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吴德亮:顽童如我,揭开普洱茶朦胧面纱

吴德亮:顽童如我,揭开普洱茶朦胧面纱

2019-11-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茶姐先说

  中国普洱茶网讯:吴德亮先生是知名的普洱茶文化专家,历时多年,跋山涉水,来往于台湾和大陆各地,对普洱茶进行追根溯源,为普洱茶文化作出了不遗余力的贡献。他说“事实上,中国自有茶的历史以来,也从来没有一种茶类,能够像普洱茶那样,或紧压成形或散装冲煮或研磨成膏,充满丰富多样的形制、典故、品饮方式,以及千百年来不断浴火重生的传奇色彩;却又遭受过如此多的扭曲、误解甚至两极化的褒贬毁誉吧?”七年前,吴先生为了全面了解普洱茶,曾行走几万里。更是多次来到普洱茶的故乡云南,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六大茶山报》曾就普洱茶文化及发展的一些问题向吴先生作了独家采访报道。那次采访由六大茶山詹本林完成,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七年,已是一个轮回,此时拿出来再读仍然是经典。

  访谈正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吴老师,十年前,普洱茶在台湾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情况?十年后的今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吴德亮(以下简称“吴”):台湾曾是全球宜兴壶最发烧的地方,过去20多年来的壶艺市场,也一直是宜兴紫砂壶独领风骚的局面,标榜顶级工艺师的作品尤其被不断转手炒作、叫价节节高涨,鼎盛时期甚至狂飙到每把壶需要台币数十万元以上的行情。但年复一年,旧的收藏者对数十年从未推陈出新的宜兴壶渐感厌倦;新的收藏者则对同一等级的工艺师壶作,价位上有数万元台币的落差,以及作品真伪难辨等现象,更感到惶惶不安。曾几何时,宜兴壶从豪华专柜沦落至路边摊,甚且濒临崩盘;却使得过去长期依附在宜兴壶专卖店的普洱茶得以翻身。从宜兴壶败阵下来的商人纷纷将囤放墙角的普洱茶取出,造成近十年来普洱茶市场崛起兴盛的局面。可谓“失之桑榆,得之东隅”了。

  普洱茶在台湾的萌芽虽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但早期大多仅见于港式茶楼所推出的廉价“臭脯茶”,并未造成市场的波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解严后品饮普洱茶的风气逐渐兴盛,尤其动辄数十年的陈年年份,加上长久以来的养生说法,普洱茶开始在台湾风行。而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前夕,香港四大茶楼即陆羽茶楼、金山酒楼、双喜茶楼、龙凤茶楼大量抛售普洱老茶,开启了陈年普洱进入台湾的大门,使原本堆积在茶仓中的“同庆号”、“福元昌”、“宋聘号”等老普洱茶纷纷出笼,涌入台湾,使得大量的陈年普洱茶流向台湾,却无心插柳地带动整个市场的蓬勃发展。

  记:吴老师曾多次到云南对普洱茶进行考察,但最初的时候,普洱茶并没有真正形成气候,您应该是当时较早介入普洱茶行业的新闻人。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决定开展调查?

  吴:我有幸成为作家、或说旅游文学作家以来,从来不曾为了完成一本书,而花费整整三年的时间;也从来不曾为了单一的写作主题,而历尽艰辛、长途跋涉过如此漫长又遥远的旅程。事实上,若以台北经香港或澳门至昆明来回5000公里计算,前前后后飞往云南不下十数次,加上从昆明搭车或搭机前往思茅、西双版纳、红河、丽江、大理等地,以及深入偏远山区必须倚赖的步行、骑马、乘舟,甚至曳引机等各种原始交通工具的组合,少说也有八万里路了吧?

