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藏六堡茶,一定要选对路

藏六堡茶,一定要选对路

2019-03-01 访问量: 41 茶礼仪网

藏六堡茶,一定要选对路

如今贵重的古玩,在制作时就已是珍品。或者简单地说,垃圾放一千年还是垃圾。对于六堡茶也是如此。不好的茶,藏一百年最后还是白费劲。那么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怎么样的六堡茶才值得大家收藏。

一、选对路的茶

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其实是各有各的精彩,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工艺六堡茶的优势会越发明显。同是10年的陈茶,传统工艺六堡茶可能要好于现代工艺六堡茶一个档次。现代工艺六堡茶的特点是2、3年就好喝,传统工艺六堡茶是真正体现六堡茶“愈陈愈香”的特点。就六堡茶而言,所谓“愈陈愈香”是指六堡原种采用六堡传统工艺的茶。大家要收藏就要学会辨别传统工艺六堡原种茶,新茶有如下特征:

1、外观

新制作好的六堡毛茶,是黑褐色的,条索紧结,不显毫。

2、汤色和口感

为淡黄茶汤,蜜香,老树茶比较甘甜涩味浅。树龄低的或化肥用多的入口会比较苦涩。如果有烟味可能是木炭烘烤的。

3、极耐泡,20泡以上。

二、藏六堡茶的常识

1、不收过量施化肥的茶

有些商家为了提高产量而过度施化肥农药,过度施化肥农药的茶叶中会含有不是茶叶本身的物质,茶水会有不自然的味道。小编曾有幸喝过一位老先生在自家院子里种植的手工制作的六堡茶。老先生自豪地说道,他的茶不施任何农药和化肥。精心制作留着自己享用的,只有有缘人才能喝到。那样的味道小编一直难以忘怀。打个比喻,就像土鸡和饲料鸡的区别。

另外,过量施化肥农药的茶树所制作的茶在陈年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如锁喉、叮舌头、哈拉味等不良的味道。

2、宁存苦,不存薄

内含物质不丰富的茶,滋味会越存越薄,存储的价值是下降的。内含物质丰富的茶,比如茶多酚和茶碱含量高的茶,新茶时苦涩味重,不太好喝,但经过长时间存储,通过酶和微生物参与转化,品饮价值却会越来越好。

3、必须干仓存储

我们所说的干仓指温度、湿度适中,即常温下,通风透气,清爽无杂味,不易滋生有害菌的仓储环境。茶本来就是容易‘窜味’的东西,在后期如果保存不善,也会导致茶品变坏,出现杂味。如果不是通过自然发酵的工艺,而是用人为的手法,如加入某些东西刻意让茶‘吸味’,或窨入干花,或干脆加入香精,这就很有问题了,一般如果是好茶,生产者也不会这样做,之所以采用这样工艺,大多是为了掩盖该茶本来的某种缺陷,这就要多加小心,注意分辨了。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怎么喝?六堡茶的厚度、滑度、润度、纯度和香气指的又是什么?

中国的茶叶消费以绿茶为主,对绝大多数喝惯绿茶或红茶的人来说,六堡茶是什么茶还是比较模糊的。六堡茶属于黑茶中的一个分类,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历史上的六堡茶作为侨销茶,享誉海外,今天的六堡茶以其“红、浓、陈、醇、具独特槟榔香”的品质特点声名鹊起,成为黑茶中的一匹黑马。那么新茶友该如何品饮六堡茶呢?小编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厚度、滑度、润度、甜度、纯度、香气。

一、厚度

六堡茶的厚度,首先是视觉上的厚。茶汤倒入杯中,很明显能感觉到茶汤的稠度、挂杯度;其次是茶汤入口时,口腔中的器官会有所体味到厚的触觉。当茶汤滑进口腔,刺激味蕾,用舌尖搅拌茶汤,感受搅拌的力量和口腔被撞击的感觉,你就会充分感受到它的饱满丰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粘稠感。

二、滑度

六堡茶汤进入口腔,舌头、上颚、齿间会有“滑”的感觉,这种感觉多来自于“不粗涩”,茶进入口腔,像油膜一样自然覆盖于口腔的各个角落,不感觉有阻涩感,自然而然的流动,不费任何力气,不需要身体的任何辅助。类似喝米汤一样的感觉。滑度也是和茶汤的厚度有关系的,茶汤越醇厚,相应地滑度也会较为明显。六堡茶的滑度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越长,表现得越为优异,最后达到化的境界,这也就是构成六堡茶越陈越香的要素之一。

