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顾渚紫笋用多少度的水来泡

顾渚紫笋用多少度的水来泡

2019-09-04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顾渚紫笋要用85摄氏度的水来冲泡,水温过高会烫熟茶叶,味道较苦,水温过低会减少茶汤的香味。水要以泉水为佳,也可以是洁净的溪水、江水。适合用没有盖的玻璃茶具冲泡,茶水比例1:50,可以采用下投法。

顾渚紫笋的制作工艺

工艺分为杀青、炒干整形、烘焙,三道工序。杀青在锅中进行,要求杀匀杀透。杀青叶出锅后,进行摊凉,再入锅炒干整形,最后烘干至含水量5%左右时下烘,稍经摊凉,包装收藏。该茶系半炒烘类型,既用锅炒,又用烘焙,因而外形紧结,又较完整。

顾渚紫笋的品质特征

白毫显露,芽叶完整,外形细嫩紧结,色泽绿翠,香气浓强,滋味鲜醇,汤色淡绿明 亮,叶底细嫩,很有特色。芽头茁壮,紧实而挺直,白毫显露,茶芽大小长短均匀,形如银针,内呈金黄色。顾渚紫笋汤色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绿茶顾渚紫笋
有用+10
分享

塔泉云雾的产地

  塔泉云雾是品质不错的绿茶饮品,成品茶外形条紧匀细,肥壮重实,色绿油润,白毫裹身;冲泡后香气馥郁高长,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黄匀整,色、香、味、形俱佳,尤以香高浓郁,早获“窄凝花、气扑山泉”之称誉,饮后甘甜生津,令人回味持久。那么,塔泉云雾的产地在哪里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塔泉云雾的产地

 

  塔泉云雾茶产自皖南山区的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产地分布于黄山余脉的吕辉村塔泉、张湾、庄屋台及天竺村鲍坑、密龙塔,共五个村民组。

 

  该产地位于东经118度26分,北纬30度34分,地处宣州、宁国、泾县三县交界处的高峰山西北侧。当地土层深厚,PH值在5.5左右,日照短,早晚多雾,森林覆盖率达87%以上,全年无霜期229d,年均温度15.4℃,最低13.7℃,最高40℃,年均降雨量1400mm,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这里山峦叠翠,溪流潆洄,自然景观清奇峻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塔泉云雾优异的品质特征。茶叶内含物丰富,多酚类含量27.15%、氨基酸含量4.18%。核心产区塔泉村是“塔泉云雾”茶极品原产地,其茶树生长在海拔1155m的高峰山北坡原生态茶园中。

  塔泉云雾的制作方法

 

  塔泉云雾茶以当地溪口柳叶种茶树鲜叶为主要原料,属特制烘青绿茶。该茶的采制技术极其复杂精湛,整个制作过程均采用传统技法。共有八道工序,其工艺流程如下: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初烘—摊凉—复烘—干茶拣剔—分级包装。

 

  1、鲜叶采摘

 

  塔泉云雾为传统名茶,采摘要求严格。一般是清明后开采,至谷雨前的鲜叶为好,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芽叶相连,完好匀净,身长8㎝,并要做到“四选”和“八不采”。“四选”即选园、选棵、选枝、选芽。“八不采”即达不到标准或超过标准不采,特瘦特肥不采,残病叶不采,无芽头不采,节间特长不采,鱼叶马蹄不采,雨天叶不采,中午前后和阳光强烈时不采。

 

  采茶时应采用“提折”采法,选用清洁竹编茶篓或竹篮等器具装鲜叶,禁用指甲“捏采”及“一手抓采”,尽量避免损伤嫩叶,忌紧压、曝晒、雨淋鲜叶。把握好采摘环节十分重要,这是形成塔泉云雾茶独特品质的首要环节。

  2、鲜叶摊放

 

  鲜叶采后应薄摊在篾垫等篾制品上,置于清洁、阴凉、通风和没有异味的地方,也可采用帘架式摊放鲜叶,摊放时还要对鲜叶进行拣剔和分级。摊放时间般为4~8h,最长不超过10h,摊放到当鲜叶表面失去光泽、叶质较软、水分和青草气散失,含水量达到70~72%,有清香气味时为宜,就要马上投入加工制作。

 

  3、杀青技术

 

  杀青主要是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的酶促氧化,形成茶叶香高色绿的品质,同时散发水分,使叶质变软,便于下道工序的揉捻操作。杀青可手工或机械杀青,要做到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杀透杀匀,无红梗红叶,无焦边爆点。

 

