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黑茶储藏>安化黑茶的保存方法

安化黑茶的保存方法

2019-07-24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安化黑茶的保存方法

黑茶是六大茶类中最为特殊的一大茶类,它与日月同在,与环境共生,我们在查看黑茶保质期的时候,商家会告诉我们,长期储藏,越陈越香。其他茶类忌氧化,忌潮湿,而黑茶却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品质不断得到升华。

黑茶在存放过程中,只要砖片本身的含水量达到出厂标准,而空气湿度又不是过高,哪怕时间再长也不会霉变(茶砖中具有的优势菌抑制了其它菌产生的缘故)。但历时30~50年的陈年老砖茶可能会在砖片表面一层寄生“茶虫”,“茶虫”并不可怕,是茶叶陈化的结果,虫与菌共生,也许有利于陈化的进程,事实证明,带有虫块的陈年老茶对身体并无害处。

安化千两茶、百两茶、十两茶储存更为方便,只要通风、空气湿度一定的环境下即可很好的存放,由于千百两茶用棕叶、竹蔑包装,使得内部很难用水份进入。氧化表面以后,里面的茶继续陈化,对茶的陈化更有好处。

有用+11
分享

六堡茶生产情况怎么样?获得了哪些荣誉?

六堡茶生产情况怎么样?获得了哪些荣誉?

生产情况

2010年,梧州市茶园面积约5.1万亩,六堡茶生产企业37家,取得QS认证的企业有18家,取得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备案)资格的企业有3家,并有3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家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六堡茶已实现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2010年六堡茶产量近8000吨、产值8.5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港澳、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2015年,梧州市拥有茶园面积4666.7公顷,生产企业42家,年产量超1万吨,产值超10亿元。

2016年,六堡茶产量为1.12万元吨、产值超12.8亿元,有50家生产企业获食品生产许可(QS/SC)证。区域品牌价值达15.79亿元,居全国茶叶区域品牌排行榜第28位、黑茶类第3位、广西第一位。

2017年,六堡茶发展为年产值13亿多元、产量1万吨、茶园面积8万亩的产业集群。

产品荣誉

2006年,六堡茶在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黑茶类评选中的唯一金奖。

2007年开始,六堡茶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多项金奖、茶王奖,连续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届梧州国际宝石节,被定为第三、第四届宝石节的指定保健饮品。

2011年03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香木海:中国黑茶文化使者

香木海:中国黑茶文化使者

“在茶文化的大潮之中,香木海和谭伟中只是沧海一粟。建立茶园,发掘古艺只是开始。安化黑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是我们的责任,但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追求的只是不断做出品质更高、口感更好的茶叶。然而当这成为所有中国茶人共同的追求时,我们一定会开创一个属于中国茶文化的新时代!”

——谭伟中

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以来,这片简单的树叶便凝聚了雅致与淡泊,哲理与智慧,汗水与心血,让无数帝王将相、高僧大德、文人雅士、黎民百姓为它陶醉、为它疯狂。

湖南安化黑茶以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独特的工艺与功效,吸引了众多湖湘企业家为它“尽折腰”。 “香木海”董事长谭伟中,就是其中一位出色的安化黑茶古艺传承者。他以“纯料、古艺、品藏”去打造安化黑茶,以“健康而会生活”为理念,让普天下的茶友共享一泡健康的好茶。

谭伟中:黑茶古艺传承者

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梅山文化发祥地“安化”的谭伟中,家中世代制茶,自幼饱受黑茶文化熏陶,对黑茶有深厚的感情。2005年,耳闻茶界一句“全国7万家茶企,也抵不上一家立顿红茶”,目睹唐宋以来的安化黑茶传统工艺一步步消亡,谭伟中毅然放下在外地经营多年的金矿和地产业,回乡专心研究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并在这期间一次性收购陈年老茶200多吨。

谭伟中熟谙安化黑茶历史。他说:“安化黑茶有文可考的历史起于唐代,其声明鹊起之时则在宋代,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经明太祖朱元璋钦点而成为皇家贡品。五代时期毛文锡《茶谱》云‘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此处之茶,即是安化黑茶。烹制无渣,即茶叶全溶于水而没有残留,这是安化黑茶古老工艺的最高境界。”

然而岁月无情,如此精妙绝伦的黑茶制作工艺,竟然渐渐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每每想到这里,谭伟中便心有不甘。于是在决心以推广安化黑茶文化为毕生事业之后,谭伟中踏上了一场安化黑茶的寻根之旅,开始一心发掘唐宋以来几乎失传的黑茶制作工艺。

自2005年至2010年,他研读了历代安化县志和大量古籍,循蚩尤后人足迹遍访南方诸省,又向国内外专家教授请教,甚至远赴韩国、日本与外国茶叶专家交流探讨。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谭伟中终于成功掌握了唐宋以来几近失传的黑茶制作工艺。更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数年奔波学习,谭伟中在微生物和发酵工艺领域也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见解,弄清楚了茶祖的身份和五千年来中国茶的演变过程,还恢复了许多古代制茶设备,并为此申请了32项专利。

芙蓉山:自古芙蓉出贡茶

安化古称“梅山蛮地”,位于雪峰山脉北端,资水中游,地多山水。芙蓉山海拔1428米,是安化境内的最高峰。芙蓉山上茶树繁茂,古时即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之誉。而被陆羽《茶经·之源》称道的“茶之上者生烂石”的“烂石”,在这里更是漫山遍野四处皆是。

烂石,学名冰碛岩,成于7亿年前。因石质坚脆、年代久远,所以石面遍布洞孔,故被称为烂石。冰碛岩含有人体所紧需的锌、铁、硒等微量元素。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其叶片中包含的营养物质较其他土壤要丰富得多。谭伟中戏言:“古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芙蓉山自古就是皇家贡茶的出产地。”

