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细说普洱茶汤色浑浊的原因

细说普洱茶汤色浑浊的原因

2019-08-1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我们在品鉴一款普洱茶时,常会说及普洱茶汤色,以浓亮鲜艳透明为上,那普洱茶汤色为何浑浊呢?

细说普洱茶汤色浑浊的几点原因。


1.泡茶手法不当,例如泡茶时,注水过猛过快,会造成普洱茶汤色变得浑浊。

2.处于茶叶变化后发酵期间的普洱茶,例如1至2年的晒青毛茶,冲泡的时候会难免出现汤色浑浊的现象。

3.冲泡刚刚制作出来不久的普洱熟茶,汤色会显得浑浊,这是因为新茶发酵后,沉淀物未来得及散去的结果。

4.一款普洱茶若是在选料上不严格,采用太多杂料拼配在一起,例如雨水茶料和芽孢茶,汤色则会明显显得暗淡无光、浑浊看不清,难以下喉。

5.湿仓茶、发霉过的普洱茶冲泡后汤色会浑浊。

6.茶叶上的绒毛较多即显毫多,以春茶芽头居多,冲泡时茶叶毫毛冲入水中,会造成汤色浑浊,但这是正常的现象。

7.冲泡普洱茶,若想出线很好的茶汤,撬茶是最重要的,若是撬茶太碎、碎末末过多,会促使茶汤显得浑浊,杂质更是一冲就会出现。

有用+10
分享

行家谈仓储心得:重视普洱茶后发酵

  “普洱生茶从枝头采下,到加工完成,通过经销商到了我们茶友手上,其实只是完成了这款茶的二分之一历程。它还有很长的变化期,这就是普洱茶的后发酵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性不输于前期,应该引起我们茶友重视,因为照顾普洱茶后发酵的正是我们自己。”资深普洱茶友范唯如此说。接下来,我们一起听听他的存茶心得。

 

  后发酵好才更香

 

  传统普洱茶的制作流程非常简易,即将采收的鲜叶放在锅内,用手揉捻去菁,让其自然通风至干燥为止(一般含水率在9%左右)。而做好的毛茶,叫做“晒青毛茶”或称“晒青”,归在毛茶类。

 

  将晒青毛茶再来蒸,目的是让其变软,胶体物质浸出,便于压制成茶饼。这时,茶厂制作车间的原生态微生物会附着在茶饼上,用绵纸包起来,叫紧压的生茶。而将晒青毛茶直接放在罐子里存储的,叫散茶。

 

  当毛茶变成茶饼,开始走向市场,被不同的买家收入,这时普洱茶已经开始进行后发酵。

 

  简单地说,普洱茶的后发酵,主要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曲霉菌、酵母菌等),在不同的湿度、温度变化中生长,利用不同微生物产生的酶类,来转化茶叶中的儿茶素、醣类、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质。加上菌类大量繁殖时所产生的热能,同步地改变茶叶的颜色、滋味及香味。若缺少了微生物生存的环境,茶叶是不可能愈陈愈香的。

 

  行家谈仓储心得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其仓储是完成普洱茶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范唯说,很多人理解仓储,就是放在纸箱里,最多就是保持仓储空间恒温恒湿。包括他自己也试过纸箱里的仓储,结果其品质欠佳。

  而范唯此次分享的2010春苦竹普洱生茶,最初也是将新茶装纸箱入库(相当于干仓)。直到2012年春才拆箱,放入坭兴陶罐存放在不通风、温度湿度可控的茶窖里。

 

  6年的古树生普,相比那些从新茶时就直接装罐入窖的来说,细品略显粗糙,仍带有一定的干仓痕迹,但总体已能体现其品牌的风格了。

 

  “为什么要放到坭兴陶罐里呢?其实这个罐就相当于葡萄酒的橡木桶,其存放品质相差很大。”范唯表示,茶也需要呼吸,其“呼”的过程会释放大量能量,随之也损失了大量内含物,尤其是香味物质;“吸”,则是接受氧气进行氧化反应,加速茶的熟成、接受微生物提高茶的醇厚等品质,但也会吸入空气中的杂味、异味,所以其窖藏要求很高。经他实践,如果从一开始就用有气孔的坭兴陶罐存茶,可以保持一致性,逐渐创造适合普洱茶后期转化的最佳环境。

普洱茶名山名寨芒芾:温润爽口、值得期待!

芒芾寨,原来一般写作“忙肺”,也是位于临沧片区的一个村寨,其出产的普洱茶品质独特,价格适中,已经成为不少茶友的口粮茶。今天,让我们走进芒芾村,一探究竟。

地理位置

芒芾村位于临沧市永德县勐板乡区域范围。永德县的地理地貌以山地为主,峡谷中河流众多,气候温润,称得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是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至今还生长着中华木兰以及大面积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古茶树。芒芾村是出产优质茶叶的代表。

虽然均为山地,但是因为气候等原因,植被丰富,保存良好。

气候特征

海拔:1500米

降雨量:1000毫米

年平均气温:18℃/年

芒芾村的植被多样性文化保存完好,自然条件优越,降水丰富,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是云南省境内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茶叶产地之一。

茶园概况

芒芾村的古茶园面积还是比较大的,有1400亩。这里的古茶树被云南茶科所评为省级优良品种,命名为“勐板忙肺大叶群体种”。

口感特征

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馥郁高扬,不苦不涩,温润爽口,韵味持久醇厚,回甘生津快且持久。

