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梁权对普洱茶概念的新诠释(2016春版)

梁权对普洱茶概念的新诠释(2016春版)

2019-11-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有一段时间没有写普洱茶文了。今天心血来潮,源于一周前与一国内泰斗级普洱茶高人(不便透露,勿讯)当面切磋,赫然发现双方就普洱茶的制作、存储、品饮等诸多理念和认识相去甚远。笔者念念不忘,故今日耗3小时写撰写一文,以表达个人在2016年初对普洱茶的部分全新理念汇总,也为帮助联盟论坛同好。


  相信盟友们有一些记忆:普洱茶精采精制理念,是我本人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首先提出的,关于班章可以作为味精调配其他茶品的概念,也是那时师父教授于我后,本人在联盟论坛第一次发表的概念。文章发表后的那段日子里,有数众强烈反对我提出概念的人,时至今日,或许他们仍在四处宣传梁权根本不懂茶,但他们自己却为了生意也都在做一芽两叶了。(笔者在此处大笑五声: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当年提出的理念是对的,我没有欺骗同好,反观这票人每天猫在茶山做茶却比我这根本不愿意上茶山的更后知后觉。


  我完全能够预计:今天提出的这些新的概念,会在未来逐渐成为普洱藏茶界的主流概念!


  主文如下:


  与泰斗交流难以融合的一个概念:


  泰斗提出普洱茶传统做法应将春夏秋三季不同等级的嫩芽、嫩叶、嫩梗、粗梗、黄片拆开分别制作后再调配充填入一块茶饼。只有这样的茶才能像一个具备四肢头脑的人一样般完整,只有这样的茶,才能真正符合百年前的传统。

  日前当面我并未提出自己的观点,毕竟人多,我把话都说出来了肯定有人会心里不舒服……唯有今日,我在文中提出自己的概念,为告诫众位同好,也为将实战观点论据示人。


  首先我们做个假设:


  一棵大茶树,以常规的方式判断分五个等级的可饮用茶品,其中包括:

  嫩芽、嫩叶(芽头下面三叶以内)、嫩梗、粗梗、黄片


  这个五个等级的成份分开独立冲泡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有一个近似的评判标准,以好喝分值计算的话:

  嫩芽:10分

  嫩叶:9.5分

  嫩梗:9.5分

  粗梗:8分

  黄片:8分


  我个人认为精心采制一芽两叶同时包含了嫩芽、嫩叶、嫩梗,冲泡这样的搭配已经很完美。那为什么还要把粗梗、黄片加进去?难道目的仅仅是为了茶品的完整性?必须要存有相对的缺点才算完整吗?纯粹泡黄片好喝吗?纯粹泡粗梗好喝吗?多种物质优缺点的强加融合,能起到5个1相加等于5的结果吗?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个方式很不科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感莫名的尝试,部分资深茶人喜用春夏秋三季茶品拼配在一起,而且是需要同一个茶园大小树混采才更完整。我们现在稍微动动脑子去想想一下:夏天的黄片会比春季的嫩芽更香吗?秋天的粗梗能比春季的一芽两叶更好喝吗?笔者一想到要喝"夏天的小树黄片"就浑身打哆嗦,咱真的好多年不敢尝试这个,吓死宝宝了……把一些不好的因素,强行调配给春季最好的茶,其目的何在?


  茶农在春季采摘茶品之前,都会做一个动作,就是修剪枝叶--将芽头嫩叶后面部分的黄片、杂叶摘除。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茶树的营养,通过单线途径直接灌输到芽头和嫩叶上,避免在后面的粗老叶浪费营养。所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概念,嫩芽嫩叶和靠前端的嫩梗的营养物质含量一定是最高的。连管理茶树的茶农都懂的道理,为什么做茶还是要加黄片进去?


  爱茶者喝茶,究竟是为了延续祖宗的传承?还是为了更好喝?


  如果只为延续传统而牺牲美味,真的值得吗?

  百年宋聘里面有黄片和粗梗、红印里面有、大口中小X印里面也有。究竟是什么原因?


  笔者认为:普洱茶的历史定位是粗茶--粗采摘、粗制作、粗运输、粗品饮、粗存放!


