰中心霉,不堪食用。劳资纠纷时,工人时用此法,为报复资方之计。

这段文字大家回去可以慢慢琢磨,他里面讲了一些东西,是过去蘑菇头紧茶的发酵工艺,也包括装篮的茶的工艺,就是说为什么过去茶是红汤。

工艺分三步:筑茶、剁茶、潮茶。第一步筑茶已有水湿过程。第三步潮茶:外面两层都要洒水,茶水比例10比3,圆茶的工艺没有第三步,但第一步筑茶是有的,装蓝之前已有水湿,湿水以后在压紧,也要撒水发酵,这个茶里就会有些发酵,这个发酵和现在渥堆发酵有些接近,但是程度轻很多。类似于轻渥堆,所以,会红汤。。

实际上做号级茶,压完以后还有个发酵过程,他熟是晒干的,他好象很多东西都要阴干

总结红汤的原因:

1、采摘后杀青不及时,因为过去茶山离茶庄、茶号远,过去没有机械化设备,没有摩托车这些,都是用人背着走路这些当时条件有限,杀青不及时,有尾凋;

2、茶叶运输过程中,防止茶叶破碎,要洒水;

3、茶压好之后,有些茶必须要发酵,我看到过文件,50年代勐海茶厂刚刚学做七子饼,他压完以后就这样处理的。

七、茶庄茶号的章、印、签章、表等资料

上图,猛景紧茶的商标,“猛弄”地区,“猛景茶庄”,上下英文。泰国金三角地名,猛弄(monglung)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两个印版:这两个印版是网上找的。大家看一下包装是怎么印出来的2015“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八、易武同兴号向质卿的家史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照片是前几天易武的,我是想给易武人讲家史。

易武人对同兴向质卿家完全不了解。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这是我发现的云南最早的注册商标。

当年是铁皮盒装普洱茶散茶,可惜没有看到过成品

九、当代老茶圈子的状况和介绍

号级大部分在香港人那,身份的象征。

从取舍风格和接受程度,十年二十年左右的中生代茶是很不错的选择,转换出来的梅子香和尾水甘蔗香都很迷人。

邓时海,何作如,白水清:老茶派

石昆牧,石的《经典普洱》

耿建新、邓时海,《普洱茶续》

这两本书都很高的价值,很实在,讲述七子饼的内容,大家能接触到的东西。

-------------------------------------------------------------------

问题环节

【东莞宁静】:请问目前号级,印级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的藏家手上?

【杨凯】:号级香港、台湾大陆都有,基本在大藏家,大土豪,大茶商手上。

号级的圈子比较窄,大多数人知道藏品在谁手上。

印记就散了,到处都有。

【湛江曚眼】:关于杨先生说的:各类老茶,还是喜欢老普洱,能说说其它几类跟老普类比下么?

【杨凯】:个人体会哈,老普的厚滑醇和,50年代的老千两有泥味,清代老乌龙也比不上老普,差距很大;老六安好喝,不过厚滑程度也比不上普洱。

一句话,万茶归普。(陈香白语)

【东莞叶孤城】:老师好,请问目前大家认可的好的号级茶主要是用那个茶区的原料?

【杨凯】:号级六大茶山为主,是为正山。民初勐海、元江等地都不正宗。

内票写着易武正山、倚帮正山。但真正做不一定是用这些料,就不一定了,这个,我本人觉得值得怀疑,不太敢说他这些东西是哪儿的,因为老茶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比如乾利贞宋聘很好喝,而有些不好喝。

号级茶的用料问题很复杂。现在,何作如先生,一个普洱茶的大玩家,甚至还有人管他叫普洱茶的上帝,他正在做这个方面的研究。他自己拿钱出来,派人到易武去做茶树品种的基因,他将来还要拿出一些老茶来,做老茶的基因图谱和这个现在的树的基因图谱做对比,他想找出来到底是不是易武的料做的,

因为,我一直在提一个问题,这个乾利贞宋聘有可能有元江的料?而所有喝老茶的人对外的时候,他们是不会这么说的,他们绝不承认有这个,所有的人都是按照那个商标就说我们的老茶使用的是易武的料,但到底是不是这样?这个东西要证明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你如果证明他不是,可能证伪会更容易点,证明可能很难。

八十年代,香港南天(贸易)公司来做茶的时候,他使用的是解放前流行的那种方法,也就是采用很粗老的料做茶,他们设计了一款茶叫8582,其实,现在的8582的用料跟过去号级茶的用料是接近的。