三、润度

六堡茶的润感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都有,只是润感的层次、程度不同,传统工艺六堡茶的“润”是在适宜的茶汤浓度。入口微涩,两脥内侧收敛,舌面润滑,舌底生津绵绵不断,解除喉部紧结干渇的状态;而现代工艺六堡茶的“润”体现在汤质滑,醇厚,品饮顺畅,能够滋润口腔,喉部的舒畅会传达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给人以安稳、充实的满足感!六堡茶的润感,还和甜度有关,很多时候大家都说甜润,在喉头上滑过,茶汤的甜美,厚度,生津感在口腔中形成的立体感觉。同时润感的体会也因个体的不同会有不一样的客观体会、主观理解。 

四、纯度

纯度是六堡茶发酵工艺精湛与否的重要指标,发酵的环境是否卫生、方法是否正确、发酵程度是否合适、储存环境是否理想都可以从茶汤的纯度来考量。 纯度好的茶汤喝起来是非常干净舒服的,即使是不偏好六堡茶的茶友品饮也不会觉得难以接受。如果喝起来有异味,说明在制作的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或者是后期存放的时候被污染了。

六堡茶怎么喝?六堡茶的厚度、滑度、润度、纯度和香气指的又是什么?

五、香气

丰富多彩的香气是六堡茶的魅力之一。现代工艺会使得新茶有一些“渥堆味”,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纯熟的工艺和严格的生产流程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气味,并且在两三年的转化后,渥堆味就会褪去,展现出更饱满圆润的滋味,经过五年以上转化会进一步升华,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香气,例如樟香参香、药香、枣香、陈香、木香等。传统工艺的六堡茶会有槟榔香、松烟香、药香、蜜香和木香,其中槟榔香是传统工艺独有的,需放足够的年份才会有,是比较高级的香型。

六堡茶开茶技巧

六堡茶属黑茶,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其色泽黑褐、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爽口、回甘、香气有槟榔香。风味独特、品质优异。具有消滞除胀、和胃理气、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养生功效。在海内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视为养生保健的珍品。

六堡茶开茶技巧

传统的六堡茶以散茶为主,出厂时紧压入竹篾,装入大箩出售。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用小箩分装以及压成茶砖、茶饼等形式逐渐多起来。目前市场上所售的六堡茶,除了用外生态篓包装外,就是茶砖、茶饼形式了。外生态篓装的是散茶,这个谁都会冲泡,但当我们购买的是茶砖时,第一次开茶如何下手,既能保持茶气,又能减少碎茶,尽量让茶叶条索完整,则需要一定的技巧。

六堡茶陈年越久,随着水汽的蒸发,反而会比较松散,面茶的部分叶片还会伸展开来,相对容易撬开。

大箩茶使用小型的茶针、茶刀是比较难撬的,通常会使用家庭常备工具,如螺丝刀、水果刀、钢钎等来撬。撬的时候先整体掂量一下,感觉哪里相对松散,从松散位置将螺丝刀插入,微微用力,要注意用力不可过猛,即可把茶撬松,再轻轻剥开茶,让茶片逐层剥落。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茶叶的碎末,便于面茶与里茶的搭配。

六堡茶开茶技巧

六堡茶开茶技巧

六堡茶开茶技巧

六堡茶开茶技巧

撬开茶叶的高度,视饮用需求量而定,一般以不少于15厘米为宜,小箩茶撬茶的高度可适当降低。在撬茶的过程中,先观察整个茶砖,尽量沿茶叶的间隙和茶叶的纹理方向撬,这样不容易把茶撬得太碎,保存茶砖的完整性。

总体来说,开茶的原则是保持整个茶砖的完整性,有规律的撬茶,下次喝的时候就容易多了。每个茶砖的第一次开茶切忌用手去掰开,这样导致茶叶碎片过多,造成不少的浪费。

六堡茶专家:金花六堡茶与洗茶

六堡茶专家:金花六堡与洗茶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 (转载请注明作者)

  话说洗茶

  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不过原来不是现在这个意思。据说原来是茶叶采摘后制作过程中的用语,根本不是泡茶那一个程序的意思。后来,不知怎么就将这个词用到了泡茶过程中。

