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采青——武夷岩茶初制第一步

采青——武夷岩茶初制第一步

2019-01-30 访问量: 85 茶礼仪网

采茶时间亦可分为几个时段,一日之中最多可采摘七八次。最佳时间段为早晨朝雾初开,至午后一二时。在此之前或之后,因水分过多,或采后处理不能及时,直接影响到茶叶品质。因此,“带山”茶师会依照各个时辰安排采制不同品质的茶。名贵茶种均在早晨七八时左右采摘,雨天所采之茶青,则为普通菜茶。这是因为雨天的鲜叶所含水分多,蒸发缓慢,处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加之雨天需要烘青,木柴燃烧时,烟味难免渗入茶叶中,使茶劣变。水仙、乌龙或者其他单枞名枞,若非万不得已,均不在雨天采摘。所谓万不得已,系指连日阴雨,茶叶开展至一定限度,过一日即嫌粗老,至此虽属水仙单枞,亦无法不采摘,仅于加温萎凋及发酵处理中,尽力设法补救。所制成之茶,有时或勉强可混入晴天采制成茶中。老练之包头及“带山”茶师,凭借其丰富经验,对气候之变化及鲜叶成长之缓速,能作确实之判断。良好茶叶牺牲于不测者并不常见。

二春采摘时期,约离首春下山三十至四十日,视山地肥润或瘦瘠,耕作管理之精细或粗放,以及气候之不同而定。如茶园耕作精细完善,多是首春下山三十日后采二春茶,且芽头也长得较为粗壮。否则,采摘时间要延迟,并且茶青的质量比头春茶也要差很多。

在茶叶的采摘过程中,作为技术的监督者,“带山”茶师或包头之经验对茶青质量的影响重大,因此,能够担任“带山”茶师的人往往都经验丰富。采茶的精准,又要视具体的茶树品种、土壤肥力、采摘时间的早晚而有轻微差别,“带山”茶师在采茶过程中要注意监督茶工不得采下“鱼叶”,不得留下“烂枞”。

武夷岩茶的采摘,以“两叶一心”为最佳,即两片展开的嫩叶加中间一个芽。但在实际操作中,“两叶一心”虽好,但却使茶青的数量大大减少,影响收益。因此,实际情形是以采三四叶为最好,五六叶则过于粗枝大叶。采摘三四叶制成的茶,则有二叶至三叶条索结实美观,

最下一叶则仅半叶有条索,余半叶为黄片。“鱼叶”(或称托叶,俗称为鸡腿叶)不可采摘,带山茶师常念道“鸡腿摘,二春缺”。茶工中有不少是初学者及童工,一为采摘技术不精,二为工资关系(采工工资以采量多少而定,下详述)多行滥采,往往连“鱼叶”采下,致使茶青粗细不齐,俗称为“公孙菜”。

“开山”后视茶叶开面的程度,亦有先后顺序。最初七八天里,先采摘叶面打开较盛者,顶芽未展开者不采(茶工称此种茶叶为有心线叶)。七八天后,因茶期已经不长,即不分粗嫩,整片采摘。一株茶树常常要分两三次才能采摘干净,精明勤谨的带山茶师,能够十分仔细地监视采工将新叶全数采下,如留新叶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者,称为“烂枞”,采工要受到责备,或减低工资。

采茶期内,每日晨曦初起,采茶工即肩挂竹篮,出山采茶。先由带山茶师指点区域,然后开采。武夷岩茶采摘之法与其他地区的采茶之手势稍有差异,采时手掌心向上,以食指活动勾搭鲜叶,用拇指将叶压服于中指三节弯上,以拇指指头之力,将叶轻快折断。折断之叶,留人掌中,摘满一把后,轻轻放人茶篮中,摘时左右手同时采摘,动作甚为迅速。

一株茶树一般由身边最近的一枝开始采,由上而下,采完后再次米摘另一枝,如此依次采摘,自无遗漏。但茶工为了采摘便利,往往趁带山茶师和包头不注意,将茶树枝攀弯至低处采摘;一枝采完后,恐其弹回影响其他枝的采摘,乃用脚踏于地面。有时候会因为弯力过猛,整枝折断;即使未断,茶树也会因此受到损伤。

采茶工每人每日之采量,亦因技术巧拙、工作勤惰、体质好坏而有差别。兹将1940年首春碧石岩采茶工十四人,在同一茶园中,同一时间内,所采数量列表于后,以见其工作效率之差别。