【上海善默】:老师好,按现在的生茶加工模式最早证明越陈越香的是哪个年代?(当前的茶什么时候可以变成越陈越香)

【杨凯】:我觉得越陈越香这个并不是说现代工艺、模式来证明。因为,老茶,首先过去是喝老茶的,那些喝老茶的人,尤其是一些玩老茶级别高的人,大概在十年前他们连红印都不喝,他们觉得红印还没有转化到位,而这几年的红印已经变得非常非常的好喝了。红印基本上应该是以西双版纳原料为主的。至于,后面的其他地区呢,因为,当时茶出口的比较少,出口茶到香港的茶商,他们比较认西双版纳的口味和版纳的料,所以说,红印以前是以版纳为主。

【东莞叶孤城】:刚才说的节点。云南熟普是70年代开始。广东的云南熟普老师没介绍。请补充!

【杨凯】:广东熟普,其实云南搞熟普的工艺主要还是从广东那边学来的。云南茶以前就有发酵,就包括云南做紧茶一直就有发酵,但是到了文革前后,紧茶的发酵就停了,停了以后呢就出问题,藏民他们喝那种生的纯生的茶受不了。而广东普实际上和边境茶是类似的,他们有他们的工艺,并且,他们摸索着,从解放以后一直在做普洱茶。香港人可能做得更早一些,四五十年代的香港人就在摸索着按云南宋聘号的味道做宋聘茶,按蘑菇头的味道做姑娘茶,这些东西都有。

【上海善默】:既然以前是红汤,现在为什么要规避红汤?

【杨凯】:过去的红汤,茶做成红汤以后,香气是弱的,肯定茶香损失很多,它的香是另一种香,它的香味是已经转化了的,更体现出的来是向红的这边靠,所以大家更倾向于,自从,中国茶叶公司进云南以后,他们更希望以绿茶的概念来做普洱,那么就是说普洱即有绿茶的这种高扬的香气,将来的转化又能转化的很好‘,现在我们的工艺就做的很绿,很青,让他有一种生草味,让它大概到十年二十年以后才能转化的很好,那么,那个时候呢就会有什么梅子香啊什么的味道转化出来。

从七子饼、印级、号级茶看普洱茶的流变和发展

【东莞IC】:两本书《经典普洱》《普洱续》(照片)

【杨凯】:可以推荐。这两本书整体上来说准确度算比较高的,其他的书,问题就很多,就包括像,陈智同的《深邃七子世界》部分有问题,《普洱古董茶事典》后部分“老茶图谱”部分是合作的五行出版社来写的,就有一些问题,怎么说呢,我只能说,它的边境茶比较多,年代问题不好过多干涉,大家自己理解。

【浙江烟波】:那这样的话,现在的茶转化出来是不一定是号级茶的状态?

【山人】:老茶的红汤与我们现在的工艺的关系不大啊

【杨凯】:刚才我提到了陈香白先生的一句话“万茶归普”。所谓万茶归普,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你的不同的工艺,它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它只要不太离谱的话,它都会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来转化。尤其是普洱茶,你只要是这个普洱原料,你按照差距不太大的工艺,到最后都能转化到某种老茶,这种老茶的风格不同而已,就是说转化过程中可能会有一点点的区别,就比如说,你这个老生和老熟都是老茶,他们中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它们都是很好喝的。

你说现在的茶按现在的工艺做,是不是宋聘的味道?它可能接近,但是它会有一定差异,就像那天在易武,我喝宋聘,在煮茶的时候,我喝出来了发酵不足的老茶的那种味道,这个是非常非常奇怪,我第一次喝出这种味道来,但是它是在煮茶这个环节出现的。

现在工艺做的老茶,其实,所谓现代工艺,就是说,我们看,88青它是一种按现在我们生茶的这种工艺做的饼茶,那么7581砖和文革砖,7581砖是用熟茶工艺做的,而文革砖用的又是一种更特殊一点的工艺做的,再包括8653之类的,这些都是现代工艺的老茶,这些茶大家可能也都能接触过,可能也感受过,成不成功呢?或者说它的风格你喜不喜欢呢?大家可能喝过你就知道了。

【湛江曚眼】:存在制前发酵的老茶,加水湿,发酵后继续存放,现在是直接成茶压饼,再存放发后发酵能否走出以前古董茶来?

