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膏历史普洱茶膏在清代被正式定名

普洱茶膏历史普洱茶膏在清代被正式定名

2019-07-15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虽然没有宋代茶品精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唐宋龙团凤饼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普洱茶膏历史普洱茶膏在清代被正式定名

清代的茶叶发展是继中国唐宋之后又一个顶峰。与唐宋时期不同的是,唐宋只专注于饼茶的制茶技艺。而清朝则是“百花齐放”——各类茶及不同的制茶技艺群芳斗艳,色彩斑斓。我们现今熟知的“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都是在清代得以正式定名。

普洱茶与普洱茶膏也是在清代确定自己的名称。

1729年,清朝雍正七年,清朝政府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普洱府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当地的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就使在云南普洱府管辖区域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进而又将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团茶、饼茶、沱茶、砖茶,统称为普洱茶。就在清朝设立普洱府的当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和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

茶膏再次悄悄浮上水面。依旧是贡茶的角色,依旧神采飞扬。毕竟在当时,被皇帝钦点的茶品,是何等的荣耀。

这个茶膏其实就是普洱茶膏的前身,云南土法制作的普洱茶膏。

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而初创的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与唐宋茶膏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区别。宋代茶膏是采用“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方法,将蒸熟的茶叶榨出茶汁,并将茶汁经空气氧化与干燥后演化为“膏化物质”。而云南土司的大锅熬制茶膏,则是借鉴古代中医熬制“药膏”的工艺,直接搬过来使用的一种制膏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相比宋代茶膏的制作,更简单易学,人人都可操作。而且,对制膏设备的要求也没有宋代制膏需要“大小榨床”的要求。只要有锅,无论是在家里或是茶坊都可制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不仅一下子接受,并且迅速推广。由于它的操作简单,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因为,从食品生物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

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气一并挥发,必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的缺失;

三是大锅长时间熬炼,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会很大。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普洱茶“忌高温”的特性。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仍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作为贡品。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初始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情况在乾隆执政后,迅速得以改变。

有一个小故事,也是历史上的一个疑案,令当今的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在雍正皇帝“驾崩”的第三天,雍正还没有入殓,有诸多重大问题急待处理的情况下,乾隆就下令将宫里专门为雍正“炼丹”的道士驱逐出宫。

为什么?

其实,在乾隆心里,他认为“皇阿玛”(即父亲)的死,很可能与道士提供的“丹药”有关。

雍正皇帝在世的时候,尤其是晚年,对道士们搞的“炼丹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认为这种“丹药”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他不仅派人到处寻访这些“炼丹”高手,还将他们引到宫里,并专门为他们设置了“炼丹间”。

中国炼丹术的发明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我们没有确切的纪录知道古代的服药者吃什么丹药以求长生,但若根据晋人编纂的《列仙传》记载,他们所服食的包括丹砂、云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

“炼丹术”中所使用的各种金属矿物都是由土中开采出来的,所以在五行生克学说中就有土生金的说法。于是当时就有一种设想,那就是认为矿物在土中会随时间而变的。例如认为雌黄千年后化为雄黄,雄黄千年后化为黄金。朱砂200年后变成青,再300年后变成铅,再200年成为银,最后再过200年化成金。能不能加速这种变化呢?这时就产生了夺天地造化之功的思想,企图在 “鼎” (古代的烹饪器,也是记载功勋的礼器)中能做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于是就在鼎中放入各种药物,封闭后进行加热烧炼,以为可以炼出贵重的金银来,这样炼金术在战国末期就萌芽了。到了秦皇汉武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炼金术就大发展起来,这时不仅要由低贱的金属如铜、铁等制造出贵重的金、银来,还要为统治者修炼出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来。

后人将这场探索活动叫“金丹术”。他们把人与物相类比,认为黄金和玉都是不朽不坏的,所以最好能由金和玉中提出精华来给人吃,于是就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理论。这时炼丹家就希望能炼出一种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与普通物质配合就能变成黄金。

由于“炼丹术”主要用五金、八石、三黄为原料。炼成的多为砷、汞和铅的制剂,吃下去以后就会中毒,甚至死亡。

在炼丹术发展初期就有人服食丹药,首先是三国时期何晏大将军(曹操的义子)带头服用“五石散”,说是可以强身健体,于是在社会上“服石”之风盛行。由于“五石散”中主要成分为砷制剂,服后浑身发热,甚至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脱,所以社会上就又流行起宽肥的服装,甚至有人索性躲在竹林中,脱光了衣服混日子,还被誉为高士。后来炼丹家们进一步又炼出了升华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只要服用一点就可得到同样的“药效”,就这样,服用起来就更方便了,结果不是中毒就是发病死亡,这可以说是古代的吸毒潮,所造成社会危害相当严重,可与今日的吸毒热相比。所以在当时的古诗中就有“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批评此事。