  而且,从以前一个完全不喝茶的人,到今天非普洱茶不饮,甚至开始研究普洱茶,其中的转折非但令许多友人大惑不解;就连我自己也感到讶异。正如莎士比亚的爱情观一样,爱上了,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除了疼惜,了解也很重要,就这样一头栽入普洱茶迷人的领域,而“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在台湾常听资深茶人将各种茶做拟人化的譬喻,说绿茶就像不识愁滋味的轻狂少年;而红茶却是艳光四射的俏舞者。包种茶则有如清秀婉约的小家碧玉;乌龙茶则宛若丰姿绰约的成熟贵妇;铁观音则彷佛刚毅果决的正义之士;而普洱茶却不啻是学富五车的智者,往往让人感受饱含玄机智慧所散发的风采。事实上,中国自有茶的历史以来,也从来没有一种茶类,能够像普洱茶那样,或紧压成形或散装冲煮或研磨成膏,充满丰富多样的形制、典故、品饮方式,以及千百年来不断浴火重生的传奇色彩;却又遭受过如此多的扭曲、误解甚至两极化的褒贬毁誉吧?

  年少时首次在台北的港式茶楼喝到“臭脯味”极浓的普洱茶,从此就将普洱列为拒绝往来之物。直至多年前在友人手中喝到真正采摘自乔木型茶树、以晒青毛茶压制而成的普洱茶青饼,以及渥堆、干仓、烘焙等工序均告完备的普洱茶熟茶,才大感惊奇与赞叹,也对自己过去的偏执感到内疚。原来所有的扭曲与误解,均来自错误的信息或供给面,不是经由刻意的炒作将老茶拼命捧上天,就是藉由偏颇的报导将新茶贬抑为霉菌充斥的臭脯茶品,甚至以讹传讹将不该有的霉味误导为普洱茶的香味;而市售普洱茶高达数万元与低至数百元的大幅价差,更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二者不仅无益于普洱茶文化的推广,且严重戕害了普洱茶原本气韵养生的特质形象,委实令人喟叹。

  尽管海峡两岸均已先后出版了普洱茶相关书籍,前有跟我居住同一栋大楼的邻居邓时海大哥所著《普洱茶》,后为我在云南结识的第一位诗人朋友雷平阳编纂的《普洱茶记》。但两书均以老茶为主,且多偏重于考古或图鉴的介绍,让一般读者难以一窥堂奥,显然也与今日新茶占有率高达95%的市场现况不符,未免美中不足。正如前辈诗人管管给我的封号,“顽童”如我,岂能让普洱茶始终披上朦胧面纱、甚或继续蒙受不白之冤?

  因此,深入普洱茶故乡的写作动机于焉诞生:不仅要探讨生普老茶的神韵之美,也尽可能地对熟普新茶的成因、工序与优劣判断详加着墨。并希望能为读者抽丝剥茧,逐一揭开普洱茶的历史之谜,与少数民族茶文化的演进,褪去紧压、贡茶与渥堆的神秘外衣,透过文学细腻的角度娓娓叙述。并以旅行者加上画家的观点,配合巨细靡遗的数百张珍贵照片,一步一脚印地引领读者,拜访普洱茶生长或集散的故乡,与千百年辉煌的茶马古道相互辉映。

  记:2003年,您写过一篇《从勐海茶厂转战六大茶山——阮殿蓉重振普洱茶声威》的文章在台湾《新新闻》杂志上发表。当时,这篇文章在茶界的反响十分强烈。吴老师当时为什么会想到采访阮殿蓉女士呢?您在标题中提到“重振普洱茶声威”的说法,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吴:作为当时指标性的勐海茶厂,阮殿蓉女士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卫生观念以及管理营销,包括明确标示出厂年份、原料来源以及负责人签字等作法,使得一个历史沈痾颇重的老茶厂再现生机,从而引领了普洱茶风云再起的风潮,阮殿蓉女士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也是我想采访她的最主要原因。

  记:当前,有人说普洱茶热得太红火了,已经出现了泡沫经济的迹象,甚至说普洱茶市场将要崩盘;也有人说普洱茶根本就没有热起来,连泡都没有,何来“泡沫经济”?吴老师如何看当前的普洱茶市场?为什么?未来五年内的普洱茶产业又将是怎样的状况?