【杨凯】: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古董茶也不是说每一饼古董茶都是好喝的,古董茶这个所谓时间的味道啊,这个味道它是一定都会有的,无论是什么茶你只要存够了年头,时间的味道会有的,但是呢,它的厚度,它的滑度,它的内含物质的这个,它的那种特殊的香气,就是说,普洱带来的那种转化香会不会有,就不好说了,这个跟你的原料的关系非常的大了,也跟你的这个工艺的关系非常的大。

【东莞叶孤城】:老师藏区人民有进贡的习惯。有没有研究普洱进贡的历史?

【杨凯】:普洱茶的进贡是这样的,在清朝,清朝的进贡制度是只有总督和巡抚可以进贡,至于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非常低,他是不能进贡的,总督、巡抚他们下去采取茶叶拿到商人这里来,商人按照一定的标准,再重新包装。总督、巡抚换了包装后再进贡给皇帝。当然,我也看过一些书籍讲,在明朝时有一些特殊的名茶进贡,但我估计这种茶叶进贡上去,皇帝也不会要的。所谓说不会要,就是说皇帝自己不会吃,有些食品,他还是,会找大臣们要试一下一些东西。

【浙江烟波】:以前用料用二拨和谷花,那么现在为什么都用第一拨的茶,还有内票为什么写着春尖?

【杨凯】:写春尖写阳春,并不一定就是春尖或者就是什么春茶,在过去,一年里一般来说只压一季,就是说秋天压茶,春天采茶,他把春天和秋天的茶都在一起加工。过去,版纳地区是属于这种烟瘴之地,就是疟疾流行,马邦一般都是在雨季不敢进来的,每年只有在旱季,也就是说秋天和冬天,进到思茅普洱,和思普再加上勐海这一带,那么他压茶呢,也是基本上茶叶采摘之后,在家里放半年,到了秋天才加工出来。

【东莞IC】:贡品一般都有记录,那么在清代18\19世纪有没有茶庄出品的相关记录呢?

【杨凯】:清代,十八、十九世纪的所有的贡茶在故宫里都没有茶庄茶号的名字,我多次去向故宫的人和中国历史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人去打听,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说他们见到了同兴贡品,还有一些贡茶上有字,他们给我的回答,他们是进去看了,都没有字,那么有字的那几个呢?可能是,就是说,民国以后,1912年民国以后,傅仪并没有被驱逐出宫,他在故宫里又呆了很多年,那么在这期间宫里这么多人还是要过日子的,那么,过日子呢,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去采购一些,也可能有些人呢,就遗老遗少也稍微的给送一些,那么这些就是有记录的了。

是有记录啊,我说错了,那么这些茶呢,就是有这个茶庄的名字出现的,那么像茶叶博物馆里,存的那个就是说,同兴号向质卿(造),还有那个其他的,所谓同兴贡的吧,就属于这一类。因为同兴号呢,他的创号年代是1894年,同兴号的,在1894年以前呢,同兴号呢,他是,他们家做茶做了大概三代了,但是没有自己的茶庄茶号。

【上海善默】:为啥没有用老工艺的了

【杨凯】:国营公司定标准,私营茶庄1956年以后通通地消灭了

【东莞IC】:同兴几个号黄记等,怎么区分的

【杨凯】:黄记是同昌。黄锦堂是进士黄席珍弟弟黄家珍的字,黄文兴小一辈。黄位中是黄家另一支系的,更晚

【东莞IC】:解放前后,不少茶庄外流,主要在泰国、越南吗?不知道他们在当地有没有相关的出品记录佐证杨老师的观点。另外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江浙,包括上海等地,在广东,在青海西藏,有没有普洱茶的相关记录?估计多散在文人笔记和僧侣的记载上

【杨凯】:他们的工艺和传统工艺不一样,是鸿泰昌工艺,有个台湾人写过。

有个台湾人写过。例如《北平四川茶馆的形形色色》——唐鲁孙,中记载如下:

四川藏园老人傅增湘,在北平算是藏书最多,珍本版本鉴定专家了。恰巧我买了一部明版的性理大全,请他去鉴定,他楞说是清朝板本仿刻,我这部书是玻璃厂来熏阁刚买的,于是打电话让来熏阁老板来傅宅研究研究。结果校对出我这部书有明成祖一篇大字序文,确定是明刻原板,一点也不假。反到是傅老收藏的一部到是书真序假,算是残本,藏书家岂能收藏残本。我因为买这本书是研究学间,真假板木对我来说都是毫无所谓,于是就把这部书跟傅老换。傅老大喜之下,约定三天之后在他家喝下午茶,到期我准时前往,他已经把茶具准备妥当。宜兴陶壶,一壶三盅,比平常所见约大一倍。炭炉上正在烧着水,书僮说,壶裹的水是早上才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汲来的。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颜色元黑的茶焦一块,据说这是他家藏的一块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现在仅仅胜下一多半了。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龄已在百岁开外。据傅沅老说,西南出产的茗茶,沱茶、普洱都能久藏,可是沱茶存过五十年就风化,祗有普洱,如果不受潮气,反而可以久存,愈久愈香。等到沏好倒在杯子里,颜色紫红,艳潋可爱,闻闻并没有香味,可是喝到嘴里不涩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茶,是香留舌本,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

【浙江烟波】:鸿泰昌是什么工艺?