  手工杀青采用平口锅,杀青锅温110-200℃,先高后低。投叶量在220-250g为宜,当手在锅腔口有灼热感、鲜叶入锅时能听到“噼叭”声为好。为使鲜叶迅速受热升温,防止红梗红叶,开始应慢翻低抛,减少热量散发。1-2min后,当茶叶烫手时,就要高抛抖翻,以散发水分和青草气,同时降低锅温,以免产生焦边或爆点。约5分钟后,当茶叶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质柔软,略有茶香,含水量约60%时为适度,杀青叶出锅后立即抖散及时散发水分,降低叶温,防止叶色变黄,再摊放一定时间待茶叶凉后再进行揉捻做形。

  机械杀青可用30-50型滚筒杀青机,筒内温度150℃左右,30型杀青机每秒投叶3~6g,时间50~70s。40型每秒投叶6~12g,时间60~90s。投叶多,鲜叶含水多,温度宜高,时间可长;投叶少,鲜叶水分少,温度宜低,时间可短。

 

  高温、叶少、快速,有利于保持茶叶色绿并提高香气,不可将茶叶闷黄或烧焦。以上参数在实际操作中应灵活掌握,随时根据茶叶情况作适当调整。杀青叶出筒时用风机快速降温,并立即薄摊开,30分钟左右后进行揉捻做形。

 

  4、揉捻做形技术

 

  为了形成独特的条索紧细匀整的外形特征和醇厚鲜爽的滋味,鲜叶杀青摊晾一定时间后进行揉捻做形。传统做法是采用手工轻柔,一般特级或一级杀青叶经冷却后,手工轻柔1-2min,用双手回转滚揉,根据杀青叶的老嫩度,采取轻-重-轻的原则,老叶适当加长时间,揉捻至条索紧细,茶汁溢出为止。

  整个揉捻过程要保持芽叶完整,不可过度揉捻。特级塔泉云雾也可采用溪口镇茶农自制的木制揉捻机揉捻,一般以半径10cm的揉桶为宜,每次装叶量以稍装满一揉桶为好,中高档茶的揉桶稍大一点,一般以半径26.4cm、高33.3cm为好,压盘厚度不超过3.3cm为宜,投叶量以松泡基本平桶口为宜。

 

  揉捻时要根据鲜叶的嫩度掌握揉捻的时间和轻重,并要勤扫和观察。在保持45r/min的条件下,约4-6min初步成形,可以起桶抖开揉捻叶,即可烘焙。中档茶也可采用6CR-35、45、55型揉捻机揉捻,投叶量根据不同机型而定,方法同上。

 

  5、干燥技术

 

  塔泉云雾茶的干燥分为初烘和复烘,目的是紧条固形,散发水分,增进茶香。初烘用烘笼或连续烘干机。用烘笼烘焙要求炭火烧至无烟无明火时,先将烘笼放上烤热,再上叶,每烘顶投揉捻叶约2kg,烘温约110℃左右,摊叶不宜过厚,均匀分布,中间较厚,四周稍薄,翻叶要勤,手势应轻,手工烘茶中途翻烘3次,翻烘要离火倒翻,尽量避免折断茶叶。达六至七成干时下烘摊凉1~2h,让水分重新分布均匀,便于复烘。

  自动连续烘干机要调好速度和时间,以将茶叶烘至八成干(含水量15~20%)时为宜。复烘工具与初烘相同,也可用烘笼或提香机。烘笼烘温60~80℃,先高后低。时间20~40min,摊叶量为初烘的2~4倍,约5~7min翻烘一次,温度较高时须勤翻。烘至茶叶可手捻成粉(含水量小于5%)时下烘,摊凉后即可包装。

 

  6、包装分级

 

  包装前要捡剔黄叶、单叶、碎末,根据成品茶的品质状况和分级标准,分别包装密封入库。

 

  “塔泉云雾的产地”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塔泉云雾系宣州历史名茶,属于绿茶中的一个品种。不仅品质佳,还具有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是健康的保健茶饮。

雪峰毛尖的由来

  雪峰茶系列茶是五十年代,湖南茶叶科技工作者从雪峰山中采挖的野生茶培植成园。“雪峰毛尖”以其独特的兰花香味而闻名全国,1972年全国茶叶工作现场会在桃江召开,博得园内专家好评,列入湖南十大名茶,当时与君山银针、安化松针、高桥银峰齐名。主要产品有:雪峰毛尖、雪峰绿茶、雪峰龙珠。

  雪峰毛尖的由来

 

  雪峰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100多年以前,福建人张氏,因避乱来到这里,将随带的茶籽播在山里繁殖,辛亥革命后,张氏一家迁回原籍,后来不少当地农民迁居上山,栽茶制茶。后人为纪念这位福建人,曾把所产之茶称为张氏福建茶。从此这里有了茶叶生产。

  雪峰毛尖工艺特点

 

