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碧螺春>碧螺春为何具有宜人的花果香

碧螺春为何具有宜人的花果香

2019-09-1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碧螺春因其独特宜人的花果香韵而闻名海内外,这不仅得益于其独特的产地环境,精湛的制作工艺也是其香韵来源的主要原因。

碧螺春炒制特点: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1、鲜叶的采摘及处理:

茶叶采得早,采得嫩,每年在清明前三四天就开采初展的一芽一叶,茶叶总长约1.5厘米,采回来后,将所带的鱼叶、大叶和夹杂物等拣剔干净。

2、杀青:从杀青起到干燥止在平锅上炒到底。杀青前将锅洗净磨光,使锅不粘茶叶,易翻炒,锅温90~100℃(鲜叶下锅略有响声为度),,为使杀“透”、杀“熟”、杀“匀”,而采用闷抖结合的方法,约炒5~6分钟,达到叶变软、色变暗、折梗不断,手捏茶叶成团并有粘手之感,即为适度。

3、揉捻:有继续蒸发水分及成条作用,在锅中搓揉。杀青适度后,降温到60℃左右,就用双手按住锅内茶叶顺锅腔壁搓揉,使茶叶在手心下滚翻,这样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揉卷曲成螺状,水分逐渐蒸发。

4、干燥:揉捻适度后,继用双手掌成弓字形轻慢地搓揉成团,以防止碎末多,如在干燥时不搓团,则条索要还直,卷曲度不够,茸毛不多,故要轻慢地搓捻到约九成干为止。在将近出锅时,为了提高香气,温度又渐回升到50℃左右,起锅后摊在帐上,放在锅底上烘1~2分钟即完成。

有用+10
分享

碧螺春雀舌茶是什么茶?

   茶名。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极独特浓郁。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舌市价格比较高。是绿茶类中风味独特,价格昂贵的稀有品种之一。比较有名的有蒙山雀舌、巴山雀舌、峨眉山雀舌、武夷雀舌、贵州雀舌(湄潭翠芽)、蒲江雀舌、金坛雀舌、浙江雀舌。对于碧螺春的大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说道碧螺春雀舌茶,不少人会将之与碧螺春混淆起来,这碧螺春雀舌茶是碧螺春的一个品牌吗?

  其实不是的,雀舌茶又名叫着“都匀细毛尖”、“白毛尖”,我国茶叶界着名老前辈庄晚芳教授曾吟诗赞美:"雪芬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攻关灵。"所以这都匀细毛尖才被和碧螺春联系到了一起。

碧螺春雀舌茶

  都匀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尤其是主产都匀毛尖茶的团山、大定两乡,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间,林木苍郁,云雾笼罩,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5.5℃,年有效积温4915℃,冬天不严寒,夏季无酷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尤其是春夏之交,细雨蒙蒙,极利茶芽萌发。茶树多生于峡谷溪涧两旁,有苍翠欲滴的常绿针叶与阔叶乔木为其天然屏障,形成空气湿润与多漫射光的优良环境,因而茶树生长健壮,持嫩期长。所以这碧螺春雀舌茶,有着“三绿透三黄”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

  雀舌茶是绿茶,而并非是碧螺春的一个品牌,雀舌茶的功效在于清心、明目、降压、消炎、解毒、辅助消化等功效,也是不少爱茶之人的挚爱之品。外形巧若鹊舌[1] ,色泽褐绿接近黑色,果香味浓厚,汤色橙黄澈亮,茶汤入口顺滑,随着冲泡的次数的不同茶汤各有不同的层次,回喉岩韵浓厚。“雀舌”青做的不错,3红7绿,透亮有光泽,不过感觉是不是青叶采的有点老好的雀舌和白鸡冠在名丛里面是比较贵的茶了。

碧螺春“吓煞人香”

   碧螺春始种于唐朝中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在民间有许多传说。产自太湖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是我国的珍贵名茶之一,在“中国十大名茶”中排名第二,以其美观的外形和“清香醇甜”的品质,驰名中外。

  碧螺春始种于唐朝中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在民间有许多传说。

  民间俗称“吓煞人香”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名叫碧螺的渔家姑娘上山砍柴,走到半山腰,闻到一股出奇的香味。她寻香而去,只见悬崖石缝里长着几棵油绿闪亮的野茶树,随风吹拂,一股奇异的香味扑鼻而来。姑娘奇怪起来,是啥东西香得吓煞人?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越接近茶树香味越浓,她采了一些嫩茶叶塞在怀里,哪知嫩茶叶得了人身上热气,香得更加厉害了。碧螺姑娘连声嚷道:“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于是,她拔了一棵茶树苗带下山。

  碧螺姑娘把野茶树苗种在一只破缸里,每天给它浇点水。一天,一阵风把叶子吹落在没盖的水壶里,姑娘嘴里正干得要命,便拿起水壶喝了个底朝天,顿觉喉咙清凉,满口芳香,疲劳也消除了。“奇怪,今天的水为啥特别好吃?”姑娘一看,原来壶里有许多茶叶,她满心欢喜,便把它移栽到了洞庭山上的一个破庵里。几年后,庵里长满了茶树,香味吸引了周围的邻居,碧螺姑娘把叶子采下来送给大家,邻居们喝了这泡茶叶的水个个称赞,问这叫啥名字?碧螺姑娘随口说道:“吓煞人香!”