【杨凯】:轻发酵18天

【梧州五木】:我想问一下,以你喝过的古六茶山老茶中,转化结果,是否易武和曼松的老茶略为胜出。

【杨凯】:没见过曼松的老茶,没见过不代表没有。

【杨凯】:同兴号大票上有提过曼松。(上图)

【东莞IC】:认可三山。也就是200多年前,1800年前后开始(三山:易武、倚帮、蛮松。(假:猛烈(勐腊?)、猪街(元江?)、坝子)),白尖茶叶的意思是?

【杨凯】:我估计是芽尖之意

【东莞IC】:看来,易武最早在1935年前后已经是代表茶区了,他的内票上溯到1800年前后,说明那时候就易武设茶庄,以易武为主力茶区

【杨凯】:说和做是两回事。

【东莞IC】:扯扯虎皮自古皆有。

【上海善默】:请问,老工艺停用跟新工艺的兴起,是故意的还是随意的?

【杨凯】:中茶是复旦茶学系(安农系)、吴觉农(日茶系、或商检系)决定工艺

【东莞IC】:中国是明代开始资本主义萌芽的,商标应该出现比较早。普洱位处云南,出现这种商标目前可以查找到的是不是20世纪前后,有没有更早的?比如改土归流前后

【杨凯】:中国过去叫牌印,和商标有区别

【浙江烟波】:那曼松的贡茶园是假的?是绿茶?

【杨凯】:过去没有烘青,晒青绿茶和白茶的可能大一些。

【东莞IC】:杨老师,目前可见到最早的茶庄商标是什么时候?实物?记载?

【杨凯】:我见到最准确的“瑞丰、长春、宋聘、乾利贞”等,都是实物。茶庄名字知道更多

【梧州茶油五木】:现存的老茶,应该在当时只是中等水平的茶。那么,是什么样的古法制作流程造就了今天的老茶。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制作流程,只是老师傅的口传。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文字记载当时的制作流程?

【杨凯】:有一些。断断续续散在一些文献中。“打酱油”兄两张图。

普洱茶怎么品比较好

  喝普洱茶时,为了充分品尝到普洱茶的特点,需要有正确的普洱茶喝法。普洱茶的喝法包括选茶、备具、择水、投茶、喝法5个环节。 喝普洱茶最好选用景德镇等地生产的专用薄胎瓷器皿,因为陶瓷器皿泡茶不走味,能较好保持普洱茶的香气和滋味。

  饮具最好选用专用瓷杯,水原则上应选用软水,如 纯净水、矿泉水等,也可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如果是山泉水,那就更好。水温对茶汤的香气、滋味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普洱茶要求用100℃的完全沸水冲泡,才能泡出普洱茶的香味,才是正确的普洱茶喝法。


  普洱茶是人们熟知的高营养的茶叶之一,产于云南,普洱茶所含的茶叶元素对现代人的健康有特殊的作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时刻,一定少不了大鱼大肉、各类酒。很多人会在饱餐过后喝普洱茶,达到解酒的作用,但是这不是正确喝普洱茶的方式,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如何喝普洱茶最好。

  普洱茶功效

  喝红茶对心血管病患者有益,绿茶有抗癌的功效,而普洱茶主要的作用是降血脂和健胃。普洱茶泡开后是金红色,颜色很深,有种霉味,业内人士一般管那叫“陈香味”。这是由于普洱茶是在长期温热的条件下生产的,不仅味道与其他的茶不同,茶叶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多酚”的氧化程度也比较高,因此能产生大量氧化产物,起到健胃的功效。

  普洱茶降血脂的作用

  现代人在日常饮食中高脂肪食物吃得比较多,很容易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喝普洱茶可以起到一定的降血脂作用。另外,与其他茶叶相比,普洱茶中的氨基酸含量也更多一些,这是生命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而且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2009年第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回顾

  2009年4月12日至15日,以“健康云茶世界共享”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取得了显著成效,凸显出五大特点。