芒芾与古韵流香

我们自2008年开始,制作芒芾古树茶,原名“大雪山”、“忙肺寨”,后正式定名为“芒芾”。

部分年份产品展示

品鉴总结

永德芒芾的茶品质佳。从品饮角度来说,它不苦不涩,温润爽口,香气独特,生津回甘明显。从收藏角度来说,通过开仓2011年和2012年的五年陈茶,我们发现芒芾古树茶的后期转化让人惊喜,值得稳定收藏。目前,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芒芾价格适中,是你性价比很高的古树茶之选。

普洱茶,落后的幸运

在我们这个时代,“落后”这个词绝不是一个好词,但对普洱茶来说,这个词意味着的,却是一种幸运。

落后意味着生长普洱茶的这片大地尚欠开发,更多地保留了大地原初的模样,更多地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生态系统,因而也就更多地保留了普洱茶天然、生态、环保的品质,而这样的普洱茶,却是最适宜于人类健康的一种茶。这样的“落后”,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幸运?反观之,又何尝不是一种先锋?

普洱茶复兴的时候,云南最落后的一些产茶地区,当地的茶农甚至“落后”得不知道使用化肥、农药这些东西,他们生产出来的茶叶,多是天然的有机茶。即使到了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的今天,云南依然保留了几乎不使用化肥、农药的面积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地区。

同样落后的,还有云南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在茶饮文化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云南的少数民族却还自然地保留着几乎没有任何进化的各式各样的古老的茶饮习俗,堪称茶俗的王国。

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拉祜族的“竹筒香茶”、“烧茶”、“烤茶”和“糟茶”;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煨酽茶”和“蒸茶”;苗族的“菜包茶”和“虫茶”;布朗族的“酸茶”;藏族的酥油茶、奶茶……云南少数民族的这些洋洋大观的古老茶俗,大多都是以新鲜茶叶为原料,把茶叶当作饮料和食物,和别的佐料配在一起,无所谓茶汤、茶底而一古脑儿喝下去吃下去的。

和今日流行的高度文明化了的品饮法相比,云南的这些茶饮习俗(包括唐、宋流行的“煮茶”和“点茶”)当然是茶饮方式的初级时代,是严重“落后”的。但这种落后却有一种幸运——人们饮(或许,用“吃”这个词更恰当)茶的时候,根本用不着考虑这么一道工序——洗茶(这是今日几乎任何一种茶冲泡的第一道工序)。

洗茶,说明人们对茶的卫生有顾虑。而云南的少数民族茶饮习俗中,丝毫不考虑这道工序,说明他们根本就不用顾虑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对茶完全放心。

他们对自己吃的茶完全放心,是因为他们对茶心无芥蒂。对他们来说,吃茶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因为茶对于他们,不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灵恩赐的礼物。

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把茶树,尤其是大茶树、古茶树当作神灵来对待。他们把茶当作是自己民族的护佑之神对他们的一种恩赐,而许多大茶树、尤其是古茶树,就是自己民族的护佑之神的化身。对于护佑自己的神灵们,他们(它们)当然也得到了精心的护佑。

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们至今还保留着祭祀茶祖、茶神、茶魂树的习俗,就是对自己的神灵的精心守护。不仅是对茶树,而是几乎对所有的树,云南的少数民族们大都有一种近乎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许多民族都有保护树、保护山、保护水的天然的环保传统,对是否砍一棵树之类的事情经常战战兢兢,谨小慎微,因为对他们来说,万物皆有灵,有灵的事物就不能轻易冒犯。

这种观念从文明进化的角度来看,当然是落后的,甚至还停留在人类早期阶段的文明时代。但谁又能够否认,这种“落后”的自然环保观念不是一种最纯粹,最彻底的环保观念?

然而,在现代化汹汹大潮的冲击里,任何一种传统的观念都不可能幸免冲击。由于“落后”的原因,云南的许多传统的茶山、茶园都是“低产”茶山、“低产”茶园,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掀起了一股改造“低产”茶山、茶园的运动。

结果自不用说,在提高了所谓的效益的同时,代价也显而易见——这就是有机茶种植面积的急剧减少和茶叶生长环境的极大破坏。这种趋势在普洱茶热的近几年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利益驱使之下,大量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被改造成茶园,影响了茶叶生长的良好的总体生态环境;大量的低产有机茶园被改造成所谓高产的茶园,其结果直接导致了茶叶总体质量的下降。

幸运的是,在“落后”的云南,环保的观念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和今日全球流行的大环保观念比较容易呼应。即使在“改造”最疯狂的年代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在茶产业界都不乏保持着清醒头脑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的人。

尤其是茶产区的当地各少数民族,他们依旧抱着“落后”的传统和观念不放,自发地抵制了这种“先进”的改造,幸运地保护了许多古茶园和古茶树不被改造和砍伐。如今,人们终于站在更加广泛和更加开阔的视野上,认识到了这种“落后”的巨大价值,云南茶产业界更是发起了另外一种热忱——古茶树的保护和有机茶、生态茶的种植。

这种向着“落后”方向的改造是一种幸运。对于茶的消费者们,但愿有这么一天,在他们拿起一块茶的时候,可以不经“洗茶”就能够像云南的少数民族们一样,用各种自己想象得到的方式,把茶随心所欲地喝下去,吃下去;

并能够在茶香的氤氲中,不至于怀疑自己所喝下、吃下的茶有可能占用和伤害了别的树种和生命的生存空间,因而在内心深处有所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