采工技术之精练与否与单位时间内可以采得的茶青量相差甚巨。通常一天能干之茶工,可采青四五十斤,较差之茶工,一日仅采一二十斤。在茶青充盛之时,包头实行称重之日(俗称为“开秤”,此时茶青已盛,包头采用称重法,计给采工工资),精干采工每日可采六七十斤,次者亦有三四十斤。通常上午采量比下午多。以次数言,第一次采量比第二、三次为少,第二、三、四、五四次采摘之鲜叶,占全日采量百分之六十,其中尤以二、三、四次青为最多。

茶青采摘后,每人放置在个人肩挂之茶篮内,切忌压实。每只竹篮可容茶青约十五斤。通常十一二斤即轻轻倾人另一青篮内。倾倒茶青时,须将茶篮靠近青篮而后倒人,不得高举投入。茶青倒人以轻松为宜,注意凉爽通风之保持,以免因压实而使茶青先发热变红。茶青倒人青篮时,中间放叶稍薄,周边较厚,青篮周边留有疏孔,可以通气。

采下来的茶青,按照茶树的品种不同,需要在青篮中加以标记。在武夷岩茶售价极高的繁盛期,对于单枞茶青,在山场之处理甚为仔细。每一单枞,均有编号,各树挂竹签,写明种名,由茶庄厂主每春发给二尺方之白布数块,每一单枞鲜叶,用白布隔分盛之,并将原挂茶树上之竹签取下,放于布上,以免混杂。少数茶厂用纸张隔开,但雨天容易破烂。

茶青采摘下来后,需要及时运进厂里进行处理,以免茶青停留山场过久,发生劣变。为了节约运输茶青的时间,茶厂大多设在山里,零星分布于武夷山各岩。茶厂内部设有发酵室、焙房、烘青室、炒青室、捻揉室等。由于武夷山的茶山均零星分布于各岩,山路崎岖难行,要将茶青从山场挑到茶厂仍有较长距离,远者在一二十里,近者亦有一里左右。因此,运送茶青之工人,必须为身强力壮之男工。如青盛路远,一人挑运不及,须用青篮二三担,派两人或三人接力挑运人厂制作,以求敏捷轻快。送青次数,以天气晴雨、茶青多寡而定。如系晴天,每天八九次,雨天五六次。这是因为雨天的茶青不易处理,以少采为宜。

在上述采茶过程中,各厂必须有一个带山茶师统领全局,以保证“技术”参差不齐的茶工采摘出基本符合规格的茶青。很多时候,带山茶师都是岩主或包头之亲戚,一是因为亲戚关系会比雇佣关系更令岩主信任;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武夷山的茶山零星分散,同一片茶山通常分属于好几个不同的岩主,看不出明确的分界,有时候一两株茶树单独生长于一山头,若非对当地茶山之归属十分熟悉,否则极易越界采到别家去,或者漏采。而头春茶的茶工大部分是从江西请来的外来者,对茶山范围一无所知,因此必须要在带山茶师的指挥下才能采茶。旁人目光所及,只看见满山到处都是茶树,没有明确的标记分界。但在带山茶师心里却自有一张边界清晰的茶山归属分布图,从哪一棵茶树到哪一棵茶树属于哪一个岩主全都了然于心,几乎从来不会出现越界或漏采的情况。带山茶师最重要的职责是统领全体采工的采茶工作,责任重大。他们的工作相对比较自由,不受约束,通常到处走动以监督全队采工,并须策划出所有茶山采摘之先后,但老练之带山茶师每日自己还能参加采摘工作。这是因为老练的带山茶师对每一片茶山,甚至每一株茶树采摘之先后,均早有成竹,每一个采工的工作情形也都在其监控之中,带山茶师的工资亦比普通茶工高出70%~80%。

有用+10
分享

如何品鉴大红袍大红袍品质特征有哪些

武夷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独特的岩骨花香和精湛的制茶工艺都堪称为国宝。喝过大红袍的人都会啧啧称赞它“味醇益清、香幽而奇”,细细品尝大红袍会发现茶中有种特别的“岩韵”在里面,这也是大红袍被誉为岩茶之王最重要的原因,但遗憾的是很多刚入门的新手并不知道如何品鉴大红袍,往往好茶入手,暴殄天物。