但尽管如此也未能因此而停止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中国历代皇帝几乎都热衷于炼丹,而这些皇帝们也大都死于 “长生不老丹”。仅在唐代,服丹身亡的皇帝就有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个,中毒的皇帝还不算。

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是“炼丹术”的牺牲品。

但乾隆不同。青年时的乾隆广闻博学,已开始通过国外来的传教士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科技,尤其是了解到一些化学知识。他隐约感到,这种“炼丹术”制成的“丹药”内含大量的铅、砷一类的重金属,可能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这种观点与当时传统的医学是相违背的。因为当时被奉为“医圣”的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就认为:“粉锡(铅粉)辛寒无毒”。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显然是错的。

但是,乾隆皇帝还是将道士逐出皇宫,并中止了“炼丹术”。应当说,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尊重科学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云南的贡茶——“普洱茶膏”。这又是为什么呢?

翻阅清朝的各种史料,我们发现,自乾隆当政以来,云南的普洱茶上贡朝廷的数量相比雍正时期不是在减少,而是逐年扩大。但有一点,是很多人不注意的,那就是少了“普洱茶膏”。

我们从很多反映云南上贡的茶品目录中,再也没有看到“普洱茶膏”的影子。是普洱茶膏就此停产?还是清朝皇宫将其逐出,不再列为皇室的饮品?

答案出乎我们的意料。

普洱茶膏不仅在乾隆时期,乃至以后,始终成为皇帝的主要茶饮品,而且,还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海外使节(后面章节详述)。那么,这些普洱茶膏又是怎么来的?答案也同样出乎我们意料:

是清朝皇宫自己制作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当时的云南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反清复明”,加之地处在边陲,离京城路途遥远,统治者极为害怕投毒;

第二,云南土法制作的茶膏基本上以熬制为主。这种反复的熬炼与“炼丹术”有点相似,其铅、砷的含量自然很大。加之这种高温会破坏茶叶多种营养物质,失去原有的价值。

于是,乾隆时期,乃至以后的茶膏制作被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原料仍然是云南上贡的普洱茶。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为了选料更精细,或者防范茶中投毒,竟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将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 “检验—解块—漂洗—检验”。 在正式压榨前对原料进行检测和 “预处理”。然后将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压榨制作,其压榨的整个工艺极其复杂,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没有任何高温的过程,使生产出的“普洱茶膏”在品质上有了新的提高,一跃成为宫廷制品(又称为“宫廷御品”),使普洱茶膏的制作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普洱茶膏”由此正式确立。也就是我们现今俗称的“宫廷普洱茶膏”。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 ~ 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正式纳入其中。这是我们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有用+10
分享

喝小青柑普洱茶:掌上明珠,更加受宠的“小心肝”

  当下的茶叶界中,最火热的莫过于小青柑了,它小巧玲珑,冲泡方便,人见人爱,老少皆宜,是一道让人喝着便会深深爱上的小宝贝儿。

 

  很多爱茶的朋友没有料到她会成为“小心肝儿”,小青柑与柑普茶区别不大,不过是橘色柑橘与绿色柑橘的不同而已。然而,柑普茶成为了普洱茶新秀,而小青柑成为了“小心肝儿”,显然小青柑更加受宠。

 

  为什么刚刚出生、未经成长、还没成熟的小青柑,迅速成为功成名就的新宠呢?

  千里迢迢相恋相爱

 

  李时珍评价陈皮说:“同补则补,同泻则泻,同升则升,同降则降。”陈皮性温,能和百药,既能单枪匹马作战,又能协作他人获得成功。它能入茶、入膳、入酒、入药,在哪都能团结他们,而又发挥自己的优长。

 

  普洱有生普到有熟普,这是个伟大的划时代的创新,就像我们先人,从吃生食到有火能吃到熟的食物一样伟大,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熟普和陈皮都具备了极强的包容性,二者从云南来广东,千里迢迢,相恋相爱,气味相投,才能“白头偕老”。

  包容性广融会贯通

 

  小青柑指生理未成熟时(通常指农历立秋至寒露)采收的果实。这个时段的柑果称之为小青柑。经过6个月的生长,嫩绿的小青柑逐渐长成了,果皮厚实,油包饱满,浑身发出青涩的果香,香甜浓郁。

 

  小青柑个头小,发油含量最丰富,微涩带酸,茶中果味较浓,清甜回甘,青皮里的油酮类物质最丰富。加工难度大,药性强,每年只加工一次,数量极少,极其珍贵。

 

  采用普洱熟茶作为配料,经过选果、剪果、洗果、挖果、冲洗到凉干、填茶、制作、包装等十多道工序而成。

 