  吴:基本上,假如越来越多的人买普洱茶却不喝茶,只是当成囤积或投资工具的话,对整体普洱茶的发展是不健康的,也容易造成泡沫化现象。因此普洱茶界不可因为普洱茶价飙涨或狂销而沾沾自喜,应该设法导正风气,让喝茶的人口正面成长,藏茶也喝茶,这才是普洱茶长远发展之道。否则茶厂干脆只生产茶来囤积就够了,何必要营销呢?

  记:多年来,吴老师对普洱茶进行潜心研究,并推出了《风起云涌普洱茶》、《普洱找茶》等相关著述。您今后一段时间对普洱茶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是否有再次推出普洱茶方面的研究成果的计划?

  吴:《普洱找茶》即将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我正在补强新信息以及新趋势,希望大陆的读者都能轻易进入普洱茶迷人的世界。目前也在密切注意普洱茶发展的趋势,包括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喝普洱茶等现象,看看是否再写一本新世纪普洱茶,哈哈。

  作者与吴德亮的合影

 

有用+10
分享

再谈普洱茶的标杆

  标杆茶,一般来说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某一款或者几款在价格上对同时期或者此后不同时期茶品价格具有影响力,或者品质特征上具有典型性的茶品。因此,我们在看待“标杆”二字时还需要搞清楚,是品质特征的标杆还是市场交易价格的标杆,两者有时候交织在一起,有时候则是分开的。值得注意的是:标杆茶一般都是市场的主流产品。
 
  因为战乱、政治等原因,普洱茶的历史是一个断代史,中间是有断裂的。号级与印级,印级与七子饼之间都是有断裂的。普洱茶因此而可以大致被分成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个历史阶段。三个历史阶段之间都存在有相当长时间的“空白点”,在这些空白时期出茶较少,留存下来有代表性的著名茶品也很少。
 
  所谓号级茶,应该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前由云南各私人茶庄制作运至香港等地的茶。也有人认为应该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茶。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相继占领香港和缅甸,进攻云南,茶路中断,茶市凋敝,各私人茶庄出产的茶很少很少。现在我们看来,号级茶也要区分上中下品,在跻身上品号级茶的有数的几款中,宋聘号能够成为号级茶的标杆,除了品质之外,我感觉还在于它相比其他茶(如福元昌、车顺号)的存世数量要大一些,尚有一定的市场流通价值。
 
  印级茶则是五十年代初开始,中茶公司成立后在国有体制下制作的几款茶,包括了红印、蓝印、红铁、蓝铁等。红印是印级茶的标杆没错,但更多的是市场价格的标杆而不是品质特征的标杆,因为蓝印、蓝铁与红印在品质特征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七子饼茶应该从七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其中也有一些标杆。比如8582,比如88青饼。
 
  茶喝到现在这个份上,说句实在话,面对一款茶,已经没有兴趣再去听人讲是什么什么唛号什么什么牌子、哪年的了,能够做的就是开汤、试茶,然后判断大致的年份与存放陈化情况,再根据不同年份不同阶段茶应有的特征来判断眼前这款茶的价值。
 
  对于号级印级老茶,品鉴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茶气、陈香(有的称为药香)、陈韵和化感。这个阶段的茶气表现有别于中生代茶的茶气表现,有一种“力道绵绵而来”的感觉。印级茶还要注意判断一下仓储与退仓的情况。
 
  因为仓储的原因,七子饼茶中早期的一部分,如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期的七子黄印、雪印,已经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生代茶有了相当大的区别。往往只有对普洱茶相当理解的发烧友才会接受这些茶,我们以前对这类茶是相当排斥的,现在也转变了观念。品鉴这类茶的着眼点在于印级茶与中生代茶之间。
 
  而对于中生代茶(我们将八十年代中后期至2003年茶定义为中生代茶),品鉴的着眼点则更多的在于茶气(强烈而刚猛)、滋味(丰富而愉悦)、香气(持久而绵长)这三个方面。希望当时就能被一部分消费者接受,如果继续合理存放则会带来更好的表现。
 
  至于近几年的新制生茶,我们认为这时候谈标杆有点早了,毕竟存放与转化是很关键的一环,再等等看吧。
 
  需要意识到的是,人的口感是会随着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改变而改变的,传统如宋聘红印的标杆示范作用会被保留,而更新的内容会增补进来,这大概就是继承与发扬吧?

