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影响普洱茶口感和转化的是工艺

影响普洱茶口感和转化的是工艺

2019-11-1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采摘:头春采当然最好,如果是到了夏天,进入雨季,那质量必然下降。摘了以后要立即摊开晾着,要不鲜叶就会前发酵,出现红梗,泡出来的汤也会浑浊。

  杀青:现在一般都是滚筒做了,温度控制很重要,小批量也有铁锅做的,铁锅对温度的控制更好,但是成本太高了。

  揉捻:重揉捻利于日后转化,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要花力气的。

  晒青:用太阳晒干,而不是烘干,最好一天完成,“烘青不能转化”,这个好像经常被提到啊。

  但是其实这些步骤,都是由茶农完成的(这些步骤,和茶的日后转化,直接密切相关,转化对于普洱的意义,还要多说么?)茶厂对普洱能够改进的地方,无非就是通过拼配,把一些料的缺点掩盖,把优点突出。或者茶厂去山头开初制所,但是这样成本巨大,需要太多人力物力了(这个就是不存在的,对于产量稍大的茶)。

  所以么,大茶厂的茶,基本是不能保证这些工艺都完美完成的,通过拼配把一些料的缺点掩盖了,而大厂收料的价格也是相当的低,茶农会为了那一点钱,把每个工序都认真完成么?大家自己想,利润的大头是别人的。

  所以也不要喝到大厂茶,就说这是晒青还是烘青的话,一个饼里,有无数茶农的茶,晒的烘的,头春二春都有!真正想要喝到工艺完美的茶,只有做茶人全程完成初制工艺。

  这是非常辛苦的,产量不会大,价格不会低(肯定不会花这么大力气去做个台地拼配茶,人力钱都回不来)。但是做茶的人努力去做了,再有懂茶的人去欣赏,愿意出多一点钱去买,这个过程就能延续(这样的人其实也很少,普洱茶圈里都不是很多)

  尤其纯料茶,其工艺的可靠性更加容易检验,一旦工艺有缺陷,一喝就能喝出来。我说完了,高手请批评!
文/罡风惊天 

有用+10
分享

普洱老茶水太深,鉴定88青有多难呢?

  随之事件的关注度逐渐蔓延出行业内,主流媒体开始关注此次的"八八青饼"事件。到底鉴定个88青有多难呢?不妨我们一起来看看香港普洱茶前辈浮云自己的图文见解。

  普洱老茶\

  2013年7月9日,南方都市报在[GC10]版次的[焦点]版名中发布《高价“88青”真假难辨,普洱老茶"水太深"》一文,文中不仅提出“88青”真伪难辨的疑问,还挖掘“88青”事件背后存在着"标准缺失凸显老茶市场混乱"的状况,行业标准的空白导致频现"湿仓茶冒充老茶"怪象。

  当天,北京晚报也在热线版面发表《5万元一饼普洱是真是假》一文。文中提出"对于88青真假问题商家和专家各执一词"、"茶行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及"买茶全靠运气"等观点。

  而新华网也在时政频道发布《新华视点:5万元买了一饼假茶?——茶叶市场乱象透视》一文,文中指出"目前国内茶叶行业并没有可以对茶叶真假、价值进行权威判定的专家,也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茶叶市场乱象的根源在于中国茶产业"散小乱弱"的特点。"等观点。

  紧接着,《人民日报》、《北京晨报》、《文汇报》、《西安晚报》、《青年时报》和《洛阳日报》等多家报道都转载新华网此篇报道。

  近日,随着主流权威媒体的报道,1510茶网站“八八青饼”事件似乎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而这些主流媒体更多的将矛头指向了老茶市场混乱的现状。由此可见,老茶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被更多人关注的社会性话题。

  普洱老茶\

  普洱老茶\

  普洱老茶\

  普洱老茶\

  什么是89青饼?

  89青饼,听起来既熟识又陌生;熟识的是骤然听起来像88青饼;陌生的却是差了一个数字。89青饼究竟与88青饼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原来两者算是同门同系的东西,只不过88青饼的定义包括干仓储存为首要条件;而89青饼则是入了港仓的1980年代末的7542。简而言之,两者皆是陈期已达约25年的传统7542茶品,不同的只是仓储。但这不同却可影响够大,包括口味与价格。

  88青饼——89青饼

  在浮云的网络文章【1992年薄纸7542干仓青饼(2011年11月25日)】曾提及:“其实,所谓《88青饼》是泛指1989年至1991年之间所生产的7542茶饼,并必须要干仓存储,方可称之为《88青饼》。由于当时这批《88青饼》数量不少,除了香港一间新派茶庄所吸纳的数量外,仍有部分的数量是被香港其他传统茶商收进仓库。由于这些青饼都是很清晰的1989年青饼,所以传统的香港茶商会称这些茶饼为《89青饼》。在1990年代时,这些7542才只是普通的商品,由最初的几百元炒到现在的数万元一饼。而且以前不会刻意把每年的年份分开,几个年份的7542都可能混在一起,因为早年的时候,只分生饼和熟饼,然后就各自处理,所以连一些显然是1992年包装特色的7542青饼,都会在竹壳上写上‘89青’,变成同一批商品。当然,后来的茶友们还是可以从形制及包装风格上,把1992年的7542区分出来的。