  雪峰毛尖采制技术独特。它吸收了高桥银峰、安化松针等优点,创造了自己一套技术,整个加工工艺,既有西湖龙井茶那样少出茶汁保持翠绿的做工,又有高桥银峰、古丈毛尖那种低温搓揉与提毫的特技,因而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名茶。

  雪峰毛尖的品质特点

 

  本世纪50年代后,雪峰山办起了茶叶试验场,不久这里便成为湖南桃江县茶叶生产示范和茶叶技术力量培训中心。雪峰毛尖也随之诞生。“雪峰山”茶生长在海拔700余米、终年云雾缭绕的桃江县境雪峰山脉,这里山峦起伏、翠峰叠嶂、竹木葱郁,昼夜湿差大,土质肥沃、远离污染,是天然的无公害生态茶基地。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精制而成,具有条索紧细、泽润、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爽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绿活嫩匀的特点,属典型的高山云雾茶,是名优茶之珍品。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对人体有益物质,具有杀菌、抗辐射、预防心脏病,降压美容等多种作用。

  雪峰毛尖是湖南所特有的绿茶,它色泽绿翠、味道鲜醇、香气浓郁,是一种品质极为优异的茶叶。雪峰毛尖不但品质格外的出众,还富含各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因而深受我国民众的喜爱。

绿茶价格表哪些人不适合喝绿茶-武夷山茶文化

绿茶价格表 哪些人不适合喝绿茶-武夷山茶文化



武夷山茶文化央视关注一个茶种,且从商业价值中提炼出不菲人文价值的这类题材是不多见的;而紧接着这个系列还要在中央二套、九套重播,恐怕也很少有。

五集电视系列专题《武夷山茶文化》7月4日在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中播完,反响不言而喻。央视关注一个茶种,且从商业价值中提炼出不菲人文价值的这类题材是不多见的;而紧接着这个系列还要在中央二套、九套重播,恐怕也很少有;再者,还要提供给国际孔子学院当作全球中华文化的教材,这恐怕又罕见;而作为我们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介入到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文化专题片制作领域,这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









一、武夷问茶

(借用《武夷山茶文化》第一集片名为题,下类推)

12月13日。省委宣传部中巴前往武夷山。央视《武夷山茶文化》节目总策划梁钢蜷在后排,打着盹,忍受失眠与烟瘾的煎熬。冷不叮问我:武夷茶啥样?答:条束状,啥茶?乌龙茶。总觉答非所问,于是我将手头上由省宣备下的《大红袍天下》递给他。他翻看着目录,又问,都是谁写的?领导们。哼,附庸风雅--他颇为不屑。但到底这是他福建行接触的第一本茶书,权当消遣。当晚,梁导告诉我这书编的还不错,问还有其它的吗?于是,接下来的一两天里,武夷山庄里的,新华书店的,最厚《武夷茶经》最薄的《佳茗飘香》,书价从300百多元到10元上下不等的,都一并拿下,如同扫荡。好几千元哪,权且记下,而后都由武夷山市委宣传部买单。武夷山宣传部郑春部长笑道:不差钱!不差钱!

在武夷山踩点的一周里,前三天梁钢哪些人不适合喝绿茶都是晨昏颠倒,夤夜博览,后三天是访座拜访武夷茶人,马不停蹄。好在武夷没有人不谈茶也没有人与茶没关系的,可以"问茶与途"。所以,在《武夷山茶文化》系列专题中,开篇冠以"武夷问茶"为题,是绝妙的。尤其是取其"问",所蕴含的是一种敞开心扉睿智求索,直白求证精神,而此前他们想过以"茶之韵"或"茶之魂"来开篇。相比之下"茶之韵"或"茶之魂"则有着溢与言表的浅薄。因此在《编导阐述》中有了这样的界定:本系列特别节目试图以新的视角,紧扣"武夷山茶文化"这一深厚、博大而又充满未解之谜的主题,揭示这一主题背后所蕴含的耐人寻味而又妙趣横生的自然、文化、生活、信息,从而让电视观众找到一把重新解读与打开"中国茶文化"之门的钥匙。

补充两个细节:当即将结束武夷山采访转福州的前夜,梁导在武夷山庄的草坪上转悠,口里喃喃:茶非茶,茶非茶。在福州采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后,在机场托运,行李超重,武夷山送的木制工艺品沉掂掂的,梁导说那些木头疙瘩搁下,茶,我得带上。