唐代,倍受上流士族追捧的“芙蓉仙茶”出自这里;明代,被朱元璋钦点进贡的“四保贡茶”出自这里;民国,与茅台同一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并获金奖的“湖红”也出自这里……

2010年,经过多方选址,谭伟中在芙蓉山上置地4000余亩,建成黑茶原料基地。从这一天起,芙蓉山上的贡茶之香,通过香木海飘进了千家万户。

香木海:健康而会生活

“绿色、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对饮食不变的追求。然而,如果鉴别一种食品是否绿色,是否健康,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谭伟中说:“香木海黑茶的原料生长在海拔1428米的高山上,昼夜温差大,虫子无法生存,所以没有虫害,无需农药。这就是最天然最绿色的茶叶。”

至于什么是健康的茶,谭伟中则为我们介绍了他在学习微生物发酵和酶促作用时独创的“四步发酵观”工艺:

第一步,香木海黑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酵母菌,其产物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根,能够把茶叶中的咖啡碱、咖啡因,转化成盐类,消除咖啡碱和咖啡因,起到保持人体内水分、滋润皮肤和安神助眠的效果。

第二步,香木海黑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的益生菌,能够杀灭大肠杆菌,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免疫力。

第三步,香木海黑茶在发酵过程中能够把茶中的纤维素,通过纤维素酶水解成茶多糖、葡萄糖,最后通过葡萄糖酸杆菌转化为维C。

第四步,香木海黑茶中的纤维素能够转化成可溶性纤维,能够把人体内的胆固醇、胆酸等排出体外,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

2013,星星之火可燎原……

2010年,在安化县境内最高峰芙蓉山置地4000余亩,建立黑茶原料基地。

2011年,在长沙开设香木海安化黑茶茶博馆,成立安化黑茶文化交流中心,全面展示唐宋以来的黑茶历史和传统工艺。

2012年,香木海黑茶入驻北京老舍茶馆。同年,与湖南和光传媒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毛泽东》和《长沙会战》等影视剧,借以推广安化黑茶。

2013年,谭伟中继续在芙蓉山上置地3000余亩,耗资数千万打造世界顶级茶园。

谭伟中说:“在茶文化的大潮之中,香木海和谭伟中只是沧海一粟。建立茶园,发掘古艺只是开始。安化黑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是我们的责任,但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追求的只是不断做出品质更高、口感更好的茶叶。然而当这成为所有中国茶人共同的追求时,我们一定会开创一个属于中国茶文化的新时代!”

不错!星星之火不在于它有多少能量,而在于它能够引燃多少能量。相信我们一定会看到,谭伟中和香木海引领行业潮流,开创中国茶文化时代的一天!

安化黑茶:原料的老嫩并非衡量茶叶

品质的唯一指标清代大臣陶谢在品评不同季节的安化茶时评道“黄芽虽晚出,昧厚亦非劣”,此处的黄芽是指立夏之后所采之茶,原料较为粗老,但却“味厚”,相对于清明前茶的雀舌,具褒义和赞赏之意。现代人对茶品质的认定一般建立在原料的老嫩程度上,即“嫩者优,老者劣”,这是有欠客观和公正的。嫩者固然有其优势,但老者亦有其品质特点。历史上,古代贡茶大多为芽茶,嫩度较高,因为皇宫贵族、达官贵自无论吃、穿、用的东西都是世上的珍稀之物,茶自然也不例外,从茶品数量上来说,芽茶少,采摘亦难,自然奇货可居,故而对嫩者推荐备至,上行下效,古往今来人们便接受了这一既定的评茶标准。

生活中,茶瘾较重,口味较浓的茶人是不太注重茶之嫩度的,反而喜欢饮用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茶品,因为它的滋味和香气较浓,茶昧和茶气劲道足,视为“成熟之茶”。成熟度较高的茶品,如果不经过加工的特殊处理,其滋味苦涩,且粗老气较重。安化古人不经意中发现渥堆变黑的茶滋味醇和,汤色较浓,更适合饮用,便把这一工艺固定下来,于是诞生了一个新的茶类一一黑茶。安化黑茶通过渥堆发酵,高温火倍等工艺,达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

历史上,安化黑茶茶品一开始是由嫩度较高的芽叶加工而成的,因为当时西北地区饮茶风俗还只限于上层社会,饮用人群少,“贡茶”、“芽茶”即可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求。这些“细茶”e应属绿茶类)通过蒸压后,因当时落后的运输条件和长距离的运输路程,到达消费区域后便转色变得乌黑,油润,这种茶的口感和汤色,经多年的积累,便约定俗成。直到明朝,由于人口激增,茶叶需求量,而茶叶供应又跟不上需求量的增加,于是出现了“黑茶供应不足,请奏增加生产,运销西北各省”的奏章。在这种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只有采用较粗老的芽叶“以充其数”,久而久之,西北地区的平民百姓便接受了这种产品形式,饮用至今。粗老之茶,通过蒸压和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呈现出“不苦不涩,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品质特点,且价格便宜,很快便成了“一日不可无”之物了。

事实上老茶自有老茶的特点。明乾隆《茶笼》载:“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己老而昧欠嫩:须谷雨前后,觅成叶带微绿而园且厚老为尚。”成熟之叶尽管有些苦涩成分,但整枝内含成分并不比幼稚的一芽一二低,且某些化学成分(如茶多糖、蛋白质、矿物质、茶皂素等)比幼嫩叶高出多倍,香气成分也大多保留在成熟的茶叶梗茎内,如乌龙茶的香气较高与其采用成熟度较高的原料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