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天目湖白茶与普洱茶对接活动

天目湖白茶与普洱茶对接活动

2019-11-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中国普洱茶网讯:4月26日下午,借着“两节”的春风,天目湖白茶与普洱茶对接活动正式举行。

  对接活动中,天目湖白茶与普洱茶结为“姊妹茶”,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普洱市银生茶业有限公司结为友好企业,溧阳市茶业商会与普洱市茶叶协会结为友好协会。

  通过这次对接,溧阳市与普洱市将秉承“共念茶叶经,齐做茶文章”的理念,以茶为媒,不断深化两地交流,扩大互利合作,促进共赢发展。溧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夏国浩,以及普洱市相关人员出席对接活动。

有用+10
分享

教会你如何鉴定普洱茶?


 

    现在很多人只会喝茶而不会品茶,更不懂茶。他们只是听商家吹风、吹牛、信息不对称等了解。在此劝诫伪茶的朋友们,关于普洱茶,不要不懂装懂,在这将教会你如何鉴定?

 

  普洱茶都是普洱产?

 

  普洱茶,以云南普洱为名,可见渊源之深,普洱茶区仅仅是普洱主要茶区中的一个,历史上更多的是作为集散地而知名,明清之际名扬天下的普洱茶,大多产自西双版纳境内,就连清帝的贡茶也采自版纳古六大茶山。时至今日,除了普洱茶产量最大,历史最为悠久显赫的西双版纳茶区,与普洱茶区外,普洱茶的主产区还有临沧茶区与保山茶区。

 

  台地茶比大树茶资格老

 

  市面上有一种观点:大树茶不耐久存,越存越淡,长时间陈化不如台地茶,老茶多为台地茶原料,历史悠久久经考验云云。事实上,云南省大面积种植台地茶约在文革前后,而直到八十年代,台地茶才成为普洱茶的主要原料,之前号级茶还是印级茶这些声名显赫的老茶,多是以传统乔木型茶树为原料。那么这种说法因何而起呢?在2007年那次市场波动中,不少人高价囤积了大量台地茶所制作的普洱茶……

 

  这几年普洱大树茶火爆至极,但有喜的就有愁的,有节操的就想办法换个角度炒(以某些大厂为代表,大谈历史、升值、流通、底蕴、技术),最多再吹吹风(比如上面这种),没节操的就各种包装纸,各种故事,各种冒名顶替了。

 

    皇帝都没喝过的宫廷普洱

 

    市面上流行着一种宫廷普洱茶,但事实上远在深宫的皇帝们从没有喝过宫廷普洱,宫廷普洱也从未进贡给宫廷。市面上见到的宫廷普洱普遍为选料非常细嫩的熟茶,首先最早的熟茶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其次,一般认为宫廷普洱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是在1999年之后,至于为何取名宫廷普洱……其实借皇帝卖货这种事很普遍(尤以朱元璋、乾隆还有老佛爷出镜率高)无可厚非,这里只是拿出对待知识的态度,理清源流。

 

    生茶几年转成熟茶?

 

  “生茶几年能转成熟茶?”“生转熟”这一概念在坊间流传已久,滥觞甚至直追普洱茶刚刚兴起时的几位台湾茶人。但事实上生普洱茶怎么存都不会变成熟普洱茶,生茶存久了,只会变成老生茶,而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的工艺而制成,老生茶和熟茶他们只是在性质上有了一些重合点:不苦涩,汤色红浓。但时间并不能替代工艺,就好像大米放旧了只会变成陈米,而永远不会变成大米饭。

 

  普洱茶级别:跟茶的品质没关系

 

  普洱茶有特级以及1-9级十个等级,那么是茶菁等级越高茶质越好,还是茶菁等级越低茶质越好呢?答案:都不是。

 

  因为茶菁等级是根据茶叶的大小、老嫩来判定的,与茶菁本身的质量并无关联,而普洱茶本身的选料标准并非越老越好或越嫩越好,所以茶菁等级并不决定品质,相反过嫩或过老都不好,近年来随着大树茶的兴起,生茶普遍直接采用一芽两叶的茶菁来制作普洱茶,分级制度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

 

 

普洱茶膏在宋代形成

普洱茶膏在宋代形成!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亇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的品质和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绞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茶中珍品。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风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关于描述普洱茶汤的术语您知道几个呢

描述普洱茶汤的术语,您知道几个?平时在喝普洱茶的时候,不免听身边的人说起专业术语,若是这个时候“掉队”了,可是不太好的哦,因此,今天小编将为您介绍一下普洱茶汤的几个专业术语,希望能帮助到茶友们。

关于描述普洱茶汤的术语您知道几个呢

艳绿:水色翠绿微黄,清澈鲜艳。亮丽显油光,为质优绿茶之颜色

绿黄:绿中显黄的汤色。

黄绿:(蜜绿)黄中带绿的汤色。

浅黄:汤色黄而淡,亦称淡黄色。

金黄:汤色以黄为主,稍带橙黄色。清澈亮丽,犹如黄金之色泽。

橙黄:汤色黄中微带红,似成熟甜橙之色泽。

橙红:汤色红中带黄,似成熟桶柑或椪柑之色泽。

红汤:(水红)烘焙过度或陈茶之汤色,浅红或暗红。

凝乳:茶汤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品质好,滋味浓冽的红茶,常有此现象。

明亮:水色清,显油光。

混浊:汤色不清,沉淀物或悬浮物多。

昏暗:汤色不明亮,但无悬浮物。

其实有关于普洱茶茶汤的一些描述术语还有很多,可是作为新手来说,以上这些术语已经足够了。希望大家喝茶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