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树龄与茶青品质的关系

树龄与茶青品质的关系

2019-01-21 访问量: 55 茶礼仪网

树龄与茶青品质的关系,树龄与茶青品质无必然联系,强健的树枝产生出的茶品会不错。

平时说的“年轻茶树品质好” 是立足于两个观点来讲的:

1、一是年轻的茶树, 灶地的地力普遍不错,翻新后的茶园都要深耕翻士,并施基肥,茶青品质自然很好,更不用说新开垦的土地了。

2、二是指每季被修剪成矮树丛型的园,如果是没有修剪的茶树,或修剪次数很少的情况,另外土 好地照顾,就不会出现“只有年轻才为佳”的现象的。

在被好好地照顾的情况下,茶树更成熟些如五年八年后,其茶青产出的茶更能体现其品种的特性来。自然生长下的茶树能够活上数百千年以上的茶树也依然能见到。

有用+10
分享

这六种茶伤胃,胃不好的人别喝这六种茶!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的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喝茶对于养生的功效之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喝茶,喝茶的人群也从原来的老年人居多向现在的年轻人群扩散。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钟爱的几款茶或是几类茶,虽然说茶适口为珍,但是茶不能单看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因为茶的性质各不相同,长期喝不适合自己的身体的茶,对身体可能是有害而无利。

比如下面这几款茶就是对肠胃不好的,肠胃不好的人喝了就更不好了,所以一定要注意一下。

一、菊花茶

菊花茶因为能够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等功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用菊花泡茶的话是不宜长期连续饮用的,一般来说,菊花茶一周饮1~2次是适宜的,既能发挥它的功效,也不会和身体起冲突。

肠胃健康的人尚且只能一周喝一两次,有体虚、脾虚、胃寒以及腹泻的人就更加要注意尽量少喝了,多喝的话可能会引起胃甚至身体的不适。

二、绿茶

绿茶具有较好的清热利尿的作用,是有助于人体排除有害物质的,对于身体湿热的人效果是最好的,所以说北方的茶友长期喝绿茶的话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像龙井、碧螺春、毛尖等都是绿茶,胃不好的人常喝这些茶的话很可能引起胃部的不适。

三、黄茶

黄茶和绿茶的加工方法是比较相似的,只是在加工的过程中加了一道闪黄的程序,从而让茶叶呈现“黄叶黄汤”。

黄茶性凉,对胃的刺激是比较大的,市场上主要的黄茶品种是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一般来说产量是比较少的,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所以比较难见到。

四、白茶

白茶向来有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近些年来,由于白茶的药用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白茶的忠实粉丝。

但是实际上白茶其实是属凉性的,不宜多喝,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群。不过存放时间比长的老白茶,由于存放中得到了一定的氧化发酵,凉性转为温性,是可以适当饮用的。

五、生普

普洱茶在业界被公认为是对人体益处最多的茶类,普洱茶根据是否经过了人工发酵,分为熟普和生普两种,熟普经过了渥堆发酵工艺,茶性得到了缓和,属于热性茶,对于胃寒的人是有好处的。

但是生普茶性较强,对胃的刺激性也会比较强,所以有胃病的茶友要适当少喝生普。

六、凉茶

人们将药性寒凉、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当饮料饮用,这就是凉茶,用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是治疗冬日干燥所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一些配方类茶饮料也统称为凉茶。

凉茶既然是用来消暑去燥,可见它是“很寒”的一类茶,有胃病的人要尽量少喝凉茶。

以人体的胃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喝茶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做选择,并不是只要适合自己的口味就是好茶,茶最重要的是要适合自己,这样才能既让茶充分实现它的价值,我们也能得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为什么普洱茶比其他茶类耐泡?

点击查看视频

  影响普洱茶耐泡程度的七大因素

 

  1、茶树品种

 

  普洱茶的制作原料选用云南大叶种晒青茶,茶树大多都生长在,污染较小、较为原生态、人为干涉少的深山之中。这样的生态环境能够拥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降低极端气候出现几率,并依靠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从而为古茶树的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条件。

 

  且古茶树大多与森林古树混合生长,高大的森林古树能够减少太阳光直射,为喜欢漫射光的茶树提供更多的漫射光。在漫射光环境下,茶树能够合成更多的内含物质,而内含物质多。且大叶种普洱茶中,作为茶叶主要功能性物质和滋味物质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相对更高,所以更为耐泡。