  相信,看到这部分,新进茶友已经头晕晕的了。简而言之:

  88青饼=1989+1990+1991年的7542(干仓)

  89青饼=1989+1990+1991+1992年的7542(入仓)

  因此,入了湿仓的1980末7542就不可以称为《88青饼》了。

  也就是因为当年的普洱茶分类并不细致,故此,称为《89青饼》的茶饼,有部分是与《88青饼》拥有相同的外包纸(如本文中的茶饼:1989+1990+1991年);亦另外有一些1992年入仓的7452,早年也是以《89青》相称的;当然,后来的茶友们是能够从饼模及外包纸把这种89青分辨出来。

  网站又联系了茶叶流通协会的专家,对这块引发了争议的茶饼再做鉴定,但是,专家也感觉很棘手!不是吧,有多棘手?相信港台不少早年的茶友们,都藏有此88青饼,要辨识?有多难?

  普洱老茶\

  普洱老茶\

  普洱老茶\

  上图给参考。最近开喝的88青,看了叶底,懂行的朋友应该能看出一些东西了吧。

普洱茶的蜜香是怎么出现的?

关于普洱茶的蜜香:

一、大多数紧压茶在1-5年陈期会表现蜜香

  这将是一个注定要引起争议的观点。如果非要让我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大滇。以我们制茶的实践经验来看,个人所制作的茶,在1-5年期确实大部分都呈现过蜜香。请注意这里的严格表述,呈现过,而不是一直呈现。这就是说,蜜香是生茶在陈化过程中某个阶段必须产生的过程。我简单举个例子,某款茶品,在2011年秋天的时候试喝,有明显的蜜香,而在2010年的时候,喝中茶2007年赢饼,也感觉出蜜香。这款茶,都确实正呈现出蜜香。类似的例子大家还可以去发掘。

  不过这一观点,激怒了另一个观点,即传统上认为,蜜香是景迈茶的专利,或者说是高档茶的专利。事实上,大滇的研究就是从老观点出发的。首先,获得了关于蜜香的样本,即大家所认为的景迈茶蜜香,研究景迈茶的蜜香是怎么出来的,是特定的茶树鲜叶还是工艺因素。结论是:工艺因素居多。

  我们首先从景迈茶搞明白什么是蜜香,然后再搞清楚景迈茶的蜜香是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然后把这种特殊工艺应用到其他茶区,得到相同的蜜香。根据这种特殊工艺的原理,推广到普洱茶的陈化过程,继而,得出了上述结论。

普洱茶龙珠茶,新开创品饮方式

普洱茶是生长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大叶种茶,凭借高锐持久的香气,独特的香型、浓醇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早期为了方便于存储运输,普洱茶采用了紧压形制,常见的多为饼茶、砖茶与沱茶。其中以饼茶最为人所熟知,名气也最为显赫,清乾隆皇帝便有赞语“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

而正是由于采用紧压形制,使得普洱茶内部降低了与氧气以及光线的接触,使得茶质更好的得以保存,后期的转化空间也更值得期待。另外,由于紧压茶较之散茶,干茶的香气更不易散掉,这也成就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殊属性,为它赢得了茶叶中“能喝的古董”这一美誉。

不过普洱茶在日常的品饮过程中,以饼茶和砖茶为代表的紧压形制也存在着一丝不足,这便是需要借助茶针或茶刀等专业器具来撬取。若是居于家宅,备得茶盘,撬得一泡还可略显小怡于闲情茶趣,但若在日常工作或差旅在外之时,随身置备着这些茶具便显出繁琐与不便了。

而同样是紧压茶的普洱小沱茶,虽然体形小巧,方便携带,无需撬取。但由于小沱茶采用机器模具压制,完整的叶片无法直接压成,需要将其切断剁碎再进行压制。而这一步骤无疑会破坏茶叶的根筋与叶脉,使得茶叶的品质大打折扣。

于是睿智的制茶匠师们便将传统紧压茶的优点加以整合,开创性的研制出既体形小巧、便于携带,品饮时又无需借助工具撬取,还可以将茶叶叶脉完整保存的新品种,这便是普洱龙珠。

普洱龙珠形如圆球状,小巧可爱,圆润呆萌。一颗普洱龙珠的规格一般是在6至8克左右,正好为一泡,无需再行撬取,饮用十分方便。

普洱龙珠多选用一芽二叶或三叶为原料,制作时先将茶叶蒸软、分匀,再用洁净的棉布包裹,纯手工揉捻成团状,最后再进行自然阴干。

整个过程都需要制茶师傅凭借着自身丰富的经验来掌控揉捻的力度与速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会发生破壁,而茶叶内含物质的析出则直接影响到后期冲泡时的鲜爽与否以及耐泡程度,除此之外对于营养成分的保留程度,亦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所以普洱龙珠的制作是极为耗费精力的。其不但揉捻过程全凭手工,而且更要求制茶师傅有着高超的技法与丰富的经验。一位制作龙珠的制茶师,朝始暮终,马不解鞍,一天的生产量也不过千枚,可见其得来之不易。

如果你钟爱于普洱茶,但又经常差旅在外,那么随身备上几颗龙珠,品饮时一次投放一颗,无需撬取,即泡即饮,既方便又简单,绝对堪称是普洱茶人的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