高级评茶员郭宏声先生认为,品鉴大红袍最为重要的是品滋味,其次才是香气、形状、汤色以及叶底。茶汤滋味又从“鲜活度、清纯、浓醇、润滑、回甘”这五个方面进行品鉴。

如何品鉴大红袍大红袍品质特征有哪些

中正平和,毫无杂味、土腥味和青草味的为好茶,否则差不入品;舌感厚实,浓厚中强调苦而不涩,这样的茶往往茶素含量高,能够有效清除人体自由基,抗癌,抗衰老;回甘,回甘越快越明显,越持久,茶叶品质越高;润滑,指茶汤在喉腔轻顺下滑,润滑也是优质大红袍相当重要的凭证;鲜活,是极品大红袍的特有感觉,多种氨基酸跳跃性的刺激味蕾,使人不由自主的愉悦兴奋。

大红袍注重水中香、口中香、吐气香、杯底香。香气越强越口感越价,清新幽远为上品,大红袍最理想的香型当属在花果香的基础上,辅之以恰好的花果焦糖香。

除去滋味和香气外、形态、汤色、色泽、冲泡次数也都是品鉴大红袍好坏的依据。

“乌龙茶极品”大红袍的保存方法

对于“乌龙茶中的极品”大红袍它的保存方法是很重要的,一不小心就让它的味道“跑”了。

大红袍保存方法一:利用热水瓶

大家可以利用热水瓶进行保存大红袍,一来热水瓶可以最大限度地和空气隔离开,存取方便,只要把热水瓶整理干净,把大红袍倒入,塞紧塞子即可。

“乌龙茶极品”大红袍的保存方法

大红袍保存方法二:不同品种的茶叶分开放

大红袍有容易吸收异味的特点,所以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要分开存放,不宜把其集中一存放。

“乌龙茶极品”大红袍的保存方法

大红袍保存方法三:保存时间不宜过长

如果你存放的地方和方式适当,大红袍的存放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般来说大红袍的保存方法为18个月,也不会有越放口感越佳的特点,一年后口感会略差。

“乌龙茶极品”大红袍的保存方法

大红袍保存方法四:避免用以下的容器保存

不少人在保存大红袍茶叶时容易犯下些错误,如拿玻璃罐、木盒、药罐等透光、不防潮、容易打碎的容器来存放大红袍。

“乌龙茶极品”大红袍的保存方法

以后大家要注意大红袍的保存方法了哦!

名茶荟萃首批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启用

  4月20日,是福建省第一批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启用,并制作第一泡纯手工茶的日子。这个不依靠任何茶叶机械设备的基地,在2015年武夷山春茶季,揭开了面纱。

  当日,位于武夷山市高星公路旁的福建省第一批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首批春茶开始制作,一走进基地,一股茶香扑面而来。

  基地位于高星公路旁,四周河水环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小岛,风景优美。沿着石板路往前,绿意葱茏,流水潺潺,溪边有一处木头搭起的台子,是欣赏周围景色和品茗的最佳去处。空气中弥漫的那份恬静、安逸的味道让人相信这里就是世外桃源。

  “在这儿可以观赏到美丽的茶园风光,能体验采茶的乐趣,还可以体验制茶技艺,真正感受茶叶制作全过程,让爱茶之人对武夷岩茶有更深刻的了解!”基地负责人季素英告诉记者。基地占地25亩,茶园遍布基地四周,茶友们可以随意穿梭于一排排的茶树间,呼吸着新鲜空气。

  作为福建省第一批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里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影子,从晒青架到做青间,每一项都是严格按照标准化来建设;从大红袍的采摘、摇青、炒青到毛茶焙干,全部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

  这个基地的启用,也进一步实现了季素英师傅叶启桐的夙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在叶启桐的心里,多年以来一向都有一个希望:有那么一个基地,不仅能够展现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各道工序,还能够让有志于学习武夷岩茶传统制造技艺的人,有一个学习渠道。“这个基地,我师傅每年都将开展至少一次的制茶技艺传授活动。”季素英说。

  季素英表示,如今茶叶进入了“机制时代”,手工茶坚守者甚少。她希望这里成为宣传和展示武夷岩茶手工制作技艺的窗口。以后将逐步与高校联合,开展茶旅活动,推广武夷茶文化。

  除了展示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这里还将作为武夷岩茶品鉴中心。届时,在这里可以品鉴到40余种武夷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