二、万里茶路

12月12日西湖大酒店,由省委宣传部唐国忠部长宴请央视海外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刚毅、专题部主任王广令、《走遍中国》栏目主编、总编导莫骄、节目总策划梁钢、编导袁博一行五人。慑于我是福建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伴驾"的身份,只能在餐厅外听侯。领导们、宾客们谈话内容语焉不详。但是我看到省委宣传部唐国忠部长在致辞,我们广播影视集团舒展董事长在把掌,甚欢。出来后听到脸红脖子粗的王广令主任和莫骄总编导的嘀咕:看来一两集肯定是打不住。一定得铺开。--在西湖大酒店大堂,刘毅主任请杨刚毅主任转移战场再坐坐,杨主任叫道:这哪吃得下去。云云,后来我听到他们把承当这次宣传武夷山茶文化的任务时,戏谑为"首长工程"。自然这万里茶路也就始于福州了。

有趣的是,此行五人中只有袁博拍过普洱茶,这是唯一执导过茶专题的主创人员。所以,在这过程杨主任那"我哪吃得下去"言犹在耳。他们说那是一场"鸿门宴"那,从此他们确实踏上万里茶路的苦旅花茶常用原料,但不辱使命。他们北上山西走访常家,乔家,南下几大通商口岸,捋清茶旅的国际商阜,翻阅史记典藏,再现茶旅情事。展开了五个篇章,洋洋150分钟节目的布局。

所谓的"首长工程",说的也是。福建的领导酷爱茶,酷爱武夷山,而且言之凿凿。李剑峰编导到福州看点,闲暇之余聊茶,平时不苟言笑的李导让我猜个哑谜,是一副对联,上联:"忆当年六棵母树五百年流芳",下联:"看今朝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他说作者可算是目前中国官阶高又懂茶的"茶痴",是谁?是你们的省委书记卢展工。

三、茶路风云

从2008年12月12日,到系列专题2009年6月30日播出,半年完成这一个指令性的任务,可谓军情急。为此央视派出三个摄制组(不包括特技摄制组)来打歼灭战。摄制组的主创大都没来过武夷山,更没有武夷茶文化相关素材的的储备,客观情势不利。况且,茶的生产季节不由人,尤其是烘焙等流程拖得很长如何了得。省宣明确指令我们广播影视集团协作好项绿茶妹2电影完整版目得实施。

在整个工作流程,王展副董事长明确我们新闻中心得任务是,有效发挥中文部门所固有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为央视的节目制作提供全方位得服务。

三月阳春,武夷山茶事还不紧但央视拍摄进入高密度阶段,第一桩事是要我们新闻中心提供明代和清代的道具服装,拍情景再现。好在电影厂的詹厂长一口应允,解决了服装,只是三个清代的瓜皮帽缺两个,省闽剧院有,但整个剧团在台湾巡演一时难回。有人提议影楼的唐装摄影有,通过南平台台长陈毅达遍寻各县剧团也居然没有。情急之下只好向上陈请问管这一拍摄项目得省宣新闻出版处得陈建荣处长怎们办,他说你们不会更专业地灵活处置吗?不行就去缝两个--果然奏效,福州裁缝师们老本行没荒疏,做的比预计的好。

四月节目进入杀青的阶段,王展副董事长召开了我们广播影视集团的一个"支前"扩大会议,新闻中心,综合频道,海峡电视台等相关单位都参加原因是央视在拍摄过程面碰到季节等几个不确定的因素,要我们加大通力协作的力度。这其黑茶属于什么茶中:要提供闽北民俗的内容,还好综合频道有;要武夷山茶山的航拍,好在海峡台专为他们拍了;最棘手的是我们新闻中心要提供茶界泰斗张天福的采访,年前央视拜访张老,张已应允,但进入采访环节老人身体不适,无法在榻上进行采访。倒是有家文化传播公司近期采访过张老,但人家还没首播呢。莫导说没有这个采访环节片子要掉价的。但我们明白这是夺人所爱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情急之下只好矛盾上交,让我们新闻中心的刘毅主任亲自出马应急攻关。至于刘主任怎么攻,我们不得而之,总之这个文化传播公司确实是割肉了。

进入六月,艳阳高照,所有摄制组也回营了,还传说因央视换主这个系列会延后播出。来不及窃笑,被莫导告知新一任央视领导决定系列节目如期播出,眼下宣传要升温,只得不迭地忙起来。

六月下旬眼看着播出的时日快到了,但又高兴得太早。22日上午莫导告知审片中我们提供的不少武夷山的高清画面是遮幅的,而《走遍中国》的画面要求是全屏的,要赶快把遮哪里的绿茶好幅的拉开,否则影响如期播出。真是冤大了,倒成了我们在添乱?好在技术部的吴荣顺主任亲下命令从技术部调出唯一的数字录机,我们新闻中心技术部的董隆远主任也亲启维修间门,让我们单门独户地工作,270分钟的高清画面的转换又整了一遍,我们这些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