 

  茶多酚作为普洱茶后期存贮转化的最主要基础性物质,古树茶更高含量的茶多酚也意味着具有更高的后期转化价值和陈化空间。

 

  2、茶树树龄

 

  而通常,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大的古树普洱茶比树龄小的普洱茶更耐泡;春茶相比秋茶来说内含物质更加丰富,所以会比秋茶耐泡;一芽两叶、三叶的也较为耐泡。

 

  3、制茶工艺

 

  做茶工艺中揉捻越重,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水浸出物溶出也越快,耐泡度就会相应降低。反之,揉成泡条的普洱茶,由于细胞壁破损不大,内含物质析出缓慢,相应显得较为耐泡。

 

  4、茶品形状

 

  普洱茶压制成饼后,不仅有利于内含物质更充分的转化,也能大大减少存放期间茶多酚、茶内含物质的逸散。因此,以何种形态保存(紧压茶或散茶),也会影响到普洱茶的耐泡程度。

 

  同理,茶撬得越碎,水浸出物溶出越快、越不耐泡,茶条完整,水浸出物的溶出有规律,就相对耐泡。

 

  5、茶品年份

 

  茶品的耐泡度与存放时间不是单纯的“斜向上”或“斜向”下直线,也不是简单的抛物线,其实更像是波浪线。一段时间内会更耐泡些,一段时间又不耐泡。

 

  一款存放年限恰好达到最佳品饮期的老茶,就好像一个沉睡的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唤醒。越老的茶,唤醒的时间需要更长,如在冲泡时,要多洗茶一遍,这样更有利于茶中的物质析出、释放,冲泡出来的口感更好。

 

  6、投茶量

 

  比如用300毫升的紫砂壶泡茶,每100毫升水投茶4g左右口感较佳,表现耐泡,投茶量过少相对而言则不耐泡。
 

  7、出汤速度

 

  冲泡出汤速度越慢,茶浸泡的时间越长,溶出的物质越多,茶叶就容易出现不耐泡的现象。

 

  正如影响耐泡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因素也有很多,而耐泡程度只是衡量标准之一。

 

  研究表明,茶树品种中内含基质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重要化合物含量越高,越有利于茶品质的形成。而也只有当茶叶的香气、滋味、口感等综合表现都达到最佳,才可以称之为品质好的普洱茶。

 

 

四川藏茶: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中)

四川藏茶: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中))

三、雅安边茶悠悠远古的历史

雅安是茶的故乡,也是著名的边茶之乡。雅安销往西藏的边茶有粗细两种:细茶为毛尖、芽字、芽砖(芽细);粗茶分金玉、金仓和康砖。藏族饮用的边茶以粗茶为主,细茶为辅。明代以前的边茶都是散茶,由于散茶运输颇为不便,于是从边茶的焙制入手,逐渐有所改进。《中国茶业大事简记》记载:“明代四川开始生产黑茶,并逐步扩大到湖南产区,”黑茶指的就是边茶。当时四川生产黑茶的地方主要是雅安,生产的数量已经很大,技术也相当成熟。当时生产黑茶就是将立夏后采的茶叶用锅热炒杀青,然后蒸煮,加上糯米粉汤制成饼状的团饼茶,团饼茶在运输、存放、饮用上较散茶进了一大步。清代,雅安边茶的制作曾有过一次突破性的改进和提高。《天全州志》记载:“散茶造至清朝,天全乃设架制造包茶,每包四甑,用甑蒸熟,以木架筑成方块,每甑六斤四两,恐包易混,各编画天地鸟兽人物形制,上书番字,以为票号。”这一改进很快得到推广,“雅荥邛诸邑茶商以天全造包之法,颇便运输,遂相仿造,设架筑包”。具体办法就是把蒸熟茶叶通过紧压,使其成形,这是南路边茶紧压成砖形的最早开始。当时所设之架称为架子,一副架子设五人操作,最辛苦的是掌架的人,架子中间有一硬质杂木作为架盒,茶蒸熟之后倒入盒中,掌架的工人使用一根一头为铁制的重达30多斤的?棒,不停对茶进行筑压,名曰“冲包”。冲包工人之辛苦令人难以想象,隆冬天一身短打,赤膊上阵,?上几包下来便是通身大汗,上50包马上换人。这一技术竟沿袭几代,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雅安茶厂工人经过技术革新,将?棒从32斤改成18斤,但冲包工人劳动强度仍然很大,非身强力壮者,决不能胜任。直到60年代初才由雅安茶厂茶叶工程技术人员王德华根据人工冲包原理,设计造出一种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冲包机,以机械化生产代替繁重的人工冲包,古老而原始的?棒这才停止使用。

