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普洱茶泡制知识普洱茶冲泡时有什么讲究

普洱茶泡制知识普洱茶冲泡时有什么讲究

2019-07-12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茶叶的冲泡,一般只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即可饮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发挥出来,冲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据茶的不同特性,应用不同的冲泡技艺和方法才能达到。

普洱茶泡制知识普洱茶冲泡时有什么讲究

一、普洱茶冲泡基本步骤:

1.备具:准备好茶叶和茶具

2.温壶涤具:往茶具中置入烧开的清水,主要起到温壶温杯以及涤具的作用。

3.投茶:将茶叶置入壶中。

4.润茶:沸水冲入壶中,快速将茶汤倒去以醒茶。

5.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6.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以保持茶汤浓淡的均匀,再分别均匀地分入小杯当中请客人分享。

二、冲泡普洱茶的注意细节:

1、置茶量:用茶刀顺茶饼(沱、砖)分层处轻轻撬取,可按饮茶人数多少以及个人口味决定取茶数量。一般1~2人以3~5克茶叶为宜,若人多,可取普洱茶8~10克,甚至15~20克不等。

2、冲泡器具选择:有玻璃杯、盖碗、土陶瓷壶和紫砂壶等。初学者最好选用玻璃杯或盖碗来冲泡。因为其硬度和能见度较好,能客观公正的显示其茶性,宜于观看茶汤,鉴其好坏。到达一定程度的玩家要享受普洱茶时则可因人而宜,选择土陶瓷壶或紫沙壶等等。

3、普洱茶冲泡的用水和水温:用水原则上应选用软水,如矿泉水或纯净水,也可用自来水(最好先沉淀一下,以减少漂白粉的气味);水温要求以100℃的沸水为佳。

三、茶友经验:

一位喝普洱茶多年的茶友认为,闷泡法和煮茶法是冲泡熟普较好的方法,它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普洱茶的茶性,能更好地显现出厚、健、醇、和的品质。

闷泡法:每次倒出茶汤时都留根(也叫汤底),或出六留四,或出五留五。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是因为熟普的口感和韵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留根不影响每泡的味道,反而能浸出它的醇香。

煮茶法:煮茶的工具多陶炉或以酒精加温烧煮,加上一把紫沙制的茶海即可。用这种方法多半是遇上一饼好熟普,泡到茶汤已淡,但仍不舍丢弃,继而煮之续其茶香。既然会喝茶,能喝好茶被视为“清福”,那煮茶实为惜福了。

有用+10
分享

浅谈普洱熟茶制作流程

  1.发酵(渥堆):此种方法乃1973年云南省昆明茶厂研究成功的。渥堆是将制成的晒菁毛茶泼水,使茶叶吸收水份受潮,然后堆成一定的厚度,再利用湿热的原理将茶叶中的刺激性加以熟化;渥堆的轻重是由水的比例、茶的厚度及时间长短来控制。

  2.晾干:渥堆后的茶叶须适度薄摊开来,自然风干,否则会使渥堆过度,茶性茶质变死性,如同豆腐变成豆干一般。适度的渥堆是为了让茶达到快速可以喝的程度。风干后的茶毛料装袋等待叫卖,然后依需求再蒸压成不同形状及大小重量与规格。

  3.挑选:筛选茶叶分级的步骤,一般则细分为十级,按照茶品及茶型之茶菁级数,依要求而分级分类并无固定或特别的要求。

  4.压制:干燥的散茶,经高温蒸软后,依买主所需而紧压成型,有茶饼型、沱茶、砖茶型、柱茶型、香菇头型,目前也有象棋型及散茶类…等;大小、轻重规格随客户需要而成型。

品鉴普洱茶的五道功夫

茶人人会喝,品茶却是一门学问。品茶过程中主要有五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一定的功夫,否则茶的品质是无法享受的。

第一道,温杯洗茶。首先,用烧开的水温杯,使泡茶器具有热度,然后放入适量茶叶,斟至八成水进行洗茶,洗两遍,倒水速度要快,洗茶的目的是为了冲走茶在发酵的过程中沾染的灰尘和产生的一些影响茶质的味道。泡茶的最佳水温为90℃-100℃,即刚刚滚开的时候。

第二道:初杯润喉。刚烧开的水冲入茶叶3-5秒之后,第一道茶就可以上了。这时的茶味还没有完全出来,可以先润润喉。

第三道:端杯闻香。第二杯茶,是用来闻的,端到鼻边,细细吸入茶的香气,这也是判断茶好坏的关键步骤。

第四道:观色品味。上好的普洱茶,汤色褐红澄澈,入口醇滑无杂质,茶味回甘,茶香四溢。

第五道:感受茶品。舌头微微顶起,让茶水从舌的两边流入,牙齿和舌头一起与茶做全方位的接触,让舌尖体会茶的香气。

五代十国——普洱茶膏第一次被制作!

五代十国——普洱茶膏第一次被制作!茶膏不是兴于唐的吗?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不是就已经出现茶膏的制作工艺了吗?

相信在很多茶友眼中,以上问题确实是显得很矛盾,对此,小编做此解释:唐朝对于普洱茶膏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只是对于普洱茶膏一词的发现,并不属于制作期,相信看过《唐朝——普洱茶膏的第一次出现》一文的茶友们就应该了解。

五代十国——普洱茶膏第一次被制作!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陶谷所著《茗苑录》中记载有贡品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茶膏开始有名称,并出现了多个品种。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据此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产的茶膏耐重儿已作为贡品入贡,但数量少,仅8枚,尤显珍贵。“茶膏”这一名称在史策中开始正式出现。

在《十国春秋》记载的这段文字中,我们发现:

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

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

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凡八枚)

第四,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由于茶膏自其产生开始就非常稀有,直接造成了史书所载均语焉不详,零星所见的有关片言只语,被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所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产品,无法进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