普洱茶发霉处理实用技巧

  普洱茶,因为保存不当,很容易引起发霉。今天,教教大家,如何处理发霉的普洱茶。

 

  1、用布处理:普洱茶生茶,表面发霉的话,可以用半潮干净的布,把发霉的部分清理一次,存放到通风,干燥的地方,不要晒,也不要炒,每天都这样去做一次,半个月或者是一个月后,就没有了。

 

  2、时间问题:如果一个月后还是一样,可以根据你的原料来处理,如果是好的大树茶,可以多等几个月,如果在雨季,等雨天过后就会好了的,如果是一般的普通的茶,价格低的茶,小编就建议不要喝了。可以拿去做其他的用途,比如:把茶叶泡了用来清洁家具。

 

  3、打散:普洱茶熟茶发霉,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成小团或者是小团的普洱茶打散,再用竹篮内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每天翻腾几次。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后,应该说没有了。

 

  4、自然干燥:用牙刷把霉菌刷掉,然后放在阴凉通风地方,让其自然干燥,千万不要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以上就是普洱茶存放和普洱茶发霉的解决办法和注意事项!

 

  普洱茶发霉,普洱茶存放的注意事项!

 

  湿热天气,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普洱茶好的储存地。普洱生茶是一种后发酵茶,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是后发酵的必要条件。

 

  有人说普洱茶在湿热环境下放置一年相当于在普通环境陈化三年的效果。当遭遇了高温多雨的天气后,普洱茶收藏爱好者应特别注意观察藏品的变化,要及时增加藏茶室环境的通风透光,尤其是要加速空气的流通(可以用电风扇来帮助空气的流通)。

 

  尽量降低室内的温度。对于已经发生受潮霉变的茶,进行分类,设法进行晒、焙干等干燥处理,处理后的藏品,应转移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下分开来储藏。

 

普洱茶新茶保存:五招可保鲜

 

 

  喝茶不仅可以补充人体所需水分外,更是因为喝茶可以美容养颜、保健养生,然而普洱茶更有投资与升值的作用,因此很多人开始收藏普洱茶,普洱茶收藏最重要的就是普洱茶保存。为在家介绍普洱茶新茶保存方法,这五招可保茶新鲜,茶叶再好,如果存放不当则很容易变味。引起茶叶不良变化的原因很多,温度、湿度、异味、光线、空气和微生物等都会造成茶叶色泽、香气的流失。

 

  1、生石灰贮存法:选用干燥、封闭的陶瓷坛,放置在干燥、阴凉处,将茶叶用薄牛皮纸包好,扎紧,分层环排于坛的四周,再把灰袋放于茶包中间,装满后密封坛口,灰袋最好每隔1-2个月换一次,这样可使茶叶久存而不变质。

 

  2、木炭贮存法:取木炭1公斤装入小布袋内,放入瓦坛或小口铁箱的底部,然后将包装好的茶叶分层排列其上,直至装满,再密封坛口,装木炭的布袋一般每月应换装一次。

 

  3、暖水瓶贮存法:将茶叶装进新买回的暖水瓶中,然后用白蜡封口并裹以胶布。此法最适用于家庭保管茶叶。

 

  4、化学贮存法:用较厚的塑料袋,将除氧剂固定在一个角上,然后封好茶叶袋,除氧剂在一两天内能将茶叶的氧气吸收掉,实现除氧封存,效果很好。

 

  5、冷藏贮存法:将含水量在6%以下的新茶装进铁或木制的茶罐,罐口用胶布密封好,把它放在电冰箱内,长期冷藏,温度保持在5℃,效果较好。

 

  对于普洱茶新茶保存就讲解到这,也有人说普洱茶越陈越香、越陈越有味道,但喝茶讲究的是个人习惯与喜好。另外,茶叶要放在较高的通风处,阳光不要直射茶罐。买茶叶的量以一个月能喝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