雅安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边茶生产基地,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中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宋朝和明朝两个朝代,由于战争频繁,需要大量马匹,朝廷颁布了“榷茶制”的法令,对茶实行垄断政策。朝廷的目的只想有更多的茶叶去换取更多的马匹。在这样的背景下,雅安茶叶得到一个发展机会,茶叶产量不断增加,焙(制)茶作坊大量出现,每年提供换马的茶叶高达数百万斤,其中尤以焙茶作坊的出现最显重要。这种作坊最早始于农村,后来发展到城里。作坊雇请工人常年生产,从原料购进、加工焙制一直到销售均由作坊一体完成。到明以后,这种作坊统一被称为“茶号”(商号的意思)。“茶号”增加,行业扩大,附生产业应运而生。官府重税,茶商得利,百姓受益,有力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雅安边茶业的兴旺,吸引了中国北方的许多富商大贾,使他们把目光纷纷投向雅安。特别是自元代西征后,川陕合省而治,为陕西商旅大开了方便之门。大批陕西富商大贾纷纷南下四川,其中不少人就跻身于雅安边茶行业。在当时中国商业活动中,陕西商旅与山西商旅并驾齐名,他们实力雄厚,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他们陆续在雅安兴办多家“茶号”,并很快发展到大有取代川商,垄断雅安边茶的势头。明嘉靖以后,又有一批陕商来雅设立兴办“茶号”,“义兴隆”茶号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在雅安众多茶号中,它资金雄厚,讲求诚信,经营历史最久,从明代起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可谓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百年老店之一。

清代是雅安边茶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茶易马政策完全停止,改“茶引制”为“引岸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由贸易,“茶土交流”代替了“以茶易马”,以雅安边茶为内容的藏汉贸易得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机会。据《南路边茶调查》(手稿)记载:“清康乾期间,以雅安为中心产区的川边诸县,经营边茶的茶号发展到一百多家,”茶业资金居诸县工商业之首。在雅安,以经营边茶致富成为民族资本家者已不少,不少茶号还到康定开设分店。以茶为副业收入的农户不下10万,茶号雇请制茶工人多达五六千人,每年生产加工边茶多达1000万斤以上。《雅州府志》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南路边茶销藏引数达104424引,按每引配茶百斤计,销售藏区茶叶达1044 24万斤。”《西藏通览》记载:“清代南路边茶自川运往康定至巴塘,数量不下1000万包值约16万两。”据《南路边茶调查》(手稿)记载:“雅安一茶商曾云,他每年运藏边茶达2000驮(从康定到拉萨的南路边茶全用牲口驮运),每驮6包,共12000包”。一户尚且如此,可窥当时全貌。到清代中叶,雅安、荥经、天全、名山茶号仍达七八十家,商人认引每年都在10万引以上。清王朝为了笼络西藏宗教上层人士,特地规定雅安每年都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礼茶,专供朝廷赏赐西藏喇嘛活佛所用,称之为赏需茶。《雅安县志》记载:“赏需茶,单年300包、双年200包,由道署领?商人承办。其中赏给达赖喇嘛茶75包,每包重50斤。”上个世纪60年代,雅安边茶厂组织赴藏调查,在一些大喇嘛寺里,还看到明朝、清朝时期皇帝赐给达赖喇嘛和其它活佛的边茶,仍被当作吉祥的神灵供奉在寺庙里。

光绪三十三年(1888年),英帝国主义发动入侵西藏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印藏条约》和《印藏续约》,规定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五年内藏印贸易互不收税。由英帝国主义控制的印茶乘机侵销西藏,对南路边茶造成很大冲击。边茶市场萎缩,销售量下降40%。但在茶叶品质的竞争中,雅安边茶仍占优势。据有关史料记载:“原料是本质问题,印茶产自热带,味道苦涩,远不如川茶芳香适口。加之藏人饮用川茶已有相当历史,认为川茶性凉,消食解腻,沁心解渴,作用较印茶明显。”所以饮用时搭配使用,川茶为主,印茶为次,称为“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