  “小青柑茶”融合了清醇的果香味和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让柑皮与茶叶相互吸收着精华,形成了风味独特的柑普茶,同时达到理气健脾、消积化滞、燥湿化痰、疏肝润肺、疏通五脏等作用。

 

  青甜口感清新颜值

 

  小青柑的甘甜口感,有点酸,有点甜,有点青瑟,代表着朝阳、努力成长、向上的力量。

 

  小青柑的颜值,清新、舒爽,玲珑小巧可爱。特别是挂于枝头时,随海风轻摇时,露水浸润翠色欲滴时。见都都会有一种亲近它、抚摸它的冲动。这是人之常情,对果的期待,见证着成熟。

 

  打开品饮时,一见倾心的秀珍,盈盈一握的暗喜,冲泡唤醒后的青翠姿容,都有一种对绿色的亲近感,那可能是大自然的气息,泥土的滋养。

  潮流便利性价比高

 

  小青柑单颗粒无论是携带,还是冲泡品饮,都很便利,一次一颗,无论是盖碗、紫砂壶、玻璃壶,还是飘逸杯,甚至一个玻璃杯即可,冲水,浸泡、品饮,有了无限的便利,很有点速溶茶的感觉。

 

  小青柑入口甘醇,香甜,有独特的花香味和陈皮香,茶底更耐泡,可一次泡一颗,非常方便。泡的时候也可以用茶针在底部开个孔,再冲泡,这样能更好的泡出味道哦!

 

  正是这个季节,对于爱茶的茶友们,早早的品饮到不同的新茶,是表示着自己的潮,甚至能弄到新茶喝,也能体现出自己的关系,从而有了早喝到新茶的炫耀,这与人性有关,对美色、美味大多是追新的欲望。

 

  当然,选择小青柑,也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茶品,一次一颗而且耐泡,能续水20来道,出汤量大,满足不少消耗茶量多的场合,自然单次多人喝茶成本降低了,更加理性。

  掌上明珠,茶界小心肝儿

 

  小青柑做得精致,普通的柑普是无法比拟,倒颇有些小龙珠的意味,被视作“小心肝儿”常常也就是“掌上明珠”的含义,在这个颜值很重要的时代,小青柑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先决条件,更加容易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注意以及青睐。

 

  小青柑茶质纯净,融合了清醇的果香和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形成独特的口感与风味。冲泡后汤色橙红透亮,茶汤醇厚,汤感细腻,回味爽适有甜感,有浓厚陈香味。

 

  加上青皮的药用价值是在宋代已经闻名遐迩了,其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可用于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除了药用,优质的青皮泡茶,品味也能达到顶级陈皮的特点:香、厚、甘、醇、陈。

 

  很多茶人说,原本以为只是换了颜色的柑普茶,没想到这一换竟有些脱胎换骨;原本以为柑普茶在这一年里是最火的,没想到小青柑一出更抢风头。

 

  爱茶的你,小心肝儿就是小青柑,这个演变,也不是偶然;毕竟,流行终有它的逻辑和道理,就像很多的生活哲理一样,潮流既然已经来临,我们不如愉快地拥抱吧!

普洱茶放久了,冲泡时应注意是否霉变

  普洱茶因其越陈越香的特点,所以众多茶友都养成了存新茶喝老茶的习惯。但茶叶久置不喝,很可能因保存问题对品质上造成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让它泡出来的茶汤更对味。

  当我们拿出一款放了很久的茶叶时,我们一定要确认茶叶是否霉变。这时你可将茶叶放置在手中,在光亮处看或轻嗅即知,若有霉味或者明显能看到发霉的迹象,那么最好还是别喝了。如果干茶有茶菁味或杂味,你可请专业焙茶师父或茶行代为处理;如果只是有一点陈味、旧味,则可以在冲泡环节解决。

  冲泡放置了一段时间的茶,有一点一定要做,那就是醒茶,让陈放的茶慢慢苏醒过来。而醒茶又分为干醒和湿醒,干醒的话建议大家选择一个紫陶罐来存放撬好的干茶,湿醒说的就是普洱茶冲泡中的第一泡醒茶。那么,久置的茶叶,我们怎样来冲泡才会更好喝呢?