  数十年前的今天普洱茶根本就登不了大雅之堂,早20年上至唐代中国一直都是绿茶为王的天下。普洱茶不过是远供边疆给牧民解牛羊肉腻的"药"。这么一个五粗概念的饮料,早在一百年前精采精制也卖不起钱,卖不起价何必精制?做漂亮了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笔者2000年当年买7542才多少钱一片(不到20块钱)?十几块钱一片茶,你指望茶农爬大树采一芽两叶卖给供销社精心选配吗?难道再早几年的大益会更贵吗?当然不可能!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嗯!为了增加重量,黄片、粗梗、杂叶统统不要扔掉,调配进饼心当填充物不要浪费掉才是王道。只要把撒面撒底做舒服了到让人看不见黄片就行。

  那笔者都说的这么清楚了,那百年前的少数民族压饼要+黄片粗梗还算是配方的必须用料吗?


  笔者会说:如果传统不合理,那何必遵循传统?


  然后紧接着第二个概念:


  A话题:相信有部分茶友在购买批量茶品之前,都会找茶农/商家索取or确定散茶茶样。你们有认真喝过吗?我想非常认真的问一下:诸位是否常在"大货"压制品中到粟米、石子、稻谷、头发、小强腿……那朋友:你们有在任何一包大几百年树龄的单株生散茶包(散茶茶样)里面见过这些"配料"吗?我先说一下,我自己没见过,我也不清楚哪位大仙见过。


  为什么对外号称完全一样的东西,饼茶有散茶里却没有?谁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B话题:蒸压散茶究竟会不会对茶质有损耗?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没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压过茶。只是我想问一下,一棵大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单株春散,清新亮丽、一芽两叶、条束鲜活、干净纯粹……而一片号称大几百年古树单株的压制品,里面怎么总能见到碎茶、粗梗、黄片、杂质?究竟是为什么?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压紧饼心里。为什么梗和黄片不压在饼面?有同好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你看到吗?你感受到吗?(星矢说的)


  那究竟是散茶存放效果好,抑或压制品的存放效果好呢?


  我想把话题带入回A话题,说出这话的人究竟自己亲制/监制做了几年茶?他是否保留了自己亲制/监制的5年以上同一年份的压制品和散茶,是否真的在等重条件下认真对比过?笔者具备经常对比自己监制同一年份的散茶/饼茶的经验,笔者的散茶存放效果绝不比饼茶差,那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显然是有些人在撒谎,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保留标本,说出来的话完全是主观臆测。笔者从2008年就开始监制/储存散茶了,到现在整整八年。试问有几个人在2008年开始玩一芽两叶精制古树茶,而且还一直存到现在,还会经常拿出来对比的?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测试,测试方法非常的简单:
 

  找357克大树散茶,用大碗盛起,置于柜面上直接接触空气

  找一片357克同样大树茶做的压制品,置于柜面上直接接触空气

  放两年之后,找个健康的时辰去检验一下自己的嗅觉系统,看看哪个更香?


  其他的朋友估计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但我本人是做过的,散茶露空置放和完全没有包装的裸饼露空置放的效果,基本上很接近。


  既然散茶和饼茶同时露空存放都会流失香气,为什么总有人提出散茶根本就不适宜存放呢?这理论又是从何而来?


  那我们常见的饼茶是怎么存的呢?


  答:先包一层棉纸;再上一层笋壳捆住;外面再套一层纸箱,我们还需要考虑茶叶经过用力压制,饼面的茶精层起到对饼心的隔离防护作用,如此的"配套设施"阻隔了绝大部分氧气、水汽进入饼心。那我们反过头来问一下,我们找个真空罐来装满散装生普,和这个有区别吗?一样是阻隔了空气,同时防尘防烟防杂味,而且防潮效果比饼茶包装要更靠谱。扪心自问:各位有担心过散茶放在真空罐里会在黄梅天受潮吗?如果这个比对是不成立的话,那散茶是不是又适合存放了呢?


  同好们有试过用同一年份同等茶材的散料和压制品同时冲泡看对比效果吗?