  一、领导重视程度高

  本届“茶博会”得到省及有关州(市)、县(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展会筹备期间,孔垂柱副省长,组委会指挥部总指挥(省政府副秘书长)白建坤,省农业厅厅长段兴祥,组委会常务副总指挥(省农业厅副厅长)汤克仁等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并及时作出重要指示。4月12日,孔副省长出席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普洱、临沧、保山、西双版纳、德宏、大理等茶叶主产州(市)领导分别组建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筹备机构,编制了各具特色的活动方案。临沧市由杜俊军副市长带队,市茶办、市广电、报社以及所辖8县(区)政府、茶办等单位和33家企业近200人组成政府参展团到会参展。德宏州组成了由板岩过副州长为团长,州、县(市)茶叶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及16家有代表性的茶企组成参展团参展,是德宏州参加的历届茶博会中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的一次。普洱市参展团由盛军副市长亲自带队,市茶办、市茶协组织了18家企业参展,市委副书记朱云飞、副市长盛军亲临“茶博会”现场进行了参观调研。保山市政府成立了以刘刚副市长为组长的“茶博会”参展领导小组,会展期间,市委副书记、市茶叶产业领导小组组长杨毅和副市长刘刚亲临会展现场。

  二、展会内容丰富

  本届“茶博会”是由省政府主办,由省农业厅等部门和昆明、临沧、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保山、德宏等茶叶主产州(市)共同承办,由台湾、香港、越南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福建、浙江、广州、江苏等国内茶叶主产区,滇红、大益、龙润、勐库等省内龙头企业和国内外茶界许多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的一次省级国际性大型展会。主要开展了茶叶博览交易、各茶叶主产州(市)专场活动、云南茶产业发展综合成就展、2009中国红茶经济发展论坛等专题活动。组委会邀请了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茶叶协会等单位以及印度、斯里兰卡、俄罗斯、波兰、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茶叶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专家学者对中国红茶的发展战略、生产加工技术、企业经营管理、品质形成机理及功效、质量安全等开展了研讨。

  三、客商参与热情高

  据不完全统计,展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万多人次参观了展览和到现场采购洽谈。170多家企业在馆内设立的120多个直销展位,共直销茶叶100多吨,现场交易达500多万元,签约交易茶叶1.1万多吨,合作签约和意向性交易金额达6000多万元。茶膏、专用袋泡茶、迷你沱茶等方便快捷的普洱茶新品种和新上市的春茶产品吸引了大量顾客。参与展会的人数、现场交易和采购洽谈情况均超过了预期。

  四、招商招展成果比预期高

  本届“茶博会”是在“云茶”经历了巨大的市场冲击和全球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双重不利因素背景下召开的。为克服困难,加大本届“茶博会”的招商招展力度,组委会指挥部办公室于2008年10月就开始筹划,并成功地在广州、郑州、青岛等国内茶界有影响力的地区进行了宣传推介,为国内云茶主销区的招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届“茶博会”展出面积共计17100余平方米,折合标准展位达602个,参展企业近200家,共设展位511余个,其中省内企业特装展位1476平方米、省外特装展位180平方米。台湾、香港、越南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标准展位28个。展品涉及茶叶行业8大类上千个品种。

  五、宣传推介效果突出

  本届茶博会从筹备之初就把宣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从去年11月份开始,省农业厅和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利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角度开展了本届茶博会的前期宣传工作。特别是“茶博会”总体方案确定后,指挥部将宣传与招商、招展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采取举行新闻发布会、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专刊、特刊、简报、标语、手机短信、天桥广告和市中心电子广告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茶博会”期间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和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及省内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春城晚报、云南经济日报、都市时报、昆明电视台等共60多家媒体派出120多名记者,聚集“茶博会”,对云南茶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云南省电视台等重要媒体的及时报道,在云南乃至全国各地引起了积极反响。展会期间,组委会办公室将印制的3000多册内容包括展会介绍、企业风采、茶业产区采风、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展商名录的精美会刊免费发放给参展单位及参观观众。展会还与“2009广州茶叶国际博览会”等展会开展横向联合,通过双方会刊、展位等资源置换,利用专业展会平台宣传了我省“茶博会”。

  本届“茶博会”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云南省茶产业60年来取得的成就,全面、系统地展示云茶悠久、灿烂的发展历史,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我省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扩大了“云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播了“云茶”知识,促进了“云茶”的贸易,体现出健康“云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世界共享的特点。对打造“云茶”精品名牌,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销衔接,提升竞争能力,促进云南茶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