  冲泡久置的茶叶,水的温度要高,最好是沸水,第一泡时间较平常久一点,然后倒掉不喝,第二泡起时间比平常快一倍,快冲快泡,尽可能趁热喝。当然在冲泡的过程要避免冲击茶叶,有条件的话最好使用大一点的紫陶壶冲泡。紫陶壶独特的双气孔结构,加上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和保温性,能让茶性更好的释放出来。

  总的来说在冲泡存放很久的茶叶之前,应该检查是否霉变。如果茶叶保存得当,那也应该注意不要忘记醒茶环节。

李兴昌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李兴昌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李兴昌——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李兴昌自幼随父母种茶务农,在父母的影响下,对普洱茶贡茶的加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听父母讲,家族祖祖辈辈都是以种茶加工茶为主要经济收入,过去加工的人头茶(团茶),方砖茶,芽茶,蕊条茶都很有名气,是普洱俯指定的朝廷贡品。现在,虽然贡茶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作为贡茶工艺世家,希望把祖传的手艺传承下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茶业不景气,茶价很低。面对古茶园无人管理,严重毁坏的状况,80岁高龄的李兴昌母亲匡志英毅然咬紧牙关,于1987年向当时的生产队买下了100余亩将被毁坏的古茶园茶地的经营权,作为遗产,带着厚重的嘱托交给了李兴昌。从此,李兴昌作为第八代传人挑起了传承普洱贡茶工艺的重担,而这片古茶园也成了李兴昌后来传承和弘扬普洱贡茶传统工艺的物质保障。

 2004年以前,李兴昌凭借自己家拥有的优质茶叶原料,长期以家庭手工作坊的方式加工普洱茶。以加工散茶为主,后期也应政府和茶人的需要,做少量的紧压茶。此间,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熟就了普洱贡茶制作工艺,把现代工艺融入传统工艺。同时,还走遍了困鹿山每个角落,清楚的知道古茶树分布情况,编制了古茶区分布图,为政府考察和宣传宽宏困鹿山皇家古茶园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随着传统变洱茶市场的复苏,2004年创建了第一以普洱贡茶工艺生产茶产品的“普洱困鹿山茶场”(2007年更名为“宁洱困鹿山茶场”,2008年更名为“普洱困鹿山茶业有限公司”作为传承基地。至2008年的数年间,李兴昌带着自己的茶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多项金奖,银奖和特等金奖。

 2007年4月和2008年5月,李兴昌率领弟子们分别参加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贡茶开采仪式和普洱市民族文化艺术节,表演“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2008年6月以李兴昌制茶工艺作主要申报内容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分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李兴昌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2009年12月23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委政府四班子,组织相关部门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举行隆重“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挂牌仪式,指定传习所由李兴昌负责管理,李兴昌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繁忙的筹办之中……,至调查时止,已接待中外宾客数百人,为弘扬和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2010年6月李兴昌率领儿子和弟子们参加云南省厅在昆明举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云南省系列活动,父子俩人双双获得“成绩突出”奖。

1、普洱贡茶生产,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四个程序,贯穿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和敬重朝廷的传统文化色彩。

2、杀青揉晒是普洱贡茶生产中关键而又独特的工艺。杀青,是在热锅里用飞、抖结合的手法,使鲜叶受热而均匀地失去部分水分,充分释放出茶叶内的芳香物。关键在温度的掌握,全凭经验和手感。因为温度过低,茶鲜叶的生涩味不能清除;温度过高,对茶叶中的活性酶破坏太大,不利于后期发酵和茶多酚类物质的保留,普洱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后来的自然发酵而产生愈阵愈香的品味和独特的保健功效。揉捻,是用手直接搓揉已杀青的茶叶,关键在轻重的把握和重力方向的技巧,目的是使茶叶细胞破裂程度适当,保证在冲泡时能均匀地释放浸出物。技法的高低直接影响茶叶的品味和芽条造型的优劣。

3、蒸压成型也是普洱贡茶生产的重要环节。即晒青茶经过蒸软、袋揉、压摸定型、干燥、包装等工序,制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关键在蒸制程度和模压力度的掌握。李兴昌制作的紧压茶与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茶品一样,可历经百年岁月的磨砺,仍保持紧而不实,疏而不松的型状。堪称“茶叶一绝”。

2004年,以建立传承基地为目的,成立了以家族成员为主体的“普洱困鹿山茶场”(2007年更名为“宁洱困鹿山茶场”,2008年更名为“宁洱困鹿山兴昌技艺茶场”,2008年底晋级为“普洱困鹿山茶业有限公司”)。

至2008年的数年间,李兴昌带着自己的茶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茶业博览会,积极向人们宣传介绍普洱茶贡茶传统文化和工艺,获多项金奖,银奖和特等金奖。并把获奖产品拍卖所款项分别捐给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慈善结构。2007年4月和2008年5月,李兴昌率领家族和弟子们分别参加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贡茶开采仪式和普洱市民族文化艺术节,表演“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2008年6月以李兴昌制茶工艺作主要申报内容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2月李兴昌率领弟子们晋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并获得突出贡献奖。”2009年12月23日在当地党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宁洱县城开办了“贡茶技艺传习所”,已接待中外宾客数百人,拓展了贡茶传统文化传承、宣传领域。

2010年6月李兴昌率领儿子和弟子们参加云南省文化厅在昆明举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云南省系列活动,父子俩人双双获得“成绩突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