  我经常会拿出5年前的茶品来对比,我告诉大家我自己的对比效果,那就是饼茶一点都不比散茶耐泡。而且饼茶释出的浓度比散茶还要差一点,往往饼茶的投茶量要比散茶略重一点才能达到散茶的效果。这究竟为什么,估计日后要找个仪器测一下才知道了,我没有测量数据,因为我没有仪器。


  只有附庸风雅+脑筋不清醒的茶盲,才会把辛苦采摘下来的树龄大几百年的一公斤多散茶拿去压饼。大家知道现在都是怎么压制的吗?各位有没有看过那个向上井喷高温蒸气的喷笼?我们把手放上去试试看能扛得住几秒蒸?我们的手尚且如此,那么娇嫩的茶叶又能扛得住吗?这蒸一次,茶青内涵茶质有多少被高温直接损掉了可想而知。那压制后呢?要晾多久才能算彻底晾干呢?照道理说要两周以上才能彻底阴干。晾饼的过程中会不会被工人偷懒搬到外面直接晒太阳呢?答案是多数都会。因为不及时晾干饼心容易在潮湿状态下霉变甚至烧心。那紫外线对成品压制品的伤害,有多少人估算过?这就是为什么天气不好的时候,茶饼总要进烘房的原因。那进烘房会不会损失茶质呢?答案是肯定的。

有用+10
分享

揭秘普洱茶一些错误收藏方法

  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收藏普洱茶时常见的一些错误做法,希望投资者和收藏者看到以后能够清楚怎样选择普洱茶,让你不再盲目的收藏和投资。

  据了解,从近年来的趋势看,高端普洱茶的平均价格增幅在年均20%以上,这一收益远高于很多行业,甚至比炒房的收益都要高。但是很多人却并不懂得什么样的普洱茶才适合收藏,经常会选择一些并没有投资价值的普洱茶。

  盲目追求“老”“古”

 

  很多藏友认为,包装上标注的年份越久远、价格越贵的普洱茶,其收藏价值就越高。于是盲目的追求六七十年代的普洱陈茶。其实存放二三十年的普洱茶目前已是很少存世,四五十年甚至更久远的普洱茶更是微乎其微。现在市面上有部分卖价达千元的所谓“陈饼”,其实是一些不良厂家、商家抓住了消费者认年份的心理,故意将年代不长的新茶做成老茶的样子,然后标注成老茶,这种茶的成本价也就几块钱而已。

  茶饼陈化能赚大钱

 

  几乎所有了解普洱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越陈越香”,于是有人就认为可以通过让生的茶饼陈化来赚大钱。但是却不知道普洱茶的陈化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普通的藏家想要自己在家陈化收藏并不容易。

 

  因为普洱茶的陈化受时间、光线、温度、空气、湿度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其所储存的环境和温度不同,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储存普洱茶不能密封,要让茶叶同空气不断接触,让其不断氧化。但是茶叶还有极易吸收味道的特性,家庭收藏很难找到一个几年甚至十几年一直没有异味的位置,一旦吸了其他杂味茶便成废品。

  时间越久越值钱

 

  很多品饮过老茶的人应该有深刻的体会,普洱老茶茶水入口即化,舌底鸣泉,香气沉香馥郁,有很强的时间感。新茶的浓强、苦涩味道没有了,汤色的青绿与黄明也少了,只剩下晶莹透亮的褐红色。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专家团泡饮了故宫百年的“人头”团茶,经过鉴定发现该陈茶只有暗红的汤色,滋味全无。这是由于年份太久,茶叶已“陈化”过度了。

  发霉的茶饼才是好茶

 

  很多想藏茶和投资的人其实并不懂茶,在选择普洱茶时一般都是以茶饼的外包装、品牌、茶叶的颜色等来判断普洱茶的质量。甚至有人认为,只有发霉的茶饼才是好的普洱茶。这种观点影响了很多人的而判断,事实上发生霉变的茶是不能饮用的,经常饮用会对人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

 

  盲目追求山头茶

 

  还有不少藏友,一看到知名的“山头茶”,就认为有收藏价值。其实很多知名山头茶的产量已越来越少,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个别厂家将台地茶做内料,外边包裹上山头茶的拼配茶当做纯山头茶进行销售。更有甚者直接把台地茶当作知名山头茶来进行包装、售卖。

  最后笔者多墨迹几句,其实辨别普洱茶的年份、山头并没有太好的方法,通过看茶叶的外观、看汤色和汤底以及品鉴等都很难奏效,想要鉴别只能凭经验。

 

  藏友们喝普洱茶的时间久了,喝的品种多了,慢慢的也就能分辨出真伪。所以刚入门的藏友和投资者,碰到这两种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避免判断失误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的几种加工方法

  晒青茶是云南普洱茶的原料,虽然都是晒青茶,但只要在加工时细节上稍有一点差别,就能加工出外观色泽不同的几种晒青茶。

 