  唐代,当时人们喝茶是使用“煮茶”的方式,先是“烤茶”,待饼茶冷却后,将其敲成小块,之后就是碾茶了,倒入碾钵碾碎,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之后才到“煮茶”。由于当时的这种煮茶法,洗茶还未成为一道专门的程序,仅仅是在烹茶时去掉“第一煮”时的水沫,以防“其味不正”,影响品感。这点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有记述:“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最早将“洗茶”单独列为煎茶的一个重要环节见于明代《茶谱》(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对前朝及当时有关茶之制造和品饮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茶谱·煎茶四要》有记载:“一、择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三、候汤……。四、择品……。”但该书这里提到的“洗茶”仍然只是“煎茶”的一个步骤,不是用于泡茶。在明代,喝茶之法逐步改煮茶为泡茶,在泡茶中加入“洗茶”程序的做法,估计由此“煎茶”移植过去,最早或始于明清。

   如何洗茶?

    从明代《茶谱》所载:“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这句话很值得分析,说到了‘洗茶’的点子上,笔者发现,这个关键点被很多现代人忽略了。

  古人用字很讲究也很精确:“热汤”与“沸汤”明显的差别,我们现在用沸汤来洗茶,甚至反复洗确实是不正确的。一开始,我们的古人就提出是“热水洗”,而不是“沸水洗了”。其作用是“去其污垢、冷气”,这里“污垢”就不多说了,中国茶叶学会的刘仲华教授认为洗茶不单是洗涤尘沙等附着物,还有除去部分易溶于热水的农残物和重金属物质的作用。而去“冷气”则是指其另一种作用———“润茶、醒茶”之用,主要是为了下一步泡茶时,可更好地体现茶的香气和滋味。

  这个“温茶、润茶、醒茶”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去掉茶叶中的阴湿之气”。因茶叶有很强的吸湿性、吸收异味性,内含多种“亲水”物质,故在贮放过程中极易吸收潮气和异味。通过洗茶时的热水浇淋,可去掉茶叶中的湿气、冷气和附着表面的少许杂味,并使茶叶舒张,预热以进入“状态”。

  有心的茶友不妨尝试尝一下洗茶的茶汤,是不太好喝的,而且味道显得不如后面几道茶汤味道“纯正”,所以也不必担心洗茶把茶中精华都洗去了。有学者呼吁“不洗茶”,倒大可不必,其实最关键是要正确洗茶。至于正名“洗茶”为“润茶”或“温茶”什么的,倒也未尝不可。

  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气成分以及一些对有益人体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在第一次加水后3秒即开始大量溶入热水中,若“洗茶”超过3秒钟,这些茶的有效成分就会开始大量损失。因此我们洗茶时,热水注入后应尽快将水倒去,不应浸泡过长时间,最好控制在3秒之内为宜。

   金花是什么?

    “金花是什么?”“金花有什么作用?”“六堡茶的金花是怎么样的?对品质有什么影响?”很多茶友或多或少或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确实,针对六堡茶金花研究者甚少,研究论文也不多,很多研究者将其与“茯砖茶”的金花等同,而且也形成了一定共识。不过,就从其表面形状及分布情况来看,两者还是有一点点差异的。其微生物种类菌种是否一致,还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研究。

  这里先用业界研究者大多借用与茯砖金花一致的做法,据四川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付润华等的《黑茶渥堆作用的研究》一文对金花“优势菌种名”的论述比较详细:“对发花中微生物研究主要是优势菌种名的研究,且长期存在分歧。1981年仓道平等鉴定表明优势菌是灰绿曲霉群中的谢氏瓦曲霉,由于缺乏扫描,对有性孢子的表面未能观察清楚,1986年温琼英通过电镜观察将该菌初步定为冠突曲霉,1990年,温琼英又与齐祖同对该菌鉴定为冠突散囊菌,无性型名称为针刺曲霉,异名为冠突曲霉。王志刚等也持此观点;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名称。但刘作易等研究表明该菌是灰绿曲霉群谢瓦氏曲霉变种。”

  学术上最终定名这个事还是留给专家去做吧,我们先说说这个花,这种金黄色的小圆球是指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闭囊壳是子囊菌门、不整囊菌纲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也就是说,这种冠突散囊菌我们是看不到的,这个很容易理解,谁眼睛像显微镜还看得到细菌?我们看见的是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

  笔者认为,很多人甚至很多学术论文把这种冠突散囊菌产生的金花(闭囊壳)直接称作冠突散囊菌是不准确的。