  碧螺姑娘采茶只采最嫩的,而且采了总塞在怀里。一天,她采茶回来,碰上了阴雨天,眼看一大堆叶子要霉烂了,她便把鲜嫩的叶子放在锅里炒,出乎意料的是,炒干的叶子比没炒的更加清香,更有味道。从此,炒茶在当地风行了起来。不久,山里人都栽种起这种茶树,慢慢种遍了整个洞庭东、西山。

  清代王应奎在《柳南随笔》里记载了东山碧螺峰石壁下产“吓煞人香”野茶的故事,并说当时有个名叫朱正元的东山茶农,“独精制焙,出自其家,尤称妙品”。

  碧螺春是茉莉花茶代表产品之一,根据我国中医学及现代药理学对茶叶的保健功效研究认为:茶叶苦、甘,性凉,人心、肝、脾、肺、肾、五经。茶苦能泻下、祛燥湿、降火;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表。茶叶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如:儿茶素、维生素C、A、咖啡碱、黄烷醇、茶多酚等,而茉莉花茶也含有大量芳香油、香叶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种化合物。根据茶叶独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加工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饱含茉莉花的鲜灵芳香,因此它是我国乃至全球现代最佳天然保健饮品。

  《中药大辞典》中记载:茉莉花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并对痢疾、腹痛、结膜炎及疮毒等具有很好的消炎解毒的作用。常饮茉莉花,有清肝明目、生津止渴、祛痰治痢、通便利水、祛风解表、疗瘘、坚齿、益气力、降血压、强心、防龋防辐射损伤、抗癌、抗衰老之功效,使人延年益寿、身心健康。

碧螺春的制作过程,手不离茶、茶不离锅、起锅即成!

“洞庭帝了春长恨,二千年来茶更香。穷巷无从不飞翠,碧螺春香千里醉。”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式茗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归属于绿茶叶类,现有1000很多年历史时间。碧螺春产自江苏苏州吴县苏州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因此别称"洞庭碧螺春"。下边就为大伙儿详细介绍碧螺春的制作过程。

碧螺春的加工工艺

採摘

碧螺春採摘有三大特性:一是摘到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一年春分前后左右采掘,骨玉前后左右完毕,以春分至清明节采制的明前茶质量更为珍贵。一般采芽叶初展,芽长1.6~2.0公分的原材料,叶型卷如雀舌,称作"雀舌",炮制1斤高級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在历史上曾有1斤干茶做到9万颗上下芽尖,由此可见茶叶之嫩幼,採摘时间之深非同一般。鲜嫩的芽叶,带有丰富多彩的碳水化合物和茶氨酸。优异的自然环境标准,加上高品质的茶青原材料,为碧螺春质量的产生出示了物质条件。

茶叶杀青

在平锅内或斜锅内开展,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1斤上下,以抖主导,两手煸炒,保证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枫叶、控烟焦叶,历时3~五分钟。

揉捻

锅温70~75°C,选用抖、炒、揉三种手法更替开展,边抖,边炒,边揉,伴随着茶叶水份的降低,条索慢慢产生。炒时手握着茶叶紧松应适当。很松不好紧条,过紧茶叶外溢,易在锅表面结“五香牛肉干”,造成烟糊味,使茶叶颜色变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水分含量达六、七成干,時间约十分钟上下,再次减少锅温转到搓团显毫全过程。历时12~15分钟上下。

搓团显毫

搓团显毫是产生样子打卷似螺、茸毫满披的重要全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两手用劲地将所有茶叶搓揉成多个小包团,时常抖散,不断数次,搓至条型打卷,茸毫显出,达八成干上下时,进到风干全过程。历时13~15分钟。

风干

选用捏揉、轻炒手法,做到固定不动样子,再次显毫,挥发水份的目地。当九成干上下时,出锅将茶叶摊放到桑皮纸上,连纸放到锅上慢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水分含量7%上下,历时6~8分钟。全线约为40分钟上下。

炮制特性

手离不了茶,茶离不了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融合,持续实际操作,出锅即成。

炒出后的碧螺春条索紧结,白毫显出,颜色银绿,翠碧诱惑,打卷成螺,此茶冲调后杯里蓝天滚翻,芳香袭入,是中国的茗茶。碧螺春有独特浓郁的芬芳,即具备百果香气。泡发后味道鲜醇、回味无穷甘厚,茶汤颜色葱绿齐整,幼苗初展,芽尖叶小。在辨别真假时,能用正品开展对比,凡不具有所述特性者就可以却觉得冒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