  工艺一:杀青—揉捻(初揉:要求轻揉,揉捻时间短)—摊凉(日晒)—二次揉捻(简称复揉:要求重揉捻,时间长)—日光干燥。成品外观:紧条形(细条形),色泽黑(俗称老黑茶),茶汤出味快而浓厚,苦涩味重(因此冲泡时出汤一定要快)。

 

  工艺二:杀青—揉捻(揉捻时间短)—摊凉(四小时左右,茶叶厚度:8公分—10公分)—日光干燥。成品外观:粗条茶,色泽黑亮,茶汤出味稍慢,苦涩味轻。此法多是晚上杀青,第二天早上用日晒,在繁忙的时期最实用,也更方便操作,所以这种晒青茶最多)此类晒青茶汤色偏黄,叶低黄。

  揉捻后解块

  手工解块:茶条完整更自然

  工艺三:杀青—揉捻(揉捻时间短)——日光干燥。成品外观:粗条形茶,色泽偏绿(墨绿),茶汤出味稍慢,苦涩味轻。这种晒青多是早上杀青揉捻后就晒干。

 

  手工解块后堆放图为手测堆放厚度

 

  工艺四:杀青—揉捻(揉捻时间稍长)----日光干燥。成品外观:细条形茶,色泽偏绿(墨绿),茶汤出味稍慢,苦涩味稍重。(这种晒青同样是早上杀青揉捻后就晒干)

 

  日光干燥(晒场)

  日光干燥(临时晒场)

  后两种晒青茶外观色泽的偏绿度与天气好坏、干燥时茶叶的摊晒厚度关系很大,摊晒溥而且天气好,干燥快速时色泽就更显绿色。所以后两种的茶香更能体现出茶叶自有的清香。汤色接近绿茶,叶低绿。但茶叶香气与绿茶的区别依然很大。但这两种方法在大量加工时操作最不易,因为茶叶一天内干燥香气更佳,一次性干燥条形也更好,量大时就需要有更多更大的晒场。所以早上杀青,只适用小量的生产加工。

 

  日光干燥后的晒青毛茶(普洱茶原料)

  下图为紧条形晒青毛茶

  下图为泡条形晒青毛茶

普洱茶是时间“沉淀的艺术”

普洱茶是时间“沉淀的艺术”


在茶叶界,人们把绿茶比喻为不知愁滋味的轻狂少年,把红茶比喻为艳光四射的俊俏舞娘,将乌龙茶比喻为风姿绰约的成熟贵妇,将铁观音比喻为刚毅果决的侠士。对于云南普洱茶,人们称之为犹如历经无数岁月的睿智智者。

在茶人的眼中,普洱茶是摄取天地之正气,吸收日月之精华!积岁月之磨练,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茶中圣品。它得益于时光的沉淀,受惠于岁月的洗礼。

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普洱茶,可堪称为是时间“沉淀的艺术”,而非速成时代的产品。

普洱茶的“慢”,一个方面指的是其品质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世界上的其它名茶相比,普洱茶的制作是需要花时间的,而且工序繁琐,有许多个环节:杀青、揉捻、晒干、分拣、拼配、蒸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就拿蒸压来说,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毛茶成型的过程,但它却包含称重、蒸软、揉茶、压茶等步骤,而其中的揉茶和压茶等步骤,不仅要快,还十分讲究手法,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

刚刚制作完成的普洱茶,其实只具其形。要成为优质的普洱茶,还需要用时间沉淀来为其注入灵魂,使其富有生命。事实上,普洱茶经过适当的贮存以后,会提升其品质,因此,利用时间的力量,可将普洱茶的品质推向极至的。

普洱茶在制作完成以后,有一个“后发酵”的过程。对普洱茶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普洱茶在纯自然状态下的“后发酵”相当缓慢。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新制的普洱茶才能完成其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消除其杂味、涩味,而存留下陈香、桂香、樟香以及兰香。

因此,每一饼弥漫着岁月芳香的普洱茶,都可称得上是“上帝之手”创造的艺术。从这一点上看,普洱茶更像美酒,有着越老越香的特性。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才将那些积淀了厚厚时光的普洱茶称为“能喝的古董”。而快餐文化下的饮食,是难以用“古董”来比喻的。普洱茶收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收藏过程中的环境等因素都很重要。

今天,您喝茶了吗?

茶是好东西,更何况是每天聆听音